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嘗試寫 meta-analysis 很久一段時間了,因為不用跑『一直被退件到覺得負責人員是不是在刻意刁難我』的 #IRB,也是因為其實醫院的電腦系統在撈取資料方面,也需要很多人為的做工,非常辛苦。我想看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在大數據分析方面以及各個主要文獻的結論是什麼,於是 meta-analysis 便成為我的首選(投稿自用兩相宜)。」/阮綜合醫院 消化內科 丁楷庭 醫師
⠀
【#在寫統合分析論文之前,#你是否也和我一樣?】
⠀
在二年前就曾購買 meta-analysis 的專書來看,可是實際問題是:光是要看完書 就是很大的時間花費,要平衡工作、家庭、新技術的學習等方面真是力所不及,無人帶入門、靠自己摸索,最後就是不了了之,這些專書也就束之於書架上了。
⠀
幾年前就曾聽聞新思惟的課程與活動,但那時還沒有迫切想寫論文的感覺,只是留下一個印象,好像內容蠻好、但是定價很高,覺得要等到真的有需要寫作的急迫性,才會去上這個課。
⠀
【#對症下藥很重要,#上適合的課來快速學習也一樣。】
⠀
然而近來看到越來越多跟我差沒幾屆的前輩們,開始風風火火的發表 meta-analysis 的文章,我先前的想法又再度燃起來,看到《統合分析工作坊》,引起我的興趣,單兵作戰、資源缺乏、又想寫臨床問題方面的論文,這個課程就是我需要的。
⠀
在上課前曾有點擔心,蔡校長與其他醫師講者的次專科,與我自己的專科領域相差很多,會不會課程內容有些不適用的地方,結果發現完全沒有,原則性的東西都有帶到,而且可以體會課程設計者想將聽眾一次就帶到能夠直接上線的用心,實際上也做到了這一點。
⠀
【#一天擁有即戰力,#課程確實值得這個價格。】
⠀
整個課程從 meta-analysis 的精神、題目的決定、論文搜尋量的多寡、統計製圖軟體的使用與實作、圖表的優化、審稿者的心理(XD)、寫作時的順序與注意事項、被退稿或拒搞的應對,以及平時怎麼準備(練兵),都有著相當實用的建議,這些都讓我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更能去發現問題、發現題目。
⠀
總的來說是收穫豐富,雖然課程不便宜,對於也曾經去上過國外大師們的論文寫作課程的我來說,這個課程確實值得這個價位,而且是直接讓人可以上線作戰的,只要能做出成果,這筆投資,非常值得!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免收案、免 IRB,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萬的網紅常常好食Good Foo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備孕的路上,妳承受許多壓力, 別人的話語與眼神,輕易地使你敏感、受傷, 在關上房門的瞬間,淚水便潸潸而下。 「別讓自己委屈。我們一起成長」 食醫行希望能協助你整理出不安與焦慮,由心而外找到平衡, 陪伴你度過這一段特殊的時間。 馬上要過年了,會面對到更多親友們的關心, 我們希望妳能透過這堂課程...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推甄心得-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111年心理所臨床組考試心得- 研究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台大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 【心理人聊心夜l 活動回顧】 心理所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推甄心得- 看板graduate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余睿羚老師實驗室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台大心理所推甄的推薦與評價,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網路上關於心理研究所準備-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網路上關於心理研究所準備-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網路上關於心理研究所準備-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心得] 臨床心理所準備心得含台、政、成準備重點(自修) - MYPTT 的評價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高端疫苗EUA過關,衛福部核准專案製造;新增15例本土、6例境外與1例死亡;第三輪疫苗接種增至170萬人;20日起恢復調派移工變更工作場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19)日國內新增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21例確診,其中15例本土、6例境外移入、1例確診個案死亡。食藥署今天宣布核准MVC-COV1901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簡稱高端疫苗)專案製造申請案,將確認高端疫苗儲備量與生產量後再宣布接種計畫;昨日召開的高端疫苗審查會議21位專家出席,主席不參與投票,審查結果18人同意,1人不同意,1人主張補件再議。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意願登記今日截止,將有170萬人會收到簡訊,並於20日上午10時起接受預約接種,沒有完成預約者將自動加入下一次簡訊通知名單內。指揮中心今天也宣布,20日起恢復移工調派至同一雇主的其他工作場所,調派3日內必須安排移工進行PCR檢驗。
