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0世界保衛號已經進站:發車倒數5天 💓
列車已進站,該上車囉!
倒數五天,與你們介紹這次論壇的主角:【U20國際青年論壇 #代表青年】
U20論壇從今年六月開始徵件,近百組報名團隊中脫穎而出的14組青年們,努力在短短8分鐘的簡報中向評審團隊說明自己的行動與理念。在8月兩場線上工作坊的淬鍊後,決選會選出6+1組代表出爐。
不挑風雲人物、30 Under 30,我們看見的是Unique 20——U20。同樣未滿30歲的U20青年,不僅關心「#氣候變遷」或「#社會不平等」,也為此付諸行動,在學的、畢業的、剛創業的,他們各自在不同人生階段、實現永續方案!
7組青年代表,已經在保衛號上等待大家 🚃
-
🌱 #RefugeeNetworkTaiwan
當難民兒童被困在戰火、經濟困頓、安全堪憂的環境,沒辦法好好長大時,至少還有這群老師在螢幕前等他們出現、上課。
「當學生在螢幕前缺席課堂時,我們會聽到看到的是,他們真實的生活困境,」台灣有群青年致力讓國際難民不再只是報導中的數字,「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的生活。」......
Refugee Network Taiwan
🌱 #Foodeats:越食煮憶
全台灣近百萬的新住民及新二代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常深受自我認同及文化認同所苦。
和爸媽出生地不同的新台灣之子,要怎麼開始了解爸媽的原鄉文化呢?從吃的開始!這群學生決定讓新住民家庭,也能共享文化美食之旅。......
Foodeast
🌱 #鳥日子團隊:培跑者計劃
「執行這個計劃,是想要證明大學生也會做地方創生,年輕人是有創造力的,但不代表我們不實際!」不同於一般的地方創生工作,而是以社工專業的社區工作來協助有需求的社區、小農、企業、政府單位規畫最貼近需求方案。
開始陪著社區從0到1,1至無限的過程,成功複製到兩個社區的工作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 #八卦山下的科技大花現
一群生活在高樓大廈此起彼落的都市小孩,透過一場前往彰化社區的活動而集結,從而開始接觸在地農廢問題。大村葡萄飽滿多汁,採收後大量乾癟枝條本來是廢棄物的,這群青年化腐朽為「黑金」,在地循環經濟產品就這樣誕生!
農廢不只是在農村被看見,也能讓它走進我們的生活......
朝陽科大 CYUT x USR x SDGs
🌱 #菸沒綠洲
18歲,多數人的回憶大概都是在無止盡的考試中度過,但四名北一女學生卻選擇用「菸蒂」譜出青春的篇章。她們的夢想,是讓台灣的環境更美好。
她們打算從根本解決,發明「這一盒」讓菸頭不落地......
菸沒綠洲 Girls in the Oasis
🌱 #鋰電池醫生
電動車、再生能源迅速發展,但其中常用的儲能裝備——鋰電池卻超短命,所以這群車輛系學生準備好一套技術,準備專治鋰電池!他們怎麼辦到?......
🌱 #互助金融的校園行動
當週轉不靈的大學生只能縮衣節食、勉強度日嗎?大學生怎麼透過合法小額的金融借貸,培養出最基本的金融素養呢?
東華學生決定創立儲蓄互助社,創造出校園中的互助金融網絡以接應彼此的經濟困境,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金融素養......
東華校園儲蓄互助社
-
面對氣候變遷、社會不公平造成的傷害,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做出改變,但現在,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行動,都能成為改變未來的支點!
#保衛號上還為你保留一席座位 🌎
► 立即報名 10.2 線上U20論壇:https://bit.ly/2021U20FORUM
聽更多青年怎麼實現永續發展、減緩社會不平等的行動!
