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以前只吃過烤飛魚乾或飛魚卵,這次端上桌的是一整隻新鮮的飛魚,剎那間不知道如何著手啊?🤪
上週小猴在花蓮旅行,住在嚮往許久的石梯坪緩慢民宿,除了早餐之外,這裡有推出預約制的午餐與晚餐,其中晚餐是一人800元的無菜單料理,無論蔬菜、肉類或海鮮,都採用花蓮在地食材,做成具有特色的原住民風味料理,因為食材很新鮮,調味相對簡單,稍微清蒸、川燙或煎烤一下就上桌了!
冷盤料理隱藏了一些小細節,是原住民平常會採集的食材,例如:鮮魚點綴了三種新鮮海菜:綠髮菜、蜈蚣菜 、炒紫菜,沙拉則是採用苦茄、過貓、醃苦瓜、南瓜、芋頭、以及用洛神花熬煮的曼波魚凍,擺盤顏色豐富,味道吃起來也好,色、香、味俱全!
主食也很豐盛!有鹽烤飛魚、月桃葉包裹糯米和豬肉的阿拜(原住民肉粽),以及醃製很入味、肉質有嚼勁的豬棒腿,另外,還要自己起身川燙三種野菜,完成後再依照個人喜好調製醬汁,甜點則是小米粥配上烤麻糬,搭配清爽養生的紫米茶!
管家在每一道料理上菜前,都會做簡單的解說,讓我們認識每樣食材背後的故事,整套餐吃下來大約兩小時左右,細細品嚐每一道料理,覺得石梯坪緩慢民宿的晚餐真的有用心製作!
#travel
#taiwan
#hualien
#foodie
#花蓮
#石梯坪
#緩慢民宿
#無菜單料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Vamos Sports翊起運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第一這樣練 郭婞淳的訓練祕笈 | 喜歡重訓的人必看女神這樣練 0:00 舉重女神郭婞淳降臨 0:27 舉重必備的身體能力 0:46 舉重爆發力怎麼練 1:33 舉重協調能力是什麼 2:22 如何建立舉重需要的肌力 3:09 婞淳的重訓分享 6:40 舉重選手肌肉都超級壯大?肌肉有彈性才是重點 ...
嚮茶菜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天兩夜玉山行⛰️
🌱由來
這次的玉山行起因是我一對和我同樣在一月回台的台英夫妻朋友,先生提到想爬玉山,我說我也有興趣想跟團。結果我從跟團變主揪🤣,聯絡了兩間朋友推薦的專業登山社,選了其中一間七人成團的在我的FB問誰想去爬玉山?很快就找齊三位朋友和一位朋友的妹妹報名。
我們都知道爬玉山最困難的點在抽排雲山莊的床位(我平時沒在爬山完全不考慮單攻),於是鎖定難度稍低的平日週間,並且空下整個四月打算連抽四周看能不能抽到。真的都抽不到就放棄。
結果我們運氣超好,第一次就抽到了!一抽到我趕快跑去買登山鞋開始每天穿也四處搜集其它裝備。借用了不少家人的也自己買了一部份,迪卡儂真是好地方😅
我的教練幫我調整訓練菜單,加強下肢肌力。
🌱出發
🚌旅行社包一台九人座小巴,第一天從台北拉車到南投望鄉部落民宿(海拔900m),中間停集集午餐。
⛰️第二天早上六點起床、早餐後開往塔塔加停車場辦理入山證後轉搭接駁車到玉山登山口(海拔2610m)。今日目標是走到海拔3402m的排雲山莊,全長8.5公里。我們早上九點出發,抵達排雲山莊約下午兩點左右。五點用過晚餐後早早上床睡覺,準備隔天的攻頂看日出。我回台之後每天跟小玫瑰八點就上床躺平,已經早睡習慣了即使床很硬很難睡還是很快就睡著了。
🌄第三天是重頭戲➡️玉山攻頂看日出!
凌晨1:30起床、2AM吃早早餐,吃完兩點半出發。這段路程2.4公里,到山頂快要五點。當我爬到懷疑人生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要來的時候就忽然到山頂了😂
一上山頂我們躲到崖壁另一側避風,嚮導立刻燒水煮茶煮咖啡怕我們冷,山上真的風超大超冷。等了四十分鐘看到日出,輪流和玉山主峰的石頭拍照後再原路下山。下山天色已亮,風景絕美感覺這一路的辛苦都值得了。回到排雲八點,用過早午餐🍜熱湯麵後退房準備下山。
我們這一團出了一個羚羊,九點二十分出發,朋友的先生十點四十五分就跑到了山下登山口再過去的檢查站!只花了一小時25分鐘,根本不是正常人!😱其它人中間沒有大休息的走到登山口是下午一點十分,我們有大休息的幾個是一點半到。
我們此行天氣超好,一路晴天直到第三天上午才起了點薄霧,下午看到山頭黑色雨雲籠罩時我們已經在搭車下山的路上了。
路上我們還停下來買高粱和信義鄉農會的梅酒,慶功宴直接開喝🍻。吃飯時聊起來發現我們這團裡竟然每一個人都有長期在國外念書/工作的經驗,七個人裡有四個博士,也算是一種巧合。這趟玉山行圓滿結束,人生要嘗試的清單又少了一個✅
回家呈現一個到處都肌肉酸痛的狀態,我在我家的按摩椅躺了一個早上都不想起來~🤣
Ps: 我這次全程服用高山症藥物丹木斯,每12小時吃半顆。爬山過程有經歷一些輕微高山症的症狀想吐頭痛,坐下休息可以緩解。另外我有增加氣喘類固醇噴劑的用量預防激烈運動引發氣喘,除了規律早晚兩次,我在兩天出發爬山前都有再追加一次噴劑,一路平安無事。
嚮茶菜單 在 Jenny的雙北美食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杜芳子✨
(附菜單)
美食搭配以前年代的故事,總是會讓人忍不住心生嚮往,期待能透過一杯飲料,亦或是一個蛋糕,來感受時代下的辛酸,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是跟Jenny一樣呢?杜芳子原來是日治時期一個奶奶的名字,她以前都會煮飲料給士兵喝,後來被他的子孫們把美味流傳了下來~
(圖片第九張有完整故事)
這次要介紹的是Jenny想喝很久的飲料,上次看到朋友分享就一直想喝喝看!
