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王柏偉與高俊宏訪談
#台新藝術獎 即將邁入20週年,對台灣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已建立相當代表性。在第19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出爐前夕,本刊特別採訪擔任此次 #提名觀察人 的 #王柏偉 與 #高俊宏,分享他們提名台新藝術獎的作品與討論台新藝術獎入圍者的「內幕」資訊。從台新藝術獎藉由不斷調整來回應社會與藝術上的需求,王柏偉認為,與其談台新藝術獎有什麼樣的不足,其實更應該討論的,是台灣缺少更多的機制去回應藝術界的不同需求,致使藝術家與評論者將其自身的欲望與企圖都投射到台新藝術獎上。評選機制雖不免框架出一個較為固定的標準,無法周全照顧到每個層面,有顧此失彼之感。除卻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愈發模糊的邊界外,網路藝術不斷發展,影響面日益擴大,面對這樣的情況,台新藝術獎內部是如何應對?
台新藝術基金會
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影像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從行為展演的兩種身體機器談起🎉
講者|王聖閎
時間|2021/4/16(五)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
這場講座源於Lightbox邀請我分享博士論文的部分研究內容。因為它牽涉「影像」、「身體」、「科層機器」、「加速 ∕ 減速」等幾個可連結當前現況的主題,以及一位關鍵藝術家:謝德慶。
2020上半年正是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所有人都被迫拖入一個無限延長的「在事件之中」的等待經驗:靜待疫情趨緩、疫苗開發、各國解封。彼時,許多藝文活動被迫暫停或取消,彷彿「謝德慶式的一年」即將降臨,人們也開始對生活的速度與人際連結有所省思。
據此,我的某位藝術圈友人曾在社群媒體上感嘆,其大意是:「此刻,我們都在重新經驗謝德慶。」此話不假。但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重新經驗謝德慶的什麼呢?假使我們仍困囿於以往過度英雄化、巨碑化、崇高化的舊有身體性論述,那麼關於謝德慶的討論根本無法從80年代更新至2021年,更不會對「加速度政治」無所不在的今天帶來新的思想刺激。
由於防疫得當,2020下半年許多藝文場館多已恢復營運,且因為計畫執行與核銷的問題,許多展演活動期程變得更為壓縮,彷彿亟欲恢復「既有產能」一般。以至於,在經歷全面減速(之幻象)的同時,許多人也都感受到另一股加速生產的癲狂,正在步步進逼。我們甚至能預期,一旦疫情結束之後,屬於藝術創作的「大企劃書時代」年代恐怕不會有太大改變,而「謝德慶式的一年」也不會發生。
是什麼迎來了加速度文化,並驅逐了「不事生產」的可能性?這是本場講座的思考起點。對此,我們或許仍有必要重返謝德慶所打造的身體機器。因為其作品不只蘊含去做 ∕ 不做什麼的例外生產狀態,更牽涉一種關於「速差政治」的基進想像。
由此出發,本講座一方面會觸及時延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在當代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思考:是什麼誘使我們選擇擁抱加速度(及其所帶來的強度聚合與感覺重塑)?與之相對的,什麼又是藝術實踐裡的「不可加速之物」?
---
講者介紹|
王聖閎
藝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
1980年生於臺灣臺北。曾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2017-18)。自2004年起參與臺灣當代藝術評論的寫作與討論,曾獲得第九屆數位藝術評論獎首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評台「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特別獎。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藝術家》、《藝術觀點ACT》、《現代美術》等專業藝術雜誌及美術館出版刊物。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錄像、行為表演及身體性創作;關注當代加速度政治下的生命政治課題,聚焦於科層機器對身體行動和耗費模式之影響,並且在此基礎之上,持續反思在地藝術理論的生產與擴延。相信藝評人在當代不變的角色,是作為藝術家的長期陪伴者與對話者,以及作為一位梳理在地藝術論述的掘土者。同時也深信,臺灣當代藝術可以從自己的展演成果裡,發展出具有獨到觀點、可與各國藝術世界分享的藝術理論,而藝評寫作可以為此事作出貢獻。
---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啤酒一瓶)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人數上限為70人,歡迎準時到場!
