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皇太后「謝赫莫扎」的開掛人生:高喊「我就爛」的人,其實你一直在做你最討厭的『努力』】
中東國家卡塔爾麻雀雖小,卻擁有龐大穩固的經濟運作體系,長年人均 GDP 排名居冠。
說起這個國家,你會立刻聯想到石油和天然氣,然而,若追溯這些黃金資源背後的操盤手,就不得不提到卡達王太后的名字:謝赫莫扎。
時尚圈的人對謝赫莫扎並不陌生,她非常喜歡 Valentino 的高級訂製服,曾經豪擲 600 多億台幣收購 Valentino ,當時還成為一則大新聞。
別看謝赫莫扎好像很愛花錢,她其實生財有道。
正因謝赫莫扎精明能幹的業務能力與頭腦,使她打破中東皇室向來傳統保守的窠臼,可以拋頭露面、不戴面紗、頻頻現身國際外交場合,被稱為「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若你以為謝赫莫扎只是天賜好運,是個贏在人生起跑點的純勝利組,那麼你就錯了。
/
謝赫莫扎是在政治迫害下長大的孩子。
彼時,卡塔爾國王「哈利法」想獨佔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受到許多商人反對,謝赫莫扎的父親就是反對方的其中一員,因提倡「公民享有」的主張,結果被哈利法宣判監禁,整個家族被流放到科威特。
流放期間,謝赫莫扎見到科威特難民的窮困生活,心中樹立志向,期許自己能夠成為幫助弱者的人。之後,靠著孜孜不倦學習與堅強意志力,謝赫莫扎考上卡達大學社會學系,成績一路名列前茅。
雖為囚徒之女,謝赫莫扎難掩天生貴氣。她外型搶眼、頭腦聰明,頓時成為校園風雲人物,順勢引起王儲「哈瑪德」的注意。
哈瑪德,他是國王哈利法的長子,從小受到西方教育薰陶,對獨立自主的謝赫莫扎一見鐘情。
那時國王已經為哈瑪德安排聯姻,對象是他的表妹,但哈瑪德仍舊向哈利法堅持,非要娶謝赫莫扎進門不可。
明知媳婦是仇人之女,拗不過兒子哈瑪德的堅持,哈利法讓步了,但他要求謝赫莫扎必須以「側妃」身份入宮,至於哈瑪德的表妹才是大老婆、未來的王后。
謝赫莫扎的家人不准出席婚禮,若要跪拜母親,均由哈瑪德的正妃做代替,很是羞辱人。
婚禮上,公公哈利法告訴謝赫莫扎一句話:「認清妳的位置。」
面對這一切,謝赫莫扎都是沉默的,而每位王者的誕生,往往是低調不張揚。
相信國王哈利法絕對不會料到,最終將自己逼下皇位的人,就是這個當初視其為微塵的二媳婦;相信哈利法也根本不會意識到,位置是流動的,沒有任何權力是絕對不變。
/
國王哈利法帶頭看不起謝赫莫扎,其他皇室成員自然對謝赫莫扎沒有好臉色,尤其是哈瑪德的正妃,她由衷瞧不起謝赫莫扎的出身,時常對她冷嘲熱諷。
某天,正妃對謝赫莫扎發難:「妳應該要去監獄陪妳的父親,粗陋的砂礫,生不出美麗的珍珠。」
這句話觸碰到謝赫莫扎的底線,她允許外人任意評價自己,唯獨不允許他們詆毀她的家族,但她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刻笑著反問大老婆:
「荒原上的蛇鷲,如何懂得欣賞珍珠?我會向妳證明,王宮是最適合我待的地方。 」
不久後,謝赫莫扎就用行動應證她所言不假。
/
採珠業,是卡塔爾的一項重要產業。
早期生產商普遍追求色澤漂亮又大顆的珍珠,對其他有裂痕與髒污的瑕疵珍珠不屑一顧。
謝赫莫扎卻從這些「瑕疵珍珠」中望見商機,遂向丈夫哈瑪德建議,將品質較低的珍珠用來加工成生活用品,開闢卡塔爾珍珠加工和銷售的嶄新領域。
1979 年,謝赫莫扎無意間淘到一顆天然黑珍珠,被外國拍賣行被估值70 萬美元,不過公公哈利法也看上這顆珍珠,眼見二媳婦完全不想送給自己,遂一怒之下用 100 萬美金從謝赫莫扎手裡買下黑珍珠。
謝赫莫扎絲毫不惱,反使出草船借箭之計,將公公「給」她的 100 萬美金拿來創業,用這筆錢進行人工珍珠養殖。
就這麼用錢滾錢,謝赫莫扎不但幫助國庫,還提升國民就業機會,使她在民眾間的聲望越來越高,丈夫哈瑪德深深信任她的理財能力,對其相當倚重,凡事都必須先徵求謝赫莫扎的意見。
/
1985 年,哈利法為安撫部落,要求哈瑪德娶第三個太太。
王儲哈瑪德順勢向父親開條件,希望讓謝赫莫扎掌管王室家庭事務,特別是投資理財的領域,否則自己堅決不從。礙於兒子哈瑪德漸漸有勢力,也考量到謝赫莫扎在人民間的聲望,哈利法同意了。
謝赫莫扎正式成為皇室的內當家。
鞏固家庭命脈的關鍵,絕對和「理財」脫不了干係。實際上,一旦讓某方掌握財政大權並完善發揮,他在家族地位肯定難以超越。
一般家庭如此,皇室亦然,更別說謝赫莫扎能力超群,早已無形擄獲不少朝中老臣,默默累積親信。
1995 年,莫扎夫婦趁著哈利法在國外度假,發動「不流血政變」,聯合群臣將老國王趕下王位,哈瑪德成為新任統治者。
/
推翻父親哈利法後,哈瑪德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聽從謝赫莫扎的指示,陸續實現全民免費醫療和國民義務教育,然而,人民享有高福利的結果,意味著國庫容易缺錢,需要找尋開源方法。
謝赫莫扎再度提出見解,她認為石油和天然氣總有一天會採完,建議丈夫用石油換美元,再用美元去投資和增值。她說:「若有一天我們的投資遍布世界各地,不僅能保證人民長久福利,還能打破國土狹小的桎梏。」
哈瑪德成立國家投資局,由謝赫莫扎擔任負責人,開始幫國家賺錢。
謝赫莫扎將石油換來的美金用來投資房地產,趁著 1997 年英國房地產市場蕭條,她用 158 億美元從南倫敦一路買到北倫敦,之後又用 9 億美元收購倫敦奧運村。
隨著近十年全球房地產日漸飆高,謝赫莫扎的財務手腕成就再添一筆輝煌,連丈夫與大臣都對這位王后的遠見與膽識難掩欽佩。
/
不只房地產,謝赫莫扎將目光放到藝術品市場。
她花費 4 億美元囤積各個藝術家的作品,聘雇頂尖設計師為卡塔爾打造前衛風格的美術館,吸引觀光客朝聖,提升國家的質感水平,也增加每年平均破億的觀光收入。
據 2012 年外媒統計,卡塔爾正式實現國富兵強的目標,失業率逼近零,連最低收入的人都有車有房,公民享有免費的水電、醫療和教育,人均 GDP 位列全球第一。
