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熱情認真的李學長,
今天要來介紹「建中科學班」!
————————————————————
科學班考試三月多就考了,獨立招生。
📍考進科學班有什麼優點?
主科老師會是比較有經驗的,幾乎沒有地雷老師。老師還會同時兼任你的專題研究老師
🔆三年不分班,會有電神互相切磋討論。
教學資源多,可以借用科學館做實驗、借競賽資料、想考數理科免修可以直接報名(普通班要7%或是老師推薦)。
數理科目進度高二就上完,要在高三去台大修課(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四選一)。高二下須通過資格考試方能第三年取得台大修課資格,沒考過者你會拿不到科學班認證證明文件,但是不會強制將你轉班。
📍 科學班的內容會不會比較難,成績會不會不好看?
🔆 數理科的內容會比較難,老師比較少管必選修,以主題式教學為主。
某些科目段考較難,老師會調到比較高分,只要你有努力老師一定看得出來分數給的算高。文科被當在科學班會更常發生,因為我們甄選就是數理跟一階不太難的語文考試。
📍 我是一個沒有超修的國三生(注意,那是會考前),要怎麼準備考試?
🔆 初試:
語文:不用太擔心,英文國文都在會考範圍,然後T分數差距也不大。
考古題以及其相似題型有公開,建議練完,才有考過初試的機會。
同樣地,初試會有沒準備的人來考,分數的標準差較大,最後T分數大概會落在60上下,在總體人數上大約是60/350。
科學班數學考試絕大多數題都可以國中解法,但多半想不太到。不會寫不要太沮喪,其他人大部分也不會寫。如果有餘力可以學習一些高中好用的單元如三角函數,能在你想不出那些超難解法時提供一個只要花時間就可以做出來的方法。
自然科會參雜一些高中觀念,但是不太會影響到解題,計算方面則多半是國中公式在高中的延伸。可以針對考古題去對對應的高中章節進行延伸閱讀在考試時比較不會那麼慌。
🔆 複試(實驗&證明):
數學佔複試4成,數學會是好幾大題每題帶六七小題的形式,其中每題的前段基本上通過初試的人都做得出來,建議每題都先做完前幾小題,卡在一大題很久會造成大量的分數損失。建中沒有公布複試題目,但外縣市學校好像有,可以去找找,但難度低於建中。
物理和化學各佔複試的2成,都有筆試和實驗。
物理筆試會考一些較難的高二高三題型最難到達物理奧林匹亞初複試水平,運動學和力學佔大宗,物奧初選該部份可以在高中範圍念完後練習一下。光學和熱學出現了國中為提供的公式請先自行預習,高中的電磁學與國中難度差較多,考的比較少。
化學筆試範圍有點多且量也很多(四十幾頁),有英文文章的閱測,比起其他題這類題目只要英文能力強一點就能做了。其他題目需要高中大量觀念,而且有些觀念是常常連高中生都忽視的(像溶解)。
🔆 實驗的部分:
兩科都是以高中實驗改編而來,會有線索提供你研究步驟以及計算,在討論的部分最好能去閱讀一些高中的實驗手冊,了解格式以及重點句的寫法,不要玩器材,會被扣分,打破也會(手殘者在此)。數據做出來差強人意也要放然後再想辦法解釋,你如果捏造數據老師一定會發現,你的成績就不會太高。有些討論不會需要作完實驗,實驗做不出來趕緊寫那裡搶分!!
複試的實驗技巧很多難以以國中的能力去填補,如果有這個規劃,可以在初試後詢問你的國中理化老師是否有機會讓你在課餘時間自主訓練高中實驗。(我的國中老師蠻支持的)
生物和地科各佔複試一成,生物高機率動植物器官、滲透壓、細胞觀察。做好這三類的實驗考過機率較大。地科由於內容不多,推薦讀完高中內容,才能節省做題組前要看大量資料才能解決的窘境。
✅ 再來是學習歷程的部分,學習歷程會用到競賽、專題等東西,考上者你們跟數資班對比的優勢就在四月到七月了,趕緊選一科專心拼競賽。在開學後你們可以跟數資班拉開一段距離(但在一、兩年後就沒了QQ)
✅專題研究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科、資訊六科可以選,與你的競賽能力無關,建議去台大或中研院找個指導教授,他能帶給你大量的收穫。
專題研究高一下開始分組,高二上10月有國際科展初審,進度快者可以直接拼這個
高二下三月會有校內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台北市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全國科展,最後還是會回到台灣國際科展,台灣國際科展的目的就是篩選出一批國手前往美國比ISEF選上國手至少可以推薦本科系,得幾等獎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開學初會有能力競賽,以及各科奧林匹亞,能力競賽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限四選二初試,到了校隊培訓時資訊以外科目限選一科成為校隊。
然後有時候比競賽還是會吃天賦的,吃天賦的大小由左至右遞減大概是
數學>資訊>物理>化學>生物
但同樣也有人全部都行然後被迫上述能競四選二
最終能力競賽與奧林匹亞都會匯流到選訓營,然後決選營,而選訓營前半會推薦個本科系,成為國手後得金銀銅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科學班保送推薦人數僅佔三分之一,其餘的人最終還是會回流到學測指考。如果當初文科很爛考進來,沒拼到保送或推薦及特殊選才者很吃虧。可能會因此落入一些較差的志願。申請時如果有一個某科選訓營,加分會很賺。
✅ 再來就是要關注人才培育計畫,大概在8, 9月可以去考,有台大、清大、中研院等等各科的培育。這可以推廣到專題研究的部分,如果你對計畫裡的指導教授的研究主題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毛遂自薦,指導教授get!
