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
大家好,我是角媽~
今天發生了一件小事
正好讓我聯想到童年的其中一個
尚未和解的創傷與壓力
我想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們怎麼談論我的童年創傷
今天一開始的事情是這樣
因為角弟連續發燒四天
昨晚即便吃了退燒藥還是痛苦的哭鬧不休
我與角爸在半夜帶他去兒童急診
一直處理到早上
我們兩人都徹夜未眠
直到早上只睡了兩個小時就要起床
在起來處理好孩子的早餐
角爸也去上班後
我就麻煩公公幫我陪角哥吃早餐
我跟角弟一起睡一下補個眠
我重感冒又睡眠不足
到處都在痛
結果沒想到睡不到一個小時就出狀況
平常我們會給小孩建立起規律、健康、有原則的生活
結果今天公公做了一件事破壞了我們給角哥建立的原則
我就起來處理,讓事情還是照著原則走
(因為原則一旦被破壞,就會是一種無形的溺愛)
角哥就覺得明明爺爺(我公公)說可以
為什麼媽媽(我)卻不讓他這麼做
他就開始大哭大鬧
然後覺得我剝奪他
我強迫他
原本爺爺說好的
結果被我破壞掉
就彷彿「都是媽媽害的」
的這種模樣與反應
我當時處於一個精疲力竭
沒睡飽又重感冒
然後被孩子認為「都是媽媽的錯」
的一個狀態
我整個人非常非常難過
但我也很氣為什麼我睡前千交代萬交代,我公公還是帶著小孩破壞原則
我就跟角爸傳訊抱怨說這些事情
角爸就跟我說:「角哥不會那樣想妳啦」
我就說:「即便他的想法沒有那麼複雜,他也會記得這個感覺,小孩子記憶事情都是記得那個心裡受傷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很無辜,為了避免讓角哥有那種被剝奪的感覺,我都儘可能考量到這些可能性,一開始就把原則訂好,但今天因為公公跟角哥提說要不要跨過這個原則,然後他已經準備好要跨過去了,又被我拉回來。我不想在他心裡種下負面的種子。
我想起我剛生完角哥在娘家坐月子的時候,我第一次跟媽媽說小時候她對我的童年造成了多少創傷,希望她能跟我道歉的時候,當時她哭了,她哭著跟我說:「我其實不太記得這些事情,原來妳心裡是這樣看我的,覺得我不愛妳。」
我自己當媽媽之後,我才終於理解她當時的眼淚,她說出的話,背後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作為一個媽媽多麼辛苦多麼糾結,當時她跟我爸關係很差,他們沒辦法互相幫助互相體諒,彼此都在埋怨彼此,所以身邊根本沒有人能夠幫助她,她幾乎是犧牲所有的時間、青春、自由、金錢,都貢獻在小孩身上,背負著一家六口的經濟壓力、四個小孩的教養與健康與快樂,但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她的辛苦,即使跟當時的我說,我也還是小孩,我也聽不懂。所以我曾經一直因為我媽媽的嚴格與打罵教育的形式而深深覺得她不愛我,只有我爸比較愛我,因為我想做什麼他比較會讓我去做。
我現在才理解,這般辛苦與犧牲,卻被孩子誤解多年,要背負這樣沈重的誤會是何等的心痛。」
角爸:「但是這些東西我們都有一直在避免,而且我們可以用小孩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給他聽啊」
我:「其實我國中的時候曾經深深相信
我媽並不愛我,因此很痛恨我媽
我從國小的時候
就常常會問我自己
如果今天死神來找我
問我說 我爸跟我媽
他要帶走其中一個
我會選哪一個
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
超過100次
我每次都很掙扎
我很愛我爸
不希望他死
一開始的20次我都選讓死神帶走我媽
後來漸漸的我考慮到
如果理性的來看的話
我爸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比較少
因為他比較孤僻一點
朋友也沒有媽媽多
死神帶走他
對別人比較沒有影響
但我媽如果被死神帶走
對太多人會有影響
會有太多太多人因著她哭泣
她幫助了多少個孩童
整個陪讀班的小孩都將失去她的愛與陪伴
教會的青年也是
只有我一個人不希望我爸死掉而已
那,我想
真的必須選一個
我只能讓死神帶走我爸了
後來的80次
我每次問自己
我都還是覺得
不得已要做出抉擇的時候
讓死神帶走我爸才是正確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小小年紀的,我會一直想這些問題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問題
為什麼我才國小
卻要一直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但我以前真的常常在問我自己,我爸跟我媽,我要怎麼做抉擇
什麼樣才是正確
是非對錯究竟是如何?
