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到一篇很優秀的泳壇學妹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495270074/posts/3092512214141924/?d=n)讓我回憶起一段自己的過去。
以前,我最討厭別人得知我的游泳成績後,第一句話就問我:「所以妳以後要當教練嗎?還是要當體育老師?」
當時,我很不屑這個框架,我認為這是對我和其他運動員某種形式的羞辱。「你是覺得我們運動員除了運動外,什麼都不會嗎?」「為什麼因為我游泳成績優異,你就把你的刻板印象套用在我身上?」在我國高中的時候,體育成績優異並不像「考上建中北一女」一般光榮。我有時候會想:每天這麼努力做的事,為什麼不被認同?好好練游泳、目標參加奧運,難道沒有意義?我常常被灌輸這種觀念:「運動不能當飯吃」「體育不是什麼好成就」運動成績優異者容易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嫌。我的自尊心不容許自己被看不起,所以我想證明自己不一樣。我想告訴大家我除了游泳的成就外,我還有很多能力和才華。當時,我也遇到了很多訓練以外的困難,我看盡台灣體育百態,看著一些不公平、不正義的事重複發生,黑箱作業、欺負選手、掌權者的利益糾葛,而我無能為力改變......我成為了一個絕望且憤怒的女孩。我告訴自己:我以後不讀體育系,我絕對不要當教練,也不可以去學校當體育老師!我要離這圈子越遠越好。
大學,我進了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就讀,仍然是甲組校隊的我繼續游泳競賽,但我已不是那個對游泳一無反顧的人。我練練停停,我要花時間維持游泳能力、學校課業,我更要去尋找人生中其它的可能性。我以為上了大學,「游泳」這件事可以在我的人生中淡化,那些我的不滿和痛苦可以漸漸被遺忘。不料,事實正好相反,我在2017年接觸到體育改革 Fair Game!TAIWAN!體育改革聯會,和一群瘋狂的朋友開啟了一連串我萬萬沒想過的旅程......我們激起了台灣社會對於體育關注的漣漪,掀開了體育多年來埋藏在角落的秘密,我受到體改長輩贊助到澳洲訓練了一年,這些事對我的人生改變無法計量,直到現在還一直影響著我。那些多年來的酸甜苦辣居然成為了我的養分,它不應該被淡化、遺忘,那些是我應該擁抱的獨特故事。
......你們知道,我現在在做什麼嗎?
我正在申請體育相關研究所;我正在當教練,而且,我還在學校當老師!我以前最不願意做的事,現在居然全部都發生了。
以前,我最討厭別人問我是不是要當教練,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我唯一的出路,而且他們有點看不起這個出路。現在的我深信,教練、老師是帶著任務、需要持續進修、以身作則、傳遞正面影響力的角色。在我的學生身上,我看到了我給他們的幫助,我目睹他們努力、他們每一次的進步。這樣的事,怎麼會是沒成就的事?我活得好也活得快樂,教練、老師,怎麼會是一個沒飯吃的職業?
運動員當然不可能只會運動,我有好多朋友都在各個領域發展得很好。有學弟妹問我,我絕對大力支持他們花時間在運動專項以外的事!台灣的體育環境,的確很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但加入應該是出於「熱情」與「選擇」,而不是被迫留下。「如果我想看到改變,那我必須親自、腳踏實地的改變。那些我以前的憤怒、不滿,才會真的有意義。」這是我現在選擇身體力行的理由。那些過去在運動員身上的刻板映像也該是時候被淘汰......運動相關產業是一個充滿正能量與前途的領域;運動員,是一群充滿創意及可能性的人才!
