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恨某一個家人,但如果他真的走了,心裡又會有捨不得與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你就會明白,回家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和家裡面的人相處,而是在你內心的世界當中空出一個位置,找回你跟家人之間的認同、接起你和他們之間真實的連結。
那該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跟我一起追斯卡羅的朋友,Amy的故事。
「我從21歲那一年開始逃離家裡,對我來說,那裡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10年以來,我靠著自己在外面賺錢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戴著面具,過年過節我都主動說要留下來加班,有些同事說我是貪戀那兩倍的薪水,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我真正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Amy在看完《斯卡羅》「福爾摩沙公主」那一集的時候跟我說,我認識的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一路從公司小職員做到主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工作狂了,沒想到有人還比我更嚴重。於是我把我的治療師跟我說過的話送給她:「會不會你透過拼命的工作,真正想要的是逃避某一些,你不想碰觸的傷口?」她點點頭,表面上這句話好像是對她說,但實際上是對我們兩個人說。
11歲那年,Amy的父親就跟媽媽口中的「外面的女人」跑了,那天以後,媽媽開始變得歇斯底里,各種情緒勒索,Amy是家裡面的大女兒,只能夠一個人承擔炮火,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甚至在媽媽聲淚俱下的時候吵著要吃養樂多冰,她也只能夠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到冰箱冷凍庫拿養樂多冰給弟弟,一湯匙一湯匙地餵——重點是,她自己都沒吃半口。
「後來媽跟叔叔在一起,一開始叔叔對我們很好,後來每天打我們罵我們,我從一個人的出氣筒變成兩個人的出氣筒。只是叔叔比媽媽更過分,還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說我是媽媽跟別人生的賤貨、下三濫、妓女等等⋯⋯重男輕女的他,對弟弟卻是呵護有加,弟弟要什麼科學用具、湯瑪士小火車,叔叔都買給他。有一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跑到弟弟的房間把他床鋪底下的湯瑪士小火車拿出,來想說要把它折成兩半,可是看到湯瑪士火車的臉,就覺得可怕,好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一張想要復仇、充滿怨恨的臉,卻用微笑來掩飾。」她說,於是那天晚上,她又把貨車玩具放回床底下,這是,整個晚上她都再也有沒有睡著⋯⋯。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聽完Amy的故事,我想起上面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Amy雖然逃家逃得很遠,遠從屏東上來台北,可是是內心的某一塊還是留在家裡;她想在心裡面努力的抹掉那條回家的路,但是同時又很想想起這條回家的路。
就像《斯卡羅》的蝶妹一樣。
#心理治療就是找一條回家的路
(以下小雷)
「心理治療一定要這麼痛苦,去挖過往的傷口才能夠痊癒嗎?」我曾經問我的治療師這個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跟我說,這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解答。我那時候想可惡沒回答我的問題還要收我錢!
一直到我和Amy在一起追斯卡羅這過程當中,才慢慢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我也才明白,這個答案真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才會漸漸明朗的。
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去挖過往的傷口,但不論我們想要採取的自我探索和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就像片中的蝶妹與阿杰一樣,會歷經下面幾個過程:
—忘了回部落的那條路
—想起這條路但是不敢踏上
—踏上這條路覺得後悔了,可是進退維谷
—有幾次回了家,卻被趕出來、不被接納
—有幾次回到家,被綁架,無法離開
—有幾次終於離開了,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回去了,但心裡還是有疙瘩
—在回家的路上,和同行的人起衝突
—回家的路上,覺得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厭惡
這裡的「回家」,有可能隱喻的是回到過往的記憶,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傷口;也可能是「踏出一段改變的路」,做和過往不一樣、不熟悉的事情;更可能是直接指涉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會面臨失望、恐懼、害怕、不舒服、退縮、甚至想要放棄。
#心靈的自我防衛系統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要回到讓你曾經感到痛苦的地方(想一想那個曾經被燒掉好多次的房子),自我防衛機轉很快就會跳出來,就像是駐守在山林間的斯卡羅勇士,任何外人只要就要進入這座山,就會慘遭射殺。
「有些事情是連祖靈都不知道的。當年祖靈拿這把山刀開疆闢土的時候,瑯橋還沒有那麼複雜。現在洋人的槍炮和武器都那麼先進,我們如果只是困守在山裡,是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大股頭卓杞篤曾經講過類似的話,他知道分隔的心靈是無法存活的,所以一直沒有放棄和漢人交流。
把這段話平行到我們的內在心靈、把斯卡羅的這座山頭想像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就是:受傷的心靈會自我保護,心靈會用過去自己「成功抵禦外敵」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過度警覺、解離、負面思考、人際焦慮等等⋯⋯),儘管這個方法現在已經不敷使用或者是過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仍然在所不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太痛苦了,可能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後果。如果維持現狀還可以苟活,為什麼要冒險去嘗試新的東西?