■新增15例本土、6例境外移入、1例死亡
今日新增之15例本土病例(其中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8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4日至1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1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台北市1例;其中9例為已知感染源,其餘6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6例境外移入為5男1女,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阿根廷、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柬埔寨、波蘭、丹麥、美國入境,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日介於5月28日至7月17日。
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13852),為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因有其他確診者接觸史,6月17日安排採檢,採檢時無症狀,檢驗結果為陽性,同日收治住院,6月18日確診,7月9日解除隔離,7月17日因其他原因死亡。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由於國際疫情再起,受到變種病毒株的威脅,邊境管制措施將進行滾動式檢討,但只會更緊不會鬆,反觀國內個案數減低中,不明感染源都低於10例,目前疫情是可控制,有可能會在26日後降級;至於降級的方式將朝緩坡來走,包括加強預防與應變能力,避免像國外一樣突然放鬆後疫情再起。
■高端疫苗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 核准專案製造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宣布,昨天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公衛、法律及醫學倫理專家召開會議,討論高端疫苗專案製造申請案,經過一天充分討論,高端疫苗中和抗體數據已經不劣於AZ疫苗的中和抗體結果,達成食藥署公告「新冠疫苗專案製造或輸入技術性資料審查基準」要求,且安全性數據顯示無重大安全疑慮,出席的21名與會專家,主席不投票,共有18人同意、1人補件再審、1人不同意後,正式核准高端疫苗的專案製造。
吳秀梅表示,審查後的投票採取記名方式,其中1位委員勾選不同意,但因為選項中不需要寫理由,所以不知道委員勾選的理由,至於另一家聯亞疫苗,食藥署也已收到送件資料,但還沒確定審查會議日期。
根據食藥署公布的數據,高端疫苗組與AZ疫苗組之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eometric mean titer ratio, GMTR)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3.4倍,遠大於標準要求0.67倍;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sero-response rate)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95.5%,遠大於標準要求50%。
核准高端疫苗專案製造後,適用於20歲以上的成人,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吳秀梅強調,專家會議建議該疫苗於專案核准製造期間,藥商須每月提供安全性監測報告,並於核准後1年內,檢送國內外執行疫苗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報告,以保障國人用藥安全。
陳時中表示,外界關心AZ中和抗體的實驗室結果,由於另一家疫苗聯亞正在申請EUA當中,聯亞也需要與AZ中和抗體進行比較,得不低於AZ中和抗體才能通過,在聯亞尚未審查前將不公布AZ數據,避免出現不公平的狀況。
■高端疫苗EUA會議未全程錄影
針對美國進行疫苗EUA審查時是全程公開,吳秀梅表示,此次審查過程沒有全程錄影,借重專家們的專業,會議中也有充分表達意見,尊重專家意見為國內疫苗把關。
陳時中也表示,有一派是主張全程公開,另一派是認為應該讓委員有表意權的自由,兩種意見沒有特別好或特別壞,等到兩家疫苗都審查完畢,自然就會公布資料。至於今日並未找計畫主持人或會議主席出席記者會說明,陳時中也表示,這些事情等兩家疫苗計畫都通過之後再說。
台大臨床醫學副教授、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讓高端疫苗作為「補充」使用,是保守穩健的做法,例如提供給現階段疫苗還不足以涵蓋的族群使用,或是擔心有副作用而不願接種莫德納或AZ疫苗的年長者,做為目前疫苗的補充,提高年長者的疫苗涵蓋率。
