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對紙本出版有興趣的人,都很想了解「編輯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但其實當編輯的,隨著這條「製作流程」的推進,「心路歷程」也在不斷糾結、變化。
每一次出書前或出書後,都會有人問,下期《就係香港》主題是什麼?而我的答案總是:「 未知呢!」這個「未知」,不是敷衍,也不是故作神秘(不過有時也真的想為讀者保持一點新鮮感),而是當腦海中的想法一日未落實成為版面上的圖文之前,任何想法都有改變的可能。
無論紙本的周期多長多短,形式如何,構思內容題材都是萬事的起點。這過程,時長時短,既困難又過癮。由醞釀一個主題到真正成為版面上的圖文,想法和做法都在不斷變化,有時是因為客觀條件,更多時卻是隨著故事一層層地深入發展而作出調整。編輯,不單要在種種限制下,把每個主題和流程都組織疏理好,並在deadline前完成對讀者的承諾;編輯,既要有想講好故事的意欲,也要在紙本的性格和讀者的喜好之間作出取捨、平衡,而這過程並沒有一把客觀標準的尺,即使有旁人意見,更多時是要求自己來來回回於不同角度,去審視每一種做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好處和弱點,從而作出取捨,然後承擔後果。編輯過程就是一個永遠處於不安的過程。即使今日的大數據技術能將一切數字化並進行分析,但環境和人心,往往在你能掌握足夠數據之前已經改變(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無法意識或預知,昨天或明天發生的事對人會帶來什麼影響); 而即使掌握了數據,也未必能完全滿足觀眾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當故事來到印刷廠,即使能夠目擊著每一個生產過程,盡量確保印刷效果沒有偏離原意,但不安還是會延續——當你見到構思變成了具體的印張,然後釘裝成書,一切都成定局,隨即便要上市和讀者見面了,編輯依然會忍不住倒帶,回顧整個編輯製作流程中的不足與錯失,同時想像讀者對新一期書的反應和批評⋯⋯這種糾結,一直隨著印刷機的運動而循環往復。然而忐忑不安的心情,也往往會成為下一期書的動力。
三年以來,《就係香港》季刊就是在編輯這種不安之中製作出來。本年秋季號將在本周四(30/9)上市,大家到時可以和編輯一起去查找不足,讓我們繼續改進。
訂閱詳情 : bit.ly/3Ew9eN1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編輯部
同時也有1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Post76影音玩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期熱門野好多, 【 B&W PI7 及 PI5 真無線耳機正式登陸香港 】一定係最頭條的新聞勒,仲有好多不同新聞,先來同大家講下幾個編輯部覺得比較高熱的主題先: 00:00 導言 00:10 B&W PI7 及 PI5 真無線耳機正式登陸香港.【耳機資訊】 01:20 大家玩 AV 有無...
就係香港編輯部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誰都想要安居樂業,可是世道好像越來越艱難,就連一地之主都難以安居。
地主神位靠邊站,連神仙都要蝸居,有的更被水管侵佔,甚至「牌去樓空」,莫非地主也移民?
從前,人們敬拜神明祈求平安,如今連神明都活得艱難,凡人也只能靠自己。
#就係香港編輯部 #謝浩然攝記 #香港街拍 #街頭風景
就係香港編輯部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城市是那麼方便,城市又那麼壓抑,還好香港城市一直與自然為鄰。城後面有山,城中間有海港,城內不同角落還有鳥和樹。細心觀察,自然,就在身邊。
書中也有大自然。
「就係香港」編輯部精選十多部有關大自然的紙本書及雜誌收藏,於中環街市pop up store 閱讀室內展出。選書有的以細膩的素描及生動插畫去描繪香港及外地珍罕的自然生態,呈現生物多樣性,;有的將大自然與身心靈連結,也有呈現大自然獨一無二的藝術性一面。當中一些有數十年歷史的珍貴藏本,更我們由從前的香港走到現在,感受在地的變化。
1931年的《The Hong Kong Naturalist》期刊,由香港最早期的博物學家香樂思(G. A. C. Herklots)編著,並滙聚了生物學家、民俗學家、考古學家、健行探險家等的研究。除了詳盡資料,書中還有早年珍貴的手繪彩色插圖,包括多種本地原生植物及鳥類,加上典雅的排版風格,都讓人感受到近百年前的時代氣息。
同樣以手繪彩色插圖去再現本地自然生態的《A Colour Guide To Hong Kong Bird》,是前市政局七十年代中期的出版物。書中記錄了近四百種香港常見雀鳥,並詳盡記述了觀賞的生態點,例如香港魚塘、灌木叢、海沙、沙灘、石灘、都市、樹林等等。除了家燕、相思鳥等常見雀鳥,也收錄有不少稀有品種如灰樹鵲、松雀鷹,每一品種都描述了雀鳥的外貌特徵與辨認方式。同系列的《A Colour Guide To Hong Kong Animals》,亦包含豐富的彩色動物插圖,本地各類原生動物包括哺乳、爬蟲、兩棲類、淡水魚、甲殼類,到無脊椎生物,都一一收錄在案,同時將香港的生態棲息地,由泥土到都市,都逐一闡述。