#CSR在天下 #U20國際青年論壇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不容忽視新住民台灣掘起新力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 Posty | Facebook 的評價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916防疫記者會綜整】
今天是連續第27天+0,防疫仍不能鬆懈,累積確診人數271人,居家隔離人數6人,無相關足跡表。
大家集氣疫苗就來了,中央宣布日本第五度捐贈AZ疫苗50萬劑之後,今天中央再宣布明天9/17將有AZ疫苗64萬劑、莫德納疫苗108萬劑到,屆時將依中央規定,優先以7/9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75歲(含)以上長者(即1946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縣府將比照施打第二劑AZ疫苗長者的方式,會造冊並請村里長通知施打,請依通知單至指定合約醫院或接種點接種。
BNT 疫苗接種,預計從9/23(四)-10/8(五)開始施打,針對12-17歲的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及9/1前滿12歲的國小學生全都在造冊的名單中,高中生優先施打,再輪到國中生, 12歲以上符合資格總人數6萬1,818人,同意施打人數5萬9,345人,同意施打比率高達96%。拜託大家,疫苗施打前一天不要熬夜、要穿比較寬鬆的短袖,接種前如果發燒或者不舒服就不要勉強,疫苗都會幫您保留。接種後一定要休息30分鐘,也在學校附近都有請相關醫療單位做準備,以防萬一。
第九輪提供接種BNT、高端疫苗登記你做了没?只到明天中午12點,BNT第一劑對象是18至22歲、65歲以上、40歲以上的第九類且意願登記選擇BNT的民眾;高端第二劑對象是9/28(含)前符合第二劑接種間隔滿4週以上民眾,請在9/17中午12時前完成意願登記或修改,開放預約時間是9/20早上10時至9/22中午12時止。
振興券有2種,1種是紙本券、1種是數位券,因紙本券有接觸風險,中央政府這次希望能提升數位券的使用,避免破口產生,積極推廣數位券。縣府也與台灣銀行合作共推 「台灣Pay」行動支付優惠方案,使用對象又可分為2種,1種是使用者方面,綁定後即可享有台灣Pay推出的各項福利,另1種是店家,為了讓彰化縣的夜市、商圈、店家能賺到這波五倍券的商機,縣府鼓勵相關業者使用台灣Pay,在111年6月30日前都享有免手續費、免申辦費的優惠,且在消費的隔天就能收到款項,避免接觸風險,讓自己更加安全。
自即日起至11月30日於彰化縣二二八人權紀念館展出「2021移動人權特展-移探視界」針對移工世界,傳遞移動人權、新住民與新二代等文化融合現象,提升對人權議題的重視,包含「移動人權系列講座」、「移工紀錄片放映會」、「多元文化新動力」講座等,歡迎大家前去觀賞。
彰化有很棒的休閒農場來跟大家介紹,⸢古早雞休閒農場⸥有荔枝採果體驗、田媽媽風味餐、古法煉雞精與有機果園放牧飼養,地點位於彰化縣芬園鄉舊社村彰南路五段451巷36號。⸢稻香休閒農場⸥有香草植物的生態導覽及麥桿菊/蒲公英乾燥花與澳洲茶樹護手膏DIY,地點位於彰化縣埔鹽鄉彰水路二段169巷23號,散客請當日來電預約,20人以上團體請7日前來電預約。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什麼是「文化不利Culture Deprivation」嗎?
是指在生活環境中缺乏文化刺激,像是書報雜誌、網路資訊、職業多元性等文化資訊,
以致於無法獲得相關訊息的了解。
台灣的偏鄉、台東很多處的鄉鎮國中小,其實就常常出現這樣的文化不利的教育現象。
這樣的文化不利能夠靠什麼樣的方式來改變?
就從一位熱血教師開始吧!
《台東慢漫遊主持EP04》
🌟第四位職人:池上國中主任 詹永名老師
和永名老師聊天,真的是會燃起滿腔的熱血!
從台中移居到台東10幾年,為的真的是台東的孩子。
說到池上國中,他有滿滿的驕傲,
管樂隊獲得全國賽肯定、多元融合的組成讓孩子們自然學會包容「不一樣」。
透過多年的努力,
有越來越多的團隊、專業人士透過永名老師的邀請來到池上。
「你們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對孩子來說,
就是多認識了一種職業,未來的選擇多了一條路!」
每年在池上的 #秋收音樂節
他都會帶著學生以「在地小主人」的身份在入口迎賓。
用原住民語、中文、客語、台語,還有新住民的各國語言來介紹他們的家鄉:池上。
更透過像是 #雲門舞集 #優人神鼓 等藝術團隊的演出,
開拓台東孩子的文化視野。
池上國中有三個操場,右看是中央山脈,左看是海岸山脈,
孩子的文化不利可以靠各種努力來弭平,
但台東的大自然環境卻是都市裡的孩子怎麼也求不來的。
永名老師放棄原本我們所想像的「都市好生活」,
來到台東的池上這個所謂的「偏鄉」教書,
來訪談之前以為會是「苦哈哈」的形象,
但談著談著卻不小心羨慕起了他的慢生活。
買了一塊地,蓋了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在池上國中,教書,是週一到週六,
稻田、藍天與孩子的需要,就是他的成就感來源。
在台東,工作、教育、和生活品質可以並行。
「妳要不要來台東開個主持營隊!?」
「孩子搞不好不知道,原來說話還要學的耶!」
看來,我與池上的緣分,往後還很深呢。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AY2v2ArhLU/hqdefault.jpg)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 Posty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本所「112年度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暨多元文化手作藝術及手作保養品班」開始招生囉,課程內容含居留與定居、就業資源、家庭教育等實用資訊,另包含手作DIY、有獎徵答等 ... ... <看更多>
台灣新住民文化介紹 在 不容忽視新住民台灣掘起新力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在 台灣 落地生根的 新住民 已經超過五十二萬人相當於原住民人口數,如果再加上每年有六千到一萬個 新住民 第二代產生,可以想見,這個族群未來影響 台灣 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