那時候我才國小,
我國小、國中、高中
不時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雖然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現在突然講到這個
但我也從來沒有跟人說過這件事
但這些念頭為什麼會在國小生的我的腦海裡?
我為什麼要一直問自己這件事?
我至今也還沒有辦法釐清。」
角爸:「只是為什麼一定要兩個選一個?不能都活著嗎?是誰設下這個問題,兩個人一定要死一個?」
我:「因為題目就是「如果哪天我必須在爸媽的之間做抉擇,他們兩個一定得死一個話,我會怎麼選?」就像是吃自己手指跟被殺死(一部電影中的橋段)之間做抉擇一樣,所以重點不在題目。」
角爸:「不,我還是覺得重點在題目,因為這是一種虐待心靈的問題,長期去想,都在腐蝕自己心靈。
為什麼一定要去把雙親區分出來?」
我:「我也不知道,我只有一次深刻的印象是因為....
我大概小一還是小二的時候,我第一次做惡夢 夢到我整個人哭醒
醒來之後我還是一直哭,那時候我夢到我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很黑、很暗、沒有邊際,我走著走著
微微在遠處一點點灰色調的地方
看到我爸的背影,很瘦弱
我走近之後,他的身體轉了過來
那個模樣像是吸毒多年臉色發白、凹陷、翻著白眼
他在我夢中,是因為吸菸過度而死,
那是他死去的模樣。
從那次以後,
我就一直很害怕我爸死掉,
我一直覺得他會因為抽菸死掉」
角爸:「嗯嗯」
我:「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在雙親之間做抉擇
現在想想,可能因為小時候我媽會一直要我在爸爸跟媽媽之間選邊站
希望我能與她站在同一陣線幫她說話
我從小到大都一直無法抉擇
或許潛意識裡把這兩件事情合併在一起
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一直在問我自己
也因為日常生活中,我一直無法選邊站
所以在潛意識中
用最極端的問題來問自己
讓自己不得不選邊站
這個問題可能是這樣出現的吧?
但我以前從來沒想過
我為什麼問自己這些問題就是了」
角爸:「所以這些想法,其實都是在極端狀態下被壓迫出來的東西,現在已經可以不用再想了」
我:「嗯啊 我高中之後就很少問自己這些問題了,可能因為父母離婚了吧
終於不用再選邊站了。」
角爸:「這種問題其實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小孩子會崩潰。但現在不用了,再也不用了,有我在。」
我:「嗯啊
所以我小時候是一直都覺得生活過得很有壓力很痛苦
或許對小孩而言
在小事上要在父母之間選邊站的難度就很相當於要在父母之間選
一個要愛,一個要恨
一個要死,一個要活
一樣的困難。
但大人根本不知道
他們覺得就是選擇聽誰的話或幫誰說話而已
這有什麼難?
