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打造對等溝通、打造愛的家】
今天是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因為我沒有小孩,所以只好找貓🐱合照XD!就算貓常把東西摔在地上或是咬碎我的公文,我們也從來不會打貓☝,因為體罰會破壞彼此的信任、對毛孩(其他生命)來說也是壞的溝通模式,更不會達到效果。
國際不打小孩日的起源是希望所有的大人(成熟個體)可以找到更好情緒管理與溝通模式,以這一天作為起點,希望未來的每一天都不要有小孩受到大人的體罰。
體罰或言語暴力除了會讓孩子留下陰影外,更無法學習到人與人之間該有的尊重與互動模式,在衝突發生時也容易以攻擊來回應、而導致衝突加劇,此外,腦科學也證實,體罰或言語暴力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與傾聽學習有負面影響。
在兒童權利公約進入國內法,普世價值都認定兒童權利的現在,孩子們雖然還在學習、需要陪伴與等待長大的階段,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同「孩子不是屬於我的,而是獨立的個體」,並選擇平等尊重孩子的溝通與教育模式。
即使是成熟的大人,難免也常有因為外在因素影響身心而導致情緒無法管理的時候,更何況是還在學習情緒管理的孩子,當兩方衝突發生,對孩子不打不罵真的很難。因此,人本基金會、教育部都建議,可以先學習幾個技巧——先遠離衝突的情緒,並尋求其他家人的協助,並透過正面、尊重而平等的詢問與關心,開始嘗試「對等溝通」的方式,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慢慢地就可以重建彼此信任,並堅持非體罰的家庭教育模式!
打造對等溝通模式不容易,需要很多很多次的深呼吸,還有跟其他家人(隊友)一起來努力,以及和孩子一起尋找彼此信任且有效的溝通模式。「只有愛能喚起愛」,基於對彼此的愛,我們一起用尊重來打造愛的家❤!
🙌來人本基金會看看幾個取代體罰的好技巧(也可以看看堅持不體罰家長的學習歷程和分享)
👉 https://hef.org.tw/430-international-spankout-day/
家庭教育 起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鋕不忘 #玫瑰少年
#性別平等教育必須真正落實
如果2000年就有性別平等教育法,也許當時的國三生葉永鋕,不會失去性命。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令人心痛的悲劇,今年的他,36歲。
2000年4月20日,屏東高樹國中三年級的葉永鋕,在第四節音樂課下課前舉手跟老師說想上廁所。
葉永鋕從來不敢在下課時間去廁所,因為去了只會遭受各種欺負、霸凌。只是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來過,被發現時已躺在廁所的血泊中......
#為什麼葉永鋕不敢下課上廁所?
因為整整兩年,他只要下課自己去上廁所就會被打、被踢,一群男同學圍著他,以「驗明正身」為由硬拖下他的褲子、說是要確認他是不是男生。
當年的葉永鋕有求救,學校卻置之不管。而這一切的起源,僅僅在於葉永鋕的性別氣質偏向陰柔,素來溫柔待人的他,居然因此連尿尿的基本人權都沒有……
葉永鋕的遭遇使台灣社會終於認知到性霸凌造成的傷害,以及性別平等教育必須從小落實。
這起事件促使正在研擬的「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
從傳統二元的兩性教育,延伸為更為更普遍的性別平等教育,為的就是希望不要再有任何學生因為性別暴力受害。
2004年6月4日《性別平等教育法》三讀通過,至今已近17年,「玫瑰少年」的故事也成為性別平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21年後的校園
#葉永鋕的處境改變了嗎?
改變了,但還不夠。
這朵溫柔早逝的玫瑰,用他的生命保護了許多後續的孩子。
我曾聽過許多學生激動地感謝葉永鋕,他們說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小葉永鋕,在校園內也遇到許多令人難過的事,但狀況已比當年好上許多,因此他們才能活下來。
21年性平教育在校園陪伴著孩子們,性別平等的種子逐漸紮根,學生愈來愈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由下而上的性別人權慢慢茁壯。
但,保守勢力也開始反撲。
性平公投的挫折、透過晨光時間進入校園的違反性平課程、以家長之名抗議性平教材、進修推廣部打著性平反性平的教育、單一價值的家庭型態、性平人才資料庫參差不齊……;
就連教育部推廣閱讀的《國王與國王》繪本,也面臨操作與退書爭議。
校園,有性平教育,也還有違反性別平等的課程,也還有性別歧視,對同志的、對各種性別氣質的。
這些反對性平教育的論述與立場,其實傷害的是在校園中的孩子們、校園中的小葉永鋕們。
#記住葉永鋕
#我們還要做得更多
我進到立法院後,守護性別平等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核心關注(https://bit.ly/2QicjvF , https://bit.ly/3areNif)。
去年底也透過15個預算凍結案及主決議,監督教育部在國民教育、教科書、家庭教育、身心障礙領域、幼兒園、親子閱讀、圖書館性平機制、性平教育人才庫、師資職前教育、社會教育、教師進修教育、體育領域等全方面性平教育的推動。
目前教育部正陸續回報各預算案的辦理成果,我也會再跟大家報告。
記住葉永鋕,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家庭教育 起源 在 BrianCuis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冷靜與體諒是面對危機的良方
這一次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既定行程,當然自己或身邊的朋友們也多受到了影響,例如朋友在加拿大原定每年4月的百人家族餐會,出國旅行計畫等等,從「覺得因我們身處亞洲所,以被媒體搞的大驚小怪」到「再觀望看看」到「不得已的取消」到「無預警,政府出面直接宣布關閉各種集會活動」,終於大家被迫認清這肺炎疫情非同小可。
或許是民族性不同吧!年曆年前剛回到台北之際,在疫情聽都沒聽過之前,原本排定2月中旬需要到上海一趟約3天行程,然而很快的,台灣開始有零星報導疫情相關消息,而直指是類似SARS的狀態,自己的直覺是『大事不妙』,因為會出現這樣的訊息絕非空穴來風,特別是起源地是大陸地區更讓人覺得莫名的不安,於是農曆年前與製作人討論否該取消上海行程?當時就發生了莫名其妙的爭執,無非就是『Overreaction』。
算了!總之這樣由基本觀念不同所起的爭執是無解的。我也相信當事件愈來愈明朗,屆時再做調整就好,我當然很希望自己是過度反應,大家最後都沒事,一切生活如常進行最好,誰會喜歡沒事搞一齣戲來演不是嗎?農曆年期間事情開始明朗,台灣出現第一個確診返台台商案例,然後自己帶的灰黑口罩,被網友們提醒並無防護效果,隔天,還記得是初一還是初二吧,到了西門町就認真找起醫療口罩,當時問了W藥妝店時,工作人員還一頭霧水,什麼叫「醫療口罩」?眼看它拿出幾個都不是正確的口罩後,我就決定自己到其它藥妝店找找,很幸運的橘色C藥妝店就大喇啦擺在門口,多種品牌、款式、大人小孩一應具全,我蹲在那挑了老半天,是在挑選那一款看起來比較好看,於是乾脆就選了2款看得順眼的,還各選2包去結帳,後來店員特別提醒我有買二送一喔!
