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學正向教養|一切都是為了預備父母期中考
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為何要學習正向教養,
要學的要練的之多,又沒辦法馬上看見成效,
比較起來權威式教養不是輕省多了?(還立馬見效)
在經歷教養上的種種挫折,
偶爾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沒事找事做?幹嘛自討苦吃。
但隨著閱讀以及跟身旁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聊天過後,
我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對我而言學習正向教養都是為了預備父母的期中考:
「現在所努力的一切,
都是為了迎戰未來孩子的青春期階段能順利過關。」
我很慶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接觸並學習正向教養,
以及一切有益溝通的工具(薩提爾對話、非暴力溝通)
讓我可以從現在就開始練功。
時常聽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說:
「真的很難教,根本沒辦法教也叫不動。」
「回家就躲進房間,問什麼都只回恩跟還好。」
「長大了翅膀硬了,根本就不聽我們的。」
「表面看起來都很好沒事的樣子,私下竟然做這種事。」
「說讓我傷心的話,做讓我難過的事。」
「有事只找朋友,根本不理我們。」
❓為何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
總共分為八大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
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
同時危機也是轉機,沒有發展危機,
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人的一生會有兩次的「自我認同危機期」
第一次發生在1.5-3歲(從嬰兒轉變成兒童),
另一次則是在青春期(從兒童轉變為成人)。
❓為何這兩個階段會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
我個人的解讀為:
因為個體在身心理上快速的成長及變化,
所以容易產生角色混亂,
一種尋求、試探以及統合的過程,
同時也是成長與階段轉換的必經過程。
通常成人會覺得正在經歷這樣階段的孩子特別難搞,
也產生叛逆期一詞,因為讓人難以捉摸,
同時也反映出孩子的混亂及挫折。
孩子還小時,你或許可以用權威壓下來,
因為比較起來你更有力量也更高大,
同時孩子的世界裡只有你,
或許會因為害怕挨罵受罰、害怕失去成人的愛而順從。
但當有一天,你不再是孩子的全世界,
並且眼前的孩子已經長得跟你一樣高時,
你還有把握用權威使孩子順從嗎?
而且就算表面順從,但如果內心不服,
許多事變成只在檯面下做,
許多事不是沒發生,而是你沒看到也不知道罷了,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我們想要的嗎?
青春期就像是一次的父母期中考,
過往教養中的問題都會一次爆發出來,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與不信任,
權威式教養可以說不只沒效,還會加重以上狀況,
與其那時頭痛憂煩,還不如現在就開始做好準備,
不是用力去征服與控制,
而是用心去理解與接納。
#因著學習而能理解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讓我們學習贏得孩子而非贏過孩子。
#阿德勒正向教養 #溫和堅定的教養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正向教養|啟發式提問使用技巧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前兩篇文章中,
我們明白指示的方法無法養成孩子自立的性格》https://reurl.cc/lLeNed
也明白在與孩子(或者任何人)對話前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https://reurl.cc/EKRgrv
當心安定了,也準備好與孩子對話了,
要如何開始?
首先有幾點很重要的:
1.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關心孩子
當一個人感受到你是真心愛他、關心他時,對方才會打開心跟你說話、聽你說話。
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與父母效能訓練裡都有提到類似的觀點:「不解決問題,不加入自己的意見、想法與價值判斷,單單專注在對人的關注上」
在乎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更甚於事件的本質,
我們有沒有對人好奇,或者說,
我們有沒有對孩子好奇。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好奇是開展對話的根源。
他是怎麼想的?
他的感受如何?