謝赫莫扎的功績受到肯定,從囚犯之女蛻變成國民萬千崇拜王妃,被老百姓稱為「卡塔爾史上最偉大的奇蹟」。
如今謝赫莫扎的地位早已遠遠高過其他兩位太太,時常跟著國王哈瑪德四處參與外交活動,展現流利英語能力和信手捻來的幽默感,無疑給過去瞧不起她的人一計響亮的巴掌。
但是謝赫莫札並沒有被名利迷惑,她繼續朝更偉大的目標邁進:教育。
/
早在 1995 年,謝赫莫扎就成立卡塔爾教育和科學發展基金; 2000 年,她興建教育城區,讓眾多美國名校能在卡塔爾開分校,中東學子不需要花錢出國,就能夠在家附近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2012 年,謝赫莫扎宣布成立名為教育兒童的機構,該機構採取配對資金的形式,幫助世界範圍內 6100 萬的貧窮小孩免費就學的機會,目前已經惠及 500 萬兒童。再來,她專門成立教育基金,幫助受到伊拉克戰爭迫害的孩子。
謝赫莫扎證明她不僅是精明能幹的商人,更是追求世界大同的夢想家。
/
近年,許多學說會鼓勵我們「活在舒適圈裡不是壞事」「人類可以不需要追求進步」等等,我曉得這些道理都是立意良善,旨在鼓勵大眾要懂得放鬆,人生別把自己活得太累。
但這類型的說法,很容易讓思考不夠成熟的人導向某種虛無,高舉著「我就爛」的大旗,放棄開拓自己的可能、抵制命運給予的邀請和機會、不願意順應改變。
反正對他們而言:我就是這樣爛,不行嗎?人要接受自己呀!
人類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此,嘴上說待在舒適圈很開心,卻無法承受見到其他人自我實現的快樂,內心陷入矛盾、飽受折磨。
對我來說,真正實踐「待在舒適圈很開心」的人就是莊子,終生窮困潦倒,做一份薪水微薄的漆園吏,餓得面黃肌瘦,偶爾沒錢還會拉下臉跟朋友乞討,依舊開開心心過日子。
你以為莊子天生就懂得主宰自己的心嗎?
不是呀,他也曾經差點跑去楚國做官,他同樣是通過長期觀察百姓與博覽群書,方才慢慢頓悟一切,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對於「精神領域」的努力?
/
我的觀點是:我們天生就自帶努力光環,和天地萬物一樣,衝破爛泥野蠻生長。
就算野草想盡辦法控制不發芽,他還是會發芽;就算太陽努力逼自己不要升起,它還是會升起;就算你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想努力,但只要活過今天,接受上司的任務挑戰,處理家裡瑣碎的煩心雜事,這本身也是一種努力。
所以那群聲稱自己「不想努力」的人,更精準地來說只是「不想盡力」。
他們放棄拓寬自身潛力,放棄命運丟給他們的呼喚和機會,老實說如果不想盡力,我覺得 OK ,你想清楚就好,願意承擔後果與情緒,反正關鍵就是:你要真心認同「我就爛」的自己,並且真心感到開心。
/
很多新聞都會對謝赫莫扎的人生下了「復仇」註解,說她是復仇成功的典範。
但我認為一個滿腦子是復仇的人,她就不會在奪下哈利法的王權之後,依然汲汲營營為國家開拓財源、為世界教育盡心盡力。
謝赫莫扎的心中,她肯定有比復仇大過一切的事物。
搞不好,她也只是定下一個「幫助弱者」的小目標,默默前行罷了,起初也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能走多遠。
但我確定地是,謝赫莫扎總是欣然接受命運給她的挑戰,以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跨步冒險,試圖測試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畢竟人生僅有一次,她還是想為自己盡力一回,把身而為人的潛力發揮到最大。
這份努力,不過也是依循萬物的規律前進罷了。
原文刊載: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21/sheikha-moza.html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日新聞 - 第2073成交(堅 - 收購) 成交1600萬,收購唔畀分了。 馬頭圍高山道26號,車行,建築800呎,地舖成交1600萬。闊24呎,深30呎。 。。。。。。。。。。 馬頭圍梁朝偉間舖最新 update as of 9:28pm Monday: 發展商直接搵我,同我講 (100...
小麻雀收購日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渡農田43隻鳥疑遭毒殺,保育類鳳頭蒼鷹也受害】
12月5日有民眾通報關渡農田出現40幾隻鳥屍,臺北市動保處現場調查發現麻雀41隻、鴿子1隻及保育類鳳頭蒼鷹1隻,共43隻鳥類遺體,以及疑為毒餌的麥粒。確切死因有待化驗確認,目前尚未排除農田噴灑藥劑導致野鳥誤食死亡的可能性。
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12月8日表示:「有關單位應該積極輔導與協助農夫進行友善耕作,這不只在守護自然環境,更在守護臺北市民的生活健康。希望相關主管單位能正視農藥問題,加強宣導友善環境的耕作觀念。」
▍鳥類集體死亡,案情不單純?
此次事件是否人為刻意毒鳥,尚待確認。但根據台灣動物新聞網,關渡農田2018年也曾發生過鳥類集體死亡事件,結果化驗出農藥成分──胺基甲酸鹽類,台北市野鳥學會當時也表示關渡地區曾發生過多起類似的鳥類死亡事件。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簡稱屏科大鳥類研究室)指出,無論是水稻田、紅豆田、玉米田,「只要是播種或收穫期易受鳥害的作物,幾乎都曾被回報毒鳥案例。」農地裡的鳥類中毒事件,通常不單純是農藥使用過量或誤食老鼠藥,更有可能是為了防治鳥害。
▍鳥一來,稻穀全沒了!要農夫怎麼活?
