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那些有所見而不為所動的人。
有的人身在慾望的泥潭,心底卻嚮往簡單。這樣的人活著,是一種掙扎。
一方面俗世的喧鬧逃不開,另一方面又渴求精神深處的寧靜。
當然了,掙扎說明還沒有完全被利慾熏心,恰恰因為這樣的苟且和妥協,才能讓靈魂的一角,始終保有一片光亮。
久在功利場,會看見許多,也會厭見許多。在看見和厭見之間周旋長了,功利場中的你我,人人都成了演員。
有的人入戲太深,已卸不下華服,洗不去油彩,他們深陷在各自的套路裡,難以自拔。
在這個喧囂的人世,我相信,有多少功利主義,就有多少道德感,有多少骯髒和糜爛,就有多少乾淨和簡單。
因為,一群人聲嘶力竭拼命追逐的時候,也總有人退居一隅裝聾作啞,淡看一切。
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快樂,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快樂,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的快樂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形。
一個活得簡單的人,就不會在多餘的事情上糾纏。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就不再什麼都想要。
相聚和別離都在轉身之後,渲染成暖色調的油彩,溫和著綿延...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要在多餘的事情上糾纏,尋常的日子就是看清自己最好的時機。
知道自己要什麼和不要什麼的簡單,比起心有妄念的溝壑,必然自在得多。
早安,又是美好的一天!
►台灣地區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gWgaNz
游祥禾簽名本 越早買越有機會獲得作者親筆簽名版
►新馬地區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is.gd/IeuMuv
游祥禾簽名本 越早買越有機會獲得作者親筆簽名版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
台灣功利主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侵黑、登粉與侵粉的 America First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難以想像香港陷入「拜登好還是特朗普好」的狂亂爭論,只是短短一年半載之前。當時特朗普沒有特別新醜聞,相反拜登則爆出兒子種種靡爛可疑生活。特朗普手上有四年的政策往績,雖然口不澤言、輕視肺炎病毒,氣質也不符合國際大城市人口的口味,但美國沒再對外開戰,而且在龐佩奧等人的監護下,有序收拾布殊年代的爛攤子。
中東勢力在他任內相對收斂,侵政府在 2020 年初曾用無人機炸死伊朗政權二號人物。世界上很多人當時對拜登的好感,純粹只是因為對特朗普反感,甚至只是更為私人的「因為我討厭侵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指導思想難言十全十美,例如在中美貿易戰,美方也付出了代價,但幾年來圍繞「美國優先」的說話,很多純粹只是泛道德討論。「優先」在一個崇尚平等主義的世界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確。然而拜登政府現在 fucked up 了整個阿富汗,先撤軍人,導致當地西方人、國際社會人、本地人大量淪為塔利班肉參,以億計的美軍裝備落入敵人手中。
現任防長承認,有美國人在當地遭塔利班毆打。美國國威蒙上陰影的當下,導致台灣都在談論中方會否開戰。拜登不再渡假回去回應問題,卻表示「撤離阿富汗難免有痛苦」。兩日前,拜登又承諾會將當地美國公民帶回家,其他國家在當地的人需要爭分奪秒求生,已經不可能等華盛頓慢慢決策,看來自己顧自己比較實際。在通往庇護所的喀布爾機場,英軍和美軍爭執鬥毆,有德國記者家人被塔利班槍殺 (德國之聲報道)——這個時候拜登政府也是「美國優先」。
一些香港社會賢達當時也歌頌未上台的拜登,認為他是「外交老手」、體系中之人,有助團結國際盟友。在阿富汗事件,拜政府一系列操作下的結果,就是國際社會團結表象解體。在率獸食人的滾滾黃沙之中,現在的美國使很多人發現 (或相信)「國際社會將支持你」只是一個殘酷的黑色笑話。他們現在把多少無辜之人扔在泥土上等死?這樣的結果究竟是令人對「國際合作」更有信心還是更無信心?拜登上台,促進了西方國家的合作和互信,還是相反?是令美國的競爭對手更加不安,還是更加放心?