#暑假就是特別有時間可以寫文發文
#研究所申請倒是還沒寫好 ......😅💕
工商管理學系出路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校務諮議建言
上週五(3/31)是台大一年一度的校務諮議會議,前年開會的經驗發現諮議委員所提供的意見,都非常珍貴,而且討論過程的智慧激盪,更值得學術主管共同參與,所以去年起所有學院院長也都受邀一起在會場。今年我們邀請四位海內外的大學校長、人文領域的黃院士,為加強產業經驗的協助,也邀請三位我熟識的海內外企業家與會。主辦工作由秘書室負責,在林主秘領導下,感謝所有秘書室同仁的辛勞,一整天的會議,包括特地安排參觀校史館及新設立的 Design School,所有活動相當順利
一大早,楊校長報告完校務的願景與實踐後,就是接連三場次的校務建言討論。內容非常精彩,我摘錄部份我認為跟大家相關的意見,略作說明。校務諮議的建言概分三個範疇: 大學整體定位、教師職涯規劃、及學生培育。
在整體定位與策略方面,大家著墨最多的是,台大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大學( Great University),定位上偉大的大學應該要能辨識學生的長處(扮演伯樂角色)、挑戰、激勵學生,並幫助學生成為領袖。意即 Identify, Challenge, and Preparing。要以長遠、開放的眼光擘畫未來,並擇善固執,尋求突破,實地去做,找出對的事,堅持一段時間,關鍵是必須有執行力去做,形成對的循環。委員們也期許台大除了以排名作為指標外,能積極尋求更好的規範來定義偉大的大學。
教師培育方面,普遍建議在舉才時,一定要盡全力尋找最好的人才,建立對傑出人才加速升等的機制,減低初任教同仁之授課時數,採行 Mentorship 制度,並在升等前,有預審機制,一方面輔導有困難的年輕學者,一方面也讓同事間有機會了解同儕優異的研究能力。積極實踐休假進修的制度,使教師能定期走出學術「舒適圈」,銜接國際前瞻研究,並積極鼓勵教師帶領研究團隊開創公司,學校才能了解如何訓練對未來產業有用的人才,也能創造研究成果對社會的影響力。
大家花最多時間討論的是學生的教育,首先,委員們都有共識,好的大學最重要的是培育優秀人才,能夠獨立學習 (Learn how to learn)、獨立思考,對社會、國家、人類做出貢獻。但是,委員們也對以下幾個現象極為擔心,包括: 台灣社會風氣目前流行小確幸,年輕人的雄心抱負不如國際上同年齡層者,對前瞻研究的信心不足,攻讀博士學位產生遲疑,出國進修人數大幅下滑,缺乏國際歷練與視野磨練,不利國家長程發展等等。
委員們對學生培育的教育議題發言非常多,其中有兩項,我個人覺得很值得讓關心台灣未來人才培育的專家們深思。第一、「考與綱」的關係:目前教育部政策是考綱合一,固然是遷就”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實。但與會委員們幾乎一致都認為台灣教育把我們聰明的學生,限制在花時間準備考課綱、從窄小知識範圍內尋求標準答案的漩渦裡,是許多問題的根源。學生因而從很小就失去學習的樂趣,失去探索學問的好奇心,失去思辨的訓練。但關心孩子的家長們,似乎天生就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如何讓社會大眾對教育有”看長不看短”的共識,是一大關鍵。
第二、跨領域學習:這在國際任何國家的大學已是常態,但在台灣,文理醫農工商等等細分選項,皆因考試之便高中時期即已過早分科,學生跨領域學習機會變少,文科學生的出路被限制,科技領域學生又因而少了現代國民該有的深度人文素養訓練,無法帶領社會更上層樓的能力。更雪上加霜的是台灣的大學學系體制僵化,科系的本位主義,使得這十幾年來,國際頂尖大學紛紛強調未來人才培育以跨領域學習為主的做法,在台灣的大學校園寸步難行。委員們紛紛指出,最重要的關鍵是教育部應對大學教育鬆綁,放寬各種招生名額的限制、含碩、博士班的名額限制。這些限制讓學校無法自主打破系所籓籬,因而沒有額外資源開辦跨領域學程,專題或主題式課程亦無法生存,導致切割人文與科學的統整機會,科學的學生很難體會人文、社科、管理、藝術的美感精髓,人文的學生也難以從專題合作中領會科學的邏輯與思維。這個問題,深深考驗教育部在教育與管理間的智慧,以及如何取得立法院的監督信心。正好,前天有朋友傳給我這個連結,談的就是跨領域學習,何須再選系,就是闡述這些觀念,非常值得大家看看。
其他一些教學技巧性的技術問題,例如:善用線上課程、翻轉教室、研討課程、引進業師、增加基本能力訓練等等就不在贅述。不過,我很贊同會中校長們所引用的一句話,出自李政道先生。他說: 「只能答,不能問,非學問」。(我查網路整句似乎是: 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這句話很有意思,學問學問就是要學著問,不是要學著找答案。台灣的教育離真正傳遞學問,看來還有不少距離,可能要社會、家長、老師、教育機構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培育未來社會所需的棟梁人才!