本次關渡鳥屍事件中共有43隻鳥類死亡,其中麻雀占了40隻。麻雀是最常見的毒鳥目標,根據臉書社團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 Bird Poison Report (Taiwan) 2014年到2016年間接獲全台213筆毒鳥案例中,共4,753隻死鳥中,麻雀占了66.4%,其次為紅鳩佔16.7%。
麻雀常出現在收割前的稻田,嘉義一片即將成熟的稻田,被麻雀光顧後幾乎成為空包彈,農民不得已提前收割,收入剩下原本的一半。臺東也有農民親自駐田趕鳥,因為只要稻田結穗,麻雀隨時都準備下田覓食,一不留神就損失慘重。根據一篇印度研究,野鴿、珠頸斑鳩和紅鳩平均每天可以吃掉70g的黃豆。若未採用任何措施,這些鳥類只要2、3天就能清空田區。
防治鳥害是農田裡的長期課題。80年代,臺灣的農政單位也曾經教育農民,以泡過農藥的稻穀毒殺鳥類,來防治田間鳥害。但毒鳥的生態影響是連續且深遠的,肉食性猛禽也可能因為吃下中毒的鳥屍跟著受害。本次事件死亡的鳳頭蒼鷹推測就是這樣的受害者。
隨著動物的生態價值逐漸受到重視,目前《野生動物保育法》、《農藥管理辦法》都禁止毒鳥行為。然而,毒鳥不可取,卻有效,能保住當季收成,至今仍有人沿用。
▍不殺生也能防鳥偷吃,一起幫農夫想辦法
稻草人、假蛇、放鞭炮、掛彩帶等,都是常見不毒鳥的驅鳥方式,嘉義縣政府和嘉義縣野鳥學會則也曾推廣防鳥網。但屏科大鳥類研究室表示,鳥類學習快,除了網室種植以外,少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人們必須不斷更新作法,才能有效驅鳥。
近年來政府推廣生物防治法,將巢箱、棲架設立在田間,吸引猛禽進駐,讓牠們幫忙控制田裡小型鼠類和鳥類的數量。根據霧峰農會已採用猛禽棲架來防治鼠害經驗,成效十分良好。
而消費者距離產地雖然遙遠,但也可以選擇「契作」的農產品來支持農夫,意即無論市場價格好壞,皆按照契約價格收購農產品,藉此保障農夫的收入,和農夫一起承擔鳥害損失,,像「黑翅鳶米」就是支持友善農作的契作產品,「老鷹紅豆」則是支持安全用藥的契作產品。
多多支持友善農產品,做農夫的靠山,一起照顧這片土地上的作物和動物!
小麻雀收購日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本週以舊文更新代替週報
─────────────────
「這些電影的成功總是基於兩個元素:
好的故事,以及完善的執行。不是明星,
不是特效,不是勞師動眾,不是不惜
工本,更不是一窩瘋的熱潮」
—— Jeffrey Katzenberg
─────────────────
/ 說明:本文前半來自2020年1月20日原載於端傳媒的「短片平台 Quibi可以在串流大戰殺出生路?迪士尼武俠顛覆電影產業的未竟之夢」一文,後半則更新了 Quibi 在半年內快速殞落的下半場故事。Jeffrey Katzenberg 的N度創業仍然充滿了好萊塢電影的戲劇性(和90分鐘演完的規格),就算要跌倒也要是史詩級的華麗一跤 /
今年1月8日,年近70的 Jeffrey Katzenberg 站上拉斯維加斯的 CES 消費電子展的舞台介紹他最新創業作——短片串流平台 Quibi 時,他心裡一定百感交集。
近30年前這名年輕激進的片廠主管被迪士尼毫不留情地攆出大門,憤恨的他把接下來的人生全耗在用夢工廠動畫來向迪士尼報仇。30年不到,那個他一直想扳倒的好萊塢巨人如今已走到了另外一個混屯未明的十字路口,面臨外來者 Netflix 侵門踏戶的鯨吞蠶食。
而這一回,終於輪到 Katzenberg 這個片廠外的流浪劍客,率領包含他的終極死敵迪士尼在內的幾大門派聯手出擊,企圖用Quibi這個激進的新商業模式,讓好萊塢在勢不可擋的串流宇宙中找到存活之路。
從來不選容易題目的 Jeffrey Katzenberg 不論第N次轉職似乎全是同一個職涯命盤,故事大綱永遠都是 Katzenberg 對抗整個世界。
這就是 Disney 最傳奇性的離職員工 Katzenberg 的故事:
馬三 vs. 宮寶森
 ̄ ̄ ̄ ̄ ̄ ̄ ̄ ̄
這場丟人現眼而且代價高昂的迪士尼清宮內闈大戲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要1994年4月3日正在度假滑雪的迪士尼總裁 Frank Wells 的直升機沒有撞上山壁,只要這個迪士尼第二號人物還好好的活著,迪士尼宮廷就不會出現要命的權力空白進而引發一場讓整家公司倒退十年的慘烈宮鬥。
墜機事件隔天天才剛亮,迪士尼第三號人物 Jeffrey Katzenberg(時任 Disney Studio 主席)已經坐在辦公室等候迪士尼第一號人物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打電話來通知他被拔擢為總裁。
Katzenberg 辦公桌上的電話一整天都沒有響過。
Eisner 和 Katzenberg 早在 Paramount 時期就是關係非常親密的師徒,Eisner 被 Roy Disney(Walt Disney 的姪子)挖角到迪士尼進行集團改造大業時,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徒弟 Katzenberg 跟他一起投靠迪士尼。報到上班第一天,師傅向徒弟介紹迪士尼環境之後,指著窗外另一棟迪士尼動畫製作部門的大樓對他說:「對了,那個也是你要搞定的難題。」
從來沒有碰過動畫片的 Katzenberg 奇蹟般地帶領迪士尼動畫走出了 Walt Disney 過世後連續十多年的低潮期,並用《The Little Mermaid 小美人魚》和緊接著的《Beauty and Beast 美女與野獸》、《Aladdin 阿拉丁》等動畫電影實現了 Walt Disney 生前一直夢想完成的願景:一個不只是給小孩子而是給所有人的動畫產業。
意氣風發的 Katzenberg 隨後也開始監管迪士尼多年來一直上不了軌道的真人電影製作部門。
2020年此時此刻不可一世的迪士尼執行長兼董事長 Bob Iger 和 Marvel Studio 總裁 Kevin Feige 這組人物的關係,其實就是1990年代前後重新擦亮迪士尼招牌的 Eisner/Katzenberg 組合的翻版。Eisner/Katzenberg 剛赴迪士尼報到時迪士尼年營收只有3.2億美元,十年後的1994年迪士尼營收是48億美元。沒有師傅的慧眼和授權,也不會有徒弟的大展身手。但是外頭開始傳出有點刺耳的說法:有華爾街分析師說迪士尼連年股價大漲的功勞應該有八成都歸功於 Katzenberg,連Newsweek 都出現 Katzenberg 是「整家公司最有價值的人」的說法。
