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好書分享:溝通技巧 /職場工作《溝通的方法》】
「有限遊戲有邊界和輸家,但『溝通』是一場無限遊戲,
無邊界,不對立,能讓雙方的關係持續發展下去。」
試問,假設主管怒氣沖沖,揪著領子質問:「你這企畫書寫這麼久了,怎麼還沒弄好!?」身為一位孤苦無依的社畜,你該做出以下何種回應?(單選題)
(A)一巴掌拍開主管的手,傲慢整理衣領回:「我這件襯衫是亞曼尼的,要價十幾萬,你這個中年危機地中海賠得起嗎!?」
(B)摀住耳朵唱我聽不到我聽不到啦啦啦~催眠自己進入有獨角獸和棉花糖雲朵的幻想世界。
(C)一言不合立刻辭職,加入連千毅與鄧佳華的直播頻道,不怕主管找碴,因為你家就是黑道。
(D)腦中跑過臨死前的走馬燈,猛然想起《溝通的方法》第35頁,以回應情緒→確認事實→明確行動之「反向敘述三步驟」安撫主管,覺察問句後的隱藏訊息,準確判斷主管期待的答覆,順利脫險,繼續混水摸魚一萬年到下次死期來臨。
答案當然是C啦!不要徒勞無功轉鉛筆了!考試猜題選C的正確概率最高好嗎?何況做直播賣假貨多好賺,一秒鐘幾千萬上下耶~(如果明天沒看到我,可能是被道上兄弟灌水泥沉到海裡惹)
咳咳咳好的(爬上岸)~無論你喜不喜歡、擅不擅長與他人建立關係,「溝通」是社會人不得不面臨的課題。在工作中,我們得想辦法遊說主管幫忙加薪、主持一場盡量讓同事保持清醒的會議;在生活中,光想知道男/女朋友晚餐要吃什麼?就得學會讀心術通靈以至於觀落陰,買錯便當馬上見到花田對岸的阿祖勸你回頭是岸(好不容易醒來卻發現快被送進焚化爐了)(喂喂)。
也許你會怨嘆父母師長從未教過溝通技巧,便殘忍地把我們推進社會這個大染缸...拜託!你覺得他們知道「溝通」兩個字怎麼寫嗎?許多人連講人話都做不到OK?不然愛在心裡口難開、詞不達意、嘴笨這些話哪來的?
而本書《溝通的方法》拋給全天下木訥寡言、不擅言詞的人一道救命索。作者本身是位社會歷練豐富、閱歷廣泛的創業家,她沒有顯赫背景和亮眼學歷,從最低層一步一腳印幹起,與三教九流打交道的過程中,學會游刃有餘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是那種「連結」)。
具有「發展性」的關係必須建立在真實信任上,才能成為有益人脈。故作者秉棄舌燦蓮花的油膩話術,以心理學、人類學、認知科學為基礎,融合個人實戰經驗,建構出一部條理分明、鉅細靡遺的系統化「溝通指南」。
依據三萬多人的工作經驗談,書中提供上百個實際案例和具體可行溝通建議,並拆解了十八個應對複雜狀況的溝通場景,讀者可任意拾取單一方案或綜合運用多種回覆模板,適當應對職場與日常中的難題。
比如首章提到,溝通的先決在於「傾聽」,「傾聽」並非聽過就算,需要「結構化傾聽」,辨別對方陳述的是「客觀事實」或「主觀情緒」?才能回應符合期望的答案。
例如女朋友說:「老闆『總是』讓我加班。」
嗶嗶嗶注意了!這題是陷阱題也是送命題!書中提醒:「總是、老是、每次、經常、永遠」等類似詞語在於宣洩情緒,是「情緒路標詞」。對話中一出現「情緒路標詞」,代表對方在抱怨、發洩負面感情,所以不要義正嚴詞提供具體建議,要先安撫他的心情,後續對話才有開啟的可能,也能提高生還機率!!
又如,為了讓溝通新手易於識別、判斷溝通對象的風格,因人制宜,採取不同溝通方法。書中將人類大致分為老虎(控制型)、孔雀(表現型)、貓頭鷹(謹慎型)、無尾熊(溫和型)和馬來貘花豆型(並沒有最後一種)。
老虎型偏好直切主題,別囉囉嗦嗦;孔雀型熱愛肯定讚美,而老虎孔雀型的複合型人呢?請送他去木柵動物園...呃不對!是令其在自我表現之際,也獲得掌控感。亦即,明明是你決定的方案,卻讓他覺得是自己下了一個很棒的決策,事情便能順利通過可喜可賀!
以個人遇過的主管為例,私以為好大喜功的孔雀型上司最容易處理,但「高帽子人人愛戴」這招拿到慢熟、研究型的貓頭鷹型上司就完全不管用,甚至會碰一鼻子灰,只好不戴高帽改戴綠帽(不對!!)。
究因貓頭鷹型人格有一套自己的處世規矩,不隨便誇人,亦不輕易接受誇讚,除了主動、適時地提供大量資訊和工作流程,讓他有足夠的正面證據相信你,下放權力之外,讚美的突破口需如書中所言的技巧之一:「尋找對方與其所在群體之差異性。」
例如我虛偽讚美貓頭鷹嘿美(咦)上司你太厲害~太強惹~他只會白眼一翻要我廢話少說嗚嗚嗚;但換個角度,改讚許嘿美行事嚴謹,乍看嚴格其實處事公平,嘿美便露出淡淡的得意微笑顆顆顆抓到要點還不是暗爽在心(被巴頭)~
人家韓團BLACKPINK是人間香奈兒和人間YSL,《溝通的方法》則協助你化身對話界的福爾摩斯(氣勢好像有點弱)。作者將浮動於人際間,捉摸不定的微表情、讀空氣、潛規則等抽象內容一一形象化、具體化、公式化,並仔細分門別類、歸納整理,內容飽滿紮實,無冗詞贅句,每句都寫在要點上。讀了這本優秀的工具書,彷彿拿到人生的攻略秘笈,只要對話能持續進行,『溝通』便是一場無限遊戲,暫停、快轉、通關皆操之在口/我(快輸入「上上下下左左右右ABAB」)(透露年紀)~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溝通的方法》,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想用溝通技巧解決什麼難題?例如:
「《溝通的方法》:在談判上攻無不克、無往不利,說服郭台銘把存款全匯到我的帳戶!!(嗶嗶嗶快叫警察)」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0/2(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10/3(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溝通的方法 #脫不花 #天下文化 #得到APP聯合創始人與CEO #溝通技巧 #職場工作 #人際關係
📖博客來:https://bit.ly/3B1ZGY5
📖誠品:https://bit.ly/2Y5pUKS
📖天下文化:https://bit.ly/3ukd8E8
📖momo:https://bit.ly/2XX8JuF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評價
- 關於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UI設計大補帖#初學者適用【4張圖幫您搞懂完形心理學的視覺 ... 的評價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週六愉快😁
#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
東奧冠軍怎麼為國爭光的?是比賽那天?還是平常的練習中?