✅科學班的同儕實力很強大,有數物化生地免修的人、各科的奧林匹亞決選者與國手,跟他們一同考試時不要壓力太大。也因為這樣你永遠有奮鬥的目標,以及能幫你在課業跟競賽都走得更遠的人。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他們認真拚數理科學
#但也沒偏廢英文的學習喔
#台大明明高手輩出
學習歷程 跟 科 系 無關 在 台灣民眾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8課綱 上路20個月,立委高虹安23日在質詢中便表示,108課綱精神立意良好,自己也非常支持,但在配套措施仍有不足之處,讓第一線教學的老師無奈比喻,整個108課綱「就像我們要飛向外太空,可是太空梭只有殼,其他東西都沒有,很容易掉下來。」
高虹安拿出高中社會科教師的實際課表,指出包括專業領域和跨領域共備課程,一個高中老師一週就要上7種不同的課程,然而過去師培課程並未著重於教師跨領域能力的培訓上,卻突然就要老師銜接上108課綱,而老師一週要上7種課程,哪裡還有時間準備五花八門的選修課?此外,除了教學備課,許多學校的老師還要兼任導師甚至行政職,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也會影響教學品質。
因此,高虹安提出兩點訴求,希望教育部研擬如何 #降低教師授課基本鐘點 ,減輕老師在現場教學的負擔;其次是 #鬆綁教師員額 ,讓更多的老師可以進入體系,分擔龐大且繁雜的教學及行政工作。
針對學生 #學習歷程 上傳檔案大小限制2MB一事,高虹安直呼:「實在太愚蠢!」因為完全沒考慮到學習成果可能包含照片等資訊,過小的檔案上限等於要學生扭曲、壓縮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生和審查老師都不公平;而學習歷程作為重要的升學關鍵,採認標準卻相當不明確,高虹安認為,大學端應研究如何公布評量尺規,教育部也應規劃讓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能有一致的檢定標準,讓學生不會亂槍打鳥,報了一堆志工營隊,最後發現跟升學毫無關係。
高虹安最後也提到「 #微課程 」的問題,目前五校聯盟請來大學端開課,卻淪為像樂透一樣靠抽籤運氣,希望教育部能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受教權應該是人人平等!」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立院黨團
學習歷程 跟 科 系 無關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攸關所有台灣孩子未來在台灣升學的系統,問題出在哪?
————
藍偉瑩老師的補充說明:
除了朱校長寫到的問題外
試想 如果大學端收到同一個學校不同學生的修課證明 對於相同一門課竟然有不同代碼
你們知道大學會擔心什麼嗎 他們會擔心高中造假
現在被審資料就是如此
同一個學校不同學生被審資料附上的成績單形式不同
大學就曾提過他們懷疑是造假
其實根本就是一個附上申請入學五學期成績單 一個可能給學校成績證明單
唉 不要這麼辦公室決策好嗎
這次真的終於要整合了
可以好好理解原本規劃的意義嗎
#真的不想說是哪些人影響政策規劃
#我們也不是很想整天發這種文
#我們只是老百姓
#我們
順便跟大家說清楚整套系統吧,以免大家誤解我的意思。
首先,要肯定國教署在這波課綱推動過程中願意參考我們的架構,把幾套系統都進行整合,這絕對是一件大工程!
整個系統分成課程計畫平台、校務行政系統、學習歷程資料庫、大學端學習歷程審查系統,過去只有前兩套系統,而且是分別規劃的,校務行政系統更是學校自行採購的,導致一些學校實際開課與課程計畫脫節。
這次的系統啟動點在課程計畫平台,高中學校每個課程都會登錄在平台上,系統將會提供每個課程一個代碼(系統自動產出),如果是校訂課程(校訂必修或多元選修等),則必須連帶送上課程規劃表(十八週授課大綱),這個代碼等於課程的身分證,也會帶著課程規劃表的連結點一起移動。
第二步是學校的校務行政系統,以往學校是自行在校務行政系統內開立課程,未來只能從國教署的課程計畫平台匯出並匯入自己的校務行政系統(這樣才能確保課程代碼跟著移動),學生修完課之後會產出學習歷程檔案的修課紀錄(攜帶課程代碼),連同其他學習歷程檔案一同傳到國教署的學習歷程資料庫(目前設在暨南大學)。
第三步是學生在高三下選擇申請大學時,可以在大學甄選會及暨南大學共同開發的平台上報名,也勾選自己想傳給大學的檔案,暨南大學會將學生勾選的學習歷程檔案提供給大學端,大學各科系會看到學生的修課紀錄(取代過去的成績單)等等,當評審想看看學生修習的某一門課內容時,直接點選課程名稱(隱含課程代碼及連接點),可以直接看到該課程的授課大綱,方便大學教授更深入認識高中學校與學生。
所以這是一套前後連接的系統設計,牽動到的範圍非常龐大,所以國教署願意承擔已經誠屬難能可貴了。只是,這次的事件是高中端自己的問題,多次會議我都提出學校應該要有一張課程總表,如果要分班群,各班群再用下拉選單勾選即可,可是,某些委員認為課程總表沒有意義,無法檢核學校開課情形,反而先讓學校選擇班群(有點類似過去的類組概念),結果導致,如果學校有五種班群,每個班群所修的課程都會有不同代碼(即使課程名稱和內容是相同的),這必須加長課程代碼的數目,更要學校填寫許多資料,試想,如果是多元選修課程開給不同班群選修,因為不同課程代碼,就可能要填重複的課程規劃表(授課大綱)。
其實,更重要的是,國教署在多次會議討論課程計畫書格式,常常有人亂修先前的內容,如果無關大局就算了,這次動到了最重要的課程總表,我實在難以忍受,沒有整體概念的系統規劃,怎麼可能順利推動呢?如果連國教署都沒有人有整體系統觀,那就只能整天委辦給學校,聽這些學校人員的擺布,一切就會如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