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
【他們的時代,我們的歌:鄧雨賢的黃昏愁】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四月望雨」之外
客家子弟的鄧雨賢先生(1906年七月二十一日)生於桃園市龍潭區。一生創作近百首的作品,有「台灣民謠之父」的封號,經典代表作「四、月、望、雨」,指的便是他作品中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台語歌謠。
然而,這次筆者要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另外一首比較不為人知的《蕃社の娘》的相關故事。〈蕃社の娘〉或許多數人很陌生,但是如果講到由文夏將之改編而成的〈十八姑娘〉,或許就能朗朗上口。
〈蕃社の娘〉的創作背景
鄧雨賢在二十七歲時(1932 年)於文聲唱片以「大稻埕行進曲」而嶄露頭角,次年獲古倫美亞(Columbia)唱片公司所賞識,獲聘為專屬作曲家,開始他專職創作的音樂人生,更為台灣人譜出一首首傳唱至今的「台灣歌」。
只是好景不常,隨著日本在各地發動戰爭,台灣也進入「皇民化時代」,台語歌謠的創作也遭到諸多嚴格的限制,鄧雨賢甚至以「唐崎夜雨」的日本筆名創作。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1月,鄧雨賢受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栢野正次郎推薦,前往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東京總社尋找創作的機會。他先後創作了〈鄉土部隊の勇士から〉及〈月のコロンス〉兩首歌。
因為市場反應不錯,鄧雨賢接著將《黃昏愁》(昭和十一年3月由周添旺填詞)曲譜改編成為〈蕃社の娘〉,而這首日文歌曲是為佐塚佐和子(サワ・サツカ)所量身打造。
霧社事件的遺兒
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2月28日的台灣日日新報,有一篇以〈霧社事件遺兒〉為標題的新聞,主角是從東洋音樂學校以第一名成績卒業的佐塚佐和子。她的父親為霧社事件(昭和五年發生在臺中州能高郡霧社的臺灣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時殉職的霧社分室主任佐塚愛祐警部,母親是泰雅族白狗群總頭目泰木 ‧ 阿拉依的長女亞娃依 ‧ 泰木。
大正2年(1913)生於台灣霧社的佐塚佐和子,自臺中高女卒業,在「台灣糖業之父」新渡戶稻造博士的資助下,進入日本東洋音樂學校就讀,畢業後成為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專屬歌手。
佐塚佐和子在聲樂上的優異造詣很受鄧雨賢的肯定,才將早先創作的高難度〈黃昏愁〉歌譜,交給日即作詞家栗原白,栗原白也於是參考佐塚佐和子年少時的生活環境,將泰雅原住民的生活環境、部落文化寫入歌中。
昭和 14 年(1939)由古倫美亞公司正式發行,為了介紹這首新作〈蕃社の娘〉,還在台北公會堂(中山堂)舉辦新歌發表會。鄧雨賢的公子鄧仁輔還記得父親帶著全家到公會堂去聆聽這首歌曲。鄧雨賢婉轉、清純的旋律,由歌聲迷人的歌曲主角親自來詮釋,才一推出,就轟動臺日兩地,也為佐塚佐和子贏得了「運命の歌姬」之稱。
他們的時代,我們的歌
在皇民化的時代下,鄧雨賢以唐崎夜雨之名創作的歌曲,加上佐塚佐和子的特殊身分,都不免讓人感到唏噓,多年後我們再唱這首歌,就又回到那個遙遠而令人感嘆的時代…
#婦女專欄
#走讀台灣
#鄧雨賢
#黃昏愁
(全篇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台灣日日新報背景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台灣日日新報背景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自廣島的大岡春濤,是入選臺展第一回東洋畫部的日本畫家。
大岡春濤的得獎作品,是以「吳鳳神話」為主題的《活的英靈》。或許是出於大岡春濤擔任嘉南大圳組合庶務係長的經驗,他以吳鳳為主題創作了這幅畫。
關於這幅畫,有研究者認為,「大岡春濤畫中鄒族原住民懼怖的表情身姿,恐懼的已經不是形象上日本人或漢人的解讀差異,而是對於強勢入侵者夾帶的強勢意識形態的傾伏。」
#名單之後028
【名單之後】參與嘉南大圳建設與吳鳳神話塑造的大岡春濤
大岡春濤 入選 臺展第一回東洋畫部
大岡春濤,日本廣島人,1880年生〔1〕。1922年任職於當時位在嘉義的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大圳完工後,於1930年7月離職返回日本內地〔2〕,當年底再度來臺灣〔3〕,並在不同地方任職。1927年,他在嘉義期間,以《活的英靈》入選首回臺展東洋畫部。如同文學研究者傅素春所言,這件作品「一邊以吳鳳著盔甲騎乘白馬,另一幅則以原住民驚駭臥倒的圖像」〔4〕。