可是就像大股頭所說的,其實你內在有一個很清澈的聲音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只是知道跟做到時間仍然有距離,一直到兵臨城下,被漢人包圍,這個痛苦無法再忍受那一刻的時候,戰火一觸即發時,內在世界的18個部落會議才會召開。危機就是轉機,會議召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很多衝突,但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見那個「自我防衛」的自己是如何保護你。
#對自己的內在慈悲為懷
舉例來說,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些傷口,那麼你應該最常面對的就是「自我批評」的聲音。當你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那個「自我批判」的自己:「你現在幾歲?」
然後憑直覺在第一時間內回答。
或許你會發現,「他」所回答的那個歲數發生了很多你生命當中關鍵的事,所以「他」被滯留在那個時刻保護你,一直到現在。可是當你再進一步的問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可能會告訴你說:「我好累了,我想要休息,可是我沒辦法,我放心不下,內憂外患,我無法讓剩下不同『部分』的自己來管理這個身體,我怕他們會把這個身體搞砸。」(有沒有聯想到卓杞篤一直不敢放手大股頭,暫時不辦五年祭的那一幕?)
上面這一段,是我前陣子我參加「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初次課程印象最深的段落,當我問自己那個內在批評的聲音是幾歲的時候,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 13歲。原來, 13歲那一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減肥成功、因為功課好開始嚐到甜頭、也是我因此脫離被霸凌的第一年。從那一刻起,這個自我要求的自己就不斷鞭策砥礪,所以才能夠有今天的我。
蝶妹也是一樣的。她一路在各個不同勢力當中穿針引線、輾轉斡旋,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拉攏、又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討厭,可是到最後最終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她,就連她的主子李仙得都開始懷疑她說的話。其實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部落和瑯橋的各個勢力之間不要打仗,能夠開啟談判,可是努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發生了很多自己都不願意看到、令人傷心的事情。所以最後她累了,病倒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這一刻開始,她才可以真正休息。
也像是我一樣,那個不斷自我要求的自己,到現在還在一直燃燒,也難怪耳鳴會一直沒有消失,焦慮都跑到肚子的肥油和晚上的啤酒裡面。但是那個自我要求的自己,也好想要休息(所以我九月底要去台東渡假了不要攔我)。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內在世界就像是一個斯卡羅的世界,你現在的疾病、瘟疫、困境、焦慮、恐懼、憂鬱,是不是正在提醒你身上有一個「過分努力的自己」,一直以來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被看見,從來沒有被愛?到嗎,她就像是蝶妹一樣,像是Amy一樣,像是那個一直不斷努力的我一樣,要的其實不多,只是希望可以被愛,可以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我們一家人不能夠像山胡椒一樣,各自分裂四散」阿杰、蝶妹腦袋裡面都印象很深刻媽媽瑪祖卡說的這句話,可是造化弄人,一路經過各種分分合合,生離死別,大家的命運似乎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分別。不過,我跟瑪祖卡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我反倒是覺得,有些時候分開是為了回來,遍地開花,是為了在每個地方都滋養茁壯。如果不是這一家人跨了不同種族的血緣,如果不是阿杰、蝶妹的活躍,這場心靈的戰爭可能永遠都會被壓抑下來,永遠不會開打,內在世界看起來風平浪靜,可是卻在潛意識裡面分裂。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那該怎麼整合這個紛亂的內在世界呢?其中一個整合自我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慈悲(self-compassion)。我想用前陣子我在課堂上面到了這首詩《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的一個段落,來呼應整部斯卡羅的劇情: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