#東京奧運
還記得交易心法七龍珠嗎?這次來聊 #心法6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 勤學研究才能進步」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段話出自《文心雕龍.知音》,也就是說,掌握很多首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劍後才懂得如何識別劍器。投資也是累積的行業,就算1天只進步1%,滴水穿石,累積起來也會很可觀。讓自己成為1 位勤學的投資人,這不只是第6個心法,也是我勉勵大家邁向財富自由的重要心法。
投資的市場裡,知道與不知道,先知道比晚知道、一知半解與全盤了解,就是取決於勤學與否。簡單地說,資訊的落差、腦袋深度的落差,就是口袋與財富的落差,而且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沒有人會因為學習而一貧如洗、傾家蕩產,但一定會有人因為學習而改變人生。陶淵明也曾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我曾在2019年看過一篇報導,NBA球星雷.艾倫(Ray Allen)長達18年每天固定時間起床,提早4 小時到球場,滴酒不沾,規律練習。他說過:「你不是在比賽那一天贏得冠軍,你是在每天的練習中成為冠軍!」
我在入行13 年以來,實行「666 法則」,就是每天6點起床、每天工作16小時、1週工作6天,早上從看報紙、電子時報、券商晨報、整理國際資訊,擬定交易策略。開盤後,負責操盤、拜訪公司;拜訪公司結束,再整理成報告;另外每週除了大量閱讀產業報告外,各大雜誌及各類型的書皆不放過。多思考、體驗生活、尋找飆股,每個部分都孜孜不倦。
每個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最常分享的名言就是:「當所有工作都發生在準備,奇蹟才會發生在完成。」
股票市場裡,挑困難的做,賺錢才會變簡單。像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輩子醉心於財報分析、價值型投資;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研究貨幣、利率、政治與經濟;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致力研究交易心理學;彼得.林區(Peter Lynch)由下而上尋找隱形冠軍;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專注於強勢板塊操作。那麼,普通的投資人,想要學大師賺錢,為
何總想從輕鬆容易地開始學?我反而建議投資人從產業分析與個股基本面開始深入,一段時間累積後必有小成。
很多人會說工作與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學習或是研究產業趨勢。事實上,時間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邊。事有緩急之分,你是否把不重要的事情塞滿了生活,然後把沒空當作藉口?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按急迫性、重要性,做簡單的分類(詳見圖1);其中,「勤學」(累積專業知識)是重要,但不是急迫的事情,可以慢點做,但不能忘了做。
如果覺得自己沒空,又想在投資上有所斬獲,或許你所需要的是先把自己1天、甚至1週的行事曆列出來,並用圖1的方式分類在不同的象限,或許會發現運用時間更有效率的方法。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會成為專家;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才會是贏家。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說過,人類腦部需要1萬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1種知識或技能,然後才能達到大師級水準。
因此,在通往財富自由的路上,只有2種方法,1種是在勤學與努力的過程中,被幸運女神找上,例如中樂透,這是幸運;另1種是因為勤學與努力,而遇見幸運女神。
瑞典傳奇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說:「只有準備充分的人能夠即席表演。」我更要強調,梅花香自苦寒來,認真的人改變自己,堅持的人改變命運。滴水穿石的研究實力累積,是投資必經的過程,平時做好準備,才不會錯過重要的產業趨勢,大行情來時亦能游刃有餘地應對。(本文摘自第5章)
好書這邊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137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香港的文官系統崩潰,他更在意香港人對接重疫苗的冷淡。迄今為止,接種疫苗人數都未過一百萬人,距離七成人口,五百萬人接種,才發揮群體免疫效應的目標遙遙無期。
林鄭手上還有什麼籌碼?
六萬多中小學老師?
巴士、的士、公共車輛司機?
醫管局轄下的醫生、護士?
十八萬公務員,能不能碰?
北京似乎不耐煩了,中港澳不能互通,大陸人損失好大。
林鄭趁博鰲論壇,放聲說,和澳門研究「港澳旅遊氣泡」,誰知澳門特首賀一誠斬釘截鐵的公開說,香港起碼要連續十四天確診個案清零,才有條件探討旅遊氣泡。
應酬兩句都費事,清清楚楚的告訴林鄭,諗都唔好諗!
澳門也嫌棄香港,這是百年首次見到的,過去澳門不是一直倚賴香港生存?
香港人不打疫苗,是對林鄭投下不信任票。因為知道北京在乎,心急香港和大陸通關。
尤其是在這個連任與否的敏感時刻。
老子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政府的禁令太多,市民動輒得咎,無法安心工作生活,社會大多數人只會愈來愈貧窮。
為政者權謀太多,聰明用計,政府內部山頭互相勾心鬥角,社會只會愈來愈混亂。
在上位的人,有權力的,所謂贏家的上風人,愛用手法財技,群眾就自然起而效尤,智偽叢生,社會上邪僻騙局就層出不窮。
法令嚴苛,束縛市民太過,大眾無法安居樂業,挺而走險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林鄭政府,沒有老子的政治智慧,但香港市民,仍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孔子死後,門下弟子子張、子貢、子游、子夏、曾子,繼續宏揚孔門心法,承擔教學的責任。其中,子張對上課的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學問呢?做一個知識分子,是有時代責任的。
這是孔門子弟,對“士”,一個知識分子,立身處事的幾個要求。
士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被委任為宰相。
他可以不做,也做不了什麼。但他沒有逃避,一走了之。他是見危致命,準備將命交給社會的。
這類例子歷史上很多,今日在香港,也見到不少。
見得思義,一個讀書人,無論得到什麼利益好處,第一個反應,是思義。
義者,宜也。
應該考慮自己本份是否應得的?