《朱翁同遊 香港原貌》則是香港第一代新聞主播朱維德的攝影著作。六、七十年代時已拿著Leica相機,朱維德走遍香港各處奇險或偏遠的山、波濤或隱秘的海岸,行山拍照之外,每到之處都會仔細採訪當地的居民。這些珍貴的黑白相片讓人回顧七十年代前尚未發展為新市鎮的沙田,未填海的屯門灣和大埔墟,還有大嶼山各處原始的山景地貌。
近年出版的《感知西半山 就是自然》則以龍虎山為主題,卻有別於一般的行山指南,書中邀來本地藝術家、作家、地景建築師等,重新描繪及想像大自然和人的連結,書中觸及人文歷史、社會結構、建築、自然史、動植物學等,並以散文、短篇小說、畫作、攝影,甚至代入昔日「山民」(即是大樹)的角度,以大樹寄來的短箋等不同形式,重現一個立體而豐富的西半山。
「就係香港」於中環街市的pop up store 設下小小的閱覽室,以由現在起至本月底,以「城市和自然」為主題,與讀者分享這些編輯部選書。歡迎大家路過時稍緩腳腳步,坐下來,好好呼吸大自然的氣息。
「就係香港」流動編輯室+Pop up store
日期: 即日起至2021年11月30日
地點: 中環街市Shop P05B (2樓)
開放時間: 周一至日 10am-10pm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popupstore #中環街市 #就係香港編輯部 #readingcorner
就係香港編輯部 在 Post76影音玩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期熱門野好多, 【 B&W PI7 及 PI5 真無線耳機正式登陸香港 】一定係最頭條的新聞勒,仲有好多不同新聞,先來同大家講下幾個編輯部覺得比較高熱的主題先:
00:00 導言
00:10 B&W PI7 及 PI5 真無線耳機正式登陸香港.【耳機資訊】
01:20 大家玩 AV 有無搞隔音.???【影音熱話】
02:11 可行 8K 解像度 !? 全新 Apple TV 4K 對應 HDMI 2.1.【影音資訊】
03:04 Belkin Soundform Connect 小法寶:AirPlay 2 投放音樂.【影音資訊】
03:45 《 奪寶奇兵 Indiana Jones 》四部曲 4K 修復版.【藍光資訊】
04:18 永恆族 Eternals 正式預告釋出!率領「復仇者」鋪路.【電影資訊】
?出左片之後的一個星期左右都會係度回覆, 之後就可能係科林先會睇到新留言架勒!!!
----------------- ⚡️⚡️⚡️ 精選文章 ⚡️⚡️⚡️ ----------------
?Web: https://post76.hk/portal.php
?網店: https://store.post76.hk/
?Mewe : https://bit.ly/38yYT4X
?YouTube: https://bit.ly/3qyrixZ
?FB: https://bit.ly/3bOMZ8Y
?IG: https://bit.ly/3nTarV5
??♂️◆Post76主站影音報告◆?
https://bit.ly/2FtLbBj
?♂️◆Post76影音論壇精華帖◆??
https://bit.ly/2WZa1iC
??♂️◆Post76影音論壇熱門帖◆ ✈️
https://bit.ly/2IDflEh
#Post76玩樂網 #Apple TV 4K #B&W PI7

就係香港編輯部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家道理雜誌》的起源
「動物界的一夫一妻」是最早的一集,當時還未有《國家道理雜誌》的系列名稱。編輯部眾人回想,「當時因為疫症,被很多受訪者拒絕上門採訪。最終就決定找來怪奇以全動畫形式製作冷知識系列。」後來大家都覺得形式有趣,於是長做長有,並起名為《國家道理雜誌》。至於為何叫作《國家道理雜誌》,純粹「隨便噏、求其決定」。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疫情 #冷知識 #動物 #動畫 #國家道理雜誌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就係香港編輯部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民進黨政府鴨霸關掉中天新聞台,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一次聲援中天的群眾活動中自稱是「誤入叢林的小鬥犬」。他出生於1957年,不年輕了,論經營企業也有45年,絕非「小鬥犬」,但他絕對是一隻鬥犬。這隻鬥犬誤入政治叢林12年,繳了不少學費,但他意志堅定,學習很快,「中天新聞台」也許會消失,但「中天新聞」會挺下去,讓無色理念發光發亮。