台大醫學系教授、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主持人黃韻如則指出,台灣食藥署目前是第一個只有二期期中臨床試驗結果就核給EUA的審查監理單位,這項世界創舉,如果政府真的想要做為引領國際潮流的疫苗審核方式,在專家審查過程沒有留下完整的全程紀錄(錄影或逐字稿),是可惜之處,而對於為何沒有留下完整的全程紀錄的解釋,也令人摸不著頭緒。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衛福部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委員劉宏恩表示,台灣在「二期期中試驗」就核准高端疫苗EUA,是世界罕見之舉,食藥署應針對核准的條件做出更多說明。他指出,食藥署目前僅附上條件要求「藥商須每月提供安全性監測報告,並於核准後一年內檢送國內外執行疫苗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報告,以保障國人用藥安全。」但這個保護效益報告又是什麼?審查項目、內容又有哪些?食藥署應該清楚告知。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目前國際通過的疫苗都是創新技術的mRNA與腺病毒載體,對於醫學上或心理上不想打的人,通過蛋白質疫苗是多一種選擇,而這個EUA是使用者需要,不是廠商需要,這點必須說清楚;此外,在這個防疫節骨眼上使用緊急授權,廠商、學界與公部門都有責任必須在施打後收集更多資料,來追蹤這款疫苗的效益。
#推薦閱讀【專家大解析——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防疫角色如何定位?保護力監測與國際接軌考驗在哪?】https://bit.ly/3BsnGUT
■第三輪接種放大至170萬人
指揮中心公布截至19日中午為止,第三輪意願登記總共886萬5,539人完成登記,其中登記AZ人數為41萬799人,佔總登記人數4.63%;登記莫德納人數391萬3,731人,佔總登記人數44.15%;同時登記兩款人數454萬1,009人,佔總登記人數51.22%。
陳時中指出,第三輪將會有170萬人收到簡訊,20日上午10時起上網預約,包括第六、八、九、十類及197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民眾,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2日中午12時截止;這一輪為接種AZ疫苗,施打期間為7月23日至7月29日,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陳時中表示,觀察上一週的施打狀況,加上疫苗現貨夠,所以這一輪開放的數量比較多,但多開放與高端疫苗通過無關,未來如果有生力軍進來,施打速度可以更加快。
指揮中心統計,7月17日到18日COVID-19疫苗接種22萬3505人次,其中AZ接種19萬7953人次(第1劑接種19萬6615人次,第2劑接種1,338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5552人次(第1劑接種2萬4,071人次,第2劑接種1,481人次)。截至目前為止,累計接種519萬4,107人次,AZ接種246萬7,348人次,莫德納接種272萬6,759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1.56%,劑次人口比22.11%。
■20日起恢復調派移工變更工作場所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因應國內疫情較為穩定,20日起恢復移工調派至同一雇主的其他工作場所,至於工作場所延伸至客戶的契約履行地工作,仍考量流動性較高暫緩解封,未來視疫情再行檢討。
陳宗彥表示,恢復調派移工的前3日,必須由雇主安排進行PCR採檢,結果須為陰性才能調派,此外,調派至其他地點時,必須工作滿60日以上,才能再次調動。如未於上開規定期限內安排移工檢驗PCR,未依規定向勞動部申請或未送當地勞工主管機關備查,將依《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4款及第68條第1項規定,處3萬至15萬元罰鍰;若違反2次以上,將廢止雇主聘僱許可及管制聘僱移工名額。
■柯文哲:考慮開學實施線上實體混合班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9月開學考慮以「線上實體分流到校的模式」。柯文哲表示,例如一個班級25人,5人到校,20人在家線上教學,可避免群聚感染,主要還是考慮到疫苗的覆蓋率不足,如果覆蓋率達到80%就可以脫口罩了。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的規劃,每班分成2到3組,小一到國八有照顧需求者申請到校,高一與高二則是配合有需要實體授課需求的為優先,實體到校必須實施梅花座,由老師實體授課,並有另一位老師擔任遠距學習教助員。至於國九與高三則以實際到校為原則,分成實體組與同步組各50%,實體組老師當面授課,同步組則是在鄰近教室透過直播同步上課,確實降載每班班級人數。
陳時中則在記者詢問時表示,自己也是看新聞才知道台北市提出這樣的想法,只是不太懂5人的這個數字怎麼來的,難道是一個教室裡面4個人坐在四個角落,中間再坐1個學生嗎?陳時中強調,降載要根據疫情的狀況,為了避免出現教育學習落差的分流方法,還是要根據疫情狀況來討論實施方式。
(文/嚴文廷;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戴淨妍;攝影/張家瑋、鄭宇辰、楊子磊)
#延伸閱讀
