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理學最具共識的面向之一是努力研究與理解全人」。
.
完整是一種抱負,不是一個目的;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可以達到的狀態。如果有人說自己是完整的整體,那你應該看看他們背後是否裝有電線,因為對方可能不是人類。
.
成為全人的過程是一段持續追求探索、開放與勇氣的旅程,在當中你一次又一次在更大程度上達到與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整合和一致,進而擁有更大的彈性與自由,以成為自己真正希望成為的樣子。由於你始終處於改變的狀態,因此你也不斷斷往成人的目標邁進。
.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概述成為全人的七個核心原則,以利你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旅程奠定健全基礎,最終經歷人生中最滿足與難忘的超越時刻。
.
🎆原則一 #不只接受最好的自我 #也要接納全部的自我
.
在《成為一個人:一名治療師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一書中,卡爾・羅傑斯指出,雖然病患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包含了所有人生經驗」——在學、家庭或公司遇到問題,會做出無法控制或奇特的行為,或者心中不斷出現恐懼——「但真正的問題或許只有一個」。羅傑斯觀察發現,每一位病患的抱怨背後其實都在問,「我到底是誰?我要如何才能瞭解藏在這些行為下的真實自我?我要如何才能成為自己?」
.
在我看來,他們問錯了問題。你內心的所有面向都是你的一部分。任何刻意的行為都反映了你心理結構的某些真實部分,不論是你的傾向、態度、價值觀或目標。每個人都具有許多面向。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你應該問自己:
.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最希望培養、發展與實現哪些自我潛能?」
.
若想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你必須深入探索自己的意識,並接受全部的自我。
.
雖然如此,多數人只想追求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欲望。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所屬的文化為何,大多呈現本真正向偏誤(authenticity positivity bias):以最正向與正直的特質來描述「真實自我」,譬如善良、慷慨與誠實。事實上,人們
認為自己的正面行為比負面行為更真實,即使這兩種行為都符合他們個人的特質和欲望。我們對於真實自我的看法,似乎就是我們最重視的自我。
.
與常理相悖的是,當我們依照實際的本性(包含缺點在內)行事,並不覺得這是最真實的自我。不論人格特質為何,每個人感覺最做自己的時刻,往往是感到滿足、平靜、快樂、充滿關愛、自我接納、善於交際、自由自在、展現充分能力、朝目標前進、專注於當下與接觸新事物的時候。
.
換言之,我們通常都會在滿足所有基本需求、感覺可以自由行事與掌握主觀經驗時,自認展現了最真實的自我。
.
此外,本真具有顯著的社交層面,考量我們身為社會性物種,以及名聲與群體內的獨特地位在人類演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預料中的事。人們往往在與親人相處、和諧地融入他人及環境,還有行為舉止合乎社交規範時,感覺最做自己。相反地,在受到孤立、在關係中面臨衝突與誤解,或是未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標準時,我們往往感覺背離了最真實的自我。
.
由於做自己的感覺與社交行為之間具有緊密關聯,因此人們認定的真實自我,也許其實就是他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洛伊・鮑邁斯特,如果別人對你的看法正是你希望呈現的形象,你就會感到真實與滿足。他指出,僅僅說服具有正向特質還不夠,人們通常還需要他人也給予一樣高的評價。假如你回想之前感覺展現了真實自我的個人經驗,或許會發現,當你最重視的特質與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正是你自認最發光發熱的時刻。
.
另一方面,鮑邁斯特認為,人們未能取得渴望的名聲時,會自認所作所為有違本真,並未反映真實的自我(「那不是我」)。他表示,「在許多吸毒成癮、通姦、盜用公款、賄賂或做出毀譽行為的名人與政治人物身上,這樣的否認經常是他們對外宣稱的重點」。
.
這解釋了人們對於本真的評價,為何會與自己的道德觀及最重視的目標如此密切相關,以及為何僅僅只是回想過往的道德經驗,就會讓人感覺更加貼近真實的自我。畢竟,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比起一邊看影集、一邊享用冰淇淋,按照與「較高層次的」目標一致的方式行事(例如宣布成立新的非營利人道組織),更符合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我。然而遺憾的是,這兩種行為都是真正的你。
.