根據《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保存的檔案所示,大岡春濤本名大岡圓助,1903到1920年間,在宜蘭廳任職,1920到1921年底在臺北州任職,1921年中改名為大岡泰曉〔5〕。1917年以後,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過徘句、隨筆、圖畫等作品。其中圖畫部分,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他對原住民主題的關注〔6〕。1922年10月21日與10月22日,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舉辦繪畫展覽,展出七十餘件作品〔7〕,亦曾參加1931年的第二回栴檀社美術展覽會〔8〕。
根據1930年出版的《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9〕,大岡春濤當時任職嘉南大圳組合庶務係長。喜詩愛畫的他持續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在徘句中寫下其南國見聞,如:「朱紅西日落蔗園 秋冷之身」、「林間赭廟白厝 雲峰之海」〔10〕,也留下了巡視大圳、展望嘉南平原的隨筆文章,例如:「過了站名駭人的大虞厝和水虞厝兩站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翠綠蕉園、黃金稻田以及色彩繽紛的菜園。雖只是小春,但油菜花已然綻放,是一幅朝陽四射的恬靜風景」〔11〕。此外,還以吳鳳為主題,在1930年完成58頁有文有插圖的《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12〕。
大岡春濤留駐嘉義期間,正是嘉義美術發軔的年代〔13〕。這位畫家之所以會關注吳鳳,除了居住嘉義的地緣關係之外,也可以從時代背景來做進一步推敲。吳鳳(1699~1769)是清治時期嘉義的漢原通事,住過「諸羅西堡美街」。1820年始建的吳鳳廟,在日治時期曾經歷改建。1912年,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曾在此留下「阿里山番通事吳元輝碑」,以及「一死成仁見偉才,混濛天地豁然開,口碑千古靈如在,服冕乘風策馬來」等詩句〔14〕。1913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則親自到吳鳳廟主持祭典,贈送「殺身成仁」匾額。再加上阿里山的開發入侵鄒族傳統領域所引起的衝突等因素,推升了吳鳳廟的公眾能見度,大岡春濤會以吳鳳為繪畫題材,似乎不足為奇。
《臺灣日日新報》主筆大澤貞吉(鷗亭生)在1927年10月31日發表的〈第一回臺展評〉裡說到:「……大岡春濤的雙幅作品《活的英靈》是相當用心的作品,取材自蕃界傳說,……至於作品本身,英靈一幅沒有問題,相較之下,右幅的蕃人圖可以說是相當差勁,不過像這樣取材上的創新今後仍然值得大大鼓勵。……總之,繪畫的要點依序為題材第一,構圖第二,技巧第三,……」〔15〕。這段話,清楚地表達出當時臺展的官方意識形態與美學品味。
七十八年後,政權、政治、文化結構與漢原關係已產生巨大轉變,傅素春在2005年發表的研究中重新審視大岡春濤的繪畫。大岡春濤注意到1903年殉職、並受到在地居民奉祀的日本巡查森川清次郎的故事。傅素春認為其神像「在帽飾上與大岡的圖繪接近。吳鳳在大岡春濤中的圖像可能是日本武士的描繪」。另外,她也評論道:「大岡春濤畫中鄒族原住民懼怖的表情身姿,恐懼的已經不是形象上日本人或漢人的解讀差異,而是對於強勢入侵者夾帶的強勢意識形態的傾伏。」〔16〕
崔詠雪也曾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到:「《活的英靈》是描寫吳鳳的故事,……吳鳳故事的描寫在台展第一回展的時段中出現,也令吾人認為有日本施政者的政策思惟」。並且認為:「吳鳳故事是日人所泡製,構成的文化傷害也如同美化的畫面掩蓋了事實」〔17〕。
大岡春濤在臺府展畫史上只留下《活的英靈》。在政治性因素的推波助瀾下,「義人吳鳳」的神話以不同的型式流傳,吳鳳作為一種創作題材,也被日治時期畫家們所關注(例如林玉山、李秋禾合作的《阿里山忠王祠》)〔18〕。大岡春濤曾在福利眾生的水利實業任職,但在他的筆下,也曾出現為政治性目的所塑造的文本及文創產品。後者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在新時代,仍舊持續被今天的我們重新檢視,重新評判。
撰文|林榮燁
#名單之後028
註:
1.見〈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卷‧大岡泰曉恩給證書下付〉,《大正11年至大正12年永久保存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9年6月11日。
2.見〈會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7月8日,夕刊第4版。
3.見〈人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9日,第2版。
4.見傅素春,〈日據時期原住民圖像的生產及其批判性凝視的可能──以人類學攝影、吳鳳故事、莎勇之鐘為談論對象〉,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505。