你能否愛內心的勇士
那個披荊斬棘的自己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的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Leah Pearlman
發現了嗎,你內在住著斯卡羅勇士,一路披荊斬棘,也住著一個愚昧的道台,瘋狂的必麒麟(或水仔),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的李仙得。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看見內心有一個緊張焦慮、非常苦悶,還有不斷經歷的蝶妹,她正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你可以給她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這個家並不在山的深處,也不在統領埔,而在你的慈悲裡面。當你能夠慈悲地愛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像是用一雙厚實的大手把風中的花瓣掬起來一般,細膩敏感地呵護自己;當你能夠愛那個苦悶、不斷努力、瘋狂、混亂、愚昧、披荊斬棘、甚至這一路以來都已經很累,得了熱病的自己,你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
把自己深深擁抱起來,
你可以帶自己回家。
#斯卡羅 #內在家庭系統 #IFS #蝶妹
#湯瑪士小火車真的很可怕
#全文與參考書目見此
https://reurl.cc/l5RdeY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如何面對重男輕女的媽媽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靈被修復了,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接得住了】
「或許是心靈被修復了,這幾天面對孩子的情緒,發現我接得住了!而且竟然可以同理他的執著,神奇的是,他的哭鬧也不再這麼永無止境。」
…………..
謹在此分享一位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學員的回饋,以及她在課程後發現的轉變:
先來聊聊為何會想參加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的課程?
一直以來都是老師的超粉,衷心感謝老師無私地分享寶貴的教育方法給每位在教養路上手足無措的父母們,老師的兩本書就像是我的武功秘笈,每當遇到挫折,就會拿出來再細心品嘗,每次閱讀感受都不一樣!這一路上,還好有老師的陪伴,謝謝您!
如同老師說的,有些人看了好多教養書籍,聽了好多講座,但是在遇到某些情境時,總是會卡關!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我必須找到那個小時候受傷的自己與她和解,但我試了好多好多方法都無解…
最近我跟孩子的關係緊張,每當孩子哭鬧起來,總是堅持一定要我安撫,其他任何人的安撫會讓他更加歇斯底里,因此在他哭鬧時,我的暫時冷靜離開會更強化他的分離焦慮!
我知道,只要我一個擁抱,他就會平靜下來!但是,我卻做不到!我不知道為什麼當下的我給不了這樣的擁抱?明明一個簡單的.深深的擁抱就可以結束永無止境的哭鬧,但看著他張開雙手渴望媽媽的擁抱,我卻做不到…
當下我不想跟他的情緒有所連結,甚至會忍不住對他怒吼,自己凶狠的音量與表情就跟媽媽小時候怒罵我的畫面一模一樣!
儘管孩子已經冷靜,在旁邊嬉鬧玩耍了,但是我的情緒依然久久無法平復,這停不下來的情緒總是無限蔓延,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撫自己?
我強烈感受到媽媽對我的負面影響似乎投射到孩子身上了!我必需想辦法趕緊解決,因此看了心理諮商,依然無法處理我心裡這塊…
因此看到老師FB開了這個課程,毫不猶豫就報名了!
在上午人偶排列時,老師讓我們喚起兩個原生家庭的畫面,一個是有溫度流動,一個是沒有溫度流動。
我想了好久好久,就是想不起任何有溫度流動的畫面,浮現的都是難過.孤單.害怕.委屈的畫面…怎麼會?怎麼會沒有任何溫暖的畫面?我好慌張!