Katzenberg 小時候大概沒有看過韓信的歷史故事,沒有想過功高震主的下場。江湖謠傳他甚至曾自稱是「Walt Disney 再世」,讓最後一個參與集團經營的迪士尼家族成員 Roy Disney 大為光火。
Katzenberg 甚至也沒好好上莎劇那堂課,未能記取馬克白的教訓。他聽取了另外一個業界長輩、唱片大老 David Geffen 的「職涯輔導」,決定化被動為主動,用更激烈的方法表態爭取迪士尼第二號人物迪士尼總裁的職務,企圖成為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的正式接班人。於是他(也可能是他的老友 Geffen 擅作主張)透過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放話說:Katzenberg 不幹了。
「老猿掛印回首望。關隘不在掛印,而是回頭。」Katzenberg 試圖以退為進逼宮,沒料到惱怒的師傅 Michael Eisner 根本不給他機會回頭。
墜機事件兩個月後,迪士尼正在歡慶《The Lion King 獅子王》爬上那個史上從來沒有任何動畫電影登上過的賣座山頭。一路領導動畫團隊的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正式被掃地出門。
史瑞克 vs. 瓦力
 ̄ ̄ ̄ ̄ ̄ ̄ ̄
接下來的劇情進展則更接近莎劇中年老愚蠢的李爾王:
Jeffrey Katzenberg 的背叛讓迪士尼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大受打擊,開始沈溺於一種集羞愧、悔恨、憤怒於一體的複雜情緒,並嚴重影響他作為專業經理人的判斷能力。
Eisner 統治下的迪士尼開始由盛轉衰。Eisner 火速重金禮聘CAA超級經紀人 Michael Ovitz 來替補被他攆走的徒弟。經常被媒體捧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人物第一名的 Ovitz 一手掌握各種明星演員和導演的人脈資源,卻根本沒有製片和片廠經營的任何 know-how。迪士尼付出的慘痛代價是14個月後還要支付1.4億美元的天價請 Ovitz 滾蛋(損失之高甚至還因此被迪士尼股東告上法院)。
這還不是這場迪士尼宮鬥所帶來的最大財務損失。Jeffrey Katzenberg 本人的資遣費在歷經難堪訴訟之後,合計讓迪士尼付出了2.7億美元的代價(其中還不含昂貴的訴訟費)。
要記得 Katzenberg 去迪士尼報到那年迪士尼年營收才3.2億,這2.7億資遣費等於十年前迪士尼年營收的85%。讓迪士尼全公司上上下下更為震驚的是,Katzenberg 完全沒有浪費時間,立刻把這筆資遣費拿去籌組一家新片廠來跟迪士尼打對台。
據說 Katzenberg 離職消息曝光的第一時間,Microsoft 的財務長立刻打斷 Bill Gates 的會議建議他出錢成立片廠給 Katzenberg 經營。但 Katzenberg 婉拒了,他寧願選擇用迪士尼的錢進行復仇大業。Katzenberg 找來了剛剛賣掉唱片公司的 David Geffen 一起創業,Geffen 則又點名剛剛以《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和《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登上事業高峰的 Steven Spielberg 一起投資。「我跟他說我們這幫人終其一生都在替片廠打工,是時候該搞一家我們自己的片廠了」Katzenberg 如此說服 Spielberg 上車。好萊塢睽違五六十年來第一家新片廠「夢工廠 DreamWorks SKG」終於在復仇的背景音樂中轟動成立。
1994年成立的夢工廠成為一場甜美但艱辛的夢。SKG三巨頭也沒能一起撐到最後,來自唱片業的 David Geffen 很快就被電影業的大起大落嚇到,不久就淡出經營。十年後 Steven Spielberg 主導的夢工廠真人電影部門脫手賣給了 Katzenberg 的老東家 Paramount。但這筆交易不包含製作過《Shrek 史瑞克》和《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馴龍高手》等經典動畫的動畫部門。Katzenberg 堅持把動畫部門夢工廠動畫獨立出來,自己再繼續苦撐十多年,以便繼續跟另外一個老東家迪士尼纏鬥到底。直到2016年夢工廠動畫才以高得出人意料的38億美元價格賣給 NBCUniversal,結束了他向迪士尼復仇的未竟之業。
值得玩味的是夢工廠的失敗原因其實就藏在 Jeffrey Katzenberg 的迪士尼職業生涯裡。
1991年,Jeffrey Katzenberg 發了一封題為「世界已在劇變:對我們家生意的幾點檢討(The World Is Changing : Some Thoughts On Our Business)」的信給迪士尼全公司主管(包含他的老闆 Michael Eisner),表達他對於公司和好萊塢未來的惴惴不安。
「《Pretty Woman 麻雀變鳳凰》、《Ghost 第六感生死戀》、《Home Alone 小鬼當家》這些大受歡迎的電影告訴我們一個屬於1990年代的教訓:排除掉那些一時熱潮和過度行銷的干擾,到最後社會大眾終究還是會自己找到那些他們真的想看的電影。這些電影的成功總是基於兩個元素:好的故事,以及完善的執行。不是明星,不是特效,不是勞師動眾,不是不惜工本,更不是一窩瘋的熱潮」他在信中說。
在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 甚至 Email 都還沒普及的年代,這封長達28頁的紙本信快速透過傳真機的尖銳噪音在好萊塢掀起了一波聲浪。媒體搶刊全文協助散佈 Katzenberg 對好萊塢模式的質疑,尤其特別指名道姓批評Warren Beatty那部昂貴而對迪士尼完全沒有效益的超級英雄電影《Dick Tracy 狄克崔西》。
這封信引發的風波後來被導演 Cameron Crowe 改編成為運動經紀人電影《Jerry Maguire 征服情海》的劇情:電影中 Tom Cruise 也寫了類似的信批判整個行業,並寄給全公司的主管和同事分享,最後導致自己被開除。真實世界中,Jeffrey Katzenberg 和他的老闆 Michael Eisner 開始有嫌隙的起點也是這封信。
Katzenberg 或許始終沒有注意到夢工廠的失敗理由根本就白紙黑字寫在信中:
