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領域以及一般民眾越來越重視公共文化議題的討論脈絡下,許多公立的文化單位開始轉型,從原本的中央而下的文化治理,逐漸開始增加連結與重視地方文化的角度。而博物館中的地方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典範,正是特別強調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領域機構,應該擔負起連結公共文化領域與地方社會的責任。因此,這些年來,不只是大學與學術機構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博物館實際上也做了很多與地方社會對話、發展地方文化的的社會責任工作。
-------------------
環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文化發展的憑藉,唯有永續的環境才會有永續的文化,當代的博物館對於環境意識的覺知,採取不同的實踐方式。本文介紹北海道平取町的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IWOR」是一個愛努族詞彙,意指「傳統生活空間」。)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產出歷程,探討博物館中「環境意識」的實踐樣貌。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Nibutani Ainu Culture Museum)位於北海道平取町,是一座保護當地愛努文化,致力於保存、紀錄、展示與傳承的地方性博物館(町立)。愛努族是日本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據2017年的資料記載,約有1萬3千名愛努人居住於北海道地區。從歷史上看,愛努人經歷的艱困處境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類似,包括日本人的長期殖民統治,政府的同化政策、社區遷移、疾病傳播、人口減少和制度性的歧視等。直到2019年,日本訂定《愛努人促進法》才被承認是日本的原住民族。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主要來自文化領袖萱野茂(Shigeru Kayano),其推動愛努民族運動,從1950年代開始蒐藏文物,20年間收集了約2千件愛努生活文物,並建立一間小型文物館。在平取町和北海道愛努人協會的支持下,「二風谷愛努文物館」於1972年開幕,該館於1977年移交平取町管理。到1980年末,隨著二風谷水壩建設的進行,平取町計畫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一個新博物館,於是購買了萱野茂大部分的收藏,並於1992年開設了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館內分為4大區域,展出愛努人的生活、農耕與狩獵等糧食供應方法,以及愛努文化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藝術,對自然的信仰與祭儀,以及與北海道自然生態共生的智慧。
2019年8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辦理「在地・文化」史前館與日本北海道環境教育工作坊,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如何投入專業研究之下的知識轉換,協助解決環境議題。在工作坊中,任職於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吉原秀喜先生分享「北海道平取地方的愛努博物館IWOR構想與愛努文化的環境與景觀」。簡而言之,日本北海道沙流川流域推動的IWOR傳統領域網絡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生,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示範場域。在「人與自然共生」方面,重視與自然調和的生活方式,持續可能的「共生開發、地方振興」目標。在「多元民族共生」方面,以愛努族為首,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建構繁榮的社會。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尊重各種自我認同、歸屬感與生活方式,讓不同志向或價值都能朝其目標前進。博物館在空間提供、人才培育和愛努族展示上,每一項都參與其中。具體而言,該館推動內部的族群凝聚和社群培力,更向外推廣愛努族文化。
卑南遺址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2014年與2015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遺址公園早在通過認證前,就一直進行環境教育,保存與推廣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自2005年起展開民族植物的調查、種植與展示工作,提供民眾與部落族人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承的場域。館方也彙集調查成果,出版相關的書籍與繪本,如《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不僅保存部落重要的傳統知識,同時也提供部落學校進行文化傳承課程的教材。除了保存傳統知識外,遺址公園也結合專家學者、部落耆老及文化教師,辦理傳統生態知識的推廣活動,不僅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部落族人也透過參與相關的推廣課程,進一步學習並增進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兒童繪本,繪本籌備近一年,調查、紀錄卑南遺址周邊部落的傳統地名、空間記憶,講述部落祖先都古比斯為了族人生活,奮勇前往卑南溪(今卑南鄉嘉豐村附近)三度引水的故事。經過與耆老多次討論後,與南王國小六年級「傳統生態智慧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多次進行現地踏勘、耆老訪談,最後由部落畫家陳冠年繪製完成。這個故事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讓後代子孫了解卑南大溪的地理環境與多變特性。學生們在自然環境的探訪學習中,結合文化意涵與耆老智慧,啟發對土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在地意義,走在這裡就像和祖先同行。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id=bd129f1e-4bf7-40c0-84d4-252245b2deae&fbclid=IwAR2gcPhHTWsyyNfIL9i75mxMCVPZxCKsN_vPD1qBbIylDhinZ59rsLQkuPU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YK樂團 - YK band - Yerko Lorca & Kuan Y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YK樂團 - YK band - Yerko Lorca & Kuan Y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歌上架!!】
這是一首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及 蓋亞文化 出版的台灣史前奇幻冒險小說「風暴之子」擦出火花的歌曲-〈古老森林的後裔 Grandsons of Ancient Forest〉。
-
歌曲以風暴之子的故事情節為發想,用聲音和旋律來打造人們對於這個失落卻無比珍貴的臺灣古文明一卑南文化的情感連結。在三千多年前的部落裡,人們追隨著古老的信仰,彼此相依的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而這片土地,我們稱呼為「台灣」,你是否也曾聆聽過這片山林,山林裡長眠於此的人們,正在與我們訴說這片土地的美麗故事,而這一切從來就不該被遺忘。
-
*NEW SONG RELEASED*
各大平台聆聽 Hear it at Digital Platform:https://snd.click/trt
ps. 部分國際平台因應年末假期會晚點曝光唷:D
Some platforms during the year-end holiday will postpone the release date 😀 More detailed song information is as follows!
