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假日逛展 你看過將時空混融的抽象畫嗎?
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大型繪畫裡,王淑鈴探索藝術家自身位於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定位與距離感。透過對中國山水繪畫原則的強力關注,結合西方歐美繪畫的技法與創意,發展她個人的視覺語彙。
#展訊便利貼
吟唱的河流——王淑鈴
展期|2018.09.15-11.04
開幕|2018.09.22 14:00(藝術家將親自出席)
地點|采泥藝術 Chini Gallery(台北市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講座I|2018.10.13 14:00 張芳薇(北美館資深策展人)、曾芳玲(高美館資深策展人)、王淑鈴
講座II|2018.10.20 14:00 陳貺怡(台藝大美術系教授)、王淑鈴
#東西合璧 #抽象畫 #吟唱的河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台藝大美術系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ErT_NB3lA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YLat0telduwV92mPrbrKwcTG3_w)
台藝大美術系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展 #劉彥沂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劉彥沂外,還邀請到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督導楊雅涵,來介紹劉彥沂。
▲藉由畫中人,將真實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藝術家劉彥沂以人物作為畫中主角,並呈現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樣貌,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人物不單只是呈現出「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從小成長於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
在充滿藝術氣息的陶瓷之都「鶯歌」出生的劉彥沂,從小就在藝術相關事物的環境中成長,而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父母,則都從事陶藝相關的工作,所以父母的工作室就成了劉彥沂小時候玩耍的好地方,爸媽可能在忙著趕工陶藝作品,劉彥沂就在一旁一起捏土、燒窯,因此在這樣藝文資源豐富的環境下,便培養了她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愛。
▲求學時期對於〝藝術〞以及〝人〞的喜愛萌芽
雖然求學時期不是就讀與藝術相關的學校,但依舊喜歡畫圖或手工藝等活動,而大學時期所念的兒童心理與諮商輔導也是劉彥沂喜歡且感興趣的事物,出社會後接觸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作,不論是兒童美術還是工藝木雕等等的經歷,同時也漸漸開始發現與人相處的有趣之處,也讓劉彥沂內心更加渴望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與父母再三商量後,決定回到家中,走向陶藝工作的道路。
在家幫忙陶藝工作上手後,也累積了自己的訂單和客人,並培養出生存的能力,漸漸穩定的生活讓劉彥沂希望有機會學習更多新的事物,至畫室學習時接觸到了油畫這項媒材,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她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改變與對於繪畫的熱愛,因此便越來越想深究藝術的意義與所帶來的感動,因此進入了台藝大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就讀。
▲新生活新感受,第一步是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
在台藝大的生活令劉彥沂興奮不已、新鮮感十足,在環境、課程與身邊人們的刺激下,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想法想要創作,而研究所教授也以更深沉卻又自由的方式來與劉彥沂對談,教授建議劉彥沂可以將自己最想畫的題材當作作品的主角,一開始她選擇了畫自己,將自己變成畫筆下的主角,這過程好似一種自我治療與發洩,並且在教授的提議下也同時創作著以表達自我內心世界為主的風景畫作品,慢慢地,這樣的方式讓劉彥沂的心更加穩定平和,在畫畫的過程中是一種反思,不論是人生或者是作品,也從此刻開始,劉彥沂對於〝人〞這樣的題材產生興趣,並創作了一系列以人為主的作品。
▲人,透過社會經驗累積,來瞭解人
喜歡人,是因為覺得人很有趣,劉彥沂覺得我們人雖然會將外表表現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模樣,但其實內在又是完全不同且隱密的一個世界,而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人心也會跟著改變,與風景不同的是,人可以與人連結,並藉由油畫作品產生聯想,畫面中的人物是否有怎樣的故事與情感。
作為人類,我們用所有的感官來感覺、了解世界,用視覺為前導,來引領其他感官解讀世界,並在各種感官、環境與各種生物之間的作用下,得到屬於自己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地累積,構成不同的自我,但過程中必定包含了與他人相同或是相近的經驗與感受,使得我們對事物有了相近的判斷解讀標準,這些便影響了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中的價值觀、行為與文化。
▲藉由畫中人,表達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因此人們懂得透過肢體語言、外在形像、冷暖色調等,來判斷其他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及其中的含意,但人類隨著成長也漸漸學會透過外在行為來掩飾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與想法,不再像孩提時那樣地直接、坦率,人們卻常不經意地藉由某些細微的表情動作,流露出自己的內在狀態而不自知,因此劉彥沂想呈現人在自然樣貌下的真實,並運用畫製他人的方式使藝術家成為旁觀者,藉由自我的感受,畫出對畫中人的情感及畫中人本身的感受,讓觀看者能從中感受到真實,讓人物的表現上不單只是呈現「人」這個外在形象,而是在當中表現出「人的某種內在真實」。
▲藉由畫布空間,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
而作品中的空間也不只是單純的空間呈現,它所代表的是某種心靈空間,屬於畫中人的心靈空間、屬於藝術家劉彥沂的心靈空間,亦或可能同時屬於觀看者的心靈空間,劉彥沂所想表達的便是內在的真實呈現,而這也連結起藝術家與觀看者之間的橋梁,這橋梁正是來自於兩者間相似或共同的生命經驗。或許正如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依德在他所寫的一篇主題為「將生活最直接地轉譯在藝術裡」的文章中提過:「一幅能打動人心的畫作不只是讓我們聯想到生活,而是本身必須要擁有生命力,能夠反應出生活的某些層面。」
在創作的過程中,劉彥沂覺得真正重要的是要回歸到自身所想要表達與追求的,因此對目前的她來說,真正想追求的便是人們對自己作品的「感動」與「共鳴」,就如同當初劉彥沂也會因某些作品而感動落淚、激動不已,進而促使她踏上創作之路,並且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以期望作品亦能感動觀看者,以獲得共鳴。(文:金車文藝中心)
劉彥沂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2gLEmRjCs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