他強力質疑明星制過度發展對好萊塢有害,真正有價值的是編劇,編劇才是片廠應該多多花錢投資的對象。然而因為拍攝成本超出預期、票房起伏太大、還有2000年以後的 DVD 市場崩解,此外又沒有像其他家大業大的片廠有各種業外收入來分攤風險,腳步蹣跚的夢工廠動畫一直要到《史瑞克》出現之後才開始勉強站穩,但 Katzenberg 從頭到尾仍舊花了大量預算在邀請明星參與動畫配音。放眼好萊塢真正做到以劇本為中心、全職養創作者寫劇本的公司,正是 Katzenberg 的死對頭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 Pixar。《Coco 可可夜總會》的 Lee Unkrich、《Up 天外奇蹟》的 Pete Docter 、《Wall-E 瓦力》的 Andrew Stanton 都是皮克斯的全職員工,這些迪士尼 / 皮克斯長期投資的創作者才是夢工廠動畫在競爭中不斷吃鱉的原因。
歷史的因緣際會是:迪士尼的第一份皮克斯發行合約,正是當年充滿遠見的 Jeffrey Katzenberg 還在職時親自去和皮克斯董事長 Steve Jobs 簽下來的。
30年後他那洋洋灑灑28頁的信仍是足以顛覆好萊塢的真知灼見,只是最後真正達陣的人不是他而已。
好萊塢 vs. 全世界
 ̄ ̄ ̄ ̄ ̄ ̄ ̄ ̄
2016年8月22日夢工廠動畫完成交易的那一天,才是 Jeffrey Katzenberg 意義上真正從迪士尼「離職」的那一天。二十年來第一次,Katzenberg 再也不用馴龍、再也不用救世、再也不用搶救費歐納公主。他終於可以在他的迪士尼復仇劇中下台一鞠躬。
結果,不按牌理出牌的他這時候竟然來了一手「老猿掛印回首望」,回頭去了一趟迪士尼。
舊地重遊之日,他的師傅/仇敵 Michael Eisner 早已退休。Roy Disney 過世之前幾年在董事會聯合其他股東發動突襲,逼Eisner讓出他早已不適任的董事長一職。如今坐在執行長兼董事長位置上的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片廠經營者 Bob Iger。
於是師兄 Katzenberg 在會議上給了師弟 Bob Iger 一個他無法拒絕的 Offer。
直到週三的CES發表會上,這個由迪士尼、福斯、華納、索尼、NBC環球、維康Viacom、高盛銀行、JP摩根銀行、阿里巴巴等投資人集資十多億美金的神秘新公司才正式揭露他們野心勃勃(但短短的)的計畫:Quibi。
WTF is Quibi? 該公司的Twitter帳號甚至選了這個充滿挑釁意味的帳號名稱。
「我們的任務是讓你隨意咬一口(quick bites)卻得到驚人的好故事。」Katzenberg 在CES的舞台上解釋 Quibi 這個字的由來。
Quibi 不是 Netflix,不是 Disney+,不是 Apple Tv+,也不是後來才上線的 HBO Max。Quibi是針對手機用戶的短片串流平台,專門鎖定你的通勤、午休或是在沙發上滑手機的零碎時間,提供一集不超過十分鐘並以好萊塢電影規格製作的精緻戲劇節目、實境秀和新聞氣象等資訊節目。
為了展示決心,他們甚至宣示只會提供手機平台的 APP,所以使用者如果想要在大螢幕上收看必須自己使用裝置上的 Airplay 或是 Cromecast功能來投放。更重要的是 Quibi 的內容將會是第一個專為手機直式螢幕提供原生內容的平台。創作者必須同時使用直式和橫式構圖的兩台攝影機同步拍攝,並透過演算法將畫面結合成為一個十字形的畫面傳輸給使用者,做到不論直式收看或和橫式收看都不會有任何黑框,同時又可以在使用者把手機轉向時讓影片畫面即時無縫轉向,有如黑魔法。
除了偵測手機水平之外,他們還試圖在節目中置入其他手機功能,比如配合節目內容讓手機鈴聲響起,或是會依據 GPS 偵測你所在地時間藉以推出天黑之後才能看的恐怖節目。
為了和 YouTube、抖音、Instagram 上面的素人網紅經濟對抗,Quibi 將以每分鐘10萬美元的製作費,製作每年約8500集的精緻節目。已經加入 Quibi 陣營的包括 Steven Spielberg、J.J. Abrams、Guillermo del Toro、Sam Rami、Antoine Fuqua 和 Ridley Scott 等導演,以及 Dwayne Johnson、Kevin Hart、Jennifer Lopez、Liam Hemsworth、Idris Elba、Zac Efron、Tina Fey 、Dave Franco 和 Bill Murray 等明星。
Quibi 這個新品牌之所以能集結這麼驚人的陣仗,除了 Jeffrey Katzenberg 自己在迪士尼和夢工廠的多年人脈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察覺了串流時代對內容的強烈需求已經讓創作者更加重視著作權歸屬的議題,Quibi 因此提供了 Netflix 或是 HBO 絕對開不出來的合作條件:除了在 Quibi 上播出七年之外,其餘著作權完全歸屬於創作者,因此他們在其他平台可以有額外收入。
面臨擁擠而血腥的串流大戰,Quibi 試圖另開戰場、殺出生路。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Vox 旗下的科技媒體 The Verge 因此在 CES 的專題報導中以 “Quibi vs. The World” 來形容這條不尋常的路徑。
到頭來,Katzenberg 的故事終究是一個武俠故事。
在電影將死、電視將死,而且通通將死於手機和 Netflix 夾殺的世紀科技變局之下,曾被迪士尼逐出師門的 Jeffrey Katzenberg 站出來統一好萊塢各大門派,提出一個殺出重圍的激進構想:不如我們放下各自的詠春拳、形意拳、八卦拳、64手之類的舊功夫,發明一套新的。
一百年來電影一直就是一門「如何吸引觀眾眼光」的生意,但這家百年老店早已沒有年輕人的俐落身手來應對觀眾和媒介的頻繁招式變化。 Quibi 是第一次由電影從業者主動提出的原生媒介規格,而不是「電視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電視上放電影,「DVD 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 DVD 上放電影,「網路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網路上放電影之類的被動作法。
從來不選容易題目的 Jeffrey Katzenberg 的解題口訣:放下舊成見、接受新媒介、繼續講好故事。
Quibi vs Covid
 ̄ ̄ ̄ ̄ ̄ ̄ ̄
然後就像一部90分鐘長的標準好萊塢電影,Quibi 的故事在199天之後就戲劇性地收尾 ......
