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101 @Taipei101 跨年煙火動畫
Hi ~大家!
明天集氣好天氣一起欣賞
榮幸能小小獻聲參與這樣的工作
超長工作人員名單大家辛苦了
#謝謝底醖敘事的工作夥伴
#Happy2019
-
#Party101 總策劃 & 總導演 : 劉維融 / 本質溝通事務所
#Party101 Producer & Chief Director : Wiyon Liu
煙火設計總監 : 李秀超 / 鉅秀有限公司
Fireworks Design Director : Sidney Lee / Giant Show
煙火動畫導演:Rex Takeshi Chen / 底醞敘事
Director : Rhizome Creative Operator
副導演 & 專案統籌 : 劉士齊
Assistant Director & Coordinator : B. Shichi Liu
創意總監 : Rex Takeshi Chen
Creative Director : Rex Takeshi Chen
藝術總監 & 美術風格設計:何庭安
Art Director & Styleframe Design : Ting An Ho
動畫總監 : 陳柏豪 & 林思翰
Animation Director : Kforce Chen & Hans Lin
動畫設計 ( 12月 Teasers ) : 詹游丞
Motion Graphics Designer ( Teasers of Dec. ) : You Cheng Zhen
腳本設計:底醞敘事
Script:Rhizome Creative Operator
分鏡設計:劉士齊 / 林美昀 / 林佳禾
Storyboard : B. Shichi Liu / Nemo Lin / Oliver Lin
音樂總監 : 林強 & 劉士齊
Music Supervisor & Composer : Lim Giong & B. Shichi Liu
合唱 & 作曲 : 希望兒童合唱團
Chorus & Song Writing : Puzangalan Children’s Choir
片尾合聲 : 阿爆 ( 阿仍仍 )
Vocal & Ending Lyrisc : ABAO ( Aljenljeng Tjaluvie )
助理設計:林美昀 / 林佳禾 / 黃彥翔
Assistant Designer : Nemo Lin / Oliver Lin / Yen Sean Huang
動畫製作幕後紀實 : 黃彥翔 & 吳東峻
Documentary Shooting : Yen Sean Huang & Dong Jyun Wu
專案助理 : 江恆瑞
Project Assistant : Henry Chiang
動畫設計:陳柏尹 / 詹子岳 / 鄭利豐 / 陳秦國
Assistant Animator : Bruce Chen / Lit Jhan / Li Feng / Chin Kuo
動畫同步煙火設計:鉅秀有限公司 & 底醞敘事
Fireworks & Animation Sync Design : Giant Show & Rhizome Creative Operator
訊號工程技術:做事設計
Technical Engineering : ACT Creative
本專案與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執行產學合作
https://www.limitlessiq.com/news/post/view/id/8169/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夢想始於足下_100行動畫展」個展介紹 訪問藝術家:王桂玲 畢業於東方設計大學五專部美術工藝科,從事兒童畫教學10餘年,目前於企業擔任教育訓練規劃師。 三年前開始執行多項「100天行動」計畫,也為自己設下100幅畫作為目標,因而重拾起20年前放下的畫筆。 走過半百人生的我,歷經過...
