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中大地球科學院的大學生做了一個氣候與能源的民調,採用線上民調方式進行,這個結果挺有意思的。
1. 大家不清楚知道目前能源結構,還是覺得燃煤是最多。
2.對蔡總統2025未來能源配比也不怎麼知道。
3.對我國目前的減碳目標也不是很清楚。
當然這群同學已經上過不少環境課,已經對環境有概念了,但也容易受到輿論所影響,偏偏多數媒體也是選聳動的標題,長期就誤導大眾。同樣問題問大眾,錯誤的情形更嚴重!教育也是主因,同學告訴我,他們的能源概念好像還在高中時期,這幾年變化沒更新到。
所以台灣推減碳、氣候議題有選票,會有人大力支持嗎? 可能不怎麼會! 談這個收視率或氣候書的購買率高嗎? 不會,可能報聳動的天災比較有人看。所以要讓大家很有急迫感的面對氣候,政治首長看到選票,才會積極做。
也建議專業人士,當一直呼籲政府或是哪個單位該做什麼時,也該有一起面對大眾的能力與說法,這個生態鏈才有得解。
例如乾旱要漲水價,也才能省水有效率,以價制量大家都清楚,但氣氛上誰漲價誰挨罵要負政治責任,沒有人敢面對,最後只停留在原地。許多能源開發也是一樣,最辛苦還是夾在中間做事卻無法決定,清楚實情的人。
地球科學院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普新書 <3 (巫師特別登場推薦喔 :D)
巫師來到桃園市中壢區的國立中央大學,和各位介紹兩本新書,地震研究專家與天氣風險團隊,都是來自中央大學呢!中大也是國內唯一設有 #地球科學院 的學校!,其實,巫師也曾經短暫在中央太遙中心學習過。
我們所處的家園,臺灣及離島的自然環境,面對 #地震災害、#颱風侵襲、#土石流等風險,從學生到國民,建立起環境教育、防災教育,這兩本書籍,列出關於地震的100個問題,以及天氣的100個問題。
「斷層」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火山有分「活的」和「死的」?
為什麼臺灣地震很多,卻很少發生海嘯呢?
焚風是會燃燒的風嗎?
PM2.5到底是什麼碗糕?
鋒面到底是什麼「面」呀?
即使是再小的問題,再簡單的問題,要如何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回答,都是一門藝術。
巫師地理和粉絲們推薦:
兩本優質好書,國內少見的科普圖解(地震知識與天氣知識)。配合 108 課綱,提供中學生、小學生,基本認識。
希望可以提供各位粉絲做為知識的參考與提升,可能你是地理系、地科系、地質系、大氣系,可能你是中小學教師,可能你是在學的學生,或者是小朋友的家長,讓我們一起共同閱讀,更加認識我們身處的家園與世界 :)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600
地震專家馬國鳳 X 科普作家潘昌志 X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
聯手為青少年與兒童量身打造臺灣本位地震知識書!
從人們常見的地震與地質現象出發,
透過提問、解惑、思辨、討論及實驗動手做,
帶領讀者深入瞭解臺灣這個地球科學的天然實驗室,
進而認識影響全球的重大地殼變動事件。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278
臺灣專業氣象團隊首度跨足童書的代表作
從每一天都會經驗到的天氣現象出發
透過提問、解惑、思辨、討論及動手實驗
自臺灣這個大氣科學天然的實驗室由小窺大
進而認識正在影響全球的氣候變遷關鍵議題
天氣風險 WeatherRisk
兩本一起買更優惠喔!
https://cplink.co/1jb4TT1I
#地球科學 #地質學 #大氣科學 #地理學
好書推薦,新書上市!
《#地震100問》、《#天氣100問》
出版社:親子天下
地球科學院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Increasing CO2 could take us back to scorching Paleogene period, say scientists
科學家表示節節高升的CO2濃度可能會將地球帶回炎熱的古代氣候
Heatwave temperatures similar to those that set the UK sizzling this summer could become normal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f carbon dioxide levels in the atmosphere continue to rise, say scientists.
科學家表示,如果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攀升,像現在英國所面臨的酷暑及高溫,到了本世紀結束前就會成為每天都有的常態氣候。
A new study predicts that without action to curb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climate of Western Europe could revert back to what it was 50 million years ago.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下,西歐的氣候可能會變回五千萬年前的樣貌。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Paleogene period, average annual land temperatures soared to between 23C and 29C.
在五千萬年前的古近紀,全球陸地的平均溫度是上升到攝氏23至29度之間。
Weather conditions were hot, steamy and tropical.
當時的氣候狀況是炎熱,蒸氣繚繞,以及熱帶性的。
Professor Rich Pancost, one of the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said: “Our work adds to the evidence for a very hot climate under potential end-of-century carbon dioxide levels.
Rich Pancost教授是布里斯托大學的其中一位研究人員,他表示,「我們所做的研究更加證明在本世紀末的潛在二氧化碳濃度影響下,有更高的可能性會出現極端炎熱氣候。」
“Importantly, we also study how the Earth system responded to that warmth. For example, this and other hot time periods were associated with evidence for arid conditions and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而我們研究地球會如何因應這般炎熱氣候的預測也是同等地重要。舉例來說,這一些炎熱的期間,也有證據指向它們與乾旱或暴雨狀況的連結。」
The scientists studied fossil microbes in ancient peat to estimate land temperature 50 million years ago.
這些科學家們也研究了在在古代泥炭化石中的微生物來估測五千萬年前的陸地氣溫。
They found that annual land temperatures in Western Europe, as well as New Zeal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結果他們發現在西歐,還有紐西蘭,在古代的陸地均溫比之前所想像的要高出很多。
Study leader Dr. David Naaf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s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said: “We know that the early Paleogen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greenhouse climate with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levels.
首席研究員,來自布里斯托大學地球科學院的David Naafs博士,指出「我們現在知道早期的古近紀是因為升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而產生了顯著的溫室氣體氣候。」
“Most of the existing estimates of temperatures from this period are from the ocean, not the land. Wha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is exactly how warm it got on land during this period.”
「大部分在現存對於古近紀的溫度推估都是來自於海洋而非陸地區域。我們現在的研究就是企圖要找出這個時期陸地究竟可以有多溫暖的答案。」
The findings appear in the journal Nature Geoscience.
這些研究的結果登載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
Next the researchers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leogene heat in the tropics.
接下來研究人員們想要調查古近紀時期的熱能在熱帶地區的影響力。
Dr. Naafs said: “Did the tropics, for example, become ecological dead zones because temperatures in excess of 40C were too high for most forms of life to survive?
Dr. Naafs表示,「因為在當時該區域中超過攝氏40度的高溫對大多數的生物來說都難以存活,所以在古近紀時的熱帶地區,是否可稱為生態滅絕的區域呢?」
“Some climate models suggest this, but we currently lack critical data.”
他繼續指出,「有些氣候模型有暗示這樣的情況,不過目前我們還缺乏決定性的資料來佐證。」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商用英文
#多益家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