生不逢時的 Quibi 上週無預警地宣佈將自12月1日起停止運作,並在出售現有的技術和內容等資產後解散公司,將剩餘的資金退還給股東。Quibi 以主打 10 分鐘以內的精緻內容而且可以直立觀看為號召,並有先後經營過 Disney 和 Dreamworks 等片廠的 Jeffrey Katzenberg 擔任董事長, 以及先後當過 eBay 和 HP 執行長的 Meg Whitman 擔任執行長,然而最終仍在6個月內迅速玩完。這兩位好萊塢資深玩家(Whitman 也是 Disney 畢業生)在對股東的信件中表示:「我們的失敗並不是出自於不夠努力。而是我們評估認為真的已經用盡所有可能的選項。」
Katzenberg 在上週的一場訪談中重申他過去兩三個月說過很多次的結論: Quibi 失敗的主因是他們原本鎖定通勤時間的利基市場,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此時此刻每個消費者都受困沙發上,根本沒有人在通勤。
他坦承過去三週他們已經用盡各種方法尋求策略投資夥伴、願意收購的買主或是其他各種財務上的支援,但全部都踢到鐵板。他們認為再繼續撐下去結果也不會改變
娛樂產業媒體 IndieWire 認為 Quibi 則分析說 Quibi 鎖定的短片市場原本就有 YouTube、Vimeo、TikTok 和 Snapchat 等等免費而且永遠看不完的影片。而該串流服務孤注一擲地押寶在通勤之後(甚至一開始App還沒有投放到電視上的功能),更造成該公司後來求售非常困難。接連被各個片廠甚至 Apple 和 Facebook 拒絕收購,就是因為鎖定行動端的 Quibi 換到非行動市場上就難以顯現價值。
財經媒體 Bloomberg 引述 S&P 分析師 Naveen Sarma 的分析:每一個平台都需要吸引人的內容來讓新訂戶上鉤,並繼續用大量的內容留住他們。而萬一沒有達到目標,就必須要口袋夠深的母公司拼命搬資金來支援前線。Quibi 原先預估他們製作的175個節目會有8~10個可能會中。要命的是不僅一個節目都沒有中,而且他們的 App 甚至無法讓使用者截圖來製作病毒式擴散必備的迷因。然後再回去跟富爸爸們伸手要更多金援支持時之所以會一毛錢都要不到,是因為 Disney 或是 WarnerMedia 這些片廠當時投資心態並非覺得 Quibi 會中,只是純粹為了避免 Qubi 中了之後自家集團會面子無光而花點錢買張保單而已。
另外一家財經媒體 Forbes 提到 Quibi 其中一個豪賭是他們打破傳統電影電視的版權歸屬遊戲規則,讓其他平台的一切版權歸屬於創作者,而 Qubi 要的只有在自家平台的權利。這當然是一種吸引大量明星創作者參與的談判利器,但也是一種長期經營上的豪賭。Qubi 賭行動裝置端的需求會非常強烈,所以這些他們出錢製作的內容上頭的所有商業價值都會在他們自家平台上耗盡,因為所有消費者都會訂閱 Quibi,而不會等未來的其他二級通路上架。他們錯了。
科技產業媒體 TechCruch 認為 Quibi 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因為與其努力做功課、尋找市場上已經成功的短片模式,Jeffrey Katzenberg 寧願用好萊塢的老方法——把20億美元盡可能用在砸大錢買明星和導演來增加平台賣點 。最終 Apple+ 和 Quibi 等等串流大戰新玩家都是用同一個姿勢華麗跌跤,因為兩家都一樣花了大錢製作新節目,卻欠缺觀眾早已熟知的舊內容片庫來吸引觀眾上門。
值得玩味的是,把時間倒回到1991年 Jeffrey Katzenberg 發給 Disney 員工的那封信中,正是一再強調不要迷信明星的魔法。Katzenberg 用標題為 "Tracy, Tracy, Tracy" 的一整個章節苦口婆心地解釋讓 Disney 自傲的漫畫電影《狄克崔西》其實是一場完全被明星誤導的失敗。他強調「如果點子跟故事足夠強悍,任何一部電影都不需要仰賴特定的表演者就可以大獲成功」,因此希望員工在演員酬勞的談判桌上努力達到這個目標。
30年後,不知道 Katzenberg 是否改變了上面的想法?
抑或者等塵埃落定後,他會終於替大家修訂這封改變好萊塢歷史的信——「世界已在劇變:對我們家生意的幾點檢討(The World Is Changing : Some Thoughts On Our Business)」。
就像當年他在信中說的:「這是與眾不同的行業。即便不在行業裡頭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只熱衷於看電影,而更執著於想要理解電影產業背後的運作」,我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好萊塢的成功是如何成功、失敗是如何失敗。
「他們想要知道我們是怎麼創造魔法」Katzenberg說。
********************
Katzenberg 在正式發佈 Qubi 收攤消息的前一天,在跟員工的視訊會議中,」難掩情緒激動地要 Quibi 員工去聽 DreamWorks Animation (Katzenberg 近年才剛剛賣掉的公司)的電影《Trolls 魔髮精靈》中 Anna Kendrick 唱的主題曲
Quibi 準備資遣所有員工並支付資遣費。事實上 Katzenberg 也說之所以會選擇這麼早就解散公司,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他覺得目前就業市場越來越艱難,有義務儘速協助員工趕快找到新東家,不要耽誤人家的大好人生。
這個戲殺青了,就投身到下一個故事裡。
「現在,就讓我們重新回到繪圖板上,回到最根本的工作裡頭」Jeffrey Katzenberg 在 1991 年那封給 Disney 員工的信中如此作結。
小麻雀收購日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日新聞 - 第2073成交(堅 - 收購) 成交1600萬,收購唔畀分了。 馬頭圍高山道26號,車行,建築800呎,地舖成交1600萬。闊24呎,深30呎。
。。。。。。。。。。
馬頭圍梁朝偉間舖最新 update as of 9:28pm Monday:
發展商直接搵我,同我講 (100%堅):
(1) 發展商沒有同梁朝偉成交過1500萬,流料,無成交! 市傳是流料。
(2) 佢哋本身都唔太搵到梁朝偉, 839萬只是測量師估的價錢。 他們沒有開這口價給梁朝偉。 至於他們出幾多價,就唔方便講啦。
(3) 發展商仲諗緊方法同梁朝偉溝通,negotiation in progress. 影帝太忙拍戲 ?
我幫他們澄清 - 無成交過! 李根興 Edwin
。。。。。。。。。。。。。。
梁朝偉的2A鋪(利富行工具舖)是大單邊(新柳街及高山道),舖闊15呎 x 27呎,建築約500呎。 大單邊,道理上是較值錢, 較單面向街的舖一般值多8成至1.5倍,按人流決定。
如果高山道26號舖成交了1600萬,2B舖(補習社)成交1250萬,這間舖感覺應值約1500至1600萬,即接近梁朝偉當年的買入價。(2013年底他以1500萬買入)。839萬又真係低得滯,I'm sorry 發展商?
