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
「幼兒鼻涕倒流嘔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寶寶] 2歲小兒感冒必吐討論-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孩子半夜咳不停,別再錯怪鼻涕倒流... 的評價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小孩經常夜咳咳到吐?? 的評價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寶寶] 吸鼻機吸鼻涕都會作嘔甚至吐-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寶寶喉嚨有痰,呼吸治療師教你簡易拍痰法 嬰兒與母親 的評價
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幼兒嚴防的秋冬7大疾病
秋冬時節,嬰幼兒求診比例多三成在秋冬季節,嬰幼兒來求診的比例較春、夏多兩至三成,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解釋:「因為病菌在37℃以上的環境活動力會被抑制;可是到了秋冬季節氣溫降低,病毒即變得活躍,因此,幼兒患有腸胃炎、感冒、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的情況會增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莊佳韻亦補充:「幼兒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比例約增1/3~1/2,主要是天氣逐漸轉涼,孩子的抵抗力或免疫系統因應溫度下降而出現改變,因此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病毒。」除此,秋冬的天氣較冷,有助於病毒的繁殖,同時流行性感冒病毒也進入高峰期。然而,也因為天氣變冷,父母經常讓幼兒待在密閉的空間裡,空氣不流通亦會增加病毒傳染的機會。
除了病毒性疾病,秋冬的過敏性疾病也會增多。由於臺灣的氣候潮溼塵螨盛行,造成許多幼兒患有過敏性疾病,尤其是氣喘最常見。具有氣喘體質的幼兒在天氣轉涼時,過敏性表現容易被誘發出來,若再被病毒感染而感冒,則會加重病情。
另外,當時序步入冬天,天氣更冷,不難發現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比例增加,不過莊佳韻醫師指出:「多數父母會讓寶寶在8個月前完整接種完輪狀病毒疫苗,因此即使被傳染,症狀也會稍微減輕,但仍是會出現發燒、腹瀉等情形,還是得留意。」
---------------------------------------------
『幼兒好發的7種疾病』
1普通感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感冒的引起原因多為副流感病毒或鼻病毒造成,會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輕微發燒等症狀。莊佳韻醫師指出:「症狀會隨著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些微的差異。」例如:2歲以下的幼兒,容易引發細支氣管發炎,由於孩子的細支氣管尚未發育成熟,若遭受病毒感染則較不易恢復,產生症狀的時間與不適會比大孩子明顯。
至於比較大的孩子,例如:2歲以上或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則通常比較輕微,但必須考慮孩子是否為過敏體質,以及是否有去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若孩子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反覆感染,除了不易復原症狀也會比較複雜,治療時間也會拖得比較久。
『症狀治療為主』
一般而言,病菌感染可分為病毒與細菌兩大類,病毒類感染大部分是以自身免疫力改善,一般採取症狀治療即可,陳萬德醫師說明:「例如:發燒則開立退燒藥;咳嗽、流鼻涕等依症狀開立藥物,多半不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若幼兒的感冒症狀比較嚴重,像發燒3、4天仍沒有退燒,家長擔心孩子引發肺炎,不妨和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X光或抽血檢查來協助診斷。
另外,比較大的學齡期孩子,可能是黴漿菌感染導致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會開立抗黴漿菌的抗生素。倘若併發中耳炎或鼻竇炎、肺炎等情形,則會對症下藥考慮以抗生素根治。」
『發燒3~5天以上,盡快就醫』
而在療程方面,普通感冒如果有發燒情況,3天以內的發燒傾向於症狀治療與觀察幼兒的精神活力與食慾。若發燒3~5天以上,則建議寶寶帶至醫院復診,以免產生併發症以致於發燒時間變長或症狀變嚴重。
2 流行性感冒
頭痛、喉嚨痛、高燒
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最大的不同是,流感的發病急,陳萬德醫師指出:「痠痛感、咳嗽等不適程度會很明顯,甚至必須服用克流感,發燒才會穩定下來,且併發肺炎的機率高。」
流行性感冒屬於流感病毒的感染,造成身體的不適症狀會比較嚴重,且影響的年齡層較廣,包括青春期孩子、甚至大人會被傳染,莊佳韻醫師表示:「有時會出現群聚性感染,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全家出現類似症狀。」