【專家大解析——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防疫角色如何定位?保護力監測與國際接軌考驗在哪?】https://bit.ly/3BsnGUT
【敗部區疫苗的逆襲──從賽諾菲到國光,傳統疫苗大廠為何栽跟斗?有復活機會嗎?】https://bit.ly/3xMyg6V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落差──看見疫情下的教育不平等】https://bit.ly/3euqSoL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疫苗 #國產疫苗 #高端 #聯亞 #EUA #疫苗接種意願登記 #AZ #莫德納 #移工 #線上實體混合班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備孕的路上,妳承受許多壓力,
別人的話語與眼神,輕易地使你敏感、受傷,
在關上房門的瞬間,淚水便潸潸而下。
「別讓自己委屈。我們一起成長」
食醫行希望能協助你整理出不安與焦慮,由心而外找到平衡,
陪伴你度過這一段特殊的時間。
馬上要過年了,會面對到更多親友們的關心,
我們希望妳能透過這堂課程,學習到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更坦然地回應與接受即將面對的情況。
✏️課堂中你能學到✏️
1. 專業臨床心理師教您如何面對備孕壓力
🔸學習「人我界線」,肯定自我順練技巧
🔸學習面對親友關心時,對應的說話技巧
2. 三招紓壓技巧,及時緩解壓力
3. 備孕紓壓飲品選擇與認識
4. 養孕午茶,喝一碗湯學會助孕營養
👩🏻🔬師資簡介👩🏻🔬
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曾任台大工作10餘年,決定走入大眾,目前任職於新田. 初色心理治療所。
身爲女人,也是母親,關心人們的身心健康,致力於「婦女心理」。
期待用豐富的臨床經驗,解析婦女們在備孕路上遇到的困境,正確地調適心中的壓力。
◆經歷
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醫學部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
台大醫院生產事故小組委員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教師、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
◆專業領域
婦女身心健康、情緒與壓力調適、伴侶與婚姻諮商、精神疾患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心理劇
————
時間:2019-1-26(六) 14:00~15:3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78號11樓
講師: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
費用:原價$1200元,過年優惠價$699元!
活動報名:
▌1/26(六) 14:00~15:30
👉️食醫行線上報名:http://bit.ly/2VCr5e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EcvwldBnxA/hqdefault.jpg)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111年心理所臨床組考試心得- 研究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到考完台大之後就沒有再讀書了(要做畢設QQ),只有考試前一天會稍微複習DSM-5跟考古題的題目。但真的建議考中正之前要把統計考古題再算一次,前幾個 ... ... <看更多>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台大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 【心理人聊心夜l 活動回顧】 心理所 ... 的推薦與評價
在研究領域上,臨床心理學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領域,分別為:精神、健康、神經、兒童,而台大目前沒有兒童領域專長的老師。以下整理了一些台大臨心組的相關資訊給大家參考: … ... <看更多>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 在 [心得] 台大心理所臨床組推甄心得-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自己各方面都不是心理系主流想收的學生,
外系跨領域跨很大、精神疾病當事人、GPA起伏很大、做質性研究,
在過程中有很多不安、焦慮、猶豫的地方,但受到很多人的幫助,
所以希望這些心路歷程可以幫助到跟我有類似處境的人!
跟一般推甄的心得比較不同的是,我自己就是MDD,且有多次住院經驗,
一開始一直很猶豫要不要出精神疾病的櫃,
因為聽過有前輩說心理衛生領域也是個職場,
不會因為有心理健康專業就對精神疾病患者比較友善,
也很害怕自己的這些經驗會不會被認為是不夠穩定、沒有資格當一個心理師而被刷掉。
雖然一直在談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可是當污名到了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是會害怕遲疑,
但又會自我質疑如果我迴避了自身的身份,我是不是自己也同意、加強了這樣的污名?