這為真實自我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感覺觸及了真實的自我,之後通常能在許多方面得到幸福。除此之外,真實自我的概念也有助於評估你的生活是否無愧於自己的理想。
.
哲學家薇勒莉・蒂貝柳斯(Valerie Tiberius)說過,「充分體現價值的生活」是幸福的主要來源。
.
真實的自我也有可能是某位學者隨意編造的概念,但我真心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最有利於全人的健全與成長的自我面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最好的自我(即最健全、富有創造力與有助成長的面向),而它們能讓我們感覺與自我及他人形成了最緊密的連結。我們越能勇敢放下社會性的一面與防衛心,就能獲得更多成長、發展與創造的機會。
.
若想觸及最好的自我,關鍵的第一步是盡可能瞭解全部的自我並接受它,包括接受所有你討厭與急於否認的自我面向。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曾經請復原狀況最良好的病患們根據有效程度選出六項治療因素,結果發現,最常被選中的因素是「發現與接納先前不知道或不認同的自我面向」。
.
當然,接納未必就是喜愛。舉例來說,如果你因為很想狂吃油得發亮、灌滿起士條的甜甜圈而討厭自己,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卡爾・羅傑斯表示,「令人費解的矛盾是,一個人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之後,便能做出改變」。
.
接納的一部分是對整體的自我負責,而不只是關注你所喜愛或最能帶來良好自我感受的想法或行為。
.
挖掘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最想實現的潛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知道自己具有龐大與未知的潛力,但外在的現實(環境條件)與內在的現實(支配人格結構的極端特質)都會影響你培養某些潛力的可能性。更糟的是,某些面向的潛在自我一旦實現了,必將與其他面向產生衝突。羅傑斯承認這是事實,但也認為如果環境條件合適,長久而言,個體將能逐漸認知並相信那些面向的自我有助於成長,進而感受到活力、創造力與完整。
.
☑️原則2:學習相信自我實現傾向
☑️原則3:覺察內心的衝突
☑️原則4:避免嚴重失衡的發展
☑️原則5:打造最好的自己
☑️原則6:追求成長,而不是追求幸福
☑️原則7:善用黑暗面的力量
.
--
.
📖本文摘自《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作者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為人本心理學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及紐約大學等學校。他取得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以蓋茲劍橋獎學金取得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哲學碩士學位。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譽他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五十位開創性科學家」之一。本書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紙本書:https://reurl.cc/kZy9jx
電子書:https://readmoo.pse.is/3jfy7l
.
【想買電子書嗎?給你優惠碼】
.
心理師想跟你說與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合作
👉 http://readmoo.com/
心理師想跟你說讀者專屬優惠碼:KnKpsys9ulev
使用期限:即日起至2021/9/30。
🟧使用規則
1. 單筆訂單限用一組優惠碼。
2. 每位讀墨會員限用一次優惠碼。
3. 不能與首購禮及站上優惠併用。
4. 此優惠碼僅限書籍、雜誌、有聲書,且不得與閱讀器併單結帳。
5. 結帳時輸入的英文字母大小寫需與優惠碼完全相符。
6. 優惠碼無法兌換現金,亦不得轉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
存在主義 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看《道德經》Ep1:如果是老子,他會怎麼看待「政治不正確」?】
自己解讀《道德經》是一個訓練深度的方法,在於老子這部作品字數少,涵義卻深邃,使得每個學者翻譯都不太一樣,不只難讀,還很容易懷疑自己的理解方向。
幸好見到後世各書己見,不差我一人在書,以下就當作個人心得分享。
-
今天我分析的是《道德經》第 51 章,先提到「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而後老子會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來形容一個人最理想的「德」是什麼。
尊道與貴德,這邊就必須提到老子的「道」跟「德」是分開的,講的跟品性好壞完全無關。
道,指的是存在本身;至於德,則是講述如何透過一些方法去肯定這個存在,肯定這個道。
因此,尊道,講的是「尊重存在」;貴德,則是「肯定奠定存在的過程」。
—
拿我自己來舉例,我,本名高瑞希,我就是「道」,因為我已經被生到這個世界上了,我有肉體跟知覺,別人看得見我,我這個人就是扎實存在地球上的現代智人。
至於「德」是什麼?