http://www.storm.mg/lifestyle/88087
工商管理學系出路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學生日常:入學篇(上)》
「為什麼當初妳會選擇醫學系?」
「怎樣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讀醫?」
「要如何準備才能考上醫學院?」
為了一併回覆讀者們的來訊,我想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當年入學的經過,讓有志讀醫的同學在選科前有多一點了解。
不過我得事先聲明,身為歷史遺物的末代會考生,當年是透過中六拔尖計劃(Early Admission Scheme)考進大學的,跟現在新高中文憑試學生的入學途徑有別,而收生人數也由當年的320增至過往幾屆的420,來年更會招收合共470名醫科生呢。
所以,這篇文章絕非什麼神科攻略,充其量是一份過氣的Past Paper,僅供參考。不過,縱然考核形式有所變動,醫學院每年的收生準則其實也大同小異,不過是舊酒新瓶罷了。
1. 選科考慮
會考放榜當天,我收到始料不及的成績,大家在紀念冊上的祝福竟然成真!冷靜下來後,我才驟覺自己要提早一年作出大學選科、職業路向的抉擇。那一晚,我久久未能入睡。
我當然也有我自己的夢想,但實在找不到相應的大學學科,所以仍在唸高中的同學不妨多去各所大學的開放日,及早認清自己的出路。
隔了幾天,媽媽問我要不要修讀法律系,她可能看得太多電視劇了,竟然幻想我能成為一位大狀,我說,我的口才不夠好。
於是,我想到用排除法來篩選一下。
雖然我出身於理科,但對精算、科學或工程系可謂一點興趣也沒有。我也把環球商業、工商管理等學科擱在一旁,因為我深知自己不是做商界女強人的料子呀。
醫科呢?我不怕血,也不怕解剖,生物學也算是我最喜愛的理科科目,難得內心沒有半點抗拒,既然符合收生要求也不妨一試!我貪婪地想要窺探一下這個神秘的學科,心想要是讀不來,翌年才轉系也不是難事,想不到就此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2. 聯招排序
當時我們EAS學生只需在三所大學裡各選三科再排序,相信JUPAS的表格更使人眼花撩亂吧。
經過多番思量,我選了港大的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牙醫學士和言語及聽覺科學學士,把與醫療相關的學系一併排列,感覺好像較有誠意。
同樣地,我把內外全科醫學士(MBChB)放在中大的首選,另外也擺放了我感興趣的翻譯系與傳理系,面試期間果然被問及箇中原因呢,所以同學們在填寫選項時,也要預備好如何解釋選科的次序。
3. 兩大醫學院
至於如何在MBBS與MBChB中抉擇,首先要考慮兩間醫學院的課程結構。
港大標榜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大則著重System-based Learning,兩者其實也並存於每所現代的醫學院,只是比重稍有差別。
每年看著新出爐的狀元受訪,說到如何受港大的「解難為本學習」吸引,我們都忍俊不禁!因為港大醫學生普遍對PBL不存好感,所謂自主學習,說穿了不就是自學麼?
平心而論,中大醫學院的前期理論教學確實比港大為佳,而代價就是較為密集的課堂與測驗,要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了。但到了臨床見習期,所有醫學生都要在兩大教學醫院掙扎求存,差別就沒那麼大了。
另一點要納入考慮的當然是校園環境啦。
綠意盎然的中大校園散發著人文氣息,書院制度亦是其賣點之一。但我自小深受《哈利波特》的影響,比較鍾情港大Main Campus的英倫古典風,所以即使每天要乘車到醫學院上課,我也一直堅持要住在本部校園的傳統舍堂裡,而Hall Culture亦是港大的另一特色。
(待續)
工商管理學系出路 在 [1分鐘精華篇]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金子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觀看學姊完整分享影片// https://goo.gl/Zk9oHU【 IOH 講座上架】原來 工商管理學系 那麼好玩!喜歡運動的你有福囉!畢業於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 的Jenny ... ... <看更多>
工商管理學系出路 在 台大管院的出路何如? -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今年家教的學生自然組和社會組科目全考,自然組應該可以摸到清交電資;社會組有機會可以上台大管院。該生對於兩者出路均不排斥,唯一在乎的是出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