當這些回憶一一劃過腦海時,突然發現,原來以前有這麼多我以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其實是被刻意壓抑著.塵封著,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其中一個場景,在我幼稚園時,媽媽牽著弟弟的手,拎著行李,頭也不回地從巷口離開。(爸爸媽媽吵架,媽媽決定要分居,北上去台北)
媽媽說因為弟弟還小,所以必須帶著弟弟離開,當時還好小好小的我,站在巷口看著媽媽離開的背影,心裡好難過,媽媽為什麼只有帶弟弟走?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要抱著媽媽的照片才睡得著,一直到國小三年級時,媽媽回到我們身邊了!因為太害怕這只是短暫的停留,所以我每天睜開眼睛都不停跟媽媽確認她真的不離開了嗎?
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我們彼此年齡各差3歲,媽媽非常重男輕女,從小我們在媽媽的語言暴力下長大,儘管是路人都能強烈感受到,記得小時候我問過媽媽,媽媽卻回答:「因為爸爸比較疼妳,所以我就必須比較疼哥哥跟弟弟。」忘了是什麼原因媽媽說了這樣的話,只記得,我當真了!真真切切地聽到很深很深的心裏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可以讓媽媽以我為傲的方法了!就是考試成績!從那天起,我就拼命唸讀,只為了得到好成績好名次,讓媽媽可以炫耀,這樣媽媽好像就會喜歡我多一點...
或許在不斷確認媽媽的愛中長大,無形中,造就了那個「討好型」的小女孩,但是當這小女孩有一天真的長大了,那股長期被壓抑的不滿與委屈,終究會叛逆!
那些堅強獨立都是偽裝,更多的是不認輸跟想證明自己,為了掩飾自卑常常用自傲包裝自己...
以為自己生了小孩後,可能會體諒媽媽一點,相反的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反而更無法理解媽媽對我的方式!
明明這麼不喜歡自己的媽媽,卻不能說她的不對,甚至身邊的人總是提醒著要孝順,但我真的做不到她要求的孝順方法!然而,媽媽住在騎車5分鐘就會到的距離…
那種無法跳脫傳統道德的無助,好害怕有人發現我不想再做任何努力了!
那天中午,謝謝老師願意犧牲午餐時間,傾聽,與我對話...
終於!終於!終於有人告訴我:「沒關係!真的沒有關係!」
原來我真的可以勇敢承認自己對媽媽的生氣!
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烙印在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心裡:
「我們先不談孝不孝順,妳相信人與人之間緣分這件事嗎?
妳相信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有緣分這件事嗎?
妳相信有些父母跟子女間的緣分比較淺嗎?
就算我們跟媽媽的緣分比較淺,就算得不到媽媽的愛,妳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嗎?
妳知道自己已經很努力很努力了,是不是應該給這麼努力的自己一個擁抱?
現在,妳允許自己對媽媽的不公平生氣嗎?
如果我們無法與自己產生連結,又如何能夠與孩子產生連結呢?」
我終於找到小時候那個受傷的自己,擁抱她,也與自己和解了!
或許這與自己以前認為的和解不大一樣
我不是原諒了誰,也不是想改變什麼,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
而是:
我接受了,我跟媽媽的緣分比較淺;
我承認了,自己對重男輕女的媽媽生氣;
我看見了,那個很努力很努力的小女孩;
我陪伴,照顧,面對,當時的每一個情緒,難過.委屈.孤單.害怕.生氣…
It’s OK to be not OK!
我依然值得被愛,值得擁抱自己!
或許是媽媽的父母也用錯方法表達愛,因此媽媽複製了父母的方法,
我不知道媽媽對我的語言暴力是不是故意的,但現在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不會再輕易被傷害了,因為我有愛我的老公,小孩,還有公婆!
我「現在」過得很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想再把力氣放在無法改變的「過去」!
現在突然明白一句話:「父母沒有的東西,無法給孩子!」(We can’t give the child what we don’t have)
過程中,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因為要把很內心深層的黑暗面找出來;
允許當時的感覺讓它跳出來,流動;
陪伴當時的情緒,每個情緒都需要認真面對,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甚至會跳出那些不經意刻意被遺忘的過去,
原來它們一直在淺意識中不停流竄著,
透過老師的對話與引導,我才有力量跟勇氣去面對,以及修復,
回想起來,像是來到了馬汀魔術秀~
課程中,有幾位學員分享尋找小時候時看到的畫面,
當下我真的超級無敵震撼!
