復育河川是讓河川作為河川本身,不是用人類的思維去想「如何讓河川供我休憩」
在廖桂賢眼中,台灣的河川整治都只強調河流的「社會功能」,強化河川作為開放空間、休閒遊憩的社會功能,而不是復育河川的生態功能—恢復河川作為生命系統與生態系統。她認為台灣現階段整治河川的方式是「剝削」,而不是尊重河川本身做一個生命體和生態系統、尊重河川裡的魚蝦貝類、動物植物,「我們只是人類想要怎麼樣,它就怎麼樣。」
#聯合70 #許願未來 #河川復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介紹 訪問作者:李東明 內容簡介: 走進街屋建築的博物館,解析迪化街的變遷過程, 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一磚一瓦背後的建築故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
台北 大學都市 計 畫 系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 II #菜寮 ▎
社子島的另一種 #社區客廳 ,是菜園農友們的菜寮。菜寮是台灣泡茶聚會文化的體現。一天之中,人們來來去去,帶來自己的食材、工具或生活片段,在寮仔中共餐、喝茶、聊天,形成 #互相關懷 的 #社會網絡,是都會中難以比擬的 #生活風景。
感謝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的師生,在 #社子島開發案 爭議未解之際,寫下 #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為我們紀錄 #即將消逝的風景。
回顧系列文章:
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 I:戲台口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2/19/16387/
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 II:社子島船屋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2/22/16428/
#社子島未來 #非正式空間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2/24/16459/
台北 大學都市 計 畫 系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基隆毋驚雨,如何打造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很開心能夠邀請到每次在討論都市設計時給我很多啟發的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的教授廖桂賢老師來到基隆演講,也很感謝基隆市府都發處、環保局的同仁,以及許多關心「水」「水患」市民朋友一起在周日的下午進行了非常棒的公共討論與思辯。
#淹水這件事情
廖老師演講一開頭就給了非常清晰地概念釐清。當我們在談「水」,是在甚麼場域、以誰為中心的?淹水(Flood)其實是中立的水文現象,不含價值判斷;發生在「人類生活場域、聚落」(如都市),才會稱為「水患」(Flood Hazard)或更大的災害:水災(Flood Disaster)。
#工程還是非工程? #不讓水來 還是 #不怕水淹
老師也特別提到,水本來就會隨著河川或海水潮汐瀰漫陸地,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涉及人類領域,就變成需要治理的「水患」。華人傳統上把水視為「洪水猛獸」、是要治理的對象,但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聚落,湄公河的水養活了稻子並帶來漁業,洪水對當地農業相當重,因此他們文化裡是把淹水視作緩慢進入到生活的「烏龜」。
然而在現代都市裡,太久以來以「工程」介入的「治理」手段,已經牢牢地抓住我們對水的看法,一把「防洪」(不讓水來)視為最重要的,不斷地在河邊、海邊築堤防、挖深河道、做排水系統甚至分洪道等等。最後這樣的城市,有著高防洪特性,非常具有穩定性(Stability),但卻極度低韌性(Resilience)。這樣穩定的城市系統讓居民失去因應環境變動學習調整的機會,尤其在面對極端氣候和氣候變遷會讓防洪工程出現破口,反而因為韌性極低、無法容納水的公共設施和無法隨著變動的大自然適應環境而出現嚴重的災情與人身、財產等損害。
#韌性是什麼 #甚麼是韌性城市
廖老師特別強調,韌性(Resilience)是面對外在的變動,以調整自身的方式而持續存在、持續發展的能力,而非阻止變動發生。承洪韌性是耐淹力與災後重建力的總和,在自然的變動中,我們也該朝讓城市成為一個不怕水淹的城市的目標前進。除了擁有古老智慧的湄公河三角洲,老師也舉了世界各地現代城市如何提升城市耐淹力的三原則:
一、如打造海綿城市,增加都市滯洪力和滲水力。如哥本哈根的雨水花園(Rain Garden),公共設施與社區有綠地下凹的設計來承接雨水。又如荷蘭鹿特丹的水廣場,將公共設施如籃球場、溜冰場的戶外運動空間下凹,大雨時可以成為都市的滯洪池。
二、私部門與公部門和力打造耐淹建築與公共設施,應付外來大水。例:新加坡國宅讓一樓淨空不住人,晴天時是有遮陰的公共空間、雨天時讓水淹也不怕。
三、打造兩棲交通系統,因應長時間淹水。如威尼斯臨時木板棧道或如德國漢堡的永久式二樓棧橋,以及兩棲公車等。
#要踏出第一步 #來打造真正承洪韌性高的韌性城市
老師最後也提到,台灣社會應該要認知到「淹水一定會發生」,且以此為城鄉發展前提,並減少對防洪工程的依賴,讓無害的淹水適度發生,提升防災意識,使民眾理解洪水的價值並使其成為資源而非僅只是災害。
#講座最後大家的討論 #從過度開發檢討到韌性城市的可能
在場的基隆朋友和市府朋友都分享非常多心得。作為山城海港都市的基隆,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災難衝擊。如2017年大武崙的淹水造成居民夢魘外,2020年9月的強降雨幾乎無法預測,也讓基隆各地都出現災情。同時,也有很多基隆朋友提到,基隆山坡地過度開發的議題,也讓自然的土壤、植披失去分攤淹水的能力。
我也分享針對過去淹水的大武崙溪的前瞻 #治水 計畫,像是築堤防、浚深河道或分洪道,都還是停留在「不淹水」的工程思維,然而更高的堤防?把河底挖的更深?不斷的加派抽水機?有效嗎?在去年的幾場大雨,我們就看到堤防雖然阻隔了大水,卻積了更多的河水,最後只差一點點就要潰堤、造成更大的災害,而堤後排水也因為堤內河水積高,而造成排不出去的現象。不讓水來 的工程方法在氣候變遷下可能已經開始失效。
面對氣候變遷,尤其又要開始進行河谷廊帶的產業規劃,我們是不是有機會翻轉這個概念,讓市府不要再把大筆的稅金(大家的錢)投入可能逐漸失效的防洪工程中,應該要為了未來世代和城市永續發展,開始把「韌性城市」成為產業發展、都市設計與公私部門合力的目標!
精彩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WeiChung.Keelung/videos/698569837516182/
台北 大學都市 計 畫 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介紹
訪問作者:李東明
內容簡介:
走進街屋建築的博物館,解析迪化街的變遷過程,
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一磚一瓦背後的建築故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作者簡介:李東明
學歷: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工學)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碩士(工學)
逢甲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學系畢業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裝修設計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資深研究員
1971年生於台北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出版社粉絲頁: 帕斯頓出版 Pestle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