備註|
1.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
2.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填寫基本資料 再入場
3. 場地位處巷弄,循門牌而來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 阮劇團 ╳ 流山兒★事務所 跨國聯合推出的《嫁妝一牛車》巡演已落幕,一年多來的籌備與準備化作一場場完售的激情與鼓勵,非常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前輩、師長、朋友的無私關懷、幫助,及各界善心人士的餵食寄附,能完成今年北中連演14場的挑戰對阮來說意義非凡!
阮劇團僅代表牛車工作團隊全體成員向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前輩、師長、朋友、團體及每一位觀眾致上最深的謝意!勞力!未來牛車還會駛向何方?就敬請期待吧😇
以下是長~長~長~的感謝名單、餵食名單及工作團隊總名單,劇場就是好大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呀!
📢 特別特別感謝
王禎和 前輩
林碧燕 女士
吳靜吉 博士
📢 特別感謝
鄭恒雄 先生
汪其楣 女士
楊忠衡 先生
許仁豪 先生
陳宜貞 女士
柯珀汝 小姐
林彩荔 女士
李中蓮 女士
李麗裕 先生
黃熙文 先生
藍清麒 先生
湯榮文 先生
王吉隆 先生
王麒愷 先生
施庭峯 先生
王偉民 先生
徐秀鶯 女士
王柏仁 先生
楊邵翰 先生
鴻鴻 老師
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嘉義市議會
雲門舞集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新港文教基金會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趨勢教育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和氣藥品股份有限公司
林聰明沙鍋魚頭
達康.come漫才屋
思劇場 Thinkers' Theatre
青鳥書店
和平青鳥
誠品書店台大店
勇氣書房
梳齊Hair Studio
高雄/灰咖啡 Hway Coffee, Taiwan
西門小吃
羅馬尼亞錫比烏 路邊的咖啡館
(以下依照筆畫排序)
中國文化大學 葉根泉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 嚴紀華老師
真理大學 劉沛慈老師
國立中興大學 邱貴芬老師
國立中興大學 詹閔旭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吳佩珍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周玉蕙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侯雲舒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 蔡欣欣老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何信翰老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翁聖峰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張文薰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潘少瑜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 謝筱玫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望舒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莊佳穎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榕老師
淡江大學 侯如綺老師
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 陳銀桂老師
臺北市立大學 楊馥菱老師
臺北市私立南華高級中學職業進修學校 莊惠安校長
靜宜大學 劉仲倫老師
公視台語台
民視無線台
大紀元時報 方金媛記者
大紀元時報 黃玉燕記者
中央社 郭日曉記者
中央社 鄭景雯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江昭倫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楊仁翔記者
中國時報 李欣恬記者
中國時報 陳淑芬記者
中廣新聞網
公民新聞 錢鴻鈞記者
自由時報 何宗翰記者
自由時報 陳昱勳記者
青年日報 黃朝琴記者
聯合報 何定照記者
聯合報 魯永明記者
蕃薯藤民生@報 陳小凌記者
關鍵評論網 馬力歐記者
M Plus+云閱讀 黃茵作家
PAR 張震洲記者
中央廣播電台 梁紅玉主持人
中國廣播電台 陳如凌主持人
台北流行廣播電台 蔡詩萍主持人
台北愛樂廣播電台 高劭宜主持人
世新廣播電台 黃慧心主持人
飛碟聯播網 Maggie主持人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鄭順聰主持人
綠色和平臺灣文化廣播電台 蔡振南主持人
臺北廣播電台 陳玉秋主持人
警察廣播電台(臺中分臺) 沈燕主持人
寶島聯播網 賴靜嫻總經理
📢 感謝轉錄推薦文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白斐嵐
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 紀慧玲老師
臺灣獨立音樂教父 張四十三
臺大戲劇系 傅裕惠老師
楊順清 導演
劇評人 蔡孟凱
合唱馬利 Mali Liu老師
小說家 瀟湘神
做工的人 林立青
果子文創品牌長 謝易修
把阮劇團底細都摸透的觀眾 梁先生
C模
被社福耽誤的吟遊詩人
來自台中的觀眾 Teresa
來自台中的觀眾 東寶
及眾多協助拍攝推薦影片的觀眾們...