我供妳吃住、對妳好、花最多時間精力在妳身上的是我
妳怎麼可以不選我?」
角爸:「是啊,小孩子怎麼承受得了這些,
我現在想到這些,我也還是會覺得很難過
妳小時候面臨的這些,現在帶小孩也面臨這些...」
我:「我小時候真的內心很崩潰,但不知道怎麼表達,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沒辦法把這些事情串在一起」
角爸:「所以我們一定不會讓自己的小孩面臨這問題」
我:「嗯嗯
我現在理解自己為什麼會一直一直問自己這些問題之後也很想哭
因為當時的痛苦說不出來
現在長大了會分析
說給你聽
你都懂
也心疼我
我就真的覺得好想哭
被理解的感覺
對我來說實在很難得
我就哭了」
角爸:「是啊,所以還有很多要修補的地方」
我:「謝謝你陪我聊這些 、耐心聽我說 、安撫我,也沒有對我發脾氣,很不容易,
你自己也很疲憊、很辛苦、缺乏睡眠
還能做到這樣,你真的很厲害
謝謝你,這真的不容易
但你做到,也做的很好
謝謝補不
我真的很感激你
感覺被愛被拯救」
角爸:「我當然不會責備妳,因為補不並沒有做錯什麼,我很清楚補不現在的狀況跟補不的想法,所以我都能理解,我也想幫補不」
我:「謝謝你的理解與包容與耐心
我已經淚流滿面了..
覺得感激這個詞也不足以形容我的感激,被同理又耐心與充滿愛的對待」
角爸:「不會啦,因為補不本身也很努力,這些都是補不應該得到的」
-
-
-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有一些一直深埋在心底的童年創傷,即使人長大了,自己內心的小孩卻還沒長大
因著創傷、長期的壓力與恐懼
很多時候我們持續的責備當時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
我們也持續的恨他們、恐懼他們
而一直無法和解
現在長大之後
回過頭去思考過去的傷痛
想想事情的全貌
為什麼當時會發生那樣的事?
是因為父母之間的關係緊繃、生活壓力大、媽媽的無助感
所以希望有個人能懂她
希望有人能幫助她
但是身邊的並沒有適合幫助她的對象
只好將超額的希望與情感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當時小孩子是還沒有能力承受這些寄託的
礙於理解力與表達能力的受限
小孩的同理心也還沒受過強力的鍛鍊
回想自己小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去想到媽媽的辛苦是伴隨著這麼多的掙扎
頂多只知道很辛苦
但不知道背後承載的壓力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
大人往往也會因為孩子不會表達
就以為小孩的感受沒有那麼複雜
小孩因著表達能力不夠
大人沒有停下來好好引導與聆聽
則使孩子喪失了溝通、妥協與被尊重的權利
小孩的內心也有許多糾結、許多波濤、許多情感
如果因為大人的不理解
或是大人因著自己說話的份量較大、為家庭的貢獻較多、年紀較大、身材較大
就仗著這種權力來控制小孩的言行
但你控制不了孩子的內在
控制不了他的情感
這種不去理解與尊重孩子的控制
只會漸漸的扭曲孩子的心靈
即使孩子外型長大了
孩子內心那個被過去的創傷與枷鎖綑綁的小孩
依然被禁錮在心底
影響著成年後的自己
因著自己童年的恐懼與不平衡
長大後變得沒有安全感、變得自卑、變得脾氣暴躁等等
容易對權威人士感到抗拒或是恐懼
也容易對於一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事、物異常的執著
也會拼了命的去尋求認同
去爭取過去自己缺失的部份
也補償內心小孩的創傷
今天和大家赤裸裸的分享
跟過去的創傷和解與分析的過程,但不代表我爸媽就很可惡哦~
那些認知,是小孩子在還無法理解大人的顧慮與壓力時的感受,
我現在為人父母之後,
過去對於父母的許多誤會都已經解開
也漸漸理解了
我不認為他們有錯
只是當時因為年輕
也沒有人教他們怎麼當父母
沒有人知道很小的事情會對小孩內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所以這不是他們的錯
此時的我已經不再怪罪他們了
我現在跟我父母各自的關係都很好
他們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
所以我與角爸在做的只是在自己長大後
會分析、會表達、會同理的情況下
回到過去撫平當時那個因為誤解而受傷的小孩的心靈~
與大家分享這個真實的過程~
——————————
延伸閱讀
角媽手繪小丑吊飾抽獎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104041254269767/posts/144848920189000?sfns=mo
角媽繪製-邊緣性人格少女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8427229?lang=zh-Hant&ref=gnsh_stickerDetail