【信報】梁朝偉高山道鄰舖賣1600萬,今年5月被財團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的紅磡高山道26號、新柳街2A至2B號舊樓再有新進展,高山道26號地下剛以1600萬元沽出,較估值高出46%,現時項目只餘下影帝梁朝偉持有的一個地舖尚未被收購。
高山道26號地下,建築面積約800方呎,由新朗發展(實業)有限公司以1600萬元購入,呎價2萬元。據強拍文件顯示,測量師今年3月對該地下的估值為1096萬元,收購價較估值高出504萬元或46%。
「鷄記」麻雀館家族賺409倍
資料顯示,上址原由香港首間麻雀館「鷄記」創立人林坤的家族成員林瑞琼以個人名義於1961年以3.9萬元購入,近年由林氏家族另一成員林子英成為遺產執行人。以最新成交價計算,相較59年前的購入價大幅高出1596.1萬元或409倍。
新朗發展(實業)有限公司原持有高山道26號、新柳街2A至2B號約83.33%業權,故在今年5月申請強拍以統一業權。原本餘下3個地舖未能成功收購,今年8月以高估值25.3%的1250萬元購入新柳街2B號地下,現加碼購入高山道26號地下,故尚餘新柳街2A號地下未能收購。
新柳街2A號地下由梁朝偉於2013年底透過公司斥1500萬元買入,惟物業估值僅為839萬元,較購入價低661萬元或44.1%,因此一直拒絕出售,並在7月透過律師向土地審裁處提出反對強拍。
。。。。。。
風再起時【盛滙商舖基金】2020年第4季集資講座 (上限港幣6000萬) - 頭六場已滿
我們盛滙商舖基金, 是全港首間證監會持牌並專注投資香港商舖的基金公司。2016年成立以來,我們已經買入41間街舖,賣出33間,全數獲利,同期全港最多。 而幾年內獲利轉手的街舖,我們市場佔有率現在超過五成。(Note: 升值也跑贏大市三分一)
2020年第四季,我們又集資買舖。 今期上限港幣六千萬, 現有的客戶已經承諾投資加碼4600萬, 因此只得1400萬給街外新客, 投資最少港幣三百萬起。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我們的商舖基金 ,我們會連續幾場講座講解基金內容及目標回報, 每場限六位,I will be there. 我們是香港證監會持牌法團。
【此講座及投資只適合持有港幣800萬以上流動資產(非物業)人士或公司參與】
個市剛剛好在轉角位,believe me,今期好快會爆滿,額滿即止,先到先得。 如果你想在講座前,直接了解我們的基金及開戶口詳情,可直接聯絡我(李根興) whatsapp 9036 1143 或 Marc 6092 6444 / Joe 9250 6708 / Vivian 9311 9274 / Mani 9669 1789 / Monica 9305 8194 或致電 2830 1111 ?
今期集資的主題是「風再起時」。 世界輪流轉, 舖位都衰了唔少, 接下來可能是時候發圍時機。
(1) 肺炎總會過去
(2) 拜登上場,中美關係最對立的時候希望已經過去
(3) 遊客一定會回來, 通關又好,氣泡又好,唔會少過今日
(4) 最重要是,政府分分鐘撤銷工商舖辣招, 免去雙倍印花稅, 變相全部工商舖物業升值4.25%。
當然我做得舖這行,就要熱愛「舖」,賣花讚花香。 我相信舖市是最壞時候可能已經過去。
升市,個個都係股神樓神舖神,但跌市,大跌市先至考你功力。 我們今年肺炎至今,合共買入了8間街舖,同時最重要,賣出了5間街舖, 前後涉資金約2.5億。 沽出的舖全數獲利, 疫境中,買家都買到平貨,恭喜買家,大家雙贏。
接下來,我們每季目標都會集資約六千萬港幣,每年淨資產目標增長約兩三億街舖。入三出一,即係每買入三間舖,就賣出一間,做好售後服務,貨如輪轉。 目標帶給我們投資者長遠每年10%回報。
我無本事一玩就玩到幾十幾百億。 做任何生意要有「持續性」。情願做細啲,做穩啲, 紮實根基,一步步行好佢。最緊要最緊要就是投資者、商舖買家、租客、我們班同事們、同我自己, 穩定地持續賺到錢。
我是生意人,不是投資者。市升市跌,都繼續貨如輪轉,一定要有「持續性」, 就好似賣柴米油鹽一樣, 任何經濟環境 都有得食,密密食,唔可以 hit and go,炒一轉,發橫財,就人間消失。
我重複,All I ask for 就是每季集資幾千萬新錢, 每入三間舖就賣出一間,每年累積多兩三億街舖, 銀行借貸唔好過多,兩三成以內就足夠,小心駛得萬年船。當中成個基金我本人佔兩三成, 長遠達至每年10%回報。Very simple, 再俾多錢我都要 SAY NO! 一步步做好, 唔好過份膨脹,利益一致,人少少,最緊要大家穩定地賺到錢,賺開心錢?。
我是李根興, 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有機會到時見你。
More info on www.bwfund.com
香港證監會持牌法團 BBL650
【盛滙商舖基金】2020年第4季集資講座
盛滙商舖基金專注投資香港商舖,讓客戶以較低資金購入基金參與商舖投資(低至港元300萬),相對於購入單一商舖動輒過千萬元,投資基金的客戶等同以較低門檻投資多間商舖,更可分散風險。
盛滙將於第4季舉辦數場基金講座,讓您深入了解商舖基金及舖市再起動時機。
加開時期:11月27日 (五) / 12月7日 (一) / 12月8日(二) / 12月9日 (三)
時間:1 – 2pm
地點:中環新世界大廈1座1502-3室 (本公司會議廳)
對象:按證監條例只適合持有八百萬港元以上流動資產(非物業)人士
註:疫情期間,每場只限六位。參加者須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1.5米社交距離。
報名方法:
https://edwinlee.com.hk/%e8%ac%9b%e5%ba%a7/
查詢: 2830 1111 (Suki/Monica)
WhatsApp: 9218 5223
#商舖基金 #買舖要買得PR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Rh6JclPv7g/hqdefault.jpg)
小麻雀收購日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舖兩蝕,極品!】第2057成交(堅-註冊),剛曝光-【罕有市建局收購舖蝕讓,第二次?】收購唔識俾分,市建局剛以1341.7萬收購此地舖。
地址是大角咀埃華街1號A舖,建築面積380呎,現在是恆生銀行ATM 舖,實用是323呎。 簽約日期是2020年10月30日。
此舖是埃華街及橡樹街大單邊, 舖闊14呎,深18呎。 原業主於2016年8月用1700萬買入 (當時我都有報導過)。當時恒生ATM 租金是5萬元,當時回報3.5%。
再上一手業主,也是大幅蝕讓。再上一手業主是2012年9月用2228萬買入。
旁邊的珠龍麻雀館(舖30闊,50呎深,實用約1500呎),剛以6120.5萬被市建局收購。我感覺市值是約5000萬。