很多人當時為拜登辯護,講了很多常識:美國總統選舉,其實只有美國人有票,他們可以比較重視氣候變化、LGBT、非白種人權益等等,而不是中美關係、美國對外政策等等,始終是本地人投票。沒錯,因此美國選舉,自然本身就是「美國優先」,但「自己人優先」又在戰後發展的思想體系之中成為危險的需要禁絕的異端邪說。所以你不要問為甚麼民主有失效之憂,人們即使在民主制度裡面也會失去存在感。最強者需要承擔一定慈善責任,這自然很好,但拜登也不可能對外人雨露均沾,仍然需要「務實處理」。雖然他在 5 月期間增加了對外開放的難民配額至 6.25 萬人,但中美洲難民聽到拜登做總統也大批湧入邊境,最終正副總統在3月間都發出了邊境頂唔順、唔好再來的話語。當地又傳出兒童難民人道危機,加上現在的阿富汗——拜登比起特朗普,好像更加特朗普。
因為我們認為特朗普如果能達到其理想的世界,那個世界必定是火光熊熊,而美國置身事外——這不正是阿富汗的情況嗎?
在一年半載之前「侵黑」比較重視嘲諷低智「侵粉」,就像這邊廂阿富汗面臨女權撤底消滅,女性漫畫家荒川弘名作《鋼之煉金術士》因為一句對白寫得不合某些人心意,被戴上「物化女性」的帽子,進而推論出日本整個國家「性別意識低落」的結論。兩邊廂的事情絕對可以同時發生。看一次得出搞笑印象,深入去看就會感到荒誕。身處亂世,人心不安,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擁有一些優越感,就能渡過今天。
侵粉如此不堪,要在他們身上取優越感,標準不是太低嗎?東亞地區因為特殊政經局勢,對老侵那一套比較放心,與英美侵黑遍地不同,香港侵黑一時尊嚴亢奮,一時低沉抑鬱,站高一點輕視眾人,暗示自己看得更高更遠,並不「同流合污」,可能是唯一能夠援解孤獨感的方法,但一個人一群人的眼界,竟一年半載就發了成績表——今天的阿富汗,會是明日的哪裡?
現在又回頭說侵粉雖然略嫌懷舊,但雖然我認識很多侵粉並不是詩人墨客,思慮不是那麼深遠,甚至說不出為何特朗普就比較好,這就是讀書人看不起的「蠢人」或「非專業者」,但「支持者」與「中國不可信,需驗證」和「迫使中國跟隨國際規則」兩條美國外交路線孰優孰劣無關。拜登自己連阿富汗的秩序都無法確保,「國際規則」對國際的號令力,自然也蒙上陰影。而且,你過去四年問很多侵黑,特朗普如何破壞了法治、破壞了民主,也一樣不容易得到解答。
特朗普為了個人方便 / 虛榮 / 解釋自己的局外人弱勢,而選擇對 Establishment 採取不合作、輕視、撓過的態度,這等於搗毀幾代人建立的規制和共識。這對他自己的位置有害,卻又意外拉出了之前政治冷感的一般人、或苦大仇深而 Establishment 沒有照顧牽線的人民。他帶有自殘色彩的政策路線,卻又為其增添了黨內的牙力。即使到現在特朗普仍然在其陣營中擁有巨大人氣。於是他和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分手」後,反而跟更加「激進」的陰謀論社運界某程度結盟,最後引爆了白宮騷亂,參與者和特朗普自身也付出不同代價。
這條路線持續了一個任期,被美國自己終止。對中上層而言,沒人會喜歡一個不尊重自己、不重看自己、不諮詢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總統,於是他們為了消滅特朗普,也破壞了自己的新聞和網絡自由傳統,而同樣經常簽署行政命令 (這難道不是總統的法定權力?) 的拜登則不會被視為破壞美國體統,無論他這次表現如何無能,他仍然代表美國民主運行暢通。美國秩序被總統自己顛覆的危險,嚴重過阿富汗孩子被強姦。所以阿富汗如何都好,也比不上推翻特朗普以及其路線重要。國外失序好過國內失序。阿富汗人好慘,一向都慘,美國卻不可以「慘」。這,也是侵黑版本的 America First。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之前以拜登更具人道、理性、謙遜、國際均衡色彩而支持他的那些人們,今天會大力論證美國撤軍正確、這場戰爭對美國毫無好處。真功利,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而且也隱藏了真問題不是應否撤軍,而是如何撤軍。