以及他的話語和行為背後所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2. 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在親情救贖一書中提到,光是傾聽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作者在後記寫到「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而在父母效能訓練則是以積極聆聽作為工具,孩子的行為和話語提供了一個訊息,或者說是密碼,積極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成功解碼。
「不是在乎表面的不當行為和言語,而是覺察孩子深層的需要。」
但通常我們都是說比聽還多,並且被表面的行為和言語困擾(或者激怒),而產生一些會將溝通之門關上的回應。
以下為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十二個溝通的絆腳石:「命令、 恐嚇、教訓、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評論、讚美認同、嘲笑、分析診斷、安慰、詢問、轉移。」
而適當的做法則是利用「敲門磚」及「邀請孩子多說一些」:「我瞭解、原來如此、真的、很有意思、告訴我吧、再多說一點、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想聽你說。」
對於較小的孩子、或是剛開始練習的家庭,可以使用「封閉式提問」。
透過觀察去推論孩子的情緒、觀點與期待,封閉式提問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統整思緒,並進入對話,也可以做為再次確認孩子的意思而沒有被錯誤解碼。
以下為封閉式提問句型:
「你感覺是這樣嗎?」
「你認為事情是這樣對嗎?」
「你期望事情要這樣發展是嗎?」
如果推論正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是我的夥伴」,
進而勇氣大增。
即使推論不正確,也可以透過積極聆聽,
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加深親子間的理解。
以下為我和孩子早上的對話練習:
喬伊:「媽媽陪我上廁所!」
媽媽:「你不想一個人上廁所是嗎?」(推論觀點)
喬伊:「恩。」
媽媽:「你一個人會害怕是嗎?」(推論感受)
喬伊:「對,而且我會有點孤單。」(更多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你不喜歡孤單一人的感覺。」(積極聆聽)
喬伊:「對,我孤單時嘴巴會這樣(嘴形成下弦月狀)」
媽媽:「我明白了,我陪你去吧!」(積極聆聽)
以上我都用「你」作為句首,單純以「關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當中沒有加入任何個人意見和價值判斷,這是很好的一個練習(我也還在練習)。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那如果我用錯誤的回應會發生什麼事?
「長這麼大了要自己去上廁所啊!」
「有什麼好害怕的!不要這麼膽小。」
「你老是這樣什麼都要我陪,能不能獨立一點。」
孩子可能會產生「媽媽不了解我」、「我不好」、「你不關心我」等感受,
久而久之,我們在孩子眼中也被定型了。
我們的每句話都在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同時也描繪我們在孩子眼中的模樣。
錯誤的回應會將溝通之門關上,
正確的解碼與積極聆聽則會將之開啟,
並且增強連結,拉近距離。
3. 傳遞出接納性語言與非語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否接納我們的孩子。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接納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成長的能力。」
接納也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當人感受到被愛被接納時,他們會感受到安心、自在,並且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而父母接納孩子的程度,跟本身的個性、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孩子不同的性格、家庭現階段狀態都有其關聯。
上面提到的積極聆聽就是一種接納性語言,
而我們的表情、肢體與姿態也會傳遞出我們是否接納。
孩子都是敏銳的觀察者,卻是差勁的解讀者。
當你說著接納性話語,但肢體與神情卻傳遞出不接納的訊息,孩子也會感到矛盾與困惑。
在薩提爾中有提到「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意思就是內外一致,內在感受與外在言行是一致的。
當我們覺察無法接納孩子的某個行為或言語,
我們不用強迫自己假裝接納(或稱為虛假的接納),
區分出這是誰的課題?並使用有效的溝通,例如我訊息、家庭會議等工具(之後再來分享)。
同時,不干涉與不說話(消極聆聽)也代表著非語言性接納。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天生母愛爆棚的媽媽。
在有孩子前,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
又或者說,我不喜歡和孩子相處。
我討厭吵雜、討厭混亂、討厭髒亂又高度敏感,
對於孩子的接納與忍受程度很低,
許多人覺得我很有愛心與耐心,
真的都是學習與練習來的。
去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
去理解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敏感期與行為,
透過閱讀、上課等方式,
因著理解而打開接納的舒適圈,
我不是天生就很會當媽媽,
是因著學習與練習才慢慢勝認這個角色。
我也還在學習與練習的路上,
邀請你們與我一同走這條路。
#不只孩子成人也適用
#以瞭解為出發點 #不只為了解決問題
#親子關係 #同理與接納 #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阿德勒正向教養 #PET父母效能訓練 #薩提爾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在 因為怕失去而說謊...你能接受/理解嗎? (第4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白雪壞媽媽wrote:隱瞞事實,可以理解。為什麼隱瞞! ... 因為怕失去而說謊...你能接受/理解嗎? 前往頁尾 ... 因著感覺被欺騙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擔心,瀰漫著整個樓. ... <看更多>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在 家有高敏兒系列3》成長過程困難多!心理師媽媽經驗談 的推薦與評價
而在成為心理師的學習路上,才漸漸明白:其實情緒沒有對錯,有的時候光是「被理解」,高敏感的人也能好好自己重新站起來,情緒不被接納,才容易讓人陷入 ... ... <看更多>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們因彼此的相似性而互相欣賞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的文化裡,稱呼不一樣的人為「異類」,帶著貶抑或者敵意。 ... 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薩提爾的說法,我們沒去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那麼內在的某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