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愛,從接納自己開始~巴觀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無條件的愛」。小時候,希望這種愛來自父母,長大成人,憧憬這種愛來自伴侶,而其中,卻經歷多番失望。印度 (註) 在《愛,從接納自己開始》(Love is to Accept Yourself) 一書中就說:「我們永遠無法從別人經驗到全然的愛。
「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說他們被另一個人無條件的愛著。」這是一句令人傷心的話,但又似乎是一句真確不已的話,而說到底又不難理解,即使是父母,也難免偏心,例如會比較偏愛近自己性情或合乎自己期望的子女,甚至比較乖巧順從的子女;而其他關係,如愛侶、夫婦、朋友等,彼此的愛亦難免建基於一重重特定條件之下,這條件不一定是物質條件,可以是外貌、行為、對自己的關心、是否能讓自己高興等等,所以說到底,愛的施予總帶著或多或少的要求。
就因為世情是這樣運作,而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是這樣運作,這也就令我們深深地相信,只有具備某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才會被愛,結果是,我們因恐懼不被愛,或恐懼被對方發現自己不值得愛,便總在「自己真實的樣子」與「渴望成為的樣子」之間,不斷掙扎,人我關係,遂演變成一場又一場費心經營的表演,我們在不斷矯飾,「人前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割裂了,創造不斷的痛苦 ……
於是,不論親情、愛情、友情,都成為了滿足自己被愛的手段,我們關心的不是對方的人生有多好,而是「對方對自己 有多好,或「對方認為自己」有多好,甚至「對方令自己感覺 有多好,如果對方對我不好,他的好,反成為我嫉妒的根源。說得坦白一點,其實我們只是在利用別人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們之所以變成這樣,因為心底裡,我們對自己的愛,也是有條件的,我們同樣也沒有好好愛自己原來的樣子,我們同樣也沒有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
「一切的愛,都只能從愛自己開始。瞭解到你只能對別人做,你對自己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心底裡連自己都不愛,我們又哪有能力,去真正無條件地愛別人?「你與自己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別人連結的方式。」
我們無法全然愛自己,因為我們時時刻刻在討厭那個陰影自我,抗拒我們的內在創傷。
人際關係的許多問題,其實都由人們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傷痛開始。因為那個內在的傷口很輕易便會被別人一個不小心的行為,或一句無心說話而觸碰到,於是,痛得哇哇叫的人,不是作出反撲,便是硬啃著更多不快,結果,都同樣令傷口更加發膿潰爛。
內在的傷痛無法得到接納,便只好投射出去。我們最憎厭別人的那部份,其實就正是自己最無法接納自己的那部份。可惜的是,無論如何投射,無法得到處理的傷痛,只會繼續存在。
我們都慣了跟自己抗爭,以為通過抗爭可以排拒自己一向厭惡的部份,但我們每個人都抗爭了許多年,那個不喜歡的部份何曾遠離?可見,抗爭是徒然的。就像一個壞孩子,愈被人們唾棄,他的行為只有越惡劣,因為不被接納的他所經驗到的內在痛苦,惟有通過更多破壞性的行為去發洩出來,只有感受到被接納與被愛,壞孩子才會得到轉化,才會不再厭惡自己,才會學懂尊重自己。他才不再抽調能量去搗蛋作惡,改而運用能量用來創造他的快樂與幸福。
因此,傷痛必須得到處理,而不是忽視、不是壓抑、不是逃避。我們需要好好地感受它,將注意力放在內在的傷痛上,覺知自己這份傷痛,到底是恐懼、是罪惡感,還是羞恥感?覺知以後,全然地接納自己這份內在感覺,全心全意地感覺它、承認它的存在。惟有得到承認與接納,傷痛才會消失。
不僅傷痛的部份渴求得到接納,甚至連「不接納自己」、「不愛自己」這部份,我們也毋需再自我譴責,否則又在貼標籤啊!我們只需要覺知,這一刻,我原來不接納自己、不愛自己,也就足夠了。當我也能愛自己這個脆弱的部份,接納自己這個未能突破的部份,才會找到內在的平安,否則,只會又再一次墮進不斷自責的輪迴中。
一旦傷痛的內在自我得到承認與接納,那就不再是自己的陰影,它可以光明正大的存在,我們亦不需要再耗費能量去護持或逃避傷口,自我的內在衝突消失了,能量可以用來活出自己的美麗人生。
我們接納了自己的傷痛,便能友善地對待自己真實的樣子,自在地與自己真實的樣子在一起,這時,我們自會散發出一種不與人爭的平靜祥和,因為,內在也不需與自己鬥爭了,我們不需要再刻意地成為什麼,我們接納自己,只想成為自己真實的樣子。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不需再成為「愛的乞討者」,因為,我們接納真實的自己、欣賞真實的自己,自己已經能夠給予自己所需的愛。
既然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傷口在人世間碰碰撞撞,同樣地,對別人的傷口,亦只能予以接受,因為,每個人都受到各自的傷痛經驗的制約,而成為現在這副樣子。妄圖去改變別人以符合自己的要求與期望,只是一場徒勞的戰爭,而在戰鬥中,又為各自增添新的傷痕,沒完沒了。
也有很多人把傷痛的源頭直指父母,因此也對父母有了許多譴責,無可否認,我們的傷痛大多來自童年時從父母處所得到的對待。但必須明白的是,「每個人都只能給予他們所擁有的,他們無法給予他們所沒有的。如果父母沒有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愛,肯定也無法給予自己的兒女愛。 」因此,父母也是受害者。當我們明白這條方程式時,我們縱然有傷痛,但我們已沒有怨恨與責備,因為父母同樣有他們充滿傷痛的成長故事,一層層的制約,塑造出一框框的人性弱點與特質,當父母對於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都那麼不由自主時,誰又能說父母必須為自己的所做成的傷害負責?誰又去為他們所受的傷害負責呢?