我們能從阿富汗失陷而引發的思想大挪移想到甚麼?為甚麼好多成就高、年紀大、閱歷多的人,在一系列問題上永遠錯判?而且一看錯就幾十年?他們是我們之中最好的人材,但他們忽略了我們處於「秩序」的下游。也就是一些事情首先發生在秩序中心,擴散到下游時那一套已經是走樣的模仿品。在秩序下游聽到的真理,已經不是真理了,實行的也不是管用的那套。
人類在 21 世紀能輕易周游世界,但香港社會在發展上遇到某些不可抗力,或者勉強要形容就只能說是——「時差」。我們的菁英沒有那麼菁英,在每個致命問題屢屢錯判。每個人都在不斷錯判,分別只是事後有沒有認知。上游的事情對下游的人 beyond comprehension,看來香港還會經歷更多的跌眼鏡——上游地震,很多地方是較後才被告知。香港百幾二百年在權力世界的最下游奮鬥續存,也持續跟這種無形的訊息差——或者無明——無休止地搏鬥。
拜登選到,敏感的人都會看到,世界必然打仗。一月時有網友對我說拜登現在選到,他要買軍工股——能人都在民間。可是怎麼可能,拜登點會有特朗普咁狼?一般人未必認知到,在小學校園裡面態度謙遜的小朋友反而會引起惡霸主動欺凌。裝腔作勢的吹牛者可能還有一半半機會逃過被列入欺凌名單。你本來不是一個好人,而你擺出一個好人的樣子,你就完了,仲好唔抵。美國還是霸權存在,但阿富汗一役是 lion for lambs。
台灣功利主義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侵黑、登粉與侵粉的 America First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難以想像香港陷入「拜登好還是特朗普好」的狂亂爭論,只是短短一年半載之前。當時特朗普沒有特別新醜聞,相反拜登則爆出兒子種種靡爛可疑生活。特朗普手上有四年的政策往績,雖然口不澤言、輕視肺炎病毒,氣質也不符合國際大城市人口的口味,但美國沒再對外開戰,而且在龐佩奧等人的監護下,有序收拾布殊年代的爛攤子。
中東勢力在他任內相對收斂,侵政府在 2020 年初曾用無人機炸死伊朗政權二號人物。世界上很多人當時對拜登的好感,純粹只是因為對特朗普反感,甚至只是更為私人的「因為我討厭侵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指導思想難言十全十美,例如在中美貿易戰,美方也付出了代價,但幾年來圍繞「美國優先」的說話,很多純粹只是泛道德討論。「優先」在一個崇尚平等主義的世界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確。然而拜登政府現在 fucked up 了整個阿富汗,先撤軍人,導致當地西方人、國際社會人、本地人大量淪為塔利班肉參,以億計的美軍裝備落入敵人手中。
現任防長承認,有美國人在當地遭塔利班毆打。美國國威蒙上陰影的當下,導致台灣都在談論中方會否開戰。拜登不再渡假回去回應問題,卻表示「撤離阿富汗難免有痛苦」。兩日前,拜登又承諾會將當地美國公民帶回家,其他國家在當地的人需要爭分奪秒求生,已經不可能等華盛頓慢慢決策,看來自己顧自己比較實際。在通往庇護所的喀布爾機場,英軍和美軍爭執鬥毆,有德國記者家人被塔利班槍殺 (德國之聲報道)——這個時候拜登政府也是「美國優先」。
一些香港社會賢達當時也歌頌未上台的拜登,認為他是「外交老手」、體系中之人,有助團結國際盟友。在阿富汗事件,拜政府一系列操作下的結果,就是國際社會團結表象解體。在率獸食人的滾滾黃沙之中,現在的美國使很多人發現 (或相信)「國際社會將支持你」只是一個殘酷的黑色笑話。他們現在把多少無辜之人扔在泥土上等死?這樣的結果究竟是令人對「國際合作」更有信心還是更無信心?拜登上台,促進了西方國家的合作和互信,還是相反?是令美國的競爭對手更加不安,還是更加放心?
