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讀者的每月選書
每月會推薦2-3本書,都是我近來所閱讀並且喜歡的書,今年也會盡量多選一些當年度出版的新書。而與書相關的文章,未來都將於週日發布,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每週日來讀好書!
約翰.海利(Johann Hari)——《#追逐尖叫》
「這些重度上癮的吸毒者,是否有可能在他們發現毒品之前就已經受到嚴重傷害?如果毒品的發現僅僅是他們生命中的餘震,那會如何?」
單從書名可能難以得知這本書的主題,但它很長的副標題「橫跨9國、1000個日子的追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則將作者藉由此書所梳理的重大議題,做了一個簡要的概括。這是一本談毒品上癮的書,作者約翰海利原本是一位記者,因為愛人深染毒癮而引發他想深入挖掘人為何會上癮?還有藉由研究各國的毒品政策來探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真正減少上癮者?
他從美國的毒品戰爭開始溯源,從歷史資料中看見禁令是如何催生了幫派,而這個連結也導致當今墨西哥的混亂。除此之外,他也從科學實驗中找到上癮的來由,並從中推論出上癮的真正原因並非對化學藥品的依賴,而是因為缺乏人際的連結,因此造成有害行為的原因並非毒品,而是環境。最後,他親自走訪溫哥華、瑞士、葡萄牙、烏拉圭等已經逐漸將吸毒除罪化(販毒仍然有罪)的國家,用客觀的數據分析以及親身接觸,來展現出這些政策的成果。
約翰海利用記者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將所有繁雜的歷史資料與人物訪談,化作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有時會覺得自己並非在讀一本研究紀實,而是一本小說,然而其中的所有情節,都是真實發生在世界每個角落的,每個在這場與毒品對抗的戰役中犧牲與掙扎的人,每個試圖扭轉世人偏見、為了拯救這些成癮者而努力不懈的人,他們的悲劇與偉大,都讓人不禁回頭深思,我們對於毒品是否抱持著相當大的誤解,反而使得社會問題益加嚴重?
最後以作者在葡萄牙篇的這段話作結:「在真正的民主當中,沒有人應該遭到忽視,沒有人應該遭到割捨,沒有一條生命不值得活下去。這就是革命的精神,而革命精神不死。」
***
尼爾・蓋曼——《#從邊緣到大師》
「小說是一扇大門,讓你從難以忍受的地方逃脫,奔向一個慷慨友善的世界。那裡的一切都有規則,也都很好瞭解;小說是一種不用親身體驗便能了解別種人生的方式。又或者,像十八世紀的犯人用以應付毒藥的方式:你一點一滴慢慢喝,便能適應原本難以消化的致命毒物;有時小說是接納世界這座監獄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存活。」
不論你是不是尼爾蓋曼的書迷,只要你是熱愛小說與閱讀的人,一定都會對這本書中談及各種類型小說及讀書之樂的文章,深感共鳴。裡面收錄的文章,有他受邀到各種場合的演說講稿,有他為同輩作家寫的推薦序,當然也有他提及自己作品的文章,甚至還有些難以歸類、談及生活瑣碎的雜文。
我最喜歡的章節自然是第一章「我相信的二三事」,在裡面尼爾蓋曼提及他從小到大的閱讀經歷,喜歡的書店以及圖書館,他對於類型小說、童書、漫畫等非傳統文學的種種看法。或許因為從小影響他最深、而他後來也創作的書,往往被分類至「類型小說」的關係,所以他對於世俗習於輕視這類型故事的感受特別深刻,我很喜歡他對於類型的定義:「類型,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套假設,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草擬的一紙合約。」而類型作家的使命,就是創造一個讓讀者不會感到受騙的故事。
比較讓我意外的則是第二章「我認識的一些人」,裡面介紹了一些他所喜歡的同輩或前輩作家,其中我唯一認識的人是史蒂芬金,但是讀其他那些我所陌生的人生故事時,我卻感到津津有味,後來才知道尼爾蓋曼曾經當過一陣子的作家,也難怪在他筆下這些人與書都變得如此栩栩如生。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在同名的篇章裡,他提及自己因為童書《第十四道門》改編的動畫電影入圍奧斯卡、而受邀參加典禮,他這樣一個作家在滿是演藝人員與電影工作者的會場裡,深深體會到自己身為局外人的突兀感,而他被安排到的位置也是最便宜的上層區(甚至還不允許他們跨區去接近那些A咖明星),他對於典禮進行的種種觀察,也因而生出了另一種趣味。
#本想簡短介紹卻又寫得有點太長
#兩本類型雖然截然不同但都很推薦
#最近滿偏好這種非小說的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