角爸繪製-超有同理心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9587046?lang=zh-Hant&ref=lsh_stickerDetail
邊緣性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3265491353712/?ref=share
吃醋?多疑?情緒失控?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最常見但最鮮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youtu.be/hz7YmVqHmz4
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https://youtu.be/sEjA2TWNiSs
角媽影評-小丑Joker:
https://youtu.be/pl3e1TFsPow
#邊緣性人格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 #境界性人格障害 #精神疾患 #精神分裂 #人格障礙 #人格疾患 #人格違常 #解離症 #精神病 #精神官能症 #憂鬱症 #健康 #心理疾病 #邊緣性人格少女 #獨角動物 #獨角獸媽媽 #獨角獸爸爸 #角媽 #角爸 #邊緣人 #邊緣人格 #line #貼圖 #wunicorn #bpdgirl #bpd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
孤僻型人格障礙症電影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趨吉避凶贈書場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避雷針】
PD這個字眼,讓韓國影視圈與台灣身心科產生了微妙的交集,因為在這兩個領域,PD都象徵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正在追劇的讀者都知道(附帶一提,火星生活好看爆了),在韓國影視圈,尤其是綜藝節目,PD代表的就是Program Director(節目導演),亦有Producer(製作人)之意。PD是掌握節目品質的總舵手,成敗繫於一人,地位無可取代,目前韓國知名度最高的PD應該是羅䁐錫,他製作的花樣爺爺是我看過創意的綜藝節目,這位當紅炸子雞曾在去年金鐘獎來台,全程以國語頒獎,誠意十足。
在身心科,PD也是個縮寫,全名是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疾患),地位同樣無可取代,因為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一種疾患,能夠在瞬間讓人聞之色變,然後一舉殲滅會議桌上所有的笑容。這群人眉角超多又難逗陣,掀翻病房是例行公事,貴為難搞天尊,人格疾患坐擁一望無際的地雷區,一旦登基,沒人敢篡位。倘若身心科有本誠實診斷手冊,那麼對應人格疾患的那一頁只會出現兩個大字 —「絕症」。
當然,這並不是在宣判人格疾患死刑,相反地,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沒有誰的性命會受到立即性威脅,也沒有誰的身體能正在歷經可預期的衰亡。之所以稱為絕症,純粹是因為四個字 —「無藥可救」。無論是藥物或心理治療大多藥石罔效,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病識感」,也就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病」。
對人格疾患患者而言,不認為自己有病,其實是一件很合理的事。畢竟人格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長久以來面對這世界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與情感模組,這是一個穩定的存在,就像一個透明的器官,因此就算不小心長出腫瘤,患者也看不出病灶,若要患者改變性格,就像要他們改變某個器官的作用一樣無稽。
人格疾患非常多種,並非每一種都會造成人際衝突,依照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人格疾患一共十種類型,劃分成三個類群,分別為A、B、C三群。其中有幾個類型已在小劇場先前的文章中提過,摘要如下:
【A群】:妄想型、孤僻型(第37場)、思覺失調型
【B群】:反社會型、邊緣型(第26.27場)、做作型(又稱戲劇型)、自戀型
【C群】:畏避型(第28場)、依賴型、強迫型(第34場)