但覺得這又是造就我今天會想要成為一個助人工作者的歷史,
加上我的研究計畫、我一直以來在學術上的核心關懷都是自身的經驗累積而來的,
最後還是選擇在備審裡面自我揭露光光,用wounded healer的概念把它串接起來。
一、推甄成績
因為一直無法決定到底自己比較偏好諮商還是臨床,所以最後兩邊都報名了XD
一階就被拒絕:成大行醫、政大臨床、師大心輔、國北心諮
一階錄取但沒去面試:東華臨床(但後來發現東華一階是所有人都可以進面試)
錄取:台大臨床
台大分數
備審資料(50%):85.00
口試成績(50%):95.00
總分:90.00,正取一
(最低錄取分數:86.50,同分增額錄取一人)
二、個人背景
台大社會科學院雙主修文學院非應屆(不要肉搜我拜託>”<),
GPA:3.85,系排名14/73(19%),成績起伏很大從3.00到4.25書卷獎都有
沒有大專生計畫,沒有當過RA或TA,沒有進過lab或旁聽meeting
發表:兩次在台灣某社會科學年會有口頭發表論文
社團經歷:學生會成員、系學會幹部、精神機構服務社社員
相關專業課程:五個工作坊共84小時+某專線志工培訓90小時
(有些工作坊真的很貴,但是也有一些免費的資源可以盡量找有興趣的參加,
我覺得這是一個摸索自己是不是真的對助人專業有興趣的好方式,
而且可以拉出自己跟一般大學生不一樣的地方,證明自己是已經想清楚、
有搞懂自己即將進入的專業是什麼的方式,雖然我當初只是因為興趣使然參加,
沒有想過未來在推甄會用上)
英檢考太爛所以沒有放
三、備審資料準備
1.履歷、自傳、進修及研究計畫
我把完稿寫完之後有花錢請朋友幫我把履歷和自傳的部分做美編,
研究計畫的部分就是按照APA格式寫就長那樣
A. 履歷
用一頁呈現履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社團經歷、參與過的訓練課程、工作經歷、
發表作品。後來朋友美編的時候有把這些經歷作成時間軸,讓他看起來一目瞭然。
B.自傳
我大約寫了四頁多一點點,約4600字。
鋪陳大概是:
一、從小到大的創傷經驗如何影響我對心理治療的理解
二、核心關懷
內容包含我為什麼讀現在雙主修的兩個科系,以及為什麼要讀心理所,
當中用我大學生涯寫過的大大小小的報告和社團參與經驗作為具體證據
支撐我的宣稱,最後延續到我的研究計畫。
C. 進修計畫
因為臨床所的課表就國考規定的那些不知道要寫什麼,所以我只寫了400多字,
粗略講一下修課時程和論文預計進度(碩一修課+寫研究計畫、碩二修課+
兼職實習+進田野、碩三全職實習、碩四寫論文,畢業進醫院工作),
以及延畢的這一年我預計要修的課(只寫和研究計畫有相關的課程)
D. 研究計畫
因為看到之前的學姊寫了20頁讓我很緊張,但後來被朋友提醒寫太多會讓人不想看,
所以最後有大刪特刪精簡到有好好交代這個研究計畫在學術上的理論依據和定位,
以及解釋自己的研究方法,定稿是14000字,約12頁。
重點:初稿就是有寫出來就好了!!!
初稿就是有寫出來就好了!!!
