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夕諾雅谷關 #暖活益身秋冬專案 #一天限量一組
這回除了參加虹夕諾雅 谷關的「幻月中秋」節日活動,也順便搶先來體驗他們準備於 10/1 推出的「暖活益身」 #秋冬專案(將會持續到明年 3/31)。
今年五月疫情進入三級,關鍵字搜尋網頁顯示台灣的 #免疫力 的搜尋熱門程度增加了六倍,加上後疫情時代之下,遠離都市的安心旅遊型態正是趨勢,因此他們以「發酵」、「身體 Power Up」與「溫活」三大主軸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要帶領房客在安心自在的空間裡,讓身體溫度保持在免疫力最能發揮效果的 36.5 - 37 度狀態。
接下來,我會陸續分享實際體驗「暖活益身秋冬專案」的幾個活動。
首先是房間的 #迎賓茶點,不管飲品或點心都是發酵製品:#康普茶 與 #起司蛋糕,康普茶可能有些朋友較不熟悉,我之前也有分享過淡水老街上一間以康普茶為主題的精緻小店,這種由茶、糖與益生菌種發酵而成的飲品對身體很好,主要能促進代謝、減脂與維持消化道機能。
享用健康茶點的同時,管家會提供一份 #免疫力問卷調查表,不得不說這份問卷設計的相當用心,經我詢問、果然這份問卷在設計過程中還需翻譯成日文送回日本總公司,交給星野專門負責 Spa 與養生專業的部門進行確認,很認真與確實。等到要退房時,管家還會提供一模一樣的問卷讓參加方案者再填寫一次,看看經過這幾日的調養生息後,自己的身體與心態上是否已開始產生改變。
*我把暖活益身秋冬專案比較詳細的資訊放在留言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oshino Resorts, Luxury Ryokans and Resorts
HOSHINOYA Guguan - 虹夕諾雅 谷關 - 星のやグーグァ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專案 問卷設計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析這件事 / #擦歪的產業分析學堂
.
在政府單位寫報告時,你常會發覺「分析」本身是個結果。所以必需把分析這件事的框架、前因後果、邏輯,鋪天蓋地寫得很完整。
.
報告很沒用,但寫報告的過程拿來結案,很有用。
.
因為非常反抗這個邏輯,所以到企業寫報告的時候,我會先問「用來做什麼?」,因為寫報告後頭能夠有個完整、平直的邏輯。不特別花俏、來來去去都是那招,紮實穩固的技巧。
.
我會更希望寫報告的這件事情在「產出」上面能有所幫助。而不是寫寫而已、寫寫就好。
.
#這裡我所說的結果
其實是研究的產出→落實在公司策略/ 專案執行的環結裡,所產生的落差及不合適。我們透過設定合理客觀的理性目標、結合公司主觀的個性及產業位置,去發展出一套自己的 Research & Development 流程及邏輯。
.
#你從不知道我想說的不只是結果
.
但我也在公司裡遇過一種研究員。研究員的工作目標是為了讓各個單位「覺得研究單位」很重要。方法?方法有限制,所以請大家注意在結果身上。抽樣?抽樣很學術,所以請大家注意在結果身上。問卷設計?問卷設計題目很多,所以請大家注意在結果身上。討論?會議時間很有限,所以請大家注意在結果身上。
.
那結果呢?
.
因為資源不夠,所以方法、問卷、討論、會議時間沒辦法好好的呈現結果,希望大家再給我們一點時間,「會後有興趣請再跟我們聯繫,我們再討論。」「希望我們明年度的專案能做得更好 ...」 #神之操作
.
這幾年我常跟企業主聊天。多半是小型企業主,偶爾會跟中高階主管聊天。說來好想像:企業主對於產業分析 / 或市場分析的理解很目的導向。有「有用」的結果,我們再買分析;否則我們也可以請同仁做分析。
.
但不管分析做得好不好鳥不鳥,公司拿來檢視分析的,不是其嚴謹度與研究價值,而是研究成果。這個成果的判斷值只有「對」與「錯」,常常會忽略了研究本身的「無用之用」- 如果這間公司的技術 / 業務 / 行銷發展,缺乏「夠結構化」的邏輯,再好的結果也無法結合實際應用。
.
買了一個好的研究團隊,也是糟塌;又或者其實找一個爛的團隊就可以了:假裝自己有在研究。
.
正是這種基於「結果為基礎」的邏輯,常讓分析功能在產業裡很沒地位。例如說:OOO 也沒分析,靠直覺就做了很好的判斷;XXX 光憑內線,在產業中就站了很好的位置;@@@ 光靠經驗,就提升了業務 / 市場開發的速度。
.
他們根本不需要做研究!
.
其實這個邏輯很好「敲打」。例如說:那或許他們有了研究團隊的協助後,根本可以三倍或五倍的放大成效;又或者當公司導入研究的流程後,主要決策者的思維可以拿出來受討論、學習,有相當的空間被改善及進步。
.
這一系列的討論常常結束在哪裡?像是十人團隊、一百人團隊,甚至是三百人團隊的公司,建不起研究團隊。沒研究經費、研究資源、找不到研究人才,公司無法利用研究成果。
.
好像對?
.
然後當我聽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學長說,某大軟體公司的示範性專案,甚重其事的導入經濟學者、技術專家、實作者 .... 只為了建立一個更好且更合理的研究機制。
.