📢 感謝寄附
(台中場)
余振球導演 香港神秘糕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教育部黃本婷經理 麵包
足夢舞人 金老大&小金 雞腳凍
王群勝 魯雞翅、餐包
吳承翰 波士頓派
周聖淵 太陽餅
(台北場)
趨勢教育基金會 陳怡蓁董事長暨執行長 慶功宴
米堤大飯店 李麗裕總經理 地瓜蛋糕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張敏宜副執行長 好吃滷味
太和藝術 韋廷姐 車輪餅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羅欣怡執行長 好吃糕餅
臺北市私立南華高級中學 莊惠安校長 美麗花籃
唐美雲歌仔戲團 可口手工麵包
人力飛行劇團 水果
台南人劇團 紅葉蛋糕12吋巧克力蛋糕
慾望劇團 星巴克捲心酥
看嘸舞蹈劇場 白酒
瘋戲樂工作室 氣泡酒
刺點創作工坊 甜蜜蜜脆皮甜甜圈
彩荔姊 賢伉儷 美味點心
李悟 包子
林仕倫 可不可飲料
楊景翔 威士忌
小竺 毛毛 法國紅酒
李婕綺 場場完售蛋糕
李銘宸 甜蜜蜜蜂蜜蛋糕
翁佳芸 台中太陽餅
林玉媛 看起來很高級的蛋糕
巫明如 和你甜甜圈在一起
日本朋友三原由起子、山下陽子、須藤清香、小野寺修二 精緻和菓子
阮寶 吳詩婷&柏煒 索菲烤布蕾
阮寶 王甫丞 台灣名產鳳梨酥
林碧燕女士 加油打氣紅包
國家兩廳院 劉怡汝總監 加油打氣紅包
紙風車李永豐執行長 加油打氣紅包
雷輝賢伉儷 加油打氣紅包
李佶霖 加菜金
📢 工作團隊全體成員下台一鞠躬
原著/王禎和
藝術顧問/王友輝
顧問/郭秋時
製作人/汪兆謙
導演/流山兒祥
助理導演/山崎理惠子、汪兆謙
華語劇本改編/林孟寰
臺語劇本改編/盧志杰
劇本日文翻譯/王榆丹
臺語發音指導/林瑞崐、王麒愷
製作統籌/余品潔
執行製作/許惠淋
行銷經理/莊雅雯
企劃經理/翁渙瑤
行政團隊/吳明倫、邱書凱、廖心彤、廖冠評、蔡明純
舞台監督/陳昭郡
助理舞監/黃詠芝
舞監助理/牟若婷、章沛恩
舞台設計/陳勁廷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
燈光設計/高至謙
燈光技術指導/楊嘉璿
燈光設計助理/余婉臻
服裝設計/黃若瑋
動作設計/林素蓮
音樂設計/諏訪創
音效聲響設計/柯鈞元
音響設計/康育民
音響技術指導/陳宇謙
音響技術/張稚暉
歌唱指導/張得恩
主視覺書法題字/陳世憲
主視覺設計/廖小子
執行平面設計/龔姵燐
宣傳照暨劇照攝影/黃煚哲
宣傳CF拍攝剪輯/陳允山
特別獻唱/廖士賢
梳化指導/張渝婕
道具運送/立代企業有限公司
排練助理暨音樂音效執行/吳宜頴
排練助理/莊庭瑜、林筠珮
演員/王維銘、余品潔、李冠億、吳欣怡、周浚鵬、周政憲、陳守玉、莊衿葳、黃耀緯、葉登源、賴建岱、鍾品喬、顧軒 (依姓氏筆劃排序)
行政助理/嚴婕、李函育
工作人員/王元宏、江文馨、林家綾、洪伊柔、胡富祐、曹芯慈、陳宏洧、陳勁佑、陳星奎、童琬婷、葉育廷、葉岫穎、劉志晨、廖庭筠、盧冠諺、蕭如君、賴忠志、賴婉玲、鍾汶叡、李沐恩、周俁辰、劉柏漢、許書瑀、彭子柔、江佩珊、李昶誠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中場主辦單位/臺中國家歌劇院
場地提供/臺北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