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近年漸漸成為熱門話題,也是政府著力推動的概念,如何提供機會、刺激,將不同領域的技術與知識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維、新產品,攸關著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特別邀請到DIGI+Talent計畫的主持團隊:資策會教研所葉宗翰主任與陳怡靜經理,為您帶來台灣跨領域人才培育的一片新視野。
「DIGI+Talent計畫」是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資策會,促成產、學、研之間的合作,讓大三到研究所階段的學生能提前熟悉業界,擁有實作甚至研發產品的經驗。本計畫榮獲ATD 2018「人才發展創新大獎」,被稱為全球人才發展界的奧斯卡獎,其特色與成果在哪裡?時序已到2020,本計畫又把學生引進哪些企業,產生更創新、更突破性的連結?
DIGI+ Talent計畫如何運作,孕育未來所需的人才?跨領域聽起來很抽象,有哪些案例,將應用與實務結合?這種先進、前沿的實習研發計畫,是頂尖大學同學的專利嗎?產業、研究機構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
歡迎收聽!
#IC之音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沈春華 #資策會 #陳怡靜 #葉宗翰 #人才培育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官方網站( AU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的評價
- 關於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 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師#5】諮商所全職實習分享 ... - YouTube 的評價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師自己的事】臨床心理師的隱憂
◆我的臨床心理師之路
在談這些敏感的議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我從大學到博士班唸的都是「心理all the way」,起初就讀的是中正大學心理系,心理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問,但具體直接的出路在當時只有臨床心理師這個選項,大學時曾到醫院見習過,坦白說並不覺得心理師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給我的印象是必須關在一間間的小房間裡與一箱箱的心理測驗為伍,總有點「技師」的感覺(實際上早期某些醫院的確使用心理技師這個貶稱),儘管如此我對於人性與變態行為(不是日本那種變態你知道的)還是很有興趣,成績兩光的我爆氣考到成大以訓練臨床心理師為主的行為醫學所(咳,小聲地說好像還是榜首)。
在行醫所我們接受了許多關於心理病理與鑑別診斷的訓練,在研究上也是採取量化的實證主義思維,或許是處於醫學院裡,那種科學或醫學的氣氛濃烈且自然。心理病理博大精深,涉及了精神、神經與復健醫學等範疇,三、四年的訓練並不長,相較於病理與衡鑑的比重,心理治療的訓練顯得淺嚐即止。在成大精神科實習時,精神科主任陸汝斌教授同時接任行醫所所長,磨刀霍霍地我們當成住院醫師來操(實習一年都可以養出一個R1了,他說),我們幾個也就跟著住病房、半夜跑急診,分配到的扣機雖然有點些沉重,但卻也像榮耀的徽章,感覺自己成為醫院重要的一份子。還記得有次在護理站硬背各種藥的學名與副作用,有位護理師跑來問我能否下order來約束一位躁動的病人,我困惑地理解到,在階級分明的白色巨塔裡我畢竟不是醫師,難道我們的訓練等同於半桶水的精神科醫師?
心理衡鑑(評估)是我們實習的主要工作,由於評估耗時耗力,病人往往得排上數周,即使是對我們這些小毛頭也多畢恭畢敬。值班與熬夜開研究會議造成我長期睡眠剝奪,以至於脾氣暴躁,記得有一次幫一位自閉症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媽媽怯怯地告訴我評估時她需要在場,不然小朋友無法接受,當時我面無表情地指示媽媽先離開房間,門才一關上孩子立刻大哭,用頭大力地撞牆,我嚇到馬上請媽媽進來安撫。我像是被這孩子的頭撞醒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披著白袍的我怎麼反而離人更遠了?