實踐大學 動畫設計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相對於金曲與金馬這兩個資優生,金鐘獎一直就像是一個努力唸書但總是不得要領的乖學生,有時主視覺設計不錯獲得讚聲,但典禮段落有些問題被抨擊,或是典禮很好看但視覺部分差強人意,或是細節沒有整合,每年看似都很努力,但總是差了一點。
但今年的金鐘53在 曲家瑞 強大的整合力之下,率領實踐媒傳設計院所的學生與校友們攜手完成,金鐘獎像是突然偷偷跑去補習班加強功力一般起死回生,整個典禮的視覺設計整合得非常完美、流暢,雖然主視覺設計並未請來台灣知名設計師設計,但由實踐畢業、旅美實驗動畫導演暨視覺設計師----#徐偉珍 ,以電視收播時的畫面「Color Bar」(校正電視機色差的彩色條紋訊號)做為概念所製作的主視覺我還蠻喜歡!整個典禮的視覺設計也都緊貼這個概念延伸,30幾支獎項入圍影片、包含每個廣告破口進現場的過場動畫等共60支動畫都是鮮艷多彩的風格,象徵台灣電視與創作者的豐富與多元。
如同 #曲家瑞希望以女性創作者的柔美風格打造典禮,多彩的顏色也以各種舒服的漸層手法反應在節目大小細節,不管是節目天空標、入圍影片動畫設計、廣告破口過場動畫等由22位女性導演與眾多平面設計師、動畫設計師、插畫家等共同打造。我有觀察到節目進行時,左上角的天空標似乎是刻意以黑白漸層貼上,因此在播放入圍影片時會隱入影片中,就不會總是一直被金鐘獎的LOGO干涉視覺(右上角醜到有剩的電視台天空標就沒辦法了),這讓我感受到所謂女性視角的貼心。而每段廣告破口動畫也都略有不同,讓人期待下一段廣告回來進現場的時候會有什麼新鮮變化。除了節目播放頗具用心之外,身為藝術家的曲家瑞也刻意在典禮現場置入藝術元素,像是舞台上的裝置作品也非常有趣,增添了金鐘獎頒獎典禮的藝術氣息。
不過以我觀點,我覺得金鐘獎還有幾個可以加強的地方,像是如果要把典禮屆數的「53」當成設計元素之一,感覺還可以再用力做一下關於數字的設計,不然把兩個數字連在一起的方式,幾年前自家金鐘49就做過一次了。此外,典禮過程有幾個小地方我個人覺得是參考金曲作法,像是在連線各家主播時把自家典禮縮寫成GBA(金曲近幾年都以GMA當成品牌LOGO),亦或是頒終身成就獎與特別貢獻獎時背板設計太有金曲25的既視感等,但瑕不掩瑜,不管如何看得出來金鐘獎製作單位來勢洶洶,不客氣地吸收金曲及金馬製播典禮的優點迎頭趕上,整體而言,我還蠻喜歡今年的金鐘獎,看來可以期待一下明年金鐘獎會帶來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
#金鐘53
#三金典禮主視覺
credit list
趙安玲 / 視覺創意統籌 / 專案統籌
徐偉珍 / 主視覺設計
魏子菁 / 劉是磐 / 郭仲輔 / 莊杰霖 / 黃彥翔 / 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 / 互動機械裝置
曾文廷 / 音效配樂
施昭羽 / 陳柏豪 / 2D動畫
侯怡佩 / 成邦威 / 沃野影像 / 3D動畫
邱昱綺 / 陳絹宓 / 2D動畫
賴祖寧 / 陳絹宓 / 2D動畫
葉盈 / 蔡茹茵 / 手繪動畫
葉馨文 / 楊朝皓 / Yashin Studio 插畫設計工作室 / 2D動畫
陳欣妤 / 手繪動畫
曾湘玲 / 洪嘉震 / 2D動畫
高依庭 / 3D動畫
林韋達 / 陳維琳 / 趙安玲 / Darling Darling Art Studio / 2D動畫
陳昊宜 / 林文佩 / 2D動畫
蘇暐絜 / 3D動畫
謝宜家 / 2D動畫
吳怡嫺 / 吳昭晨 / 林文佩 / 楊朝皓 / 2D動畫
林柔君 / 魏閤廷 / 簡士閎 / 吳東霖 / 2D動畫
鄧楷蓉 / 黃鈺嵐 / 2D動畫
蕭宜臻 / 2D動畫
劉怡婷 / 2D動畫
賴姮鳴 / 3D動畫
王芝婷 / 謝宜家 / 2D動畫
趙安玲 / 侯怡佩 / 成邦威 / 林珈弘 / 3D動畫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
三立視覺中心
實踐大學 動畫設計 在 曲家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大家踴躍購買「41%環嵌Libration」實踐大學媒傳系畢業專刊, 今天現場超嗨超開心, 明天是新一代設計展最後一天, 希望熱愛創意/動畫/設計/創新媒體的你持續支持, 想找我簽名+聊天+看作品的同學們, 我會來到現場, 明天見~
https://www.facebook.com/2017sccd/videos/455347624813757/?autoplay_reason=all_page_organic_allowed&video_container_type=0&video_creator_product_type=2&app_id=2392950137&live_video_guests=0
【🔊新一代設計展倒數1天 vs 松菸畢展倒數9天】
