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新鮮蔬菜吃起來😋
內用還可以搭配成火鍋或麵食類👍
#TaipeiWalker吃台北
跟著湯姆仕吃喝玩樂最重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北 植物工廠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田野調查作為研究方法,是帶著問題意識的研究者有意識的選擇。研究者會進入研究對象生活場域蒐集各種經驗現象語言與非語言資料,在「出田野」之後,研究者必須變身成為說故事的人,對田野裡的發現進一步歸納、分析、組織並轉譯來呈現研究者如何理解田野當地觀點。趙于萱是《尋找台灣味》作者群的其中一位,她在書中帶我們從地理學視角,了解台灣水耕蔬菜在泰國變身成為一種高價食材的過程。透過于萱過去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的這篇文章,看到她如何從對於田野現象的好奇發展研究課題,透過實地產銷各方的田野調查發現,來說一個尋找台灣味的故事。
------
《同場加映》百工@台北【從詮釋到應用:《尋找台灣味》與《厚數據的創新課》夏夜分享會】
活動詳細介紹: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66468584129168/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尋找台灣味》的主編洪伯邑老師來談談田野調查資料的詮釋轉譯,接著百工版主宋世祥會帶大家從《厚數據的創新課》來看見田野調查資料的創新應用方法。
日期:2020-07-31(五)19:00-21:00
地點:旬印咖啡
票價:0元(百工回饋讀者的說書分享會,參加活動免費,鼓勵行動支持好書與咖啡書店)
席次有限,請把握機會喔~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anthrosummer2020
-------
為什麼他們要去泰國種菜?
在曼谷的百貨超市裡,看得到標榜「台灣菜」的水耕蔬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是有台商將台灣的水耕蔬菜技術跨境引入泰國,而在泰國就地生產,用台灣設備、台灣種植技術與台灣菜種,在泰國生產水耕蔬菜。
由於水耕蔬菜比一般土耕蔬菜成本要來得高,因此起初尚未有穩定通路時,銷售並不好,主要是透過台商間的人際網絡進行推廣。當時台商會館、台商學校都是重要的銷售管道。雖然農業是副業,對於從事製造業的台商而言並不是經營主力,但高昂的成本和不成比例的收益,也曾使他們考慮放棄。
直到2011年的泰國大水災,這種植物工廠能夠抵抗自然環境限制,再加上位置沒有受到災害影響,有別於曼谷鄰近地區其他蔬菜供應地,能夠在此期間穩定地供貨,因緣際會地與泰國一家大型百貨超市簽訂合約,才因此開啟了大規模的通路,也漸漸越做越大,成為曼谷最大的水耕蔬菜供應商。
台灣帶去的農業技術,在泰國發芽
然而,在得到穩定通路後,並非代表一切穩定,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帳也是一個問題。泰國和台灣的飲食習慣本就有差異,面對如A菜、地瓜葉、絲瓜這種外來的全新菜種,以及「水耕菜」這樣不同於土耕的口感,想要創造需求,必須先教消費者「怎麼吃」。因此在前期,台商甚至曾攜帶鍋具到百貨公司超市現場,面對面示範如何煮菜、並且提供消費者試吃。
隨著泰國本身人均收入的上升,以及漸漸興起的健康飲食意識,我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水耕蔬菜市場其實越來越大,甚至泰國本身也逐漸出現其他大型的水耕蔬菜廠,可見這個市場仍處於一個不斷變動的階段。
我的研究著重在討論這個市場形成的過程,以及探討背後台灣農業技術的跨境移轉。需要關注到許多不同面向,從生產端的「在農場中如何種菜」到消費端的「百貨超市如何賣菜」,需要許多深入的觀察,也常被朋友開玩笑說「你到底是讀地理系還是農業系?田野就是到『田』裡面做研究嗎?」老實說我很樂在其中,透過這樣一個海外的移地研究,也使我能夠更深入了解研究地。若非因為這個研究,我想也不容易有機會和泰國的農場工人聊天,上傳統市場了解台灣和泰國在飲食習慣上的差別。
(引用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5/article/6606)
台北 植物工廠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市立龍山國中的洪國峰校長,還有其他用心的老師、跟認真的教育局同仁。
我今年33歲,20年前我們的課程,課綱,我很清楚已經無法面臨現在的挑戰。這一代的同學,一方面要面臨來自亞洲其他國家以及同學們的挑戰與合作,因此需要具備雙語能力(如之前的永吉國小,從小深根),也需要具備科技,創意還有實作思維。
校長跟我說,臺北市目前在5所學校成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配合108課綱,各自發展特色課程,日新國小主要負責國小階段教案開發,仁愛國中、南門國中、石牌國中、龍山國中等以國中科技領域課綱為教案發展主軸,而這間中心,共同為本市國民中小學服務,在龍山國中,還設有課程,可以讓銀髮的長輩也能參與。
在教育的現場上,我可以看到各個機構是有通力在合作,想要把事情變好。
校長帶我到龍山國中各活動教室,看到木工教室,還有基本程式配合實體機器人,還有小型的水耕植物工廠,3D列印等設備,以及最重要的,老師們那種很熱於分享他們教學課程的自信,我好像明白,過去紙筆測驗,用單一評量的標準,來評定誰比較優秀的時代,已經結束。
我可能考試考得比較差,對於語文或者數理的理解低,但我對藝術,空間的理解高,這些可以在有設備跟好的導師引導之下,突出特色。我可能不擅於背誦,但我可能善於用製作藝術品,工藝品表達。
讓同學能夠第一手實作,也是對於技職教育的尊重。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桌子是可以組合的。在討論並且應用科技,學生不需要再僵固性的分組,一起把一個專案完成,合作的力量與傳統競爭的力量一樣重要,
探索,製作,應用,思考,合作,台北市會持續努力,也希望作為首都,能夠把這些know how分享給全國其他縣市,並且我們也會在接下來,跨大與國際的接軌,如同仁愛國中與以色列臺拉維夫學校的交流一樣,讓同學可以在學生時期,就能夠有跨國協作的經驗,激盪出更好的成果!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市立龍山國中 #自造 #教育 #前進
台北市龍山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