就是我從小到大跟家人、同學、老師,再到歷任男友的磨合後形成的三觀,又或是國家局勢如何影響經濟環境,環環相扣再如何影響我選擇事業的取向等等。
各種「外在促使內在往前」的因素,慢慢形成我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這個就是「德」。
啊,我不曉得有沒有人聽懂。
-
反正繼續說下去,若用老子的核心觀點-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來延續,我認為他跟沙特的存在主義有一點像,皆有肯定「人的個體性」,以及相信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可能讓他們產生不同的思考脈絡,繼而形成他們獨特的模樣。
只不過,這些人形成的價值觀,扭曲也好,正向也罷,其實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或扭轉自己的人生。
可能連他們事後回想都搞不清楚:嗯?我怎麼會把人生過成這樣?
老子想說的是,你會造成這樣的果,有九成的因都出在自己身上,出在你看待外界事物的方式,是你的「德」把你變成這樣。
-
肯定人類的存在,是老子和沙特都有的思想。
不過老子學問是有上升到萬物跟宇宙觀,而沙特就是專注在講人類本身的存在價值,以及強調上帝已死這件事。
這不怪沙特,戰後的哲學思想都有這個狀況。
畢竟戰爭剛打完,人民明顯感受到自己再怎麼努力跟善良,可為什麼家人還是戰死?為什麼依然窮困潦倒?為什麼貪官污吏還是可以待在辦公室過爽爽?接著,他們就會開始質疑神的存在。
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對神保持懷疑,但信仰本身是需要存在的,甚至,我們也要尊重信仰神祇的人,因為那是他們的信仰,有救到他們最重要。
話說我也是相信神明的存在,也相信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因為我的確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有時常覺得自己滿矛盾的。
-
扯遠了,回到老子在意的,什麼叫做「玄德」?意即最美好跟神奇的德。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德,每個人的德形成他們的獨特,從而改變他們的人生,那麼,老子自己嚮往的德是什麼?
他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我生下它,但我不會存在擁有它的心與行為;我去做一件事,但我不會去想著要用這件事得到些什麼;我讓它自由生長,但我不會想去主宰跟控制它些什麼。
發現了嗎?老子是最早的心靈雞湯,它講的是尊重,但是尊重到底是什麼?
容我就從最敏感的「政治正確」開始說吧。
社群媒體普及,網路出現一堆真假難辨的消息,尤其疫情期間,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吵來吵去,都說現在是民主社會,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但你也要擁有我跑來跟你吵架留言的風度。
這都不是符合老子的「尊重」,我認為老子最想講的就是:你一輩子,永遠,都別想著要去改變別人的思想跟行為。
—
是啦,你是可以用輿論獨裁跟取消文化控制,讓政治不正確的人在「表面上」消失,但你不得不承認,會抱持著歧視的人,他就是會一直歧視。
要真正推行思想與政策的大變革,往往需要漫長時間,種族歧視從百年前就有,哪怕前人負重前行、做出各種令人動容的改革,但一路努力到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有進步,但歧視依然存在。
正因秉持「順應自然」的核心,所以老子絕對不是要你「不能做」,你當然可以發聲,當然可以捍衛,如果是老子,他會告訴你:你想做的話,你一定要去。
這才會有老子原本想勸退孔子不要想著拯救百姓,可是當孔子執意要去做,老子隨他去了,事後對孔子寄予最高評價:「這個人在做一件明明不可能做到,但又很偉大的事情。」
只是老子同時想提醒,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所能改變的很有限,我們必須認清這件事,否則內心會一直感到憤怒、不會快樂,反而失去你一開始從事這件事的初衷,這就是「為而不恃」的意義。
-
如果老子遇到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他會怎麼樣?我大膽猜想,抱著順其自然與長而不宰的想法,老子應該會說:
「呵呵,隨便你。」
這是一種基努李維式的一加一等於五,通通以你為主的概念。
反正,你的思想跟行為,終將影響你命運。
恩,這句確實有恐嚇的味道,怎麼樣?