當我們瞭解到這一切,接納就會來臨。不僅接納自己,還能接納別人,別人沒有改變,但自己已經改變,世界從此已不再一樣。因此,在所有關係中,我們毋需,也沒有可能去改變別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即使別人從未改變,但我與別人的那份關係已然改變,內裡沒有對抗對立,只有接納與寬容,明白他們也只能這樣,「愛他們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那才是真正的愛。
「一旦你發現了真正的愛,你就會給予愛,不再乞求愛了。」愛的能量,其實恒常在我們內在,只待我們知道如何去愛自己。~
我願意、我可以、我允許~ ❤️
(註) 當今全球心靈運動的推動者,印度合一大學創辦人,其願景是推動人類的覺醒運動。 【學佛網】
同時也有9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改建農禪寺,原先鐵皮屋大殿必須拆除,2010年3月,拆除前夕,僧團特別舉辦幾場口述歷史。邀請果燦法師等長老法師們,在大殿中,口述他們在這裡親近聖嚴師父學佛、出家、護法的種種歷程。 肩負改建工程的果燦法師,於2021年7月1日捨報往生。特別以此片緬懷他一生承續師願,盡形壽,獻生命,無我無私的菩薩行...
學佛網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改建農禪寺,原先鐵皮屋大殿必須拆除,2010年3月,拆除前夕,僧團特別舉辦幾場口述歷史。邀請果燦法師等長老法師們,在大殿中,口述他們在這裡親近聖嚴師父學佛、出家、護法的種種歷程。
肩負改建工程的果燦法師,於2021年7月1日捨報往生。特別以此片緬懷他一生承續師願,盡形壽,獻生命,無我無私的菩薩行誼。
#鐵皮屋
#水月道場
#農禪寺改建
#果勤法師
#果燦法師
#果懋法師
#果廣法師
#果昌法師
#果賢法師
學佛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佛誕除了放假,大家留意一下日常生活,可能都會用上「色即是空」、「五蘊皆空」等佛學術語。這次找來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的兩位室友鹽叔和白水傾佛偈,白水直言由細到大都覺得佛學比儒、道等中國哲學有型,鹽叔也同意佛家很多古怪名詞引人入勝,各位讀者不妨趁佛誕一起跟荼毒室了解佛學的魅力。
佛學有不同門派,我們先戴好頭盔,這次討論集中在哲學課室學到的佛學理論。兩位也說:「粗略地區分,讀哲學通常讀佛的理論,但學佛也會講實踐,讀書的話沒有實踐的部份,去佛寺修行和到大學讀書是兩回事。」
李鳳儀點解唔係日本兵?