祭思敬,祭,是對形而上神靈的溝通,對天人之間,對另一空間的主宰,要思敬,尊重。尊重天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人對現實的處境,因形勢、權勢的考量,往往因應現實,便宜行事。這種因應,是具體實際,但總原則是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標準就是敬。
坤卦最一支爻,因為因應現實,而妄顧天理,導致天譴,天地大戰,無人倖免。
坤卦上六爻解說: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是乾卦的象徵,代表天。
野,是坤卦的象徵,代表地。
龍戰于野,天地交戰了,陰疑於陽必戰。因為人間的權勢,以為可以不顧天理,天回來找你晦氣。乾坤大戰,沒有任何地方倖免,沒有贏家。
其血玄黃,天的顏色是玄;地的顏色是黃。大戰必然兩敗俱傷。血,代表戰況激烈。
祭思敬,要尊重天理。歷史上無數人,當權勢走到極點,就以為可以超越天理,就是因為缺乏敬,但沒有一個不遭天譴。
喪思哀,人死是喪。但《禮記》說的喪,廣義上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責任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四大原則,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具備的條件。
最後子張總結說:
其可已矣!也算是可以了。
跟著子張說:
執德不弘,
信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人總有順逆,得意失意。
有天降橫財,就有飛來橫禍。
一般人都以為,一朝富貴,人就可以從此快樂;大禍臨頭,人就一生哀傷。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找出例子,中了七億元大獎的人,開心了半年,便回復返他本來的標準;因交通意外斷了雙腿的人,只是悲傷了半年,也回到之前一樣了。
奧運銀牌得主的心結,他只是和金牌得主比較,他從來不覺得已贏了銅牌選手。
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是日積月累的培養,得失際遇,改變不了什麼。
子張認為,人的天性,德,都是美好的。我們天生就有美德,見到好人好事,都會欣賞;讀書讀到精妙處,都很開心。但執德,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沒有抓實,付諸實行呢?
執德不弘,就是只做理論派,道理很清楚,很同意,但不弘,沒有實踐執行起來,心中明白,但實行有諸多現實制肘,反正力不從心啦。
信道不篤,道是真理,我們都信奉真理,很多事情都明知,理所當然。但實行上很無力。現實人生很多挑戰,生活、金錢、家人、社會上的群體壓力,還有苛政、惡法,無法實踐自己信奉的真理,因為艱難啊!
子張說,焉能為有?即使得意,也會忘形;焉能為亡?如果失意,也會忘形。
當一個人,沒有建立一套人生觀,自己沒有價值追求,受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便會很痛苦。因為隨波逐流,際遇都不會是你所預期的。
人用今日的資訊環境和價值觀,安排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基於以為客觀環境是停頓不改的。
但你在變,環境在變,你置身世界也在變。一切如你所安排,你也不會快樂;心想事成,你仍是不開心。因為標準已變,你自己的要求也變。六十歲的你,和三十年前的你,追求已經不同。
所以,子張認為,人執德要弘,信道能篤,才能在人生路上,順境逆境,得得失失,處有處無,都可以坦然自在。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8/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3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我們結合心理跟生活的實際運用,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也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自從我推出【自信表達力】這一門線上課程之後,很多人就會跟我討論,關於公眾表達上面,他們實際遇到的一些狀況。
因為要解決問題,所以我要再去讀更多的資料,我想要純粹只有自己的經驗分享,或許是有點不夠的。
那當然在這之前,我也早就聽過、也讀過TED。TED演講的主持人跟創辦人,叫做克里斯安德森,他的一些說法。
我想從他的角度來判別一場演講是否成功,一個主講者是否稱職,我想除了他之外,應該沒有第二個人適合做這件事情了!
那從克里斯安德森的角度來說,他認為一個好的演講需要有三個「有」,分別是有內容、有準備、有亮點。
那麼我想呢,今天就針對這三個部分跟你分享,我是怎麼看什麼叫做「有內容」、「有準備」、「有亮點」的。
我們首先來看有內容哦,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有時候聽一些人做一些公開的講話,甚至於那個主題就是定位於「某個領域」的演講。
可是這個主講者一上台哦,妙趣橫生,左右逢源說了半天,但是等你掌聲鼓勵完之後,一切散場了,你突然回想他到底說了什麼,跟它的主題有關嗎?
他好像是上台跟我們聊天的,突然有一種很空虛的感覺!的確哦,有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台風好,就是上台能夠妙口生花就好。
其實我見過更多的演講者,他的台風不是最好的,口條也不是最好的,可是他的演講很成功,為什麼?因為它有內容。
他讓所有聽的人在那個過程裡,如果以TED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在那18分鐘裡面,帶一些真的對自身有幫助的東西離開。
那當然,這也就呼應了,我在【自信表達力】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叫「說清楚」這個章節,裡面的一個思考的技術,叫做你在上台之前,你要先思考什麼是必須的。
這裡所謂的必須,不是你覺得必須而是「你的聽眾」會覺得必須;其實呢,講到TED的演講,這就讓我想到有一位醫生叫Gabor Maté,他在「成癮的力量,與對力量的成癮」的這一段主題裡面,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他說對於一個上癮的人,關鍵不是在於研究它為什麼會上癮,而是要去研究它為什麼會「痛」?
因為所有的藥物成癮,他基本上的機制,都是一個止痛的過程,如果你沒有去解決、沒有去面對他的生命裡,為什麼會痛?那你要讓他去除他的任何成癮,基本上是徒勞無功的。
然而我很鼓勵你哦,可以去搜尋這一段演講,這段演講這位Gabor Maté醫生哦,他也不是那種舌燦蓮花的類型;可是我相信,對多數朋友而言,你好好的看完這段演講,你會很有感。
所以你想想看一個好的公眾表達,究竟是要很會講話,還是要有內容,那麼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第二個點,叫做「有準備」。
我想我應該不用克里斯安德森說,任何你對於公眾表達這件事情,稍微有在乎的,你都知道準備很重要,可是準備到底要準備什麼呢?