雖然我知道老子肯定很豁達、不會亂嚇別人,他必然認為你爽就好。
可是若當你去做一件事,結果反倒搞得連你自己都覺得人生不開心,欸,何必啊?真的別把自己看偉大了,盡力就好。
存在主義 舉例 在 小羊老師 T.M.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看見孩子,看不見的煩惱?」
-
跌倒了,破皮、滲血了
這些外在傷口,看得見、摸得著,他人能明確看見並協助處理
但內在傷口與煩惱呢?
-
睡前故事時間,Olivia選了《露比的煩惱》這本書
我私心很愛這本,當初在書店翻閱時,就深深被裡頭的寓意所吸引
🌟
書中將孩子無形的煩惱,藉由有形、有生命的黃色團團作呈現
故事裡的露比是個樂觀開朗、熱愛冒險的孩子,每天都過著興奮快樂的生活
然而有天,她突然發現,自己身邊冒出了一小團黃色─是她的煩惱!
黃團團張著無辜又水汪汪的大眼看著她,不管露比走到哪,它就跟到哪
奇怪的是,身邊沒有一個人看見黃團團,就連露比最愛的爸媽和老師都看不見
露比索性也刻意無視,想不到煩惱越長越大,大到露比開始懷疑,自己還能不能像以前一樣快樂了…
故事尾聲,露比發現,公園長椅上坐著一位表情與她相似的男孩,背後有一團大藍藍─是男孩的煩惱!原來他和自己一樣有煩惱!
藉由彼此互訴煩惱,他們背後的顏色團團慢慢縮水、逐漸消失
之後,雖然小黃團偶爾會出現,但露比不再害怕、假裝看不見煩惱
因為她知道,煩惱不會停留太久,也學會如何和它說再見了
-
讀完後,Olivia好奇的問我:「為什麼大家都看不到那團黃色,還可以在它身上走來走去?」、「為什麼連她最愛的爸爸媽媽和老師都看不到呢?」
我試著舉例:
「就像有時候妳會跟我說,『小羊老師我肚子這裡好痛』,在妳還沒告訴我之前,我們都看不到妳的痛,也不知道妳的痛在哪裡」
「但在妳告訴我,用手指給我看,還表現出痛痛的表情的時候,我就能看見了,我就能跟妳一起看見妳的痛了」
...
🤔
Olivia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翻到另一面她很在意的畫面
:「那為什麼露比知道,那個藍色的是男生的煩惱?她為什麼看得到?」
我繼續解釋:
「因為她看到那個男生的表情,覺得很熟悉呀!」
「男生的表情很煩惱、很難過,就像露比煩惱的時候會出現的表情,所以露比能感覺的到,她知道這個表情的意思」
「就像妳痛痛的時候,我看到妳皺眉頭、好痛的表情,我就會想到,自己以前肚子不舒服的時候,也會露出這樣的表情,我就知道,妳可能遇到和我以前很像的痛痛了,我就看見妳的痛了」
...
💡
Olivia豁然開朗,露出「啊!我懂了」的發光表情,興奮的說
:「喔~我知道了!小羊老師就像妳說,我受傷或肚子痛的時候,妳們都看不到我的痛痛,因為它看不到也摸不到,我自己也看不到,可是我知道它在哪裡,我跟妳說、比給妳看,妳就知道我的痛痛在哪裡了,妳就看到了」
-
煩惱也好、痛痛也好,除了當事人以外,沒有人能準確看見
🌳而這也正是同理的重要🌳
|
.