對家大公司來說,「如何建立這種機制」就是一種能力。能夠跨單位的集合專家、協調專家、學習專家間對話的 protocol ...
.
我常常想著台灣企業怎麼理解研究?怎麼理解設計一場研究?怎麼理解研究「必需有產出」。
專案 問卷設計 在 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過KM15年(5/12)]
知識管理推動可以分成策略面、組織面、流程面、內容面、科技面、文化面與創新面等七個構面,以下分為二十九個執行重點。以下分別就各個構面的執行重點,作摘要說明。
(一) 策略面:
1. 訪談與診斷:針對企業最高主管、知識長、KM推動小組,設計各種訪談表,以了解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與期待目標。
2. 知識盤點:透過有系統的問卷設計,利用企業的知識分類與來源管道,盤點出知識文件分類、知識社群需求與專家黃頁名單。
3. 與企業策略接軌:利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讓組織的願景、使命與策略目標接軌,進而找出知識管理的行動方案與關鍵績效指標。
4. 推動白皮書:在推動知識管理前,規劃一份推動知識管理短、中、長期的計畫書,具體描述推動組織、推動時程、執行重點與預期目標。
(二) 組織面:
1. 建立專案團隊:由企業高階主管擔任知識長,知識管理推動小組為計畫核心推動成員,搭配由各單位推出的知識代表,共同來推動知識管理。
2. 設定參與對象:除選定適當人選擔任核心推動成員外,計畫正式展開時,可考慮選擇全體同仁共同參與,或是選定先導或示範單為來試行推動。
3. 教育訓練體系:針對高階主管、全體同仁與知識社群版主,分別實施不同課程的教育訓練,加強對知識管理的基礎觀念。
4. 知識工作者認證:為養成同仁自主知識管理的習慣、落實經驗與知識分享、挖掘高知識貢獻群的隱性知識,可推行知識專家、知識大師的認證。
(三) 流程面:
1. 擬定行動方案:利用策略地圖,將知識管理的願景與策略目標展開,設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2. 知識加值活動:透過知識螺旋分析,建立面對面、小組對小組、團體對團體、現場實作型的知識分享活動。
3. 知識行銷活動:對內發行知識電子報、舉辦知識應用發表會或知識社群活動,對外則積極投稿成果專欄或學術文章,都有助知識的行銷。
4. 績效評估指標: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指標,可以依資訊科技指標、非資訊科技指標、量化指標與質化指標所形成的評估矩陣來設計。
(四) 內容面:
1. 有價知識庫:建立知識文件的審核標準、審核流程與審核委員會,進行有價值知識的篩選,並定期舉辦知識文件分享與加值活動。
2. 知識社群:建立以知識分享、挖掘隱性知識、激發創造力、加速專案溝通或解決急迫性專案問題的知識社群,成為知識工作者的溝通新管道。
3. 專家黃頁:將組織內部與外部知識專家名單及其相關基本資料與專業經歷建檔,方便同仁依專業查詢專家名單,或依專家名單查詢專業領域。
4. 組織學習中心:建立網路與實體的組織學習中心,落實最佳實務傳承與標竿學習,並讓同儕之間可以互相協助與學習成長。
5. 虛擬工作網絡:建立使用虛擬資源、數位工具的新觀念,打破傳統面對面會議、面對面溝通的習慣,讓遠距協同合作成為工作新環境。
(五) 科技面:
1. 開發廠商評估:資訊系統的開發,究竟是要自行設計或是委外開發?如果是委外開發,則需要設計一套評估標準以選擇適當的合作廠商。
2. 資訊系統規格: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分成七個層級的架構,而知識入口、文件管理、群組軟體、搜尋引擎等模組,都應訂定開發規格。
3. 基礎建設評估:應先針對公司的資訊基礎建設與網路架構做一通盤性的了解後,再針對公司的軟、硬體設備進行現況分析。
4. 驗收與測試:不論是自行設計或委外開發,系統完工前的測試與驗收方式,以及修正後的結果說明,都是系統開放使用前的重要工作。
(六) 文化面:
1. 知識價值觀:知識型企業應建立符合知識透明、尊重多元價值的新知識價值觀,其中尤以Buckman的「工作道德規範」最值得觀摩與參考。
2. 分享文化:知識型企業應摒除藏私知識便可以擁有權利或競爭力的錯誤觀念,建立鼓勵分享、激勵分享型員工的企業文化。
3. 優勢轉型:找出部門與員工的核心專長與競爭優勢,並與動態的外在趨勢接軌,達成企業利用知識成功轉型的契機。
4. 激勵措施:找出可讓企業知識工作者願意分享、願意付出的誘因,設計實現這些誘因的激勵制度,可活化企業的分享文化。
(七) 創新面:
1. 交會點創新:鼓勵同仁善用交會點創新的三個驅動力─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多利用進步迅速的電腦科技。
2. 知識整合運用:知識管理與其他數位化、網路化專案的整合;知識文件、知識社群與專家黃頁的整合;知識管理與工作流程整合。
3. 協同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焦點將會從內部知識的分享轉移到外部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應用範圍將擴大到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
4. 知識價值鏈:知識以多元管道匯集,並收斂至單一窗口進入企業,透過知識加值活動運作後,再以發散式的多元價值貢獻度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