很多人會花很多時間收集很多資料,他想把所有的、最完整的給他的觀眾;可是現在問題來了,你回想一下自己聽演講的經驗,一場演講結束之後,能夠停留在你腦袋裡的,到底還有多少?
這跟講者講得好不好,其實不一定有關聯,是因為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注意力本來就很有限。
所以不管是長度多長的演講,事實上所謂的有準備,我覺得除了資料的蒐集之外,資料的擴充之外,在你真正上台之前,你要做一段叫做「資料的大刪減」。
刪減到什麼程度呢?那就叫做是「如果只講一個重點」那會是什麼?當你刪減到這一個重點的時候,接下來不管是十八分鐘,還是一百八十分鐘,你所有講話的內容,都要集中在這個重點上。
那當然了,這個在我的【自信表達力】的課程上,也有陪伴你如何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尤其是準備,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你怎麼設計自己的流程,你怎麼去排演,你怎麼去模擬。
那我也歡迎,你如果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自信表達力】的最後一個單元,叫做「如何設計一段完整的表達」。
你會學到從開始,到內容的刪減,排列組合,到臨上場的各種準備,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而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第三點,叫做要「有亮點」。
其實有亮點這兩個字我覺得還蠻有藝術含量的,因為它是一個很感受性的東西;可是即便是這麼抽象的部分,其實它還是可以去做一些設計和準備的。
就像我在【自信表達力】裡面「會去做」這個單元。我談到動之以情,請你說那些「有感」的話。
在這裡我就引用廣告教父~大衛奧格威他所說的,他說如果你要買滅火器,廣告就要從一把火開始,是不是很有畫面感啊!
但如果回到人的內在深層的話,你可能就要緊緊的鎖住、扣住,人內在的兩大動機,要不你就是要訴求如何去「追求快樂」;要不你就要提醒你的聽眾如何去「逃避痛苦」。
如果一個方向沒有用,那你可能就要換另外另外一個;所以呢,我們常說一個好的說服、一個好的演講,往往是既給棒子,又給蘿蔔,告訴你希望,也會告訴你你可能產生的困境到底在哪裡?
然而啊,說了這麼多,如果你問我我怎麼看待演講,我想除了克里斯安德森說的,有內容、有準備、有亮點之外。
我想要多補充一個,在我認為最好的表達,就是說你活的樣子,而活你所說的人生。
或許公眾演講表達,它對你來說是一段演出,可如果你的演出的舞台上的展現,跟你的真實人生斷裂太多,落差太大的話,那你不也很辛苦嗎?
而且我們回頭看看有些公眾人物,他們的一些公關事件,他們所謂的形象崩壞,不也是因為他們活的很斷裂,只是剛好他更真實的那一面,被媒體拍到,所以大家失望而已。
然而如果他從一開始,就能夠說他活的樣子,而活他所說的人生,或許在短時間之內,不會有這麼多的光環。
可是如果他長期好好的陪伴自己,讓自己有所成長的話,或許沒有那麼快,可是會活得更自在圓滿,不是嗎?
所以呢,在我認為所謂的公眾表達,它從來就不是表達而已,它是一種你活出來的姿態,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
同時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支持我們,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提到的【自信表達力】這門課哦,這一門課我們999的優惠,即將在5月22號的晚上12點就截止了!
錯過了這個機會,這999的優惠價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呢,如果你還沒加入的話,期盼你的加入,更期待你跟我分享你所學的發現。
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8/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3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如果你是個專業工作者,很想要學習把知識變現的方法,那麼今天的內容就是為你製作的。
在收看今天的分享前,請先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你的舉手之勞,是我們製作優質內容的最大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現在的你可能是個專業工作者,你很有料、你很想把這麼多年的經驗,傳承給其他人,成為一個老師。
你也可能是一個公司的經營者,你很想要讓你的員工,學會你身上的本領;但問題是喔,每一次你一開口,就讓人很有距離感、聽不下去…更別說融入你的教學和經驗分享,或者是按照你的話去做該做的事。
你,就是商品的一部分
那要怎麼樣去創造出參與感、感染力、讓人跟你一起享受、一起同在這樣的互動經驗,這真的是很需要學習的啊!
最近我讀到一個很有趣的商業案例,它是一個知名的家俱品牌,你可能也去逛過,叫做「IKEA」。
他們做到了不著痕跡的讓客戶參與互動,最後還自願幫他們的品牌做宣傳,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大家都知道喔IKEA賣的是「自己動手做DIY」的組合家俱,但你可能不知道,IKEA有兩家自己動手做的「餐廳」,這有點稀奇齁!
這兩家餐廳,不像是我們一般常見的IKEA門市,一般常見的門市,只有家具的擺設和假道具,你只能看、在腦子裡面想像實際用起來的感受。
而這兩家自己動手做的餐廳裡面,你可以使用所有的廚房設備,而且還可以辦party,替你的小朋友慶生,或者是招待親朋好友聚會,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兩家餐廳它「完全免費」!
而且申請的方法很簡單,只要上網預約,並且自備食材,就能夠免費的享用這個空間,和廚房裡面所有的硬體設備,包含廚具啊、烤箱啊、冰箱啊、洗碗機啊,全部都可以使用。
其實IKEA過去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那種佔地廣大,它的動線像迷宮、刻意呈現溫馨的家庭感,讓消費者不知不覺的就把東西帶回家。
那怎麼這一次,他會大費周章的經營一個「沒有賣東西」的獨立餐廳呢?他們這樣做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體驗變現金的秘密
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看,IKEA這麼做的好處有三個。第一個,那就是透過消費者的試用體驗,增加銷售的機率!
你想想看喔,一套動輒好幾萬起跳的廚具,你平常會有機會「試用」它們嗎?而且廚房的廚具,它不像是我們隨便可以坐一坐、躺一躺,就能夠獲得體驗的沙發或床組。
而消費者如果能夠透過食材的準備、烹飪、用餐,到事後餐具的清潔跟整理,來試用「一頓飯」的完整過程,那麼是不是只要消費者用得順手,他最後買單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升啊!
