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不是新聞了,但
我的粉紅色書單跟大家不一樣。
勉強算是流行的金智英,我買了電子版,根本就忘了是什麼顏色。
#粉紅色書單 #書單
#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跨界通訊 #高校制服戀物論 #短篇小說 #流亡者 #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 #平原上的摩西 #殺人犯還在外面 #82年生的金智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
平原上的摩西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首獲台北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轉而踏入寫作的起點
「溫暖,溼潤,機車轟鳴」,是雙雪濤對台灣最直接的印象。
小說家 #雙雪濤 出身東北,201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平原上的摩西》驚豔文壇,筆下以鮮活的東北口語、俐落的文字節奏聞名,被稱為「天生的小說家。」
然而,原本在瀋陽擔任銀行職員的他,人生轉而踏入寫作之途,卻是因於台灣的緣故。
在《天吾手記》中,台北登場了。
他將東北故鄉的現實,加上對台北的粗略印象與想像,寫成虛實交錯的雙城故事,以一個忽從中國東北「穿越」到台北的刑警李天吾為主角,描寫他在台北的奇遇與待破謎團,並藉由回顧他的東北過往,著墨感情的失落與追尋……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平原上的摩西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精選
#精彩扼要的短書評
👉平原上的摩西(麥田出版)#社會主義資本化的時代 #冷眼中有悲憫的熱度
👉鋸齒形的孩子(大塊文化)#冒險連環炮 #猶太人歪打正著的幽默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好讀出版)#從脈絡裡看出門道 #趣味盎然的影像研究
👉包浩斯ABC(時報出版)#章節內容編排到設計都貫徹著包浩斯精神 #一本不簡單的入門書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Uni-Books 原點出版)#獨特的日系美學 #有圖有真相
👉圖說日本大事紀(愛生活手記.hi! my dear life)#出神入化的雜學式的圖鑑整理 #還原日本當代的立體面貌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左岸文化第二編輯部/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古今台日之間微妙的視角差 #邊看邊OS的有趣體驗
👉職場冷暴力(寶瓶文化)#工作環境健康指數 #離職止損
#我們覺得這本書很棒喔
#有興趣的話請你也可以讀一讀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按下「#搶先看」,不要錯過精彩文章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跟Openbook成為Line好友:http://pse.ee/5SYGV
平原上的摩西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