一般而言,A群除了妄想型,其餘兩類比較不會造成人際困擾(因為他們通常不太需要人際空間),C群也太不會主動干擾他人,強迫型人格的衝突通常以公事為主。相形之下,B群的戰力便顯得十分剽悍,每個人端出去都能拍一部獨立電影,絕對比鷹眼高一個檔次,對於人際關係而言,這群人是貨真價實的復仇者聯盟,人格疾患的地雷區,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這一組貢獻的。根據過往的治療經驗,這一組會踏進身心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在法律前撞牆,二是在關係裡迷路,然而相較於邊緣型人格,其他幾類大多只進行評估而非心理治療,主要原因在於,
他們正在打官司。
在此,我先稍微統整一下這幾年做過的司法鑑定類型:反社會人格(竊盜刑案)、自戀型人格(奧客專業戶)、戲劇型人格(誣告他人)、偏執型人格(狂打市民專線)。即便勝訴無望,這些人的律師希望他們至少拿個精神科診斷,但人格疾患的診斷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並不是說所有人格障礙的案主都會面臨司法議題,但這樣的人格特質,注定讓他們比其他人會歷經更多的衝突。
《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書,正好把上述五種難搞類型一次打包,完整收藏不留遺憾。所謂「高衝突」一詞,並非作者新創的診斷類別(很多偽心理學的書常幹這種事),而是把A群的妄想型人格以及B群人整合在一起。作者比爾.艾迪(Bill Eddy)除了擁有律師執照,本身也具備聖地牙哥大學社工碩士學位,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理學知識,再輔以司法調解人的觀點剖繪個案,恰好與我這幾年司法鑑定之見聞不謀而合。
坦白說,我還蠻喜歡這本書的,畢竟除了邊緣型人格,能深入討論其他類型人格疾患的書籍並不多見。在收到出版社邀約之前,我才入手了一本《DSM-5臨床個案實戰手冊》,當然,就學理基礎與內容廣度而言,兩者肯定無法等量齊觀,然而單就人格疾患的深度剖繪,本書也是有板有眼。依循診斷系統,詳盡描繪病史,而非一昧獵巫窮追猛打,甚至在最末兩節為人格疾患做出平反(澄清這些人格特質的正向貢獻,並教導讀者自我覺察)。
除此之外,作者還編寫了兩套十分實用的系統 —「辨識系統」與「應對系統」,前者將診斷準則「行動化」,引導讀者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中判讀對方的人格特質。後者則是作者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為這五種人格疾患量身打造的應對模式,流派自成一格,但絕非花拳繡腿,每個做法都很紮實地對應到不同的人格特質,因此不只一般民眾,這本書也很適合新手臨床心理師參閱。在此先簡介這兩套系統:
一,辨識系統 W.E.B法則
● 語言(Words):對方說的話符合高衝突模式嗎?
● 情緒(Emotion):當你和他相處時,你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 行為(Behavior):對方的行為偏激嗎?
語言、情緒、行為這三項表現與人類的想法息息相關,都是語言的一種,情緒是情感語言,行為是肢體語言,加總起來就是人格的指紋。作者逐一歸納出各種高衝突人格常出現的言行舉止,供讀者對照,辨識雷區的方位與種類。
二,應對系統 C.A.R.S法則
倘若對方提出一件你覺得不太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該如何回應?
● 連結(Connect):此處指的是「同理心」,使用同理心讓自己與對方產生連結,理解對方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第一時間被拒絕。只要能同理,大多能讓開局變得和緩,減少衝突。
● 分析(Analyze):試著和他找出「替代方案」,把單一要求轉為不同的選項,目的是讓局面變得更有彈性,也可以讓他覺得被尊重。
● 回應(Respond):保持「簡短而堅定」的態度,提供「準確」的訊息,通常能在第一時間截斷對方釋出的敵意。
● 設限(Setting Limits):請為這段關係設下界線,可以說明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工作性質使然(這也是我最常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種「彼此尊重」的表現。如果對方步步逼近,請大刀闊斧斷捨離,提前下莊。
以上這四招,其實都在傳達同一件事,那就是「別和對方硬碰硬」。當我們辨識出雷區方位後,下一步就是規劃逃生動線,但別跟地雷硬槓,最好能巧妙避雷迂迴離場。一方面表現尊重,一方面保持距離,以更理性的方式趨吉避凶。在此簡單分享幾個案例,以及實際運用C.A.R.S的方法:
【自戀型人格】:不需要去證明對方的錯誤,只要保持冷靜,從對話中抽身
【邊緣型人格】:為關係設下界線,不願意做的事,一開始就要說清楚