再來,IKEA非常聰明的地方就是喔,在一開始預約的時候,他會先規定參與者,事後必須填寫「問卷調查表」。
接著提供十幾種形式、大小不一樣的廚房款式,搭配各式各樣的廚具,來讓消費者選擇。也就是說喔,IKEA透過收集使用者的實際經驗,做為改善品牌跟商品的資訊。
而最後第三個好處,那就是IKEA在行銷的訴求點,它並沒有著重在廚具的功能,而是從消費者購買廚具的真正意義~叫做「為你在乎的人準備一餐」啊。
從這樣的出發點做為主要的訴求,吸引人呼朋引伴一起來參與,增加了社群的傳播率,也增強了人對於IKEA的品牌好感度。
這樣的經營策略,確實讓IKEA達到市場跟客戶雙贏的局面,不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品牌跟行銷上的好處,而是更深入的層次,那就是善用「動機」跟「容易」這兩個技巧,來取得更多人的投入跟參與。
讓人掏錢的兩大關鍵
「動機」指的是,做這件事情對人們有什麼好處?或者是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價值?而「容易」呢,它指的是人們有沒有能力跟機會,做到這件事情?
我們回到IKEA的例子來看,當他們對於消費者打出「為你在乎的人準備一餐」這樣的訴求的時候。
消費者真正解讀到的是「有免費的場地可以用,還可以大顯廚藝,增進感情」,這樣的設定,是不是很容易的讓人心動啊?
再來,IKEA要求消費者只要事前預約,並且自備食材,就能夠使用餐廳裡面的所有設備,這個條件門檻並不高,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申請得到,那自然就會讓人覺得,很容易就能夠做得到。
(文字標:如何創造「歸屬感」)
然而呢,IKEA高明之處還不止如此喔,他們更進一步的做到,讓參與者都有一份「歸屬感」。
我先說明一下喔,要能夠達成「歸屬感」有三個要素。分別是第一,這是你自己做的決定;第二,這是你做的事情;第三,所以你會認同。
這什麼意思呢?我們來拆解一下喔,首先,因為你會做菜,你想要有更好的環境來招待親友,所以你自己來預約「餐廳」,這就是「你自己做的決定」。
再來,當天餐桌上的菜,都是你自己帶來的食材,都是你親手做,每一道菜都有你的參與!
正因為你自己做決定,所有的菜都是「你做的」;你就不會討厭IKEA,而是會深切的感受到「這是你的事」。
於是你會發自內心認同IKEA是個好東西,也就對IKEA產生了「歸屬感」。
那麼回到你身上,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知識變現,告訴大家學習是很重要的,特別是付費學習的價值,那你會怎麼訴求呢?進而去創造歸屬感呢?
(文字標:啟點文化開課訣竅)
從IKEA的案例裡面,我們知道創造一個人的「動機」,並且讓他覺得「容易」,辦得到,他就會願意配合你;不管是成為你的學生,或者是購買你的課程。
特別是「容易」這個部分喔,這是我最想要強調的,因為有很多專業人士會覺得,如果教得太簡單,似乎有辱於他多年的訓練或經驗,不知不覺就把課程或商品,設計得很「高端」啊!
而他真正的TA,一看到就會腿軟,深怕自己學不會,其實你這麼做,只是把你的客戶趕跑;他們連門都進不了,又怎麼樣會知道你到底多有料呢?
只有引發你的對象的「動機」、並且讓他們覺得「容易」,才會促成他們的「具體行動」。無論是照你說的去做,還是購買你的商品或服務。
你可以從IKEA的案例裡面,感受到這些結果的背後,有一系列從觀念思維,到流程設計的系統運作。
然而啟點文化在這幾年的耕耘底下,得到市場的肯定,表面上我們只是把心理學,結合生活這樣的運用,銷售實體課程和線上課程。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怎麼思考?如何設計?如何讓市場能夠買單?特別是怎樣傳遞表達訊息?
讓你覺得有「動機」跟「容易」,甚至讓許多朋友,透過我們製作的內容得到「歸屬感」。
我把這些背後的「系統運作」,尤其在「表達」的應用層面,全部不藏私的整理在「自信表達力」這門線上課程裡。
與其說這是一門線上課,對我來說更像是給努力耕耘專業的你,一份誠心的禮物。
因為我看過太多學有專精、努力不輟的人,卻沒有好好的被看見,只因為他們不懂得怎麼樣表達自己。
除了心疼這樣的人之外,更多的是對於他們的美好,沒有辦法造福更多人這件事,而感覺到很惋惜。
你想要被正確的看見嗎?你渴望把自己多年的心血結晶「變現」嗎?我想學好「表達」是這一切的起點,讓我用【自信表達力】這一門課陪伴你前進!
我深信每個努力認真的靈魂,都值得過得更好,我們一起加油!希望啟點今天的分享,能夠成為你成就自己的起點;祝福你,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在YouTube上收看之外,我們也有開通Podcast的頻道。
你只要在Podcast的運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
除了訂閱之外,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你是一個專業工作者,你想要把自己的知識變現;那就請你一定不要錯過啟點文化的課程。
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都用盡心力的、把最實戰的,從觀念到作法提供給你;希望你的加入!
而這相關的內容,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連結,歡迎你!希望我能夠陪伴你一起進前。
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收聽「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您更新,我們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的話,請你就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打開小鈴鐺哦!
我們常常在一些社會案件裡面,看到一些令我們覺得非常遺憾,而且令人髮指的這些事件,那些殺人犯、傷害別人的人,他為什麼可以完全沒有道德底線的去做出那些事情,這是我們心中常常會有的疑問。
又或者是呢,我們常常會覺得,他們是不是天生就是如此,在這裡呢,我跟你分享一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做的一個調查研究。
透過這個調查研究,或許我們可以體會思考一下,放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是不是逐步、逐步的在把一些所謂的是非、對錯、道德,正在進行一個去敏感化的過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呢,一個美國的陸軍少將叫馬歇爾,他做了一份調查,他們的對象是好幾千個剛剛打完仗的士兵,得到的結果很令人震撼哦!