畢業後我在家裡附近的醫院待了兩年,很快就知道在醫院工作不是我要的,除了無止盡的評估外(才短短幾年智力測驗可能就做了幾百遍),心理師的發展也因健保給付而受限,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歡醫院的階級氛圍,以及與人較為遙遠的距離,畢竟醫院是看病而非看人。當時我迫切需要一位心靈導師的指引,而Yalom是我的偶像,我也開始接觸佛洛姆、阿德勒、荷妮等人的思想,後來決定轉換跑道到諮商心理學,在台師大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
就如同所有學校,師大的課程並不如想像完美,但已補充我許多不足,例如失落與悲傷、家族治療等課程都開啟了不同的視域,我也更為細膩地學習到心理諮商中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歷程。坦白說更深刻的學習是身教,這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戰爭
有太多的新仇舊恨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關係緊張,當年臨床界辛苦耕耘才使得心理師法三讀通過,諮商界則撿便宜搭了個順風車,後來諮商心理師又努力地想打入醫院,被搶地盤的臨床界當然很不高興。互相對抗下不免開始詆毀彼此,例如聽到諮商說臨床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測驗,而臨床說諮商根本不懂診斷和病理。我常戲稱自己是蝙蝠,兩邊都沒把我當成自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對抗感到厭煩,這些對彼此的貶低都隱含著偏見,即便都是臨床心理師,當中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概全,我也漸漸體會到在校的訓練只是起點,好的心理師應該根據所處的工作場域與對象自我學習。
這場戰爭一開始臨床略佔上風,掛著醫院的招牌總是多了分優越感,但談到打仗,人數才是硬道理,諮商心理師人數增加速度是臨床的好幾倍,雖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人才肯定也不少,尤其是因為研究所考試門檻較低,吸引了許多原本其他領域(如傳播、企管)的人才來學習,更增加了諮商界的多元豐富性,漸漸在媒體曝光率取勝,大眾越來越認識「諮商師」,有sense接受諮商的民眾也增加了。人多關係也就多,後來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因為姿態較低通常與醫師的關係也比較好,終於臨床心理師連醫院的城門也失守了。
當我參加臨床公會討論時,發現很多前輩們仍執著於「臨床」這塊招牌,希望能讓民眾認識臨床心理師與諮商的不同,說白一點,他們還想打這場已經輸了的仗。這裡可以發現他們少了role taking(說同理太沉重)的思考,民眾關心的是有誰可以幫到他們的問題,有太多事情要煩憂(如我有沒有病、會不會改善),誰有那個閒工夫搞懂什麼臨床跟諮商?
◆危機與轉型
臨床心理的危機真的來了,不是因為諮商,而是健保給付制度限制了心理師在醫院的發展,職缺增加速度趕不上每年新培養的新血,許多優秀且滿腔熱血的生力軍畢業即失業,被迫從事「行動」心理師,到學校、社福機構、甚至監獄接案(政府的心理衛生經費缺乏整合,工作多零散地發布,東奔西跑的心理師們其實很辛苦)但如果研究所的訓練都是以醫院工作為前提,他們又怎麼有信心在社區面臨大量的競爭? 離開醫院後臨床與諮商的區分還有意義嗎?
我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這篇文章,因為一定有很多前輩看了不高興,忠言逆耳,但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值得更好的發展。本文目的不在於輕臨床而重諮商,兩邊都有其優點與限制,但隨著醫院工作機會不在,臨床心理學界的大老們必須意識到這點並做出調整,究竟台灣需要怎樣的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學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是相當吃專家、實證主義這套的,但是台灣也是嗎? 從研究中發現好多的model與建構,是這些理論模型貼近民眾?