-
特別謝謝帶我們了解許多卑南文化的 葉長庚、宜婷、芸甯,難忘那天驅車前往台東參觀卑南文化的遺址、由你們帶領我們翻閱文獻、近距離觀看這些出土文物,聆聽背景文化與故事。卑南文化做為台灣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能有這些轉譯的發想與執行,每個環節都令人興奮,期待越來越多人以新的目光聆聽這些土地蘊藏的美麗故事。
----
【歌曲介紹】
Vali,是風的古語,也曾是一名少年與一頭雲豹的名字。狂風暴雨中,一條獨木舟劇烈起伏,卻始終不曾沉沒。船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昏迷的小孩—瓦利。這個在風暴中存活的奇蹟男孩,在踏上海境的土地後,將以風為名,在異族部落裡蛻變重生,開啟屬於他的遠古冒險長征......。
-
歌曲內少年歌唱著一段部落長老們流傳的古老旋律,旋律裡唱述著:
Dee ie enssaa dnaaya(半月下的太陽之子)
Ii issee ento ui(靈魂永駐幻化成樹)
Kii inssee essaa libaya(聽,森林的細語唏囌)
io si kenna(唱述大地的美麗故事)
-
而歌曲開端則訴說:
Mriya dehita
iude taka emu
Ameyín sáiya
(所有神話的背後都源於一段真實故事)
-
主要演奏樂器為Lira de la estela de Luna,是由伊比利半島Luna(月亮)小鎮出土的一座石碑上圖案所復刻出的樂器,中文譯為月亮里拉琴(或稱塔特西里拉琴),該石碑目前存放於西班牙當地Zaragoza博物館,年代距今三千年左右,恰好與卑南文化時期有所重疊。歌曲中點綴著多種原始的傳統樂器,像是以羊趾甲製作而成的 Chajchas、早期以木頭製成的笛子 Quena、會發出下雨聲音的Palo de Lluvia 求雨棒、以種子製成的 Güiro de calabaza seca、跳舞專用的腳鈴 Pad Ghungroo、羊皮手鼓Frame Drum等等,期許用更開闊的聲響,編織出人們對於卑南文化的無限想像。
*********
【Information about Grandsons of Ancient Forest - Vali Original Soundtrack】
Vali is Taiwan’s first fantasy-adventure novel set in prehistoric times (more precisely, about 3,000 years ago). It is based on the Peinan culture.
-
• Plot: The word “vali” means “wind” in an ancient language of Taiwan, and it is also the name of the boy and clouded leopard in the story. During a fierce storm, a canoe is violently tossed about on the water, staying afloat in spite of the tempest. All that is in the canoe is an unconscious boy, whose survival is a miracle and who will later be named after the wind—“Vali.” He ends up living with a tribe that is not his own, transforming, experiencing rebirth, and embarking on a long adventure…
-
• About the song: The song, inspired by the plot of Vali, creates a musical and emotional link between listeners and a lost yet incomparably precious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Taiwan—the Peinan culture. Over 3,000 years ago, the inhabitants of a settlement on this island lived and depended on one another while following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We call this island “Taiwan.” Have you ever listened carefully to its mountain forests and the people who sleep eternally in them? They are telling us the beautiful stories of Taiwan, stories that never should have been forgotten.
-
In the song, the boy sings an ancient melody passed down by the village elders, which goes:
Dee ie enssaa dnaaya (Children of the sun, beneath a half moon.)
Ii issee ento ui (Their spirits live eternally in the form of trees.)
Kii inssee essaa libaya (Hear the whispers of the forest,)
io si kenna (singing the beautiful stories of this land.)
-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goes:
Mriya dehita
iude taka emu
Ameyín sáiya
(All myths are based on true stories.)
-
The main instrument is Lira de la estela de Luna(Lyre of Luna). It is the recreation of one of the oldest string instruments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It was created based on an engraving representing a string instrument similar to an ancient Mediterranean lyre. This engraving is on an anthropomorphic funeral stele dating back three thousand years that was found in the town of Luna (Zaragoza) in 197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raving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style of the Tartessian period (10 to 6 B.C.).
