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化大不同
對於來自台灣的護士來說,她們發現工作多年下來,比起台灣,澳大利亞對於護士的專業或比較尊重,工作時間也是正常時間上下班。此外,薪資比起台灣也比較高,時薪扣稅前大概新台幣820元(約21英鎊)。
「相比之下,在台灣的護士會等醫生下指示,在澳洲則是護士先幫病人初步診斷傷勢,看需不需要抽血,照X光片等等,醫生也會跟護士一起幫忙。這在台灣幾乎不可能。這也是我當時在澳洲讀了書,再回台灣醫院短暫工作的時候,就比較大膽地敢跟醫生理論了。」吳雅文笑著說。
此外,在台灣的急診室通常一個護士可能要照顧到10多個病牀,以「責任制」為工作標凖,因此就算工時到了,仍不能下班。但是在澳大利亞,通常是一個急診科至多只要負責照護3個病人。
蘭蒂則說,在澳洲護理工作比較重視學理,譬如作為護士的專業以及跟病人相處的倫理關係等等,在台灣則是更強調技術的訓練。
研究台灣移民在澳洲勞動市場就業情況的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李耀泰說,許多台灣人進入到澳洲的工作現場之後,體驗到和過去和台灣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
「澳洲人有較明確的工作與生活界線劃分,為了自己的私人時間,有些人寧願捨棄雙倍的加班薪水。而台灣人在澳洲則可能會積極去爭取這樣子的加班機會。此外,澳洲政府對於僱主欠薪的罰款很重,對於已習慣責任制的台灣人來說,到澳洲工作後對這種保障勞工權益的制度,會有種『喜出望外』的感覺,反而還有點不習慣這樣有制度性的工作文化。」
喜出望外作文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普文分享】科研 KPI/科豆 Scientific Papa
//時實上,我相信不少科學家為了生存,亦已漸漸忘記了他當初為了甚麼走上科研這條路。而為了達到這兩個主要的 KPI ,他們亦難以再做「多餘」的事,例如去面對公眾做科普。而這正正是為甚麼「偽」科學可以那麼猖狂的其中一個原因。近日,筆者無意間看了 Florida Blue Endowed Professo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ofessor Arch Mainous 的一篇文章「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Findings in an Era of Fake News and Science Denial」——如何在這個拒絕科學及假新聞的世界去做科普工作。
文章的引言:
In a world of misinformation, ⋯⋯scientists who only disseminate their findings to each other and write only for other scientists miss a key constituency—the general public
這句清楚指出,現在的科學家大多集中於如何把自己的研究「寫成科學文獻」給其他科學家看,而沒有好好想過如何把研究成果與公眾分享。
他的結論是「Getting the message out to the public⋯⋯have implications that they don’t like as “fake news” or “junk science.”」如果科學家能多做科普,提升公眾的科學認知及閱讀科學的能力,將會是最佳方法去打擊偽科學。
為甚麼,科學家都不太喜歡做科普?
因為,跟公眾談科學不容易,而這亦不是一個科學家能否在事業上更進一步的 KPI。
這陣子,我認識了不少用心做科普的人,真的是喜出望外。而更令筆者驚喜的是,還有一些在做科研的人,不讓自己被這兩個主要的「科研 KPI 」給蠶食,站了出來做「科普」工程,讓大眾除了在教科書中,還能在現實世界及生活中多接觸科學概念,#這些科學家實在應該得到多點的支持。
筆者真心希望,透過自己及這些科學家的初心,能讓大眾有興趣多花一點時間去增強科學閱讀及理解的能力,那麼,「偽科學」就不會那麼容易生存及傳播了。//
喜出望外作文 在 女人進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拿上班的時間,練自己的功夫】
某日中午,差不多該是吃午餐的時間了。我埋首於電腦辦公,反正那群年輕人招呼著去外食時總不會漏掉我,我算是非常親和的主管,也是午餐好食伴。
就見到派派用手肘推了傑克一下,有點緊張的樣子:「怎樣?查到了沒啦?」
「等我一下啦~我才剛辦網路銀行,不太知道怎麼用。」傑克有點慌亂的操作著手機,一邊喃喃自語「薪水最好給我準時進來,否則,等一下就只能吃隔壁麵店了。」
「蛤~不要啦!今天星期一,我想吃義大利麵,消除我的Blue Monday!」派派立刻大聲哀號。
我終於搞懂他們是在查帳,確定自己今天有沒有錢吃好一點的午餐。我忍不住大翻白眼,媽媽魂上身的碎唸起來。「你們會不會太誇張?錢抓這麼緊,薪水差個半天匯款就會影響午餐?」我看我真的要來替這些年輕人好好上基礎理財課,媽媽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Eva妳不懂啦~妳領多少,我們領多少啊?妳沒看新聞喔?我們年輕人剛畢業只有22K耶!22K對妳來說搞不好只是一件外套的錢。」傑克慣性的沒大沒小大聲嚷嚷,我就說我是個非常親和的主管吧?