我是屬於指責型跟超理性型,
也因為如此,我發現小孩最近變成討好型的孩子
有學員分享從小父親對他的謾罵,讓她寧願想被痛打一頓也不想被這樣語言暴力,所以她從國小開始常常有想結束生命的念頭。
另一位學員是爸爸有外遇,但對她要求很嚴格,儘管是弟妹做錯事,她也會被毒打,導致她成為討好型的人格,不斷不斷不斷在討好身邊所有的人,包含先生小孩,最後自己的需求完全看不見,在與老師對話中仍在想著要繼續討好誰?
聽到這兩個故事,我完全震攝住!
讓我看到看不到的自己,原來對於孩子的教育,我真的太理性、太有原則、太缺乏彈性了!
讓自己在教養這條路上喘不過氣,也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需要不斷確認媽媽的愛。
下定決心要改變我對孩子的方式與姿態,我不想再用父母對我的方式,再對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以後也可能用錯誤的方法面對他的小孩,明明知道不對,明明不喜歡,為何要代代相傳?
課程結束當天,回去睡前,我跟孩子很誠懇地道歉!
媽媽也在學習成為更好的媽媽,你願意原諒媽媽嗎?
謝謝自己,排除萬難參加了課程。
或許是心靈被修復了,這幾天面對孩子的情緒,發現我接得住了!
而且竟然可以同理他的執著,神奇的是,他的哭鬧也不再這麼永無止境。
我知道這只是開始,後續我需要持續靜心練習,那才是真正跨越了!
這幾天,每當我心裡有任何想感謝的人或感謝的話,
就立即把心裡的話透過文字.語言傳達給對方。
包含先生.小孩.好姊妹,
以及所有成就這趟生命之旅的所有人。
「愛要及時」,讓我感覺自己心裡變得柔軟了!
老師我有幾個關於課程心得與靜心練習的問題想請教:
1. 不知道是不是我對於身邊親友「催生」這件事很敏感,在課程中聽到許多學員分享的故事都跟家裡有兄弟姊妹有關,反而讓我更加深不想再生小孩這個決定,這算是反面回饋嗎?
或許由於我跟原生家庭情感連結很薄弱,「家」從來都不是我的避風港,遇到困難時,手足也從來不是我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為了誰陪伴誰讓手足產生意義。也或許我沒有把握,能夠成為「公平」的媽媽,一個高敏感的孩子,其實讓我有點手足無措了。又或許,在全職媽媽這路上,我曾經迷失了自己,好不容易現在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我想擁有自己的夢想。
2. 在重要他人練習中,外婆的樣貌一直浮現出來!這讓我好驚訝!媽媽跟外婆對我來說是蹺蹺板兩端的人,一位是世界上最讓我無力的媽媽,一位是世界上我最愛的長輩!面對面時,看到了外婆;背對時,看到了媽媽。
在我的孩子出生隔沒幾天,突然接到外婆離世的消息,因為產後來不及送外婆最後一程的遺憾,在課程中,我再也壓抑不住了!
記得最後一次跟外婆見面時,她的身體非常虛弱,我跟外婆說:「妳一定要身體健健康康等曾孫出生,妳如果不在了,我會哭到很傷心!」
外婆很認真對我說:「阿嬤如果離開,妳不可以哭,要繼續開心活下去!」
或許因為外婆這句話,每次想到外婆,我會立即停止所有思念,告訴自己,不能哭!不能哭!
這幾天在靜心練習時,我清楚知道對外婆的思念是我要去面對的,但是只要一想到外婆,我就不敢讓情緒出來,我害怕會潰堤,更害怕潰堤後該如何面對無限蔓延的思念?
…………..