結果就是,真正射殺過敵人的士兵不到20%,就算是在遭受到嚴重攻擊的狀況底下,這個比例仍然是如此,馬歇爾在報告裡面就寫到了,他說害怕殺戮,勝過於害怕被殺,這是個人在戰場上面,最常見的失敗原因。
當士兵被迫面對可能要直接傷害另一個人的情境的時候,他們會因為感情用事,而無法執行任務,在最關鍵的戰鬥時刻,士兵突然變成了是有道德良心的反戰者。
這個報告從1947年發表之後,美國陸軍就體認到這個事情非常的嚴重,所以軍方馬上就修改了訓練制度,以便提升所謂的開火率。
在新兵階段就開始不停的反複練習,怎麼樣去射殺敵人,對著真人尺寸的人形標靶去開槍、去開火,而且每次命中目標的時候,人形標靶就會像真人一樣倒下來。
參與這些訓練的格羅斯曼中校他就說到,這個環境是要演練的,是出於反射動作的射擊能力,讓士兵對於殺戮的行為越來越不敏感,一直到變成自動反應為止。
在此同時呢,軍方也開始強調戰場的戰術,像是高空轟炸,或者是長程火炮,設法呢去淡化在戰爭裡面的個人道德感。
這些新式的訓練技術跟戰術,果然帶來很神奇的變化哦,馬歇爾在發表那篇研究論文之後的幾年,他奉命參加韓戰。
這次呢,他就發現有55%的步兵都會開火,遠遠的高於原本的20%,一直到了越戰的時候,開火率更是接近90%。
這些軍事訓練把原本涉及個人最深的那種道德投射,把它轉換成事不干己的反射動作,這些士兵在使用武器的時候,不會再感受到非常激動的負面情緒,他們透過這個訓練流程,變成了殺人機器。
當你聽到這裡,我們再回想到我們看到的這些社會案件,或許在天性遺傳的層面,可能會有一些個別差異,有些人可能會比較有攻擊性,可是這些攻擊性畢竟距離你真的去傷害一個人,還是很遠的。
然而就在每一個人成長,或者是他每天的生活當中,它可能針對傷害的行為慢慢的去敏感了。
而且有時候在很多的社會案件裡面,去看到那些犯下泯滅人性的罪行的人,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是這樣子,然而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鬼。
其實啊,面對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我們往往對於很多攻擊跟傷害的去敏感,是有一點點無能為力的。
無論是在我們接觸到的電視網絡,甚至於電動玩具,各個媒體、各個刺激,它都很容易讓我們對於道德跟傷害他人的這些方向,慢慢的去敏感。
而且我也坦誠說某些時候,我們看電影也會特別的去找這方面的刺激,連我自己也是這樣子,那我就在想哦,有什麼方式,可以平衡掉這個道德去敏感的過程?
對我來說不管是閱讀,不管是錄製「一天聽一點」,這些都是我幫助自己的方法,然而我更開心的就是,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累積,累積了一群聽眾固定在收聽「一天聽一點」。
我猜啊,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幫助你建立了,或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生態度,我想我做這些事情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對抗些什麼。
而是當我思考到,仍有追求平和生存的一個渴望,但同樣的,也會有追求刺激的念想。
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在很多的負面事情裡面,被去了敏感,雖然不到對於殺人啊,傷害他人這麼的極端,但是「浪費」不也是另外一種典型嗎?我們慢慢的對於「浪費」這件事情被去了敏感啊!
所以啊,這段分享,我的目的並不是要你活得緊張兮兮,戒慎恐懼的去過濾所有你接觸到的訊息,我想這樣子也真的太累了!
我是希望透過這一段分享,來跟你聊聊,我們何不有意識的對於那些正向的特質,那些美德,去增加更多的敏感性呢!
或許有意識的學習、前進,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歡迎你固定收聽一天聽一點,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
我們除了訂閱之外,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的支持,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哦!
也有很多朋友透過這門課,讓自己在表達的領域裡面,再次的往上提升,你加入了嗎?
如果你還沒有加入的話,記得在5月22號的晚上12點之前,我們都還有999的優惠哦,如果錯過5月22號的晚上12點,那麼999的優惠價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希望你能夠把握機會,期待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UI設計大補帖#初學者適用【4張圖幫您搞懂完形心理學的視覺 ... 的推薦與評價
UI設計大補帖#初學者適用【4張圖幫您搞懂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完形心理學」(又稱為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主要概念便是「整體大於個體的總合」 ... ... <看更多>
完形心理學六大法則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NTUE-EPC-97 看板]
作者: meijoy (Incurable)
標題: [轉錄][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時間: Sun Jun 10 13:24:35 2007
https://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index.htm
˙心理學的定義
˙何謂格式塔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2)美國時期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心理學的定義
完形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對於圖像的認知反應的一種學問,它是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
支,對於視覺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在討論完形(Gestalt)的意義以
前,有必要先對心理學的發展有一些基本的瞭解。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字是由希臘
文psyche(心或精神)及logos(研究或學科)演變而來。按照字面上的意義解釋,心理學
是「研究心靈或精神」的學科。過去身心二元論的時代,心理學的研究侷限於心靈層面的
探討,因此昔日的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又缺乏科學實證的學門。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心理
學在本質上逐漸轉變為系統化、客觀性及依賴科學實驗的學問,同時心理學界開始主張人
類的身心並不能切割,「行為」是身心一體的結果。由於「行為」具有客觀性,而且可以
觀察量度並加以量化分析,因此人類的行為研究逐漸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心。
心理學家Kurt Koffka於1925年曾為心理學下過一個定義:心理學是探討生物和外界環境接
觸時產生相應「行為」的科學。而「行為」則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具象可觀的反應,如說
話、動作或可以量測之生理變化;二是抽象不可觀的反應,如人內在的動機、情緒、思考
、知覺等等。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內外兼具,涵蓋了人類所有可觀、不可觀的心理活
動歷程與表現,因此它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智歷程,經過縝密觀察與測量而建立的科學。
˙何謂格式塔
Gestalt這個字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
也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的概念。而以Gestalt為
名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於20世紀初發源於歐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
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觀察、自
我描述等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經驗的成份,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過份強
調動物實驗,完全排斥心智歷程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學視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
理學的內涵,企圖以比內省法更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瞭解人類如何對於視覺刺激產生視覺
上的認知概念。此一學派在國內有人以「完形」稱呼,也有人以其發音直譯為「格式塔」
心理學。因此「完形」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其實是同一名詞。
「完形」心理學派是以Gestalt作為其理論之主軸,他們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