剛剛說到佛學有很多名相,例如「色即是空」又或者「緣起性空」,相信很多人對這些佛學理論有興趣,但就這樣說可能難消化,我們選了舊電影《大隻佬》去討論。一般觀眾都會覺得張柏芝演的女警李鳳儀前世是濫殺平民的日本兵,所以今世受報應要死,但戲中劉德華演的了因,就說了一句經典對白:「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聽落似懂非懂,皆因佛學理論未必和我們平時聽慣的因果報應相同。
白水先為我們講解「無我」的概念:「先說為甚麼不是同一個人,佛家會說『無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我』。」好地地一個「我」,有乜固定唔固定?「你想想,我們身體的細胞不停變換,過了一段時間 ,整個人的細胞都不同了;甚至你小時候的想法、你現在的想法和你幾年後的想法都不同。認真點想,根本沒有一個『你』,在不同時間點持續存在,『你』是不停轉變。」
連今世都是「無我」,自然不會有前世今生靈魂輪迴,日本兵也不是李鳳儀,但問題又來了。如果像古裝片所言,前世因今世果,都還叫心甘命抵,但現在不是同一個「我」,為甚麼「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兩位先戴頭盔,指佛教門派眾多,也有門派強調三世因,但鹽叔認為在「無我」的核心精神下,佛學說的前世今生不是指同一個人:「不是指一個靈魂在這世完了就傳承到下一世,佛學我說的轉世、輪迴、業力,是在長時間之中有龐大的因緣網絡,一個舉動會像波浪般影響整個網絡。用另一個比喻業力輪迴,好像遞爉燭,用爉燭燃點下一支爉燭,一樣有火,但嚴格地說每一支爉燭的火都不同。」
善有善報都係一種執着
也有個說法是「業力不可思議」,因緣網絡下,一個動作、一個因,可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和果報,但鹽叔則認為有因果不等如「種善因會得善果」。「想得到好報而去做好事,這不是佛學想要的,如果你執着要有好報會很痛苦。」
阿鹽指人傾向將事物想成固定不變、自己可以獨立獨在,佛學稱為「實」。佛學就會說任何事情都是一連串的因和緣引致。「比喻說,以植物為例,種子就是它的『因』,『緣』就是輔助條件,例如陽光、水份、泥土,『因』和『緣』條件好的話就有『果』出現,長成一棵樹,所以叫因緣和合。」凡因緣和合的皆是「空」,緣起則生,緣滅則滅。如果你執着「種善因得善果」其實就將因緣看成「實」,覺得做好事一定有好報,佛學會認為是執着。佛學就是叫你放下執着,離苦得樂。
佛學有很多玄妙的思辯,例如「執着」於「不執着」也是一種執着,白水也笑言自己這些讀書的人可能會被修道高僧批評被學識所困。聽上去佛學就是「放下」、「唔好執着」,但鹽叔也強調正常人明了道理都做不到,失戀仍會痛會恨,面對親友生離死別又點可以看到四大五蘊皆空,腦要明佛理,心也要有佛性才算得道,所以佛學也會有很多冥想,禪修等修行工夫。
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
我們這次不談修行,只談理論。白水也覺得《大隻佬》電影有交出一個佛學因果鏈下的生存之道。他指電影中表達了對因果的不同態度,劉德華的了因先是覺得因果無情且不能改變,採取放棄的態度;後來他想幫張柏芝,想努力改變困果。不過到最後發覺兩個態度都不是面對因果最好的方法:「你想跳出來又跳不到,因果鏈串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法則,我們可以怎樣超越因果鏈串?就是在於當下接受,即使世界有因果,但我們不當這是一回事,不讓它左右我們,不去在意它的話,因果即使存在也不會影響到我。」
佛學很玄,也有人覺得「因緣和合」、「變幻才是永恆」這些道理就像「阿媽係女人」,對人生指導起不了作用。不過正如之前所言,佛理明咗都做唔到,佛學討論有時艱澀,有時又覺得只是反覆簡單的道理,除了學懂甚麼,觀照過程中腦海心靈的活動可能更加重要,可能你腦袋明白諸法皆空,但讀佛時才會覺悟自己執着在哪裏。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好青年荼毒室 #大隻佬 #佛偈 #因果 #劉德華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學佛網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無始劫的生命長河裡,浮浮沉沉於生死輪迴中,尋覓生命的答案、人生的依歸處;直到今生,走入農禪寺,遇見了聖嚴師父,踏入慈悲門的那一刻起,生命,都已然有了改變……。
儘管農禪寺已成一方新景觀寺院---水月道場,然而回顧過往,在這裡,是許多人跟聖嚴師父相遇,開啟學佛人生的一個淨土。
讓我們透過影片,一起走進與師父共願同行的這段歲月,感受師父所曾經給予我們的生命泉源與力量。在物換星移的生滅流轉中,我們將永遠守護與師父相應的那份願心,這不僅是一份跨越時空的承諾,更是此生,我們與師父的美好約定。
更多影片請收看「法鼓山網路電視台DDMTV」
https://ddmtv.ddm.org.tw/
學佛網 在 學佛網-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學佛網 ... 問: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專救幽冥界眾生,雖修念佛,為超度亡靈、救拔地獄眾生必須念地藏菩薩,消業障還需要讀《地藏經》對嗎? 答:《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