Besides, this song is dotted with a variety of original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like Chajchas, Quena, Palo de Lluvia, Güiro de calabaza seca, Pad Ghungroo, Frame Drum, etc.
*********
小說《風暴之子》作者:奇幻作家 葛葉
封面繪師:Nofi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授權
Yerko Fuenzalida Lorca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跟縣府新聞科一起完成了這份《看見臺東 Seeing Taitung》,還記得剛開始洪科長給了好多關於呈現如何看見臺東的想法,「縣政刊物一定要這麼生硬死板嗎? 我不想。」是他一直掛在嘴上的話。
而在我的想像裡,一份涵蓋了全台東的縣府地方報刊,可以談的議題好多也好廣,在有限的時間裡如何選題,成了一個挑戰。其中,縣府提出了在地健康的討論,也如此剛好,這回選在自年初便一直動盪不安的2020年做初次改版,「想擁有平安的日子」就這樣浮現我們的心中。
這次把版面放大,以「2020的最後,讓我們一起好好照顧自己。」串連整期報刊主軸,從5G遠距診療介紹、在地醫療資源、偏鄉衛生所、鐵人運動、臺東地方學、族群文化、當季食養等多元化議題切入,封面上的醫生們全都是地方健康的守護者,不知你是否也猜出誰是誰了嗎😉?
訪談過才知道偏鄉醫療的不易、必要與難處,希望在有限的版面及時間裡,有好好跟讀者們分享關於台東本地的事。
看見臺東專刊線上電子報:
https://taiwangov.com/C1wfJ
🤟特別感謝被我們叨擾的♥️
走走池上的冬季節氣生活
台東食育提案所 Fooding Taitung的冬季好食材
臺東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俊傑醫師的中醫冬季食養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王長華館長的東臺灣島嶼文化
縣府體育科
縣府社會科
縣府長照科
縣府醫政科
縣府原民處
長濱鄉衛生所
海端鄉衛生所
大武鄉衛生所
竹湖國小
大武國中
均一高中
🤟以及那些情義相挺的♥️
人X人吐司
七里坡紅藜料理專賣店
好漁日鬼頭刀料理專賣店
宜興園民宿
東傑茶行
青澤伴手禮專賣店
楊記地瓜酥振發老店
旗遇海味
旅人驛站鐵花文創館
走走池上
逗宅甘青年旅舘
德朱利斯紅藜伴手禮
當然,最後要感謝 臺東縣政府國際發展及計畫處 新聞傳播科 給我們執行本期專刊的機會,讓我們一起《看見臺東 Seeing Taitung》🤘🤘🤘。
--------------------------------------------
📣📣📣數量有限 索閱點📣📣📣
走走池上
池上金色豐收館
山下生活
日出禾作
延平青年創業基地
宜興園民宿
布農族文化館
天龍飯店
響嚮台東
春一枝冰棒:鹿野76誠信商店
富山小魚兒的家
知本黑孩子咖啡
晃晃二手書店
人x人早餐
都蘭國入境大廳
月光小棧
旗遇海味
成功海洋環境教室
巨大少年咖啡店
書粥
打個蛋海旅
KITURU
比魯工作室
峰忠傳奇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大武遊客服務中心
阿塱壹廚房
卡路風工坊
星月屋旅館
減碳愛綠島
蘭恩文化園區
漂流木餐廳
#看見臺東專刊
#seeingtaitung
#本期限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趣逛史前專享店 #文創特展
接下來由展示教育組的 #盧梅芬副研究員,帶大家來了解,史前館的專「享」店,他架起溝通的橋梁,分享穿越時空的創意與共同價值。
設計師們以自己的感受力,提煉文物的精神與價值,或重新賦予文物新意義。創作或解析出不同的「關係」、「頂真」與「臉書」。以文創品、動畫、互動裝置,探索史前文化內涵與美感!
歡迎光臨史前專「享」店:
小佐、幼幼、小豹與洞洞豬
掉進時光洞
從史前來到了現代
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專「享」店
架起溝通的橋梁
分享
穿越時空的創意與共同價值
設計師們以自己的感受力,
創作或解析出不同的「關係」、「頂真」與「臉書」。
以文創品、動畫、互動裝置,探索史前文化內涵與美感!
為什麼是文創品?
仔細觀察館藏各種文物,讓我們一同想像────史前時代的人們,即使資源有限,仍致力於美感的追求,並傳達其生活價值。
這個特展以創作、設計,提煉文物的精神與價值,或重新賦予文物新意義。
讓文創品成為連結史前文物與現代人的時光機。
透過文創品,將史前文化帶入現代生活,或成為展現自我個性的一部分。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遺址上的環境教育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了解遺址上的環境教育,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林佳靜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認識。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