,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易言之,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
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由此一觀念推論,人們在欣賞一幅圖
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
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
何把原本各自獨立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學派主要的研
究課題。
雖然Gestalt這個字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它卻超越單純的視覺甚至於
整個感覺領域。完形心理學大師Wolfgang Kohler認為,Gestalt其形式或形狀上的意義在
完形心理學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並非完形學派的主要研究中心。廣義地說,完形心理學家
是用Gestalt這個術語,來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雖然完形學派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它
對於人類視覺「場」之形成與視覺上「整體性」(wholeness)之問題,曾經有十分獨特且
深入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的視覺認知有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完形心理學的學說與假
設很難經由科學的實驗加以驗證,由於後繼者少,終於日漸式微。
在探索完形理論以前,我們可以閱讀書籍和圖像來加以說明,人們在閱讀一段英文寫成的
文章時,看到的是一個個由26個字母組成的單字,再由每一個單字彼此間的相對關係與文
法結構,串接成一個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義,而非一連串各自獨立的長短符號與
間隔。同樣的情況,一般人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照片時,閱讀的也是由不同濃淡、色彩
、造形、輪廓和形式組成的完整圖像,並非彼此毫無關連的獨立區塊。而觀眾在欣賞一部
電影時,所接受的訊息也是由連續的畫面與聲音等組成的敘事情節,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
立的停格片段。由此可知,知覺過程中最自然也最關鍵的工作項目,就是將不同時間與空
間之訊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讓訊息的接受者能從容不迫地接收並處理隨時湧
入的大量訊息。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觀「完形」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由早期研究人類的知覺現象開始,到後來應用在學習、認
知、諮商等心理學領域,貢獻可說十分卓著。由於它的理論是由德籍學者以德文撰寫,內
容非常艱澀難懂,加上學習的人很少,使得這個學派逐漸為人淡忘忽視,它的發展時間僅
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於航空運輸的普及,美國科學家為了飛航技術的理
由,開始研究人類的視覺與環境之關係,過去「完形」心理學派研究發展的許多視覺理論
,才又重新受到科學家的重視。1970年代隨著電腦科技的昌盛,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
需求,關於人類大腦、神經的視覺生理及心理學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與成就,在科
學家漸漸揭開人類視覺生理之謎的同時,才又重新檢視並肯定過去「完形」心理學派對於
人類視覺認知所作的貢獻。197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完形」心理學過
去的研究成果也為「認知」心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完形」心
理學視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如果要嚴謹地探討「完形」心理學對於現代藝術發展之
影響,其實應該將它的歷史畫分為歐洲與美國兩個段落來加以討論。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完形」心理學派的誕生大約是在1912年的德國,當時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
發表第一篇有關「現象」的論文,首次對「完形」心理學作了有系統的陳述,因而發展起
來。 Wertheimer認為視覺元素的組織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並不須要刻
意去學習。他把視覺元素組織的因素定名為知覺組織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
就是後面要討論的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並首度提出所
謂「群化」的原則,對於過去畫家在「呆板」與「散漫」的畫面之間,祇知道「統一中求
變化」的構圖原則,建立了一個嚴謹的理論基礎。七年後另一個對於20世紀現代藝術具有
舉足輕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也由建築師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
瑪(Weimar)創立。他們對於人類在這段期間由於科技昌盛衍生的問題,同樣採取一種整
體統合的方式。雖然「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與Dr. Max Wertheimer領導的「完形」學
派並無直接傳承的關係,但是「包浩斯」充滿實踐精神的藝術走向,以及對於「視覺場」
之研究與視覺元素間的數學性與表現性的分析,其實兩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是一所相當於大學層級的美術學府,這所學校的藝術走向與傳
統唯美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反,採取「形式服從功能」及「以少勝多」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
。它的設校精神是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認為「藝術與工程應該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
紀一樣彼此視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實際上是一所講求功利主義與務實精神的美術學
府,強調理論科學與實證觀念同樣地重要。「包浩斯」藝術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特別重視形
式分析與色彩結構的基礎訓練課程。如何將藝術的創意與熟練的工藝技能及科學知識相互
結合,並符合20世紀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這所學校的師資陣容包括:20世紀重要的美術理論家及觀念藝術家,如Paul Klee(圖C5-1
)、Wassily Kandinsky(圖C5-2)、 Lyonel Feininger(圖C5-3)、Moholy Nagy(圖C5
-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親身的創作經驗,
加以系統整理,編成有條理具創見的教材。Kandinsky並以色彩實驗的作品強調單純顏色的
心理效應,開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的風潮,被稱為抽象畫的鼻祖。「包浩斯
」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創作,鼓勵學生透過動手來發現問題,
並解決問題。這種Workshop式的教學方式,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尤其目前各國的
大學大多將建築系列入理工類別而非人文學科,並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背景,據信與
「包浩斯」教學的成功有關。
「包浩斯」籌劃各種嶄新的美術課程,試圖用一個完整方法來解決高度工業化與科技發展
下所衍生的問題。「包浩斯」的許多老師與Dr. Max Wertheimer同樣深信:其實物理學的
力學原理與人類的知覺系統十分類似,它們都在不斷尋求一個簡單而安定的狀態。因此
Dr. Max Wertheimer與「包浩斯」的教師們便首先提出「場」(field)之觀念,並把建築
結構學(Structure)的理論應用在設計課程之中。他們巧妙地將純藝術與純科學的課程融
合在一起,並且結合工藝生產與實踐經驗。其中Moholy Nagy開始採用感光材料不經由照相
機直接曝光的實驗,完成抽象拼貼的影像(C5-5),最終到達傳統攝影相當的作品。這些
當時十分前衛充滿實驗性的觀點,徹底扭轉了20世紀建築與設計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學理念後來逐漸受到政治及外在學術勢力的干預,1925年被迫遷校。不
到10年光景又由於失去當地市政府的支援,1932年再度搬遷至柏林。1933年納粹政權強迫