按市建局收購旁邊的麻雀館呎價計算,每呎實用收購呎價是40800。這間恆生銀行ATM舖是值1317.8萬,即大約是今次的成交價1341.7萬。
老實說,這間舖的市建局成交價,比我想像中低。 如果恒生租金是五萬元的話,回報有成4.5%,以銀行ATM 舖來說,好高! 可惜市建局或強拍一般都是按呎價計算收購價,不是睇租值回報,因此「細面積的旺舖」, 遠遠比起「大面積的靜舖」被收購無咁著數。
想了解多些收購鋪如何計算,我已經錄過好多好多條片詳細解釋。不能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請看我之前錄過的片。 相信是香港有史以來最詳盡關於 收購舖的影片。? 8條影片,合共約82分鐘 (唱獨腳戲,口水都乾)。
我本書【買舖要買得 PRO】也有講,全港書局有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wHll-Yhn927YbpdO7vT703dAogpFTDI
簡單來說,市建局來收購, 是按間舖市值的110%(如出租)或135%(如自用)來給錢業主收購。 何是市值, 不是睇同區七年樓齡, 因為樓越舊越唔值錢,但係舖越舊反而越值錢。 市建局是搵兩個測量師做估值,以價高者為準。 當然業主可以搵個「醒目」測量師,估值更加高,同佢拗過。 市建局通常會參考附近呎價同業主商議,按呎價出價給業主。 市建局日亦會為業主/租客送出特惠津貼或營業額損失補償。(Note: 私人發展商收購是不會賠錢給租客的,只有市建局會。)
以我所知,這間舖應該是市建局收購的第二間業主蝕讓舖。
對上一間是土瓜灣啟明街,4至24號,啟明大廈地下18號舖,成交1131.3萬。2019年11月22日市建局買入,實用面積450呎,樓齡56年,原業主持貨七年,蝕7%。
啟明街原業主是於2012年12月高峰期,盲目摸頂買入才導致損失。 該舖於2012年10月19以1180萬成交,再之前於2012年7月10日以837.8萬成交。 五個月時間升值了45%,你說是否盲目摸頂? 我也報導過,See video:
https://youtu.be/mCFbh4_kmFw
總結, 算這個業主唔好彩, 兼唔玩嘢。
(1) 唔好彩 - 因為市建局咁多年來,大約我估計他收購了約二千間街舖。 私人發展商則更多,收購了約萬幾間。一般市建局收購舖,單單業主都賺錢,這間是極度罕有的例外。 仲要是一舖兩蝕, 真的是經典!
(2) 唔玩嘢 - 可能業主唔係太熟舖。 我查過這間有限公司,手上持有只有另一間北角堡壘街33號(G7舖)的細碼舖 (2016年以530萬買入), 可能對市建局的收購唔太清楚。 如果是我,我一定同市建局「玩嘢」, 搵多幾個 「醒目」測量師估價較高, 去土地審裁處同市建局打官司。 大家都係打份工, 市建局大把錢,但我自己的錢一定緊張過佢?。
今次唔恭喜業主了。
P.S. 大家買舖要小心。唔好以為經紀吹水講兩講,搏收購,就盲目追價,一定要計數。要用呎價計數! 我好多單因為計唔掂數,明知會收購我都無追價買! 市建局收購都好啲,私人強拍的話,分分鐘仲慘。你問阿梁朝偉就知?
https://ps.hket.com/article/2646901
。。。。。。。。
如果你想收到我即時最貼市或唔方便公開講的舖市資訊,可whatsapp 我 (+852)90361143 。我可加你入 《李根興「堅堅流流」商舖資訊》 private message list。
我無心造謠言,只是每日我聽到的「八八卦卦」商舖資訊。?
李根興 Edw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eGEh1310-s/hqdefault.jpg)
小麻雀收購日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梁師傅的店在熙來攘往的觀塘中可謂毫不起眼,小小的店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雜。店內琳瑯滿目的商品有麻雀、排九和時鐘,再走進一點又會看到玻璃櫃內一排排手錶、金筆、火機、鎖具、煙絲、再加多一部鎖匙切割機…。看似雜亂無章又好像亂中有序。抬頭一看招牌:「觀塘鐘錶平價商場」。也許你會暗忖,小小地鋪這麼大口氣叫自己做商場?可是仔細看看的確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坐在店內櫃枱後面的梁師傅正在專注地修理鐘錶。右眼戴着黑色放大鏡,低着頭的他只見滿頭白髮,手勢利索在替比五毫子還細一圈的錶面更換零件。在他跟前是各式各樣的工具,有夾子有牙籤有氣泵和各式零件,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器具。看他在不同工具中切換自如,不時又把手錶翻來覆去仔細推敲,見他將像睫毛一樣幼細的一根秒針兩下子就安裝好了,穩陣又精準。像他所說修錶像治病,也講求望聞問切,對症下「藥」方能令它起死回生。
手機普及,消費主義盛行,現在會來修錶的人和從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可一個下午前來修錶的客人有老有少,雖說不上絡繹不斷,但也算是做不停手。一時這個說要換電,一時又有人要換錶帶,都是幾十元的生意。難怪梁師傅說修錶「搵唔到食,最主要都係做買賣。」就算是幾十萬的名貴手錶,再多奇難雜症,在外面的大修錶行可能要收幾千元,在這裏幾百元就有交易,他說「有得整咪整囉,丟掉了可惜嘛。」
除了修錶,幾十年來梁生做過的生意也是百花齊放,一開始靠買賣二手名錶起家,亦做過裝修,水電。人到中年,一次賭馬買中大冷門,中了百幾萬,那時候的百幾萬可以買幾層樓,放到現在跟中了幾千萬差不多了。中了馬之後意氣風發,很快又把錢輸光,差點連鋪位都要賣掉,慢慢又贏回本,起起落落幾十年,現在千帆過盡,說起以前的日子梁師傅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
要是修錶不賺錢,那為何到八十多歲還在堅持?梁師傅說得雲輕淡薄,他說現在人老了沒有年輕時拼搏,現在有自己的店,妻女也不時過來幫忙,過過安穩的日子也不錯。他又說,手錶不是甚麼重要的寶物,像配鎖匙,修錶這些技藝,再精通,客人可能轉過頭就忘記了。可是再微不足道,看到梁師傅如數家珍地介紹不同客人帶來的手錶,和種種回頭客的故事,證明凡事只要做得夠精夠好,還是會有回響。
觀塘面臨重建,附近不少鋪位已人去樓空。梁師傅跟政府為收購的價錢不合而爭持不下,但倒也沒有甚麼放不下,「我八十幾歲啦,大不了退休!別人八十多歲都要拿拐杖啦,難得我還有氣有力。」說罷又拿起一邊吃着的杯裝雪糕慢悠悠又吃了一口。
採訪:周莉齡 鍾楚琪
攝影:周莉齡 鍾楚琪
剪接:鍾楚琪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n6wLdVW8E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