至於流感的症狀包括痠痛感、頭痛、喉嚨痛、高燒,亦可能併發肺炎、中耳炎。感染流感後的抵抗力變弱,易併發另一種細菌感染而引發中耳炎或肺炎,這時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流感分為A型與B型流感』
其實流感主要分為A型與B型流感,不見得一定會造成肌肉痠痛,有時即使沒有肌肉痠痛,但出現高燒不退的現象時,例如:39℃、40℃以上,即要考慮流感的可能性,而肌肉痠痛只能視為輔助判斷的症狀。除此,莊佳韻醫師表示:「流感亦容易併發肺炎或支氣管炎。」實際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容易引起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與鼻竇炎4種,以肺炎、中耳炎與鼻竇炎比較嚴重,症狀會持續較久且不容易恢復。
『克流感治療』
流感一旦確診,若情況嚴重,經醫師評估會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藥物,以降低之後產生重症的機會。
莊醫師指出:「流感比一般感冒更容易變成重症,要特別小心。」此外,今年的4~6月大陸爆發禽流感,而禽流感病毒所造成人傳人的案例雖然不多,可是進入冬天後這類病毒的傳染力變強,也要特別注意。
診斷流感最迅速的方式是進行快篩檢查,以克流感治療為主,陳萬德醫師表示:「倘若經醫師檢查,懷疑是肺炎,可透過一些檢查確認是否需服用抗生素。」
『預防方式』
至於預防流感的方法,陳醫師提醒:「在流行高峰期盡量不要帶幼兒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亦不要讓孩子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像是百貨公司、餐廳等。」除此,無論大人或幼兒皆應養成經常洗手的衛生習慣。
另外,莊佳韻醫師也經常被父母詢問:「我沒有帶小孩出門,為什麼孩子會感冒?」她解釋,由於大人的抵抗力與恢復能力較好,有時被傳染感冒病毒時會不自覺,並將病毒帶在身上、手上或衣服上,因此,建議大人從外面回到家,要抱小孩或跟孩子進行親密接觸之前,先洗手、最好換掉衣服,甚至洗完澡再跟小朋友玩,以避免傳染。
『3輪狀病毒』
三至五成的幼兒會嚴重脫水
輪狀病毒是秋冬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疾病,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口糞。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不過成人也可能會感染。陳萬德醫師表示:「一般的腸胃炎其嘔吐或腹瀉一、兩天,就會慢慢改善。可是,若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症狀持續較久,像是發燒、上吐下瀉較嚴重,必須住院注射點滴的機會較高。」嚴重脫水,可導致酸中毒、電解質不平衡與體重快速減輕、休克等情況。
除了輪狀病毒,莊佳韻醫師說明:「較大的幼兒還可能會感染諾羅病毒。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都屬於會感染腸胃道的病毒,並造成孩子嚴重腹瀉、甚至脫水。」父母若發現孩子腹瀉次數遠大於進食的量,包括水分、液體或固體食物等,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脫水現象。出現脫水時,心跳會變快、活力降低、尿量減少、口唇比較乾燥,這時最好趕緊帶去讓醫師檢查,先控制腹瀉的症狀。
『口服電解質液、少量進食』
當幼兒出現腹瀉或嘔吐等症狀,可讓他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如果沒有醫藥用的電解質液,可將運動飲料加入白開水做適度的稀釋,一方面可補充水分、一方面可補充電解質以及輕微的糖分,讓腸胃暫時得到休息,莊醫師指出:「倘若孩子還能夠進食,也可讓他少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此有助於腸胃道的恢復。」倘若持續腹瀉得厲害,只要進食就嘔吐或腹瀉,醫師則會視情況以注射針劑的方式來補充水分。
照護5重點
至於父母在照護患兒時,必須掌握以下重點:
1.在處理患兒的嘔吐物或糞便時,要妥善分開處理,照顧者亦要勤洗手。
2. 倘若幼兒是輕微腹瀉,可先將配方奶稀釋一半讓他喝;如果腹瀉得很嚴重,則考慮讓他改喝無乳糖配方奶。
3.當寶寶腹瀉情況嚴重時,父母記得幫他勤換尿布,以免屁屁的皮膚發炎引起尿布疹,造成紅腫或破皮。若解便次數太多,建議以沖洗方式來清潔屁屁,當寶寶的屁屁擦乾後,可塗抹氧化鋅等保護皮膚的藥膏,隔離皮膚與排泄物。
4.另外,在幼兒的成長過程,孩子的手手經常會東摸西摸、再放嘴巴,容易吃進大量的病毒造成腸胃炎,因此要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並時常幫寶寶清潔手部。
5.以前認為腸胃炎應完全禁食,不過,現在的醫學觀念反而認為讓腸胃炎的患兒,少量進食清淡食物,可促進腸胃道的恢復。
4.細支氣管炎鼻塞、咳嗽、痰多細支氣管炎是秋冬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陳萬德醫師說明:「之所以2歲以下幼兒好發細支氣管炎,是因為細支氣管發育尚未成熟、而且較細,只要受到病毒感染,會造成呼吸道有許多痰,且不容易咳出來。」