初稿就是有寫出來就好了!!!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如果一直想著要想完整、要一次就寫好,反而會什麼都寫不出來,寫得很爛也沒關
係,寫作就是一個在整理自己思緒的過程,先寫下來才有辦法修,我大概反反覆覆
寫了三個月。而且在這個過程我不斷地騷擾我的朋友們跟他們討論,這個過程中可
以釐清自己的論點、有哪些邏輯不通的地方、多聽他人的回饋真的很有幫助,我到
口試之前大概請快二十個同學幫我看或是聽我報研究計畫,不過因為我不是本科生
所以我幾乎都是請我社科院和文學院的同學看,他們都會自謙說自己不是心理專業
幫不上什麼忙但我還是覺得非常受用!(感激涕零)
架構是:
壹、緒論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盡量在兩頁的範圍內讓人知道為什麼這個研究重要,
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識,我把問題先用一個主要的、能概括整篇研究計畫的核心提問
寫出來,並從微觀到鉅觀以及臨床應用上細分為三個層次的問題,以及這個研究的可
能貢獻。
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研究計畫的梗概寫出來,我自己是寫完後面之後才開始濃縮。
貳、文獻回顧
這個部分是修最久最辛苦的部分QQ
但我很爛我都只看中文的文獻,而且都是過去兩三年來基於興趣看的各式各樣的論文
和專書,如果不是因為研究計畫真的是從生命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我要從零到有發想
一個問題並找到相關的文獻應該真的很困難也很花時間,就是一台學術拼裝回收車。
我一開始的寫法是像讀書筆記一樣,先分為三個主要的主題後,在每個主題下面把相
關的文章一篇一篇把覺得用得上的論點寫下來(author-based),像是教科書一樣並
列。之後再把這些材料改寫成是以研究問題開頭,按照研究的發現與主題來分類
(topic-based),重點是「我想這麼做研究,而這樣做研究不但合理,而且有貢獻,
為什麼?」(學長給的建議原封不動抄上),去談說問題意識中哪些東西已經被討論
過了,哪些東西還沒有被討論,藉此凸顯此研究的意義。
參、預期研究方法
一、方法論
因為我在文學院的系的學術訓練很強調對研究方法的反省,所以我就只是把過去的讀
書筆記和memo拼裝起來(?)大概內容是在談我想做的研究取徑是如何融合社會學、
文化人類學和心理學/精神分析,以及為什麼這樣的研究取徑可以回答我的研究提問
是其他研究取徑或是典範無法取代的。
很多學長姐都強調要去defense主流心理學用量化研究的角度質疑質性研究的信效度,
但我只用一句質性研究就不是在追求信效度而是個案的獨特性來解釋,因為我真的不
知道要寫什麼就是不同的研究邏輯@@,不過意外地在面試的時候老師們完全沒有質
疑這一塊。
二、資料搜集方法
我不知道這裡要寫什麼我幾乎就是在抄教科書……
三、資料分析方法
也是抄教科書,我寫要用紮根理論的分析工具,不過後面在口試的時候有被問
四、研究對象與研究倫理
大概寫一下會透過什麼管道收案,受訪者的徵求條件,研究倫理就是以do no harm
為主。
肆、預期成果與困難
重新用一小段總結自己的論點,以及可能會面對什麼研究上的困難和可能如何克服。
伍、參考文獻
就是APA,我自己很焦慮到底要參考多少文獻才夠,我最後是寫了37筆參考文獻
(僅供參考)但當然不是每一篇都有讀完XD 擷取自己要用的地方就好
E.其他有利審查資料
我整理了一張課程報告作品集,就是一個表格,包含這堂課的名稱、報告的篇名、
概要+研究方法、個人貢獻。剩下就是掃描過去參加的訓練課程的證書。
2.推薦信
我分別找了雙主修的兩個系教我研究方法的老師寫推薦信,一來是剛好這兩個老師是我
最熟的老師,算是了解我的狀況也很關心我人又很好,其中一個老師我大概修過他六堂
課(全餐的概念),二來是在研究方法的課堂上是有具體的成果,老師可能也比較知道
要怎麼呈現一個學生的能力(嗎?這是我猜的,我不知道老師實際上寫了什麼)
我大約在七月中就寫email跟老師詢問願不願意幫我寫推薦信,並在九月初把自傳和研究
計畫初稿寄給老師參考,然後在死線前提醒老師要上傳。
四、口試過程
口試在北館的視聽教室(嗎?我不知道那是哪裡請心理系指正我),老師們坐在視聽階梯
教室的中間,會有講台可以讓你操作PPT,旁邊有一台大螢幕會顯示簡報給老師看,因為
講台會遮著加上老師都在看螢幕,所以我就很放心地念我寫好的逐字稿XDDD
會給五分鐘自我介紹和報告研究計畫,我大約花40秒自我介紹,因為覺得專業訓練課程是
自己跟一般心理系大學生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有特別花時間強調自己上過這些課。