很多人當時為拜登辯護,講了很多常識:美國總統選舉,其實只有美國人有票,他們可以比較重視氣候變化、LGBT、非白種人權益等等,而不是中美關係、美國對外政策等等,始終是本地人投票。沒錯,因此美國選舉,自然本身就是「美國優先」,但「自己人優先」又在戰後發展的思想體系之中成為危險的需要禁絕的異端邪說。所以你不要問為甚麼民主有失效之憂,人們即使在民主制度裡面也會失去存在感。最強者需要承擔一定慈善責任,這自然很好,但拜登也不可能對外人雨露均沾,仍然需要「務實處理」。雖然他在 5 月期間增加了對外開放的難民配額至 6.25 萬人,但中美洲難民聽到拜登做總統也大批湧入邊境,最終正副總統在3月間都發出了邊境頂唔順、唔好再來的話語。當地又傳出兒童難民人道危機,加上現在的阿富汗——拜登比起特朗普,好像更加特朗普。
因為我們認為特朗普如果能達到其理想的世界,那個世界必定是火光熊熊,而美國置身事外——這不正是阿富汗的情況嗎?
在一年半載之前「侵黑」比較重視嘲諷低智「侵粉」,就像這邊廂阿富汗面臨女權撤底消滅,女性漫畫家荒川弘名作《鋼之煉金術士》因為一句對白寫得不合某些人心意,被戴上「物化女性」的帽子,進而推論出日本整個國家「性別意識低落」的結論。兩邊廂的事情絕對可以同時發生。看一次得出搞笑印象,深入去看就會感到荒誕。身處亂世,人心不安,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擁有一些優越感,就能渡過今天。
侵粉如此不堪,要在他們身上取優越感,標準不是太低嗎?東亞地區因為特殊政經局勢,對老侵那一套比較放心,與英美侵黑遍地不同,香港侵黑一時尊嚴亢奮,一時低沉抑鬱,站高一點輕視眾人,暗示自己看得更高更遠,並不「同流合污」,可能是唯一能夠援解孤獨感的方法,但一個人一群人的眼界,竟一年半載就發了成績表——今天的阿富汗,會是明日的哪裡?