該校關閉,執教的老師們多數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國,隨後陸續輾轉投奔美國。值得一提的
是,「包浩斯」創辦人Gropius後來進入哈佛大學講學;Rohe來到後來改名為伊利諾技術大
學的建築、計劃和設計學院執教;Nagy則在1937年於芝加哥創立了New Bauhaus學校,可惜
祇維持短短1年時間。這批大多成長於歐洲具有創新觀念的傑出藝術家們,後來成為領導20
世紀全世界建築、繪畫、設計、攝影與美學理論的領袖人物。
(2)美國時期
「完形」心理學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納粹德國的破害,後來陸續輾轉由歐洲移居美國。由
於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頓悟學習」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學者之介
紹倡導,「完形」心理學在1930年代才逐漸被美國心理學界所熟悉。而
Dr. Max Wertheimer任教於柏林大學時期的受業弟子Rudolf Arnheim,則是「完形」心理
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性人物。
1928年Arnheim獲得博士文憑後,便因定期發表默片之電影評論,而鑽研蘇聯、美國及德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電影資料,1932年寫成一本將電影視為一種媒體來討論的電影
理論專書----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國紐約,並獲得古根漢獎助金,從事將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尤其是完形心理學)溝通搭橋的工作。他特別著重於研究空間、形式
、色彩、律動等在視覺上的作用,以及這些作用與藝術作品之關係。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
經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藝術與視覺認知)(如圖C5-6),也為藝
術行動與觀看行為之間找出兩者的共通性。同年,他應聘在Sarah Lawrence學院任教。
1968年Arnheim離開勞倫斯學院,赴哈佛大學Carpenter藝術中心教授藝術心理學課程。
1969年他又發表Visual Thinking一書,闡釋「視覺思維」在藝術創作的作用。他認為藝術
作品不是臨摹自然,藝術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觀察事物,而是在於發現事物之本質。1974年
Arnheim自哈佛大學退休,隨即應聘擔任密西根大學訪問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為止。
他在美國大學教授藝術心理學期間,勤於著述才將這一名稱很奇特的「完形」理論發揚光
大,成為完形心理學集大成之一代宗師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茲(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茲(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們在電磁學與重力場的領域獲致
十分顯著的突破及成就。在歷經許多次的實驗之後,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在物理世界裡
存在了一種所謂的電場、磁場與重力場,在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因為某種形式彼此共鳴的力
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場中的元素與元素間會彼此影響。它們不是彼此
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這種彼此相互牽引的力量受制於元素之尺寸、質量、
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視覺研究受到當時新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影響,
他認為和物理世界的「場」一樣,在人類的知覺世界裡應該也有一個極為類似的「場」存
在。相對於人類視覺世界的便稱為「視覺場」(visual field);和人類生活、學習等情
境相關的是「知覺場」(perceptional field)。人們知覺到此一場地,並加以利用再把
握這個整體,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學被稱為「場地論」(field
theory)。
「完形」在「視覺場」中的定義是:在「視覺場」中的各種力量組合成一個自我完滿而平
衡的整體。在一個「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變都將影響整體以及各部份之本來特性,因
此整體是大於或不等於部份之總和。而「完形」法則證實了Dr. Max Wertheimer的視覺觀
點:一個物體被人們感覺的方式由它存在於「場」的狀態或條件所決定。也就是說,人類
「視覺場」中的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個整體(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
自獨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學所歸納的認知結論,其實就是描述在「視覺場
」中整體(grouping)的認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學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
用「完形」理論與法則,研究發現潛藏在人類知覺系統內某種群體化的動力,因而建構了
一套臨床心理學之完形治療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療上是一種嶄新的觀念與嘗
試。
在任何一個「視覺場」中(也許是一幅畫或某一場景),能否把其中的幾個視覺元素連結
起來,看成一個有組織的外觀輪廓,端視這些元素之間是否存在知覺上的某種關連性。為
了找出元素間並不真實存在之關連性,完形心理學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則,被稱
為Gestalt Law(完形法則)。它們有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圖與地」之概念,還有對視覺
創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
「異質同形」等法則。這些被完形心理學派研究歸納出來的視覺規律,可以幫助平面圖像
的創意與設計人員,闢建一條能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重重繁瑣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
、動作等罣礙,進而通往形成視覺認知的道路。
事實上,「場」的範圍與觀念還可以擴充至人類的社會與生活,如由多數人組成的封閉團
體------公司、學校、社區、族群等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場」,「場」中的元素------
同事、同學、家庭、同宗等團體成員也會彼此影響。其中興趣相同、背景類似、年齡相近
的成員可能彼此吸引,進而時相往來,這也是成語「物以類聚」的最佳註解。反之,種族
、身份、地位、個性、教育程度差異較大的,就容易產生疏離感甚至衝突磨擦,關係也會
比較淡薄或對立,這個現象和完形法則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個人在面對日常
工作時,一定要做完一個段落才願意罷手,否則心裡會有不安的感覺。這也是完形法則的
「封閉性」的鮮明寫照;未完的工作(象徵未封閉)將會造成心理上的張力與沮喪感。而
在邁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早已擺脫農業社會的舊有體制,崇尚自由及簡單的社會關
係與價值。這種現代人公認的生活態度與形式,也和完形法則源於簡單(simplicity)的
原則相仿。因此「簡潔不累贅、功能單一」的形式蔚為21世紀服飾、傢俱、建築、汽車等
產品之流行時尚,甚至於也成為現代人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與方針。
因此,要評斷一位畫家或攝影師他的視覺表現水準,究竟是高是低,並不能祇考量觀察其
技術與美學的表現而已,還要審視他(或她)對於存在於「視覺場」內各種元素間關係的
敏感度是否夠高而定。誠如完形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整體與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
(圖C5-7)中,讀者可以選擇去看各自獨立由C、A、M、E、R、A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
成一台單眼相機的圖像。而後者就是將所有的元素看成一個整體,這種將視覺元素聚集成
單一形像的動作,其實這就是一種「完形」(Gestal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 編輯: meijoy 來自: 61.228.99.183 (06/10 13:24)
--
毛糸はありますの?
はいはい 袋に3つ分
御主人用に一つ 奧樣用に一つ
だけど もいっこ 道の隅で
泣いてる坊やのためのも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