研究計畫的部分則是以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為主,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我都沒有講文獻,
只有做好PPT放在後面備用。
看到蠻多人都穿正裝,但我自己是穿uniqlo的灰黑色法蘭絨襯衫、黑色百摺長裙
和GU的牛津鞋而已,就是我平常會穿的,應該只要乾淨整潔就好了。
口試委員有:張老師、林老師、陳老師,張老師沒有提問。
意外地老師們的問題都比我朋友們的炮火還溫和,一報告完陳老師就很和善地稱讚說報告
的很清楚才開始問問題,嗚嗚真的好好。
Q1陳老師:「你的研究假設是這個現象會帶來療癒,但是我們在臨床現場看到的常常是相
反的?」
A:我在研究問題的臨床應用層次有想要去討論這個現象在哪些狀況下是可以帶來療癒,
哪些情況下是會帶來傷害或是醫病關係的惡性共生,並用客體關係理論詮釋為什麼這種
治療性關係能夠帶來療癒。
陳老師:恩這樣有解釋到我的問題
Q2林老師:「為什麼你說要用紮根理論?」
A:我沒有要以紮根理論為方法,因為我已經有初步的現象觀察並提出理論和假設了,
不符合紮根理論的精神,我只是使用紮根理論的分析工具來分析資料而已,在我過
去的社會科學訓練裡也很多其他理論典範會借用紮根理論的這套分析方式來分析資料。
而且這是我大學已經很熟悉的分析方式,所以先保守寫這個方式,我也看了很多老師
指導的現象學心理學的分析方式,但因為對現象學掌握度還不高所以沒有寫。
林老師:恩用現象學方法是可以的
Q3林老師:「為什麼你說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結合是要走人文臨床,
為什麼不是本土心理學?」
A:解釋這三個學科的共同關懷都是要學習一套異己者的知識與象徵秩序。(時間不夠)
五、推甄準備時程
我大概大四的寒假決定要唸心理所,四下就修比較少課,開始慢慢地想自己想做什麼研究
然後因為擔心推甄不會上,所以也報名了補習班。
7月初~8月底:寫研究計畫和自傳初稿+看補習班影片(但我最後只看了四分之一...)
9月初~9月中:修改研究計畫、請朋友幫忙美編和潤稿
9月下旬:覺得好累在休息
10月初:焦慮地做口試PPT(但其實做蠻快的,感覺一階放榜後再做也來得及)
10月下旬:寫講稿、轟炸朋友請他們幫忙模擬面試
這個過程我每天都睡10-12小時,每天包含推甄和考試準備平均為2.5小時(再多我就不行
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躺在床上想著我好焦慮我寫不出來我考不上我要完蛋了但我不想
做事,寫出來只是想跟大家說這是常態,寫作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醞釀,這很正常。
還有睡覺真的很重要,之前睡眠醫學概論台大醫院睡眠中心的老師說請把睡覺也當成一件
正事排進你的行程表裡!拜託大家睡覺!!!
心得:
在放榜之前我一直很懷疑自己作為一個精神疾病當事人,我真的能從接受我的治療師幫助
的位置挪移到助人者的位置嗎?一直拿這個問題去煩我的心理師和精神科醫師,我的醫生
跟我說:「其實像你這種心態想去念研究所的人還常見的,只是最後有考上的不多,能順
利執業的又更少,但不是沒有,就我們的經驗來看的話。」
雖然現在寫起來好像可以很穩定地準備推甄,但我自己大三大四的時候狀況非常差,成績
也是在那個時候掉下去,不斷住院和差點休學,在痛苦面前一切都變得好小好小,更別說
相信自己能夠活下去考到研究所,如果說什麼我可以你也可以這種話實在太像幹話了,我
也很討厭那些什麼痛苦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都是你的養分之類的話。有時候覺得我
們總是太努力地要去取悅他人、要成為一個倖存者、模範病人才有資格說話,但我不希望
這篇文章造成他人的壓力,而是希望能讓像我一樣在受苦生病但一樣想成為助人工作者的
人,我們依然是保有這種可能性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86.25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637684361.A.433.html
--
補充:
覺得國X補習班還蠻有良心的,上榜後跟補習班說我推甄沒有用補習班的資源,
可不可以不要寫在他們的榜單上,他們就真的沒有寫欸,出乎我對補習班的預料,
至少可以確定沒有買榜啦大家選補習班可以參考一下(聲明我沒有領他們任何一毛錢)
※ 編輯: jianba (223.137.32.123 臺灣), 08/31/2022 10:00: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