你好我是羅老師。
謝謝你如此真摯、感人的回饋。
看到你現在開始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接住孩子的情緒,我很欣慰。感謝你參加了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過往、修補過去,檢視現在、並展望未來。
回覆你的問題:
1 不用急著思考要不要生第二個,先回到自己內心,好好聆聽內在的聲音吧。你這輩子聽外面的人叫你做什麼已經夠多了,是時候好好回到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好好感受自己。時間到了,你內心自然會告訴你要怎麼做。
2 看得出來,婆婆在你生命裡面,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對你成長影響重大。我想你是需要處理與婆婆之間的關係的,因為目前這份感受正被她離開前與你說的話牢牢地壓抑著。但唯有把這份壓抑鬆開來,你內心才會更自由,因為我相信你婆婆不單只在是快樂的時候會聽你分享,在你難過的時候,我相信她也會陪伴你、安慰你的。若你能找回小時候在你心裡那願意陪伴你難過的婆婆,那允許在她面前表達難過的自己,你將會對現前與往後的世界有更多的包容、接納與愛。
不過,我擔心以你目前並沒有辦法自己處理,需要有人引導。所以若有機會,歡迎再來參加我們舉辦的講座或工作坊,到時候記得要舉手與我對話。
請持續做靜心練習,多愛自己,你一定會越來越棒的。謝謝你讓我看到正在蛻變的你,讓我內心對生命更多了一份敬重與愛。
祝福。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如何面對重男輕女的媽媽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恭喜🎉🎉
#陳虹妤
#林育瑩
#李雅婷
抽中《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一書。
請於2020年12月28日前私訊提供寄書姓名、地址、電話給本專頁彙整。
父母如何讓手足,變成彼此生命之中最好的禮物
我的原生家庭有六個孩子,兄弟姊妹都有的我是受寵的老四,這份被愛的幸運一直到了自己為人父母之後才驚覺,原來每個孩子對待父母給愛的感受與解讀不同,即便父母是無心偏愛,都會讓其他手足出現愛的失衡感受。
小時候,一直受到家人照顧與保護的我覺得,手足就是父母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但是愈長愈大,接觸到其他的人與家庭才發現,很多手足心中有心結與芥蒂,大多數的原因都出自於父母偏心或是重男輕女等因素。
明明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不但沒有讓手足的感情凝聚,反而變成競爭與怨懟,為什麼會這樣呢﹖父母到底是手足情感的潤滑劑﹖還是讓手足彼此傷害的引信呢﹖
當我懷第二個孩子時,我常常會跟長子說:「媽媽是為了你才要生第二個寶寶的,因為他可以陪著你一起長大﹗」這樣的心情分享,讓長子很期待弟弟的到來。長子不但陪著我們一起去產檢,在生產當天,長子還興奮的說:「媽媽﹗我們趕快去二樓拍弟弟的相片﹗」我說:「今天不是要去拍弟弟的相片,是要去把弟弟生出來。」當弟弟平安誕生以後,長子還天天幫忙當小幫手,跟我一起照顧弟弟。
有一天我們在玩,長子突然跟我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我跟他說:「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那時弟弟是三個月的嬰兒,長得圓潤可愛;長子是兩歲六個月的幼兒,俗稱神鬼都怕的年紀。原來,孩子的觀察與感受這麼敏銳與細膩;原來,父母付出的愛與孩子接收到的愛會有落差與誤解,父母該怎麼辦呢﹖
當兩個兒子愈長愈大,愈來愈會爭吵與爭寵。為了家庭的和諧,我總是積極介入調停,愈調停,爭吵的頻率卻變得愈高,和平相處的週期,卻變得愈短,為什麼會這樣呢﹖
家裡有手足的家庭,到底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還是父母自己在家裡裝設了不定時的炸彈﹖讓他們隨時引爆,破壞家庭的和諧與情感呢﹖父母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變成手足之間最好的粘著劑呢﹖
讀一本書,就可以找到讓手足快樂,父母平靜的解方,是不是很好的投資呢﹖在《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這本書中,有許多的情境、實例讓父母感同身受的學習處理爭端,聯繫手足的情感。