【反社會人格】:無論怎麼說,對方都不會好過,若要遠離對方,請堅定立場,擬定安全計畫,做該做的事即可
【妄想型人格】:當對方出現懷疑時,可試著同理他的恐懼,但毋須盲目附和他的妄想,讓對話保持中立(”我不可能知道發生什麼事,因為我不在場”)
【戲劇型人格】:不需要「過度關注」他們的誇張言行,只要實事求是地表示他們的觀點「很有趣」,然後轉換話題,或藉故離開現場
嚴格說來,《高衝突人格》並不是一本治療手冊,而是避雷指南,目的是教你當一根理性的避雷針。畢竟人格疾患的治療歷程曠日費時,對一般民眾而言,如何在短時間內地辨識出這些特質,靈巧地繞過雷池,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對新手心理師而言,這些案量已足以進行預演,練習判讀與應對技巧,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作者提出的應對系統同樣一體適用。若您恰好是位助人工作者,無論送禮自用,都是雙贏的選項。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避雷指南,感謝遠流出版 遠流粉絲團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我希望能當一根避雷針(好我知道很丟臉但一定要寫),因為我常遇到___________(請寫出常遇到哪一種類型的高衝突人格,如果沒有,也可以寫其它原因,譬如希望能事先補血之類的,兩到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8/18(六)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8/21(二)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
孤僻型人格障礙症電影 在 Re: [分享] 一直交不到女友的男生特質- 看板Boy-Girl 的推薦與評價
Hi 我也是有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障礙)
但不幸的是 不要說女友了 我連人際關係都是完美的零
我是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
又稱孤獨型人格障礙
https://goo.gl/nhV3ua
造成的原因到現在我沒有跟任何人說也不會說
但正是因為這樣
無法解釋與被理解的痛苦日益加重
我不承認外在的自我 卻又無法說明和解釋
從高中爆發之後開始憂鬱症 然後到重鬱症
成績從明星高中一落千丈 徹底自我放棄
甚至為了尋求心靈解脫而選擇念哲學系
當時唯一給予我心靈溫暖的只有哲學細膩的思維與清楚理性帶有美感的批判
同樣的到現在 憂鬱症對我而言實在無足輕重 我能理解你說的意思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礙 與精神分裂最大的不同
在於類精神分裂的人格是往"內"分裂
長期對外在極度抗拒 讓自我跟外在世界之間產生出一種"厚重的白色迷霧城牆"
是一種防衛機轉 讓自我隱藏在內部而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痛苦
對外在的褒貶評價能毫無感覺 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好像在看電影"般的抽離
隨之而來的代價就是情感上的長期真空
不被注入人際現實而讓自我形象漸漸蒸發
還是能正常做一般性的與補償性的互動 也可以工作跟溝通
但是心靈就是徹底躲藏 不會有任何牽連
給人的感覺就是冷漠疏離 下班不見人影假日人間蒸發
所以又叫孤獨型人格障礙
但其實我們的情感並不會因為未顯現而消失 有時候可能還更豐富
現實互動讓我感到極度痛苦 所以轉介虛擬網路世界填補情感上的空白
我非常喜歡看電影 假日沒事一天可以看五六部電影
而我外出走在街上時大部分就是一片空白
甚至到歐洲沒事待著六個月也是如此
與世界脫離讓我感到自在與希望 殊不知日復一日加重了人格障礙傾向
至於感情的部分 前幾年還會抱有幻想
現在則是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簡而言之完全沒感覺
唯一的想法是守護心地善良的人事物
例如我很喜歡奧黛麗赫本 如果遇到相同類型的人我會想守護她
我覺得我還滿適應現在的情況
心情也都滿美好的
只是偶爾在男女版上看到"孤獨也很好""享受一個人"之類的文章時
會莫名火大罷了~
你可懂得什麼叫真正的孤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35.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500305737.A.F3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