沒想到當晚新聞就豬羊變色,買不到口罩消息四起,果真次日再回頭去同一店家,就不再有口罩庫存了,然後之後發生至今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當時隨著時間貼近1月底,疫情不斷升溫,由大陸返台感染通報人數開始增加,最終我們取消原定上海之行,製作人也開始認同戴口罩固然不便、不舒服但卻必須一事,且保有時時消毒手、洗手的習慣。在此我想說的另一個插曲是,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別人,當我問製作人為何要一直去摸口罩、這樣很不安全時,他才說:「因為下巴鬍子會隨著講話或嘴部移動,慢慢拉扯口罩,而不得不用手去調整」,我也想會不會在疫情不止的氛圍中,風行了幾年的潮男續鬍宣告終止?
沒想到後來日本疫情也開始了!我與製作人隨即提醒早在幾個月前就安排好預計到日本東京自助旅行一個月的朋友,真心覺得他們最好取消行程,沒想到反應完全與文章起始一樣,「覺得因我們身處亞洲所,以被媒體搞的大驚小怪」,只要自己小心就沒問題,還秀出了他買了好看的布口罩,到此我已經放棄一半,也覺得多說無益,再強力勸說就傷了彼此友誼,後來日本案例在短點幾天內快速攀升,台灣將日本列為回來需自主隔離14天,我又再次請製作人好心勸說友人,這非常時期該取消日本行會比較安全,沒想到被潑了一桶冷水,然後開始搬出「早都安排好、假都請了、機票住宿無法退款….」等理由,總之是一副不去會要了他的命一樣的態勢,這會真的我們決定不再拿自己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這麼愛去、那就去吧!
終於日本宣布停課一個月措施,美國宣布斷航日本而導致他們轉機不順,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取消了日本行,不過故事還沒結束,既然日本去不了,那還是要旅行吧!所以改去紐約?我聽到這消息時簡直要暈了,我說:「紐約州的疫情不是已經開始蔓延?」總之,他們正在紐約旅途中,然後昨晚魁北克省府宣布『不管你從哪一國回到魁北克省,一律居家自主隔離14天』,我要說的是,當你的目標是旅行渡假,而卻忘了你是為何取消原定行程的,你想要渡假的心情就會帶著你失準的做出一連串的不理想判斷。
至於把這疫情看成是「聽天由命、樂觀以待、我不會這麼倒楣、就像流感而已吧….」無論是以上歸屬何者,我覺得是太以自我為感觀,不是很負責任的決定,因為所有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思維,都是在一切運作都如常的前提之下,而住在魁北克享有全民醫療保險的人並不是不知道,一個要不了命的命開刀,得默默等上一年才能開的了刀的速度,要如何應付一堆因自我疏忽、或即時享樂而不幸染病的人潮?有病看醫生理所當然,但當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或崩潰,病人進不了門或「選能活得先救」這種人道悲歌,才是讓人恐懼。
有人錯了嗎?其實當同一國家內、地理區內絕大部分的人都這麼想、這麼反映的時候,我們應該理解這是一種學校家庭教育、生活習慣、民族性所衍生而來的反應,正如同我們視掛在常溫櫥窗裡的燒鵝、燒肉為常態,逛夜市吃小攤為常態一般,然而在北美部份食品安全法規下,這是完全違反規定的,然而很多的傳統或常態,卻也會與時俱進的修正,例如禽流感改變了台灣傳統市場裡,挑雞現殺的飲食習慣,而過去視為沒有問題的思為,並不代表在全球氣候生態演變,國與國之間互動日趨頻繁且緊密的狀態下,依然能維持原貌,自然有調整、修正的必要。
沒人能置身於疫情之外,但只能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犧牲旅行的不悅要不了你的命,而是輕忽的態度會讓自己不知不覺身陷險境而不自知,既然打從心底覺得沒啥大不了,自己的行為與習慣就會與沒啥大不了共生、共存,旅行免不了要在公共場所如廁、與面人面對面共餐、參訪活動、聽音樂會、逛美術館…..,還記得有人因為護照被歧視上不了郵輪而在媒體抱怨,但我寧可用也罷、順勢退款來自我安慰,在病毒危機四伏下,沒有了危機意識真的很可怕,病毒不選人種、年齡或膚色,只會找上輕忽的人們。
#願大家平安健康
#願我掛心的朋友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