▍「同理,是和【對方經驗底下的感受】連結 ,而不是和【對方經驗的本身】連結」
─吳若權,知名深度心靈作家
˙
|
🌟同理並不代表要和對方一起陷入共同經驗裡,而是同理對方在遇到這件事時的感受
當發現身邊有人需要支持時,我們能學會更好的同理對方
但當我們自己就是有煩惱、困難的一方
與其被動等待被好好同理,若能勇敢地向身邊信任的人說出感受,讓對方看見我們的「痛痛」在哪裡,那些無形的壓力,就不會再只有自己才能看見了
-
人是孤獨的。
每份生命都是如此的獨特
我們的每份感受、思緒與經驗,都只有自己最清楚,很難有人能100%、一模一樣、一毫不差的體會
❣️但當我們能勇於面對、坦然分享,在真誠與愛的交流中,將更容易產生生命的共鳴,讓孩子在成長的動盪中,找到平安的感覺,產生勇氣前進
如此一來,在未來不論何時
當孩子內心也出現了像露比一樣的煩惱團團,將更能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有能力看見別人的煩惱團團,也能帶著愛與同理,成為支持別人的力量
我們也一樣。
#質感教育
#同理的深度
#露比的煩惱
#存在主義應用
#小羊老師TML
存在主義 舉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小說 #推薦書
─────
小說的深層結構是什麼?為何駱以軍總喜歡把幾個不相干的故事「擠」在一起寫?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敘事者「我」進入酒吧「滿妹的店」,破解了一款老遊戲「道路十六」裡奇怪的程式設計錯誤。
他進入一格空白迷宮當中,卻也意外闖入幕後一段糾纏私密的情事。那是兩位先後自殺的遊戲程式設計師(木漉、渡邊)和一個女人(直子)之間的三角戀情。
這格空白被取了一個叫做「直子之心」的暱稱,而空格內部卻沒有任何迷宮和道路,只留下兩行字。小說這樣寫:
直子:這一切只是玩笑罷了。木漉。
直子:我不是一個開玩笑的人。我愛你。渡邊。
「直子的心」。艱難地千方百計的進入,各種路線和策略。結果只是兩句話。
沒有缺口。無法進入──人終究是孤獨的。
透過單薄的兩行字以及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的視覺意象,駱以軍的書寫如此淒涼蕭索。
那「希望得知謎底」的巨大盼望,以及盼望的落空(對,你終究不會明白那熾熱又寂寞的,愛的真相是什麼),較諸其間愛情之熾熱,幾乎更令人震懾。
而同樣在此篇〈降生十二星座〉裡的其他故事,
包括「滿妹的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小學同學鄭憶英事件」以及「十二星座」的設計,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舉例,「滿妹的店」的故事也是如此──經營酒吧的女老闆為何有著「滿妹」這個綽號?因為她「命裡帶滿」。
什麼叫做「命裡帶滿」呢?因為她原來是個空姐,每次一上機值勤,只要是她值勤的班機,班班客滿。
客滿時的服務是最累人的了;可憐的滿妹因此遭到排擠,因為沒人想跟她一起飛,所有的其他空姐同事,都想盡辦法調班,不要跟她一起值勤。
命裡帶滿的滿妹束手無策,只好辭職不幹了,轉行開了間酒吧──
這倒是棒極了,因為自從酒吧開張,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客滿」。
這聽來只是個好玩的小細節,但事實上卻與小說主題直接相關──
厲害的小說家總能在看似不相干的細節中隱喻著對生命最深沉的扣問──是啊,滿妹「命裡帶滿」,但為什麼她命裡帶滿呢?為什麼就是她呢?
你能知道最後的道理嗎?在這些故事中,駱以軍往往拋出待解的謎題與懸念,卻又遲遲無法給出解答。
你知道那最後的核心就被放在「直子的心」裡面,但卻無法明白那就竟是什麼。
何以滿妹「命裡帶滿」?原因不明。
星體們何以遵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何以這世界上有「萬有引力」這種東西?原因不明。
曾於泳池中偽裝死亡、狎玩死亡於掌中,對死亡如此輕蔑的的小學同學鄭憶英,何以終究在多年後竟自殺而死?原因不明。
雙魚座很浪漫嗎?對的。那為什麼雙魚座就很浪漫呢?不知道。
處女座很龜毛嗎?對的。那為什麼處女座就很龜毛呢?不知道。
彷彿一切世事皆不可解,而生命最後的真相只能指向類似小說結尾這樣的蒼涼:
突然想起這許多進進出出我底星座圖的人們。我記得他們所屬的星座並且嫻熟於那些星座的節奏和好惡,但我完全無法理解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存在主義 舉例 在 自己的作者 略談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的推薦與評價
... 的自由》,主要討論當代法國哲學家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Existentialism is ... 所謂「本質先於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工製品。 ... <看更多>
存在主義 舉例 在 存在心理治療【國考教甄心理師】初複試自介的帖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存在主義 治療為治療實務的哲學取向,非一套技術。強調人對自身遭遇的詮釋有選擇的自由。治療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鼓勵當事人仔細思考生命,認清他們可選擇的替代方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