必看倒數影片又!來!了!🙇🏻❤️明天就是新一代設計展,我們在世貿一館A08等著各位,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唷~偷偷跟大家說,週末會場將出現重量級神秘佳賓,各位猜猜看是誰呢?😊😘
-
📍新一代設計展
時間:2017.05.19 ─ 05.22|10:00 - 18:00
地點:世貿一館 A08 (需購票入場)
-
📍41% 環嵌 / Libration 設計展
時間:2017.05.27-05.30|10:00-19:00
地點: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5 號倉庫(免票入場)
#SCCD102 #2017SCCD #呼風喚雨的松菸倒數9天 #好帥捏
實踐大學 動畫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夢想始於足下_100行動畫展」個展介紹
訪問藝術家:王桂玲
畢業於東方設計大學五專部美術工藝科,從事兒童畫教學10餘年,目前於企業擔任教育訓練規劃師。
三年前開始執行多項「100天行動」計畫,也為自己設下100幅畫作為目標,因而重拾起20年前放下的畫筆。
走過半百人生的我,歷經過人生的起起起落,猶如四季的春夏秋冬,本次畫展以四季光景來表現,四季展現出生生不息生命力,光總是給人溫暖與帶來希望,期望賞畫者透過賞畫過程中找到自己心中希望與動力。
本次畫展名稱定為夢想始足於下_100行動畫展_,王桂玲個展,希望借由我的100次行動實踐,激勵好友們~大膽的向宇宙下訂單吧! 只要你夠努力、夠堅毅、勇氣十足的朝目標前進,相信全世界都會來幫助您實現夢想,這是我的首次個展,期待能與您在會場相遇!
展出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展處-第三展覽室
展出日期:2021.4.03~15
展出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5號
展出時間:周二~周日 10:00~17:00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實踐大學 動畫設計 在 A- KI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將Fusion》時代尖端的傳統文化】
超越想像 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世代合一,視野領先,跨域革新
貫穿古今,超越前衛,實踐極限
【#禾一文化傳承舞團】
秉持【創新融「禾」,「將」心獨具】精神,種植文化的喬木,開墾視野的沃土。以獨具舞姿氣勢,引人爬上新時代文化的高峰。
2020 後新冠時代來臨,全球進入 #跨域時代。
由「#中國科技大學」打造「動態表演藝術X數位媒體科技」實驗創作計畫,並邀請「#禾一文化傳承舞團」家將街舞創始人: A-King張益彰老師參與錄製
#表演藝術 ‖ 家將陣頭X流行街舞;
#3D動畫 ‖ 容積動態X動作捕捉。
---------------------------------------------------------------------
【數位科技轉譯,擴充藝術創意】
全球僅六座、亞洲第二座 #4DViews 機台,360度捕捉舞者身段,應用在VR/AR/XR等沉浸式內容,#保存台灣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製作 #國內首支 「#家將街舞4D影片」
虛實交疊,串聯各類感官,
重新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與生活的共鳴,
文化匯流裡,一覽藝術氣韻與科技精密技術。
迸出新火花、開創新道路、創立新趨勢,
令人享受新奇且震撼的視覺饗宴!
---------------------------------------------------------------------
【突破技術限制,只願保存文化】
「只要我們擁有同一種文化,不論甚麼技術,
我們都能歌頌同一片土地上的精神!」
此作品被賦予 #時代意義與使命。
帶出前所未有的新價值觀,
讓科技、藝術、人文素養間取得平衡,
達成整合創作的聯繫、溝通與融合。
期能為台灣表演藝術的保存典藏、展示推廣、
傳承弘揚等加值應用,創作探索更多可能性。
展出單位 : 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幕後紀錄:https://reurl.cc/Z7g2Al
禾一文化傳承舞團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hoyidancecrew
🔆禾一文化傳承舞團徵選團員報名🔆
https://forms.gle/8KuE6j8SdfCxcUdt9
實踐大學 動畫設計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