或者婆媳問題更值得關心? 光是「衡鑑」這個詞就夠讓人聞之生畏了,能不能用更為普及的話來說呢? 類似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偉大到都提供答案,我只是想指出臨床心理學界的產學落差的問題,學會的老師們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跳脫學院的框架,草根地去認識台灣心理衛生的現況與需求,謙卑謙卑再謙卑(總統梗)地學習如何能學以致用。
當然工會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更強的凝聚力,提攜後進,將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予以傳承,例如最近台北市公會,由黃龍杰心理師主持的「一一成群」活動正有此意味。我也認為臨床與諮商不僅該停戰,更要開始彼此熟悉與合作,學習彼此的優點。坦白說心理師早已供過於求,與其爭食醫院這塊越來越難以下嚥的餅,不如一同開拓藍海。
我們都希望良禽擇木而棲,但現在的心理師很難待在一個安穩的位子直到退休,相反地,我們被迫去闖,去思考、開拓、改變、成長。我們更辛苦,但必定也更多元豐富,默默耕耘的同伴們一起加油吧,Rogers說 ”becoming a person” ,就讓我們becoming a psychologist!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專業催眠治療師課程(美國NGH認證6-8月班)最後召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由一個『傳媒人』變成心理治療師,這是一個美秒的緣份。學習催眠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令我更善於了解自己和聆聽別人,而更重要的是,我比以前踏實、快樂和正面了;催眠,是心理自療與治療工作箱必備的工具,自從人生的選擇增多,我可以有更多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快樂的方式。因此,籍著與大家分享這個神奇的療法,把快樂的秘密傳開去。」
*****************************
<<< 專業催眠治療師課程(美國NGH認證6-8月班)>>>
直接面授70小時,課後習作30小時,總時數100小時(NGH國際標準)
課程特點及目的
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嚴謹務實,令學員快速掌握催眠治療技術。課程中學員有大量實習,務求令學員掌握臨床應用,理論與個案經驗互補與結合。學員完成課程及作業,考試合格後,可獲得美國認證催眠治療師資格,並加入美國催眠師學會(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
課程內容
• 消除被抑壓的負面情緒
• 治療身心病症
• 催眠建議(Suggestion) 的要點與原則
• 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 多重的深藏隱喻
• 催眠減肥治療的程序
• 催眠戒煙的方式及程序
• 舞台上用的催眠技巧
• 催眠止痛及麻醉技巧
• 導入(Induction) 及加深催眠 (Deepening)
• 催眠語法的運用
• 年齡回溯技巧
• 前世催眠技巧
課程對象
課程特別為希望發展成為NGH催眠治療師的朋友而設,亦歡迎追求有效的快速簡易治療法的專業人仕: 如社工、教師、輔導員、護士、培訓導師及希望深入了解催眠治療以作自我情緒疏理者參加。
*****************************
課程日期:15年6月28、7月5、 12、19、26、8月2、9、16、23、30日、9月6、13、20日 (星期日上課,2:30-8pm, 最後一天為考試日,下課時間約下午6時)
上課時間:下午2:30-8:00
上課地點:九龍深水埗醫局街161號喜居一樓(香港民間社會服務聯盟)
報名及查詢:2161 8200
費用:$11,988 (會員)$12,988 (非會員){早鳥優惠:5月30日前$10,988, 2人同行每位:$9988)
***《做自己的心理催眠師-圖解催眠自療》作者親授,密集的課程,一套完整的心理催眠技術和實務操作,讓你具備治療和自療的能力,以及一張NGH美國國家催眠師公會專業催眠治療師會藉的催眠師執照,成為催眠治療師。***
導師簡介
方婷女士為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首席整合治療師及創辦人,現兼任香港大學明德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講師,暢銷心理學書作者。碩士畢業於悉尼大學傳理系,並分別擁有電影系和心理系的學士學位(榮譽畢業),累積多年的戲劇、電影、傳媒工作及教育經驗。近年方女士主要作臨床心理治療及教學工作,並於不同專上學院、內地機構開設短期課程和講座。
她專長處理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失眠及各種心理陰影等。除了熱心推動精神健康教育和融合治療,方女士亦積極研究不同心理療法,包括臨床催眠治療、夢境分析、心理戲劇治療、電影治療等,常於媒體分享心理資訊。同時,她更出版的著作: 《做自己的心理催眠師-圖解催眠自療》與《做自己的失眠治療師-圖解失眠自療》與讀者分享催眠治療與的自療的技巧與心得。
其他課程:www.hhpc.cpm.hk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諮心學會、心理系暑期實習、東吳心理實習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輕鬆健身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官方網站( AU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的推薦與評價
主持人大一導師林美琪老師孫旻暐心理系系主任 #亞大心理 #亞洲大學 #亞大招生處 ... 亞大心理系111年度暑假及111-1學期80小時實務實習機構說明會. ... <看更多>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 在 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大學心理系實習機構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諮心學會、心理系暑期實習、東吳心理實習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輕鬆健身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