蔡衍明是成功的商人,霸氣、率真、講義氣、思考不受框架限制。他出身後火車站富商家庭,父親吃過白色恐怖苦頭,年輕時支持黨外,在台灣賺了第一桶金,90年代到大陸投資設廠,成為第一批西進台商,跟著大陸黃金30年賺了大錢,成為台灣首富之一。台灣人重感情,賺了錢就想投資故鄉,造福鄉親,初期投資飯店餐飲,也賺了錢,經營企業連戰皆捷。
後來因緣際會買電視台,誤打誤撞連帶買了《中國時報》,卻渾然不知「媒體即政治」,闖進政治叢林吃了不少苦頭。入主中時集團,正如他自己所說,只帶了長子進入,其他完全尊重既有班底,初期尚能相安無事。
但《中國時報》有自己的報性與獨特的組織文化,蔡衍明經營企業一路順遂,也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更不懂如何與新聞人溝通相處,大約1年後開始發生文化衝突。
《中國時報》長期與《聯合報》並列兩大報,內容相對較開放,對台灣民主化有貢獻。余紀忠先生文人辦報,輕視組織管理,自己找能人幹才,給最優厚薪水與獎金,重要新聞自己指揮編採,主筆室擺張辦公桌坐鎮指揮。直接領導的風格養成編輯部人人頭角崢嶸的特殊文化,報社充滿自由主義、反權威色彩。
蔡衍明第一次和報社中層以上主管會面,就有人挑戰他的政治立場,詢問未來《中國時報》是什麼顏色?形同要他交代政治立場,已預告遲早難免發生的文化衝突。
他受正統國民黨教育長大,自認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到大陸拚事業30年,又見證大陸經濟社會神速的進步,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希望中國富強。但台灣政治環境變了,不再是他成長時那個鼓勵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社會,「親中」成為政治不正確。
大陸應尊重台灣人感情
他認為兩岸和平、合作最有利,台灣不需要敵視大陸,大陸應尊重台灣人的感情,誠懇幫助台灣發展經濟,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兩岸就可以漸漸融一。素樸的「無色」理念,看在反中人士眼中,卻成為「賣台」。他們連結他的政治觀點和在大陸賺錢兩件事,輕率認定「拿共產黨的錢、幫大陸辦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他接掌《中國時報》的所有風暴,都源自這二點。第一,頭角崢嶸的《中時》文化和賺錢企業家之間的文化擦撞,一些舊人不服紛紛拂袖而去。而《中國時報》是個大報,動見觀瞻,內部衝突外溢效應,讓討厭在大陸賺錢台商的人抓到機會,加碼攻訐蔡衍明「親中」、「賣台」,加上幾個政治立場鮮明的幹部,離開《中國時報》後,以親歷其境的身分加油添醋提供素材,更讓人百口莫辯。
經過這次中天新聞台關台事件的衝擊,一些真相漸漸浮現。所謂旺旺中國每年領取「補助款」,其實是大陸對企業的獎勵補助,所有中外企業都依法領取,並非獨厚旺旺中國,而旺旺中國和旺中媒體集團是兩家公司,前者是香港上市、大陸營運的公司,後者是台灣媒體集團,同一位董事長,但股東結構不同、法遵不同。
關台風暴過程中,曾有民進黨立委企圖打「國安牌」置中天於死地,在立法院質詢國安局,要求說明旺中集團和大陸是否有不法關係?國安局明確回答,中天換照無關國安問題,NCC主委亦有類似陳述。民進黨完全執政將近5年,蔡衍明有任何不法,老早查清楚了,「紅媒說」可以休矣。
社會大概都認定蔡衍明是統派,其實未必準確,這牽涉到定義問題,什麼是統派?2014年蔡衍明在上海主持《旺報》舉辦的「創富論壇」,在開幕演說中主張,應該用「融一」取代「統一」,先促進兩岸融合為一體再談統一。請注意,這是在大陸的演說,是對北京當局的建言。
兩岸融一可以過好日子
回到台灣,他多次在報社主筆會議進一步說明,「融一」是漫長的過程,大陸要心靈契合、和平統一,就是代表要讓台灣人心甘情願接受統一,何況「統一未必代表統治」。但台灣不能逢中必反,不能追求法理台獨,要讓大陸對統一不感到絕望,善用兩岸融合的進展,讓台灣人日子過得更好,這才是台灣的最佳策略。他倡議「無色覺醒」,簡單說,就是不藍、不綠、不紅,從人民角度思考未來。請問,這是統派嗎?
論媒體老闆介入編輯台,先不談法理爭議,德國歷經多年憲政層次的辯論,最後肯定媒體老闆身為媒體一分子,也有權力分享媒體所擁有的新聞自由。就個人所學所知與實務經驗,全世界、全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恐怕沒有一個媒體老闆不介入編輯台。
再看看眼前各電視新聞台老闆,誰不介入編輯台、介入政治,遑論民進黨政府毫無遮掩介入媒體,甚至操控NCC委員提名,把獨立機關變成手中玩具,不但介入媒體,還進一步剝奪反對方媒體經營者應有的新聞自由,合理嗎?誰更對不起受播大眾?
這隻鬥犬霸氣,但願意溝通,也能夠溝通,他的見解常常很跳躍,有時超前思考太多,讓人直覺不可思議,深思卻感到有道理,有助突破思想框架。
蔡衍明常說「碎碎念是最好的管理方法」,他表達很直接,不習慣的人容易受不了。但他主持會議從來沒有會議紀錄,也不追辦,幹部各自心領神會,微信群組更多是屬於「盍各言爾志」的性質。
這才是真實的蔡衍明。
(作者戎撫天為中國時報總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