以下是這次點的飲料:
回憶的味道 $65 (微糖少冰)
這款的名字好有韻味,有一種復古的感覺
Jenny已經買第二次了😍😍他的漸層色很美!
建議搖勻後再喝,這樣味道會比較濃
喝起來酸酸甜甜的很好喝
這款是由甘蔗、檸檬、烏龍茶三種口味堆疊起來,搭配起來巧妙而不突兀,
他的烏龍茶味很濃,甘蔗味相對明顯,
如果是想嘗試甘蔗系列但還沒試過的朋友,可以點這個來喝喝看喔!
烏龍鮮奶凍 $65 (微糖微冰)
這款也是店家的招牌,店家有說半糖的話是奶味和茶味適中,而微糖則是茶味比較濃郁,Jenny覺得他們的茶類味道都還不錯,喝起來不苦澀,還伴有淡淡的茶香,搭配自製茶凍,吃起來Q彈有嚼勁,口感更有層次了!
金鑽百香烏龍 +茶凍 $68 +15 (去冰微糖)
這款Jenny也很喜歡!私心很愛口味多變的手搖飲,百香果+鳳梨+烏龍茶,喝起來酸酸甜甜的,最後再配上順口的烏龍茶,意外的很適合😍😍
古早黑糖鮮奶+珍珠 $70 +5(去冰甜度固定)
本來想點黑糖珍珠鮮奶,但因為沒了只好改點這個,這兩款名字超像的,兩者的差異是差在黑糖珍珠鮮奶的珍珠有用黑糖浸泡,Jenny點的這款則是一般的珍珠,雖然沒有濃郁的黑糖味,但喝起來很順口!
📌店家資訊: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19-5號
(不知道為什麼找不到地標)
電話:02 2966 5168
營業時間:10:00-21:30
**其他分店:
蘆洲中正店|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52號
新莊思源店|新北市新莊區思源路351號
永和永貞店|新北市永和區永貞路187號
林口復興店|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二路5號
新竹北門店|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1號
高雄瑞豐店|高雄市鼓山區南屏路515號
#杜芳子古味茶鋪板橋文化店#杜芳子古味茶鋪 #秘境手搖 #台北飲料 #台北美食 #新北美食 #新北飲料 #板橋美食 #板橋飲料 #板橋必吃 #國考珍妮吃吃 #國考珍妮吃新北 #國考珍妮吃板橋
#instagood #instafood #instadaily #popdaily #popyummy #popyummy新北
嚮茶菜單 在 Vamos Sports翊起運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第一這樣練 郭婞淳的訓練祕笈 | 喜歡重訓的人必看女神這樣練
0:00 舉重女神郭婞淳降臨
0:27 舉重必備的身體能力
0:46 舉重爆發力怎麼練
1:33 舉重協調能力是什麼
2:22 如何建立舉重需要的肌力
3:09 婞淳的重訓分享
6:40 舉重選手肌肉都超級壯大?肌肉有彈性才是重點
7:43 體脂肪一定要控制
8:24 婞淳是爆發力型選手 肌肉彈性質量好
10:42 冷凍恢復治療好神奇
12:46 加快身體恢復速度
營養均衡超重要
當選手這麼久
不再嚮往珍珠奶茶
15:18 一週訓練菜單大公開
17:11重訓對每個年齡層都很重要 跟著婞淳動起來
新節目訂閱》棒球看很大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2z2qn3P7IDXjJdrGQR0gQ
===你可以用下列方式支持Vamos報導更多台灣運動體育故事===
・贊助Vamos:https://ftt.tw/UGiVF
・購買Vamos商品:http://bit.ly/2viWs50
==更多關於Vamos Sports翊起運動==
【訂閱Vamos Sports頻道】http://goo.gl/zmhAI9
【Vamos Sports粉絲專頁】http://goo.gl/C7olYu
【追蹤我們IG】https://goo.gl/vFu9qu
==貼心小叮嚀==
・看完請幫Vamos分享影片還有按讚喔!
・記得訂閱然後開啟小鈴鐺認識更多台灣的體育運動休閒~
・歡迎幫我們上CC字幕:https://reurl.cc/8xg6X
#CPBL#訂閱Vamos開啟小鈴鐺 #VamosSports #翊起運動 #徐裴翊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翻攝、下載重製或嵌入vamos sports翊起運動以外之平台》
嚮茶菜單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