現在又回頭說侵粉雖然略嫌懷舊,但雖然我認識很多侵粉並不是詩人墨客,思慮不是那麼深遠,甚至說不出為何特朗普就比較好,這就是讀書人看不起的「蠢人」或「非專業者」,但「支持者」與「中國不可信,需驗證」和「迫使中國跟隨國際規則」兩條美國外交路線孰優孰劣無關。拜登自己連阿富汗的秩序都無法確保,「國際規則」對國際的號令力,自然也蒙上陰影。而且,你過去四年問很多侵黑,特朗普如何破壞了法治、破壞了民主,也一樣不容易得到解答。
特朗普為了個人方便 / 虛榮 / 解釋自己的局外人弱勢,而選擇對 Establishment 採取不合作、輕視、撓過的態度,這等於搗毀幾代人建立的規制和共識。這對他自己的位置有害,卻又意外拉出了之前政治冷感的一般人、或苦大仇深而 Establishment 沒有照顧牽線的人民。他帶有自殘色彩的政策路線,卻又為其增添了黨內的牙力。即使到現在特朗普仍然在其陣營中擁有巨大人氣。於是他和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分手」後,反而跟更加「激進」的陰謀論社運界某程度結盟,最後引爆了白宮騷亂,參與者和特朗普自身也付出不同代價。
這條路線持續了一個任期,被美國自己終止。對中上層而言,沒人會喜歡一個不尊重自己、不重看自己、不諮詢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總統,於是他們為了消滅特朗普,也破壞了自己的新聞和網絡自由傳統,而同樣經常簽署行政命令 (這難道不是總統的法定權力?) 的拜登則不會被視為破壞美國體統,無論他這次表現如何無能,他仍然代表美國民主運行暢通。美國秩序被總統自己顛覆的危險,嚴重過阿富汗孩子被強姦。所以阿富汗如何都好,也比不上推翻特朗普以及其路線重要。國外失序好過國內失序。阿富汗人好慘,一向都慘,美國卻不可以「慘」。這,也是侵黑版本的 America First。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之前以拜登更具人道、理性、謙遜、國際均衡色彩而支持他的那些人們,今天會大力論證美國撤軍正確、這場戰爭對美國毫無好處。真功利,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而且也隱藏了真問題不是應否撤軍,而是如何撤軍。
我們能從阿富汗失陷而引發的思想大挪移想到甚麼?為甚麼好多成就高、年紀大、閱歷多的人,在一系列問題上永遠錯判?而且一看錯就幾十年?他們是我們之中最好的人材,但他們忽略了我們處於「秩序」的下游。也就是一些事情首先發生在秩序中心,擴散到下游時那一套已經是走樣的模仿品。在秩序下游聽到的真理,已經不是真理了,實行的也不是管用的那套。
人類在 21 世紀能輕易周游世界,但香港社會在發展上遇到某些不可抗力,或者勉強要形容就只能說是——「時差」。我們的菁英沒有那麼菁英,在每個致命問題屢屢錯判。每個人都在不斷錯判,分別只是事後有沒有認知。上游的事情對下游的人 beyond comprehension,看來香港還會經歷更多的跌眼鏡——上游地震,很多地方是較後才被告知。香港百幾二百年在權力世界的最下游奮鬥續存,也持續跟這種無形的訊息差——或者無明——無休止地搏鬥。
拜登選到,敏感的人都會看到,世界必然打仗。一月時有網友對我說拜登現在選到,他要買軍工股——能人都在民間。可是怎麼可能,拜登點會有特朗普咁狼?一般人未必認知到,在小學校園裡面態度謙遜的小朋友反而會引起惡霸主動欺凌。裝腔作勢的吹牛者可能還有一半半機會逃過被列入欺凌名單。你本來不是一個好人,而你擺出一個好人的樣子,你就完了,仲好唔抵。美國還是霸權存在,但阿富汗一役是 lion for lambs。
台灣功利主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台灣功利主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廣告與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是專們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立場。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吳宗憲 #快篩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08「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廣告段落」廣告段落
02:01 爭議一:申請快篩的條件
03:23 爭議二:快篩試劑爭議
04:15 因為人品有疑慮,所以不可信?
05:20 吳宗憲的自由 VS. 里長的自由
07:08 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08:47 到底什麼是「發災難財」?
09:48 我們的觀點
11:30 提問
11:52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關節
|腳本:關節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抱歉!吳天王 里長不當免費打工仔:https://reurl.cc/Dgq1oR
→吳宗憲捐11萬劑快篩害他挨罵 里長怨:要拉人實名制註冊App才能領:https://bit.ly/2Uk8B6I
→吳宗憲12字反擊里長「空手套白狼」酸語 團隊「這個月第1次有工作」直播餬口:https://bit.ly/2Thv8Ru
→吳宗憲捐價值3千萬快篩遭質疑 怒開直播槓里長:https://bit.ly/3w4faHr
→吳宗憲捐11萬劑快篩「民眾不能自用」!食藥署:可捐給社區篩檢站:https://bit.ly/3h6NoG0
【 延伸閱讀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https://bit.ly/364zi1D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台灣功利主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