5.見〈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卷‧大岡泰曉恩給證書下付〉,《大正11年至大正12年永久保存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9年6月11日。
6.見〈新年雜吟〉,《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月4日,第1版;〈俳信〉,《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12月11日,第3版;〈宜蘭畵報 南澚支廳及花蓮港道路 大岡春濤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7月20日,第5版。
7.見〈春濤氏畫會 今明兩日博物館にて〉,《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21日,第9版;〈春濤畫會 大岡春濤氏〉,《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23日,第5版。
8.見陳怡宏編輯,現存臺日畫報復刻,》(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7),第2卷第6號,第5版,1931年6月15日,總頁125。
9.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編,《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臺北市: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1930),圖版部分,無頁碼。
10.見〈秋信〉,《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1月23日,第5版;〈南國〉,《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6月21日。非常感謝俳句詩人洪郁芬老師翻譯。
11.見〈大圳巡り 上〉,《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6日,夕刊第3版。非常感謝明志科技大學李淑珠老師翻譯。
12.大岡春濤,《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臺北市:臺灣通俗歷史全集刊行會,1930。
13.嘉義地區詩社如嘉社(1923)、鷗社(1924)、連玉詩鐘會(1930),藝文團體如壺仙義塾(1926)、琳瑯山閣(1926)、春萌畫會(1927)、鴉社書畫會(1929)、墨洋社(1930)、書畫自勵會(1930)等都在此期間相繼成立。大岡春濤本人在1929年參加過鴉社的活動,見〈會事〉,《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7月8日,夕刊第4版。他也在1930年參與栴檀社成立,參見〈有志研究畫團 『栴檀社』生る 四月一日第一囘試作展〉,《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2月4日,夕刊第2版。
14.見大岡春濤著,《通俗臺灣歷史全集第三卷:義人吳鳳》,頁3。
15.見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冊上,頁188-189。
16.見傅素春,〈日據時期原住民圖像的生產及其批判性凝視的可能──以人類學攝影、吳鳳故事、莎勇之鐘為談論對象〉,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508。見
17.見崔詠雪,〈台展、府展(1927~1943年)東洋畫──台灣人物畫創作背景的觀察〉,收錄於張家宜編,《2009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出版,2010),頁192。
18.見春萌畫院編輯,《秋禾畫集》(臺北市:畫人李秋禾後援會,1957),頁14。
台灣日日新報背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日日新報背景 在 Youtube ktv 模式 - herozez.online 的推薦與評價
... 背景音樂分離,把Youtube影片改造為KTV模式,網路上充斥著非常多的去人聲 ... 台灣台灣桌遊政治墨爾本自由行2020 谷關溫泉飯店入住時間馬爾地夫39900 ... ... <看更多>
台灣日日新報背景 在 BillyPan 潘建志醫師-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 1930年3 ... 的推薦與評價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 1930年3月2日的台灣日日新報,記載了台灣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頁。網路上找不到完整的圖,這是我去圖書館拷貝下來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