「屁咧,我今天的外套是UNIQLO的,我又不愛名牌。」下意識的回嘴後,我突然想到了些什麼。「咦?等等,我第一份工作差不多就是22K啊。」
「什麼!?」「怎麼可能?」「妳不是政大畢業的嗎?」從樓下三三兩兩走上來的其他同事,也湊近加入我們的談話。確認薪水準時入帳,大家呼朋引伴往外走,我也趁午餐時間,來個「薪水如何十年翻十倍」心態建立的機會教育。
//拿多少薪水,千萬別就只做多少事//
起薪低不是壞事,壞事是薪水永遠低。
我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起薪真的只有23K,那時候怕被爸媽招回台中,或是被丟去加拿大找我姐,急忙找了個離住處不太遠的業務助理工作,大學畢業隔天就上班了。23K還是我因為我當時沒啥面試經驗,也搞不清楚市場行情,自己寫下的「預期薪資」。那時還不知道為何人資喜出望外的直接錄取我,非常害怕我反悔,真的是傻傻的。但一過試用期先加4K,接下來薪水連年大漲。十二年過去了,薪水翻了不知多少翻。
我不管在哪間公司工作,我都常聽到有同事抱怨「我拿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情,才不要多做。」、「我幹嘛這麼熱心啊?老闆又沒有多付我薪水」。雖然同事們的嘟囔不一定真心,也常有人抱怨完就繼續認份的工作,但類似這樣的心態真的很…傻。
拿多少薪水,做多少事。這樣不就註定一輩子不能加薪了嗎?
因為,精明的老闆們,雖不一定看到妳多做事就幫妳加薪,但卻絕絕對對不會在妳還沒值得更高的薪水時,就把白花花的銀子捧到妳跟前。老闆替妳加的薪水,通常是妳「已經」值得多領的薪水,而不會是妳「未來有潛力」值得多領的薪水啊!
我剛開始做業務助理時,不想在key樣品單時,對產品的料件一無所知,週末偷偷跑到工廠,拜託工廠阿姨在產線上給我個位置,也不拿加班費用,產品、紙盒、線材一個一個仔細摸,快速摸透哪些料件搭配什麼產品、哪些規格只能賣哪些國家,除了在key單出貨前可以精準把關,更獲得副總信任,成為心腹小將。也讓我在一年後,如我所願的順利轉調行銷專員,大概是因為我對於認識產品有極大熱忱。
轉調行銷部門後,一開始我只被分派負責國內市場,面對國內媒體。但我不以為意,並常在下班後留在公司,翻閱大量的國外3C雜誌,暸解每個國家媒體的屬性,測試產品的方向、廣告數量與版面、廣編稿的說服力,等等。Computex展期,國際媒體大量來訪,負責國外媒體的人手不夠,我立馬自願負責接洽、解說產品。當時,我用流利的英文跟媒體大聊特聊他們過往的報導、偏好的產品特色等,著實讓行銷主管刮目相看。
工作時,永遠都要想著「我還可以再多做什麼?」,因為所有多做的事情都不會浪費,不會這時候派上用場,也會是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累積起來的所有能力都是自己的,包含學習歷程、用心程度,都是種自我學習,別人拿不走。
如果做的事情跟對應的薪水僅僅相當而已,甚至比應領薪資還更少,那麼這種薪水哪天被拿走、降低,都不令人意外啊。
//低薪不要緊,把時間賣兩次//
如果,妳真的因為薪水比心中預期中低,又久不見老闆有加薪的動作而心有未甘…那也沒關係,就把上班的時間賣兩次吧!一次賣給老闆,一次賣給自己。
聽起來很玄嗎?其實就是說上班時間做的事情,同時達到了老闆的要求,但同時也替自己加值。如果是我,我上班時間就會當作自己同時被「老闆」與「Eva股份有限公司」雇用了。也就是「拿上班的時間,練自己的功夫。」
這可不是要你上班時偷偷創業,或是利用上班時間上網做自己的事情,這樣可沒有同時間達到兩間公司的要求,而是把部分時間拿來做老闆的事,部分時間花在自個兒身上,並沒有達到兩倍效益,更可能會損人不利己,嗯湯啊嗯湯~(搖手指)
以我自己為例子,多年前台灣剛興起網路社群媒體,而早在英國攻讀碩士時,就已經開始使用臉書的我,立刻自願負責創立、經營公司各種社群帳號,臉書、Plurk、Twitter、YouTube等。為了同時摸熟這些平台,我自己也在這些平台建立自己的帳號,這也是<女人進階 To be a better me>臉書粉絲頁的由來。
後來影音風潮漸起,公司開始拍攝產品影片,正式的、有創意的都有,我也自願加入影音團隊,擔任編劇、演員、口白配音等等,這也替我後來在YouTube建立女人進階頻道墊下了基礎。
那些社群的活動操作、文案撰寫、圖文設計,都成為我自己扎實的功夫,誰都學不走拿不掉。所以我特別喜歡在工作時自願多做職務以外的事情,尤其是沒人敢嘗試的大專案、新事物。
我更在下班後,自掏腰包去學習影片拍攝與剪輯,再大力運用在工作需要的內容行銷素材上,替公司省去了不少外包費用,我一點都不覺得吃虧或是白花力氣。可以把上課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公司品牌的推廣上,這是公開實戰等級的複習,多麼寶貴的學習平台啊!這就是用上班時間,練自己的功夫,何樂而不為?
在工作上,只要肯多做一點,並且扎實地把這些獲得,內化成自己的實力,順暢的運用在各種管道。那麼不管做什麼工作內容,都會覺得是一種自我增長的學習。
「所以,派派,我叫妳去研究SEO還有臉書廣告投放,都是為了妳好。妳如果可以把公司的關鍵字跟粉絲頁操作的超成功,到時候一定一堆公司捧著高薪來拜託妳去上班,那時候,還怕老闆不給你加薪嗎?」碎念了不知多久,我突然語重心長的轉頭跟派派這樣說。
「蛤~我就知道妳就是要我多做一點啦!吼呦,妳今天都這樣講了,我哪敢再說不要啊?好啦,我有去買SEO的線上課程了啦,晚上回家我認真上課可以了吧?」派派邊哀號邊怪笑,應該是一邊怕被賦予重任,一邊又高興可以成長吧?希望這女孩也可以跟我年輕時一樣,火速成長,儘速能獨當一面。
(歡迎分享~)
#電腦中翻出的去年舊文
#把時間賣兩次的原則堅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