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東北部地震帶,其實是來自「沖繩海槽」的擴張嗎?
除了板塊交界處和隱沒帶這兩個字眼,我們應該知道更多孕震構造的可能原因!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
__________
8 月初宜蘭外海凌晨發生規模 6.1 地震,地震原因並非大家所熟悉的 #板塊隱沒,而是來自沖繩海槽的 #弧後擴張 。
#來自沖繩海槽的打招呼
當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後,我們將隱沒的下陷處稱為 #琉球海溝,隨著板塊逐漸隱沒,在高溫、高壓的地底深處就可能形成 #部分熔融 或脫水作用此流體開始上升,最後在琉球海溝的北方噴發,形成了一連串的火山島,包含龜山島在內,這些火山島就是我們熟悉的 #琉球島弧。
到了琉球島弧的後方(北方),歐亞板塊在此處可能受到了南邊隱沒的力量拉扯、地底熱對流 的影響,使得板塊開始張裂、海床深度變深,就像是在海底形成一個凹陷的水槽,我們將它稱為「#沖繩海槽 (Okinawa Trough)」。
在隱沒系統中,由於這個凹陷的地形位在島弧的後方,又可以被稱為「弧後盆地」,而這個弧後盆持續張裂的行為,就是「弧後擴張」。
#熟悉又陌生的東北部地震帶
當我們提到臺灣的地震時,在臺灣三大主要地震帶中,大多只會想到因板塊碰撞而產生的東部地震帶,以及造成重大災害的淺層西部地震帶。
事實上,由沖繩海槽擴張作用引起的淺層地震區也隸屬於三大地震帶之一,屬於 #東北部地震帶。
臺灣可是有高達 70% 的地震都在這裡發生呢!其範圍從蘭陽溪上游附近開始,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群島。
此處地震大多呈現張裂型,也就是 #正斷層 的樣態,多為 #淺層地震,震源深度小於 70 公里,除了地震外,也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如龜山島附近)的現象唷!
現在,大家對於弧後擴張的地震有更了解一點了嗎?
延伸閱讀: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reurl.cc/O0ZrmR
Sibuet, J. C., Letouzey, J., Barbier, F., Charvet, J., Foucher, J. P., Hilde, T. W., ... & Stéphan, J. F. (1987). Back arc extension in the Okinawa Troug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92(B13), 14041-14063.
Letouzey, J., & Kimura, M. (1985). Okinawa Trough genesis: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backarc basin developed in a continent.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2), 111-13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了199個地震觀測站嗎?這些觀測站構成了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而核三廠更是鄰近恆春活動斷層。因為這個地區過去的地震觀測站比較少,能取得的資料相對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探勘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潛在風險。對未來大地震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提供...
孕震構造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今天剛剛公佈的昨天發生在東北部宜蘭近海處芮氏規模達6.7的1210台灣第72號顯著有感地震的相關專業統計分析報告。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via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
宜蘭外海 中深度隱沒帶地震。
12月10日晚上九時初,發生規模6.7的地震,幾乎全台灣有感 - 北台灣震度高達4級,中台灣3級,而南台灣達2級。這個地震發生在宜蘭外海,是今年該區第二個規模大於6的地震。台灣東北角及外海的地震活動,主要和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在琉球海溝附近的隱沒和與島弧系統的碰撞有關。
這個地震深度約77 km,位於向北隱沒的琉球隱沒地震帶中,主震後5小時內共有3起規模大於4的餘震,深度更淺至63 km處,而最大規模為5.6。
主震的震源和強地動特性如何?歷史地震的活動性為何?而區域孕震構造和地震潛勢又如何? 本次地震報導,帶大家初步了解這個宜蘭外海的中深度隱沒帶地震。
本次報導感謝教育推廣委員會 陳昭邑小姐一起辛苦趕工,及馬國鳳老師、梁文宗老師、曾泰琳老師、溫怡瑛老師、王昱老師等人百忙中提出建議。最終的修訂版pdf將在傍晚由TEC官方網頁公布。
資料原始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ectw/permalink/3968722866479313/
♡
孕震構造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南市境內活動斷層一覽圖」帶你一覽台南面對的地震威脅。
台灣西南部其實處於一個相對地震威脅較高的區域,而在台南市境內也有幾條斷層經過,昨日的連續地震便有學者推測與六甲斷層有關,而這些斷層過去也曾引發許多災情慘重的地震。
像是1900年以前台灣傷亡最嚴重的地震,1862台南地震,便推測是由六甲斷層活動所引發,當時這場規模6.6的地震造成超過1700人死亡,8735棟房屋倒塌。
至於1946年由新化斷層引發規模6.1的新化地震也帶走74條人命,還有許多老一輩至今仍印象深刻,發生在1964年的白河地震更是造成106人死亡,上萬棟房屋倒塌的嚴重災情。
過去曾有學者研究未來50年全台所有孕震構造中以位於台南的後甲里斷層發生地震的機率最高,有高達44%的機率可能發生地震,規模上看6.0。而木屐寮-六甲斷層也有32%的機率引發規模上看6.8的地震。
地震固然可怕,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我們可以平時就做好準備,良好的防災意識以及準備好的防災避難包不可少,手機或電腦裝設地震預警系統也能為自己爭取更多逃難時間,房子結構有問題的也應儘快找結構技師來補強。
多一分留意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危險。
孕震構造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了199個地震觀測站嗎?這些觀測站構成了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而核三廠更是鄰近恆春活動斷層。因為這個地區過去的地震觀測站比較少,能取得的資料相對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探勘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潛在風險。對未來大地震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44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