而初期症狀會出現鼻塞、咳嗽等,且痰很多,甚至1歲以下寶寶會出現呼吸急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莊佳韻醫師表示:「由於2歲以前的氣管還未發育成熟,當呼吸太過急促而影響食慾時,建議住院治療,在氧氣帳的處理下讓孩子的氣管能在溼潤的環境下得到修復,再配合拍痰以降低發炎程度。」
『支持性療法』
原則上是採取支持性療法,倘若呼吸急促則可能要進行蒸氣治療;如果食慾明顯降低,則採取打點滴的方式。陳醫師表示:「原則上針對病症做治療,以細支氣管炎而言,多半是針對化痰做治療,因此,父母盡量幫小孩將痰拍出來,同時讓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助於化痰。」
一般而言,明顯改善的時間至少需要一星期、甚至兩星期以上,主要決定於被感染的病原體。莊醫師表示:「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多為呼吸融合病毒引起,如果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或本身是嚴重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細支氣管炎,症狀都會變得很嚴重,要特別謹慎。」
因此,當父母有輕微的感冒症狀時,應跟寶寶保持適當的距離,甚至要上戴口罩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孩子。
5.過敏性鼻炎: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過敏性鼻炎好發於季節轉換之際,不一定在秋冬,有時在春夏季節交替也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早上起床會打噴嚏、流鼻水,晚上睡覺則會鼻塞、打呼得很厲害,眼睛不自覺很癢,常有清喉嚨的動作出現,有時孩子會出現明顯的鼻涕倒流,使得他一躺著就會咳嗽;狀況嚴重還可能早上起床就咳不停,莊醫師提醒:「過敏性鼻炎會合併高敏感性氣管表現,若這類體質的孩子有感冒,最好及早就醫控制症狀,以免愈來愈嚴重。」
過敏性鼻炎亦可能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等,過敏是慢性病,不像糖尿病或高血壓一樣有客觀的數據來判斷何時治療及治療時間,陳醫師指出:「因此,當發現孩子在天氣變化時容易有症狀,天氣好時會改善,即可高度懷疑是過敏;除此,若父母本身是過敏體質,小孩患有過敏的機率亦較高。」
『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治療過敏性鼻炎會先使用口服藥物,像抗組織胺、抗過敏等藥物,觀察是否減輕症狀,倘若效果不佳則會加上吸入型鼻噴劑,減輕孩子的呼吸道與鼻黏膜的發炎。不過莊醫師表示:「使用吸入型鼻噴劑的前提是孩子的年齡較大,可以做吸入的動作時使用才會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預防過敏性鼻炎,別輕忽感冒』
而在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陳萬德醫師根據醫學研究指出,80%的鼻子過敏是病毒感染後造成;20%是環境或天氣的變化造成。因此,患者在感染感冒後,雖然病菌已被消滅,可是症狀一直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過敏。
莊佳韻醫師亦表示,父母照護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早上起床時盡量別讓他立刻出門,最好先讓他喝一些溫開水,以免呼吸道內溫度的變化過於劇烈;而在出門前不妨幫孩子戴上口罩。另外,亦要避免接觸二手菸、灰塵厚重、布有塵螨的環境,以免誘發急性發作。至於刺激性食物像帶殼類海鮮、堅果類食物,可能會讓少數幼兒的特殊過敏體質容易發作,要避免或盡量減少。
6.氣喘、咳嗽、胸悶:氣喘的發作原因與過敏性鼻炎一樣,都屬於呼吸道過敏,現已認定這兩種幾乎是同一種病,只是看病人是上呼吸道較過敏、或下呼吸道較過敏。氣喘是支氣管慢性發炎,導致呼吸道腫脹、呼吸道管徑變窄。多數人對氣喘有莫名的恐懼,其實氣喘就是下呼吸道過敏,有時會發現病人突然喘起來,即是急性發作。不過,並非每個氣喘患者會喘,有可能是頻繁的咳嗽或慢性咳嗽,若對一般口服藥效果不佳,可能須考慮長期使用抗過敏藥治療,否則症狀難以緩解。
『氣喘太嚴重,不一定會有喘鳴聲』
典型的氣喘症狀是咳嗽,嚴重時會咳不停,孩子好像呼吸不到空氣、感到胸悶,甚至出現喘鳴聲。晚上睡不好,躺著的時候會覺得好像呼吸不到空氣而不斷咳嗽,會出現很多痰。莊醫師進一步補充:「當氣喘太過於嚴重,由於氣管收縮得厲害,不一定會出現喘鳴聲。」不過有氣喘的孩子大部分有前例可循,可能在比較小的時候即曾發生過,因此父母需特別留意,如果孩子曾出現呼吸急促等類似氣喘情形,在季節交替時很容易再度發作。
『療程需三個月至半年,甚至一年』
先以口服藥物像是支氣管擴張劑來治療氣喘,再配合緩解咳嗽、化痰的藥物來減緩症狀。莊佳韻醫師表示:「急性期的氣喘發作則會使用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效果最快,亦可直接作用在支氣管,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若使用2~3次以上的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而效果不佳,建議父母盡快帶孩子就醫,此時會使用針劑型藥物來降低氣管發炎的程度。
通常氣喘患者必須長期用藥直到症狀穩定為止,陳萬德醫師表示:「療程可能需要三個月至半年,嚴重則可能需時一年以上。」
『規律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