像我在懷次子時,常跟長子分享懷孕的原由、心情與狀態,讓長子有參與感和期待感,就跟書中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書中提到手足競爭的根源,父母可以如何改善,「站在小孩的觀點:他才不是朋友,他是來篡位的﹗」精準的用詞,描述出了長子面對後續手足的原始心聲。
當我發現努力排解孩子糾紛效果並不好時,曾站在不同排行的孩子來看待對方,我才發現以長子來說,他出生時只有父母,次子對他來說就是來跟他分享愛的。而次子出生時,本來就有哥哥,他不會有被剝奪感,但是他也會擔心自己可能不被重視。所以父母不應該要「大的讓小的」而是要紓解與調適大的孩子的心態,因為把大的孩子教好了,小的孩子就會跟著學好的。而父母也要跟每一個孩子都建立起溫暖的情感連結。
手足,是父母送給孩子生命之中最好的禮物。但是﹗父母得先扮演好聯繫和潤滑的角色。不要害怕手足之間有紛爭,而是要讓他們練習排解糾紛;不要害怕手足之間彼此競爭,而是要讓他們在競爭中找出合作的方法與能力。像我後來把兩個兒子叫來約法三章:告訴他們可以吵架與打架,但是一不能傷人、二不能傷己、三不能傷害物品。之後,他們爭吵的機會反而慢慢減少,而變的會互相商量與合作,因為他們發現,不管他們怎麼做,父母都同樣重視與愛護他們。
我們家的故事,跟《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這本書中的實例,常常可以相互印證與呼應,讓我愈讀愈有趣,也邀請您一起來探討家有手足的孩子的內心想法與排解紛爭的方法。
書中我最欣賞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強調父母要如何保持平和,才能幫助孩子們腦部神經系統發展出自我調節的能力,以及為什麼懲罰與放縱會加劇手足衝突。在這邊分享作者要父母常常做這三個練習以恢復平和:
1、平和的父母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
2、平和的父母會將「與小孩維持溫暖的連結」視為首要之務
3、平和的父母會提供指導,而非控制
我努力的做個平和的母親,引領兩個孩子學著察覺他們的情緒與當手足可以相互支援的對象。現在他們分別就讀高一和國二,兩個青春期的少年常常一起運動、玩遊戲,哥哥還可以指導弟弟課業與分享求學經驗。
因為他們都變得愈來愈容易覺察情緒與恢復穩定,也更為自己的學習努力,家裡不但少有紛爭,還讓我們可以做更理性的溝通與情感連結,而成為更親密與緊密的家人。
父母不要怕手足有衝突,那是有愛的誤解與缺損需要填補的機會,但你必須堅定立場,做個平和的父母來引導與觀察,如何讓手足展現出自己的需求,又能同理對方的需求,而拉近親子與手足之間的情感連結與互動共好,這不是本能,需要很用心與用力地去學習與覺察,還會經過許多痛苦的關卡與淬鍊,才可能達到做個平和的父母,這本書是很好的指導手冊,讓我還在持續學習與優化中,誠心推薦。
這次#愛兒學與#心靈工坊合作出版的《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一書,提供三本贈書給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只要完成下列三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唷﹗
1、幫《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臉書專頁按讚
2、在本篇貼文按讚留言:#家有手足讓人又愛又煩惱,我希望......寫下你希望孩
子之間要如何相處的期待。
3、分享本篇貼文,分享貼文要記得設定公開唷﹗
#活動即日起開始至2020年12月25日24:00時止
#2020年12月26日會在本貼文處公布得獎名單
#得獎者請於2020年12月28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
#得獎者書籍會由#心靈工坊一併寄出
【購買本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pse.is/x3hr2
TAAZE https://pse.is/txsey
金石堂 https://pse.is/ts92y
誠 品 https://eslite.me/urtsr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在接近半百的人生中回首前塵,很感謝父母給了我疼愛,也給了我很多友愛的兄弟姊妹,讓我的成長經驗熱鬧與豐富,是父母送給我生命最好的禮物。更慶幸自己選擇了結婚,選擇了生養兩個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回味自己的來時路,也去蕪存菁的讓生活過得愈來愈精彩有趣,也祝福你們的家庭生活,因為孩子們的參與,可以讓你愈活愈感受到幸福與充足。
#歡迎按讚追蹤愛兒學精選好文
#心靈工坊
愛兒學 LoveParenting歡迎大家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