預防方面,通常本身有氣喘的幼兒,會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以保養氣管與肺部。莊醫師提醒:「父母要多注意孩子使用保養型吸入型藥物,最好能固定時間、規律使用,才不會氣溫一有變化就發作。」
如果孩子具有氣喘的體質,盡量不要讓他待在過冷的環境中。盡可能做一些保護呼吸道的動作,例如:出門時幫他帶上口罩以隔絕灰塵或髒空氣。
另外,孩子若有運動習慣,運動之前要熱身,運動之後要暖身,再停下來,不要突然之間劇烈的運動以防止氣喘發作。另外,冰涼的食物最好少吃。
7.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亦為秋冬容易感染的疾病,在先進國家的帶原率約5~10%;臺灣約20~40%,落後國家可能九成以上的人有帶原。一般人在健康時不會發病,可是秋冬季節由於病毒、細菌活躍,當人體感染流感或其它病毒,造成抵抗力變弱,可能導致體內肺炎鏈球菌的伺機感染,引發一些併發症,陳萬德醫師指出:「包括中耳炎、鼻竇炎、腦膜炎等,嚴重還可能引發敗血症。」
『以抗生素治療』
治療肺炎鏈球菌以抗生素為主。陳醫師表示:「在療程上,嬰幼兒約需7~10天。」一旦引發肺炎或併發腦炎則必須住院治療,治療時間約需1~3週以上;若併發膿胸,所需療程更久,可能需要插胸管、開刀。
『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預防之道』
預防的最好方法是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政府實施2~5歲的幼兒可以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因此,最好讓5歲以下的幼兒接種完整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免感染這類疾病。除了施打疫苗,還要減少感冒的頻率,莊佳韻醫師建議:「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感冒或發燒等症狀,應即早就醫並注意是否有肺炎徵狀出現,及早對症治療才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6.個好習慣,遠離疾病
在秋冬各種細菌、病毒活躍的時節,父母應怎麼做以減少寶寶感染疾病?陳萬德醫師提出以下要點:
1建議至少讓寶寶喝半年以上的母奶,以增強嬰兒的抵抗力。
2大人與小孩都應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
3流感的高峰期,不去人多且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可在上午或傍晚至戶外人少的地方活動,短時間的曬曬陽光。
4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
5定期帶寶寶接受相關疫苗的注射,以減少疾病侵犯。不過,若寶寶剛好生病,建議延後注射的時間。
6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建議即早就醫不要拖延病情,多與醫師討論,及早瞭解病情。
『爸媽耐心與醫師配合』
由於幼兒的免疫力尚未成熟,可能要到青春期才會與成人一樣,因此在嬰幼兒難免會感冒。原則上,由於多數感染以病毒為主,身體的恢復仍是要靠抵抗力,病程持續多久、是否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取決於病毒之感染力或病人的抵抗力,若評估後無細菌感染,醫師主要是在症狀上做治療,因此,陳萬德醫師建議:「家長應耐心與醫師配合,避免不必要的更換醫師或更換醫院看診。」
莊佳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萬德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臺安醫院小兒科住院及總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2013年10月號
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孩子半夜咳不停,別再錯怪鼻涕倒流... 的推薦與評價
除非上述問題排除,就要考慮過敏或是感染後呼吸道敏感的問題。當然必須要配合問診和細膩的身體檢查來判斷。鼻涕倒流我認為還是兒童夜咳重要的因素之一。且呼吸道過敏 ... ... <看更多>
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小孩經常夜咳咳到吐?? 的推薦與評價
我兒子2歲4個月已經夜咳,咳到吐N次了!!附近診所看了也沒用。詳細情形是這樣: 白天活動力吃喝都正常,只是有些流鼻涕,但是不會 ... 感冒睡覺鼻涕倒流 ... <看更多>
幼兒鼻涕倒流嘔吐 在 [寶寶] 2歲小兒感冒必吐討論-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小兒2歲半
幾次感冒發燒都會有痰
白天還算OK
但晚上睡著後1小時
都會起來吐(喉嚨卡痰.痰聲很明顯)
每次感冒都連續3-4晚必吐(這次已連吐3晚)
大家有沒有經驗或方法
因為看了好心疼
晚上吃的食物或奶都全部清空吐完
原本就不胖了 一感冒幾乎要瘦1-2公斤
好心疼阿 吐的好可憐 爸媽也清床單衣服清的好累好累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206.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12910362.A.D3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