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郊野公園規劃:禁止「破壞邊洲」觀景台】
政府主導嘅「周遊六角」山徑設計比賽結果近日出爐,「破邊洲觀景台」嘅設計概念非常震撼,但都不及對香港地質公園嘅景觀保育(landscape conservation)嘅潛在衝擊大。呢啲係自然景觀上突出嘅龐然人造巨物,象徵住以往郊野公園設施嘅低調、不經不覺融入自然嘅設計概念已逝,取而代之嘅係一個又一個吸引人流、有意無意地提供視覺震撼嘅「打卡熱點」。
回顧1970-80年代郊野公園初期規劃文件,呢類具視覺侵略性(visually intrusive)嘅設施,根本唔可以係破邊洲旁邊出現。何況今日破邊洲一帶已貴為世界地質公園(Global GeoPark),若果持續搞呢啲打卡設施帶來景觀破壞,會否為動搖其地質公園地位屬未知之數。
▌破邊洲規劃:禁止視覺災難康樂設施
本土研究社早前透過《公開資料守則》,獲得一份西貢郊野公園嘅「發展限制圖則」(Development Control Plan)【註1】,發現破邊洲附近嘅花山一帶,即係現在「破壞邊洲」觀景台所在嘅位置,係屬於「發展限制第二區」(Development Control Zone Category II),該區特別註明其發展限制:除了「低視覺影響康樂設施」外,一概不准任何發展(No development except certain low visual impact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毋庸置疑,現在「周遊六角」各得獎作品均有頗高嘅視覺衝擊,未知漁護署喺比賽前有否告知各參賽隊伍該區原有嘅政策限制。若無,作為始作俑者嘅政府,係咪應該交代呢啲保護景觀嘅守則係咪已經無人理。
▌當年「發展限制第二區」有多嚴格?
有關郊野公園內發展限制(Development Control)政策嘅公開資料極少,咁「發展限制第二區」執行上係有多嚴格?可考據嘅案例不多,暫時唯一可考嘅係1970年代末期由前港督麥理浩「揭發」嘅西貢郊野公園內嘅視覺污染事件。
事發地點同樣喺西貢、所在位置亦是「發展限制第二區」,最後該小型違規發展亦須拆除,可見郊野公園初期對於景觀維護極為重視。
參考一份解密政府歷史檔案【註2】,1978年,麥理浩巡視西貢黃石碼頭時發現近深灣岸邊(即高流灣附近海灣)有一經營魚排嘅漁民所搭建未經申請嘅小型建築物,要求立即跟進。
當年漁農署調查後,對照發展限制圖則所在區域(同樣係「發展限制第二區」),認為即使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避風處(Shelter),但已經造成視覺污染(polluting visually),而且直接與郊野公園及其引人入勝嘅環境衝突(conflicting with the adjacent Country Park and the generally attractiv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亦同長遠附近嘅康樂規劃不協調,最後需要整個建構物拆卸。可見在當年謹慎嘅規劃下,一座小小嘅建構物係自然環境中都不被接受,亦有將郊野公園長遠規劃嘅視野放入每項小型發展嘅考慮當中。
▌「發展限制圖則」被丢入垃圾桶?
「破壞邊洲」觀景台所帶來嘅視覺衝擊明顯比當年西貢岸邊嘅小小建構物更大,為公眾觀賞地質奇觀而興建龐然人造巨物,倒過頭來破壞景觀,整件事極為諷刺。不少郊野公園用家、關心呢啲自然遺產嘅朋友對「破壞邊洲」觀景台劣評如潮。
值得注意嘅係,呢個觀景台設計比賽之所以能夠出現,係咪代表「發展限制圖則」已經畀漁護署丢入垃圾桶?咁現時郊野公園內嘅發展限制係如何執行?如果無晒呢啲內部準則,日後一項項駭人聽聞嘅 #搞郊旅遊 設施,將會不斷湧現。
#搞乜郊野
#破邊洲
#打卡熱點
【註1】Development Control Plan, Sai Kung Country Parks
透過《公開資料守則獲得》,確實訂立年份不詳,大約是1970-80年代。
《發展限制圖則》將每個郊野公園分為六區
第一區: 不准任何形式發展
(Category I: No development allowed );
第二區:不准任何低視覺影響康樂設施以外的發展
(Category II: No development except certain low visual impact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第三區:准許發展分散發展小型非形式化公眾康樂設施
(Category III: Development would be restricted to small scale dispersed facilities serving or
enhancing informal public recreation);
第四區:准許分散發展大型非形式化公眾康樂設施
(Category IV: Development of dispersed large scale informal public recreation facilities may be acceptable in certain locations);
第五區:任何形式並符合鄉郊環境的康樂設施(Category V: Any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compatible with a rural setting Category VI);
第六區:任何形式並符合鄉郊環境的發展
(Any development compatible with a rural setting)
郊野公園絕大部分範圍均屬於第一區至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多位於郊野公園邊界外。
【註2】香港歷史檔案館館藏 HKRS1708-1-3 CONSERVATION OF NATURE – CONTROLS OF DEVELOPMENT INSIDE SAI KUNG COUNTRY PARKS – INCLUDING MARICULTURE AT SHAM WAN LONG HARBOUR
-
研究有價 月捐撐起土地研究工作: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日行腳永和里 隱身在永和市場旁 公園預定地上的低矮聚落(931) 隱身在嘉義最早的魚市場,現在的永和市場旁,市政府公園預定地,將近1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有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狹窄的巷弄,在永和街和廣寧街之間,民族路和康樂街之間, 有如眷村。 有鬧中取靜的便利,距離...
「康樂公園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張哲生- 台北市林森公園在42年前的景況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葬儀堂、一殯歷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葬儀堂、一殯歷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康樂公園歷史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園林中的摩囉兵房——威菲路軍營】
九龍公園是一家大小遊玩的好地方,但其實公園中有一座軍事建築,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時至今日,它已被改建成香港文物探知館,以推廣普羅大眾對本地文化遺產的認識。
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兩座建築建於1890年代末。1841年,英國在佔領九龍以及香港島後,隨即興建多項軍事設施,以增強其軍事力量。而尖沙咀威菲路軍營則是其中具標誌性的軍事建築。其名字由來是取名於曾出任英軍駐中國、香港及海峽殖民地司令的威菲路少將。
軍營早於100多年前興建,1890年代修建營房。其後,多間早年建成的棚屋逐漸被重建。直至1910年,軍營內已經有多於80座建築物,以用作訓練軍人和軍人宿舍,數量十分可觀。軍營南端近建有一座印度廟,以便軍人進行宗教活動。在日軍侵佔時期,軍營相信亦曾被用作日軍的拘留營。
1967年開始,威菲路軍營逐步移交政府以用作文娛康樂用途。九龍公園在3年後便落成,為附近居民提供一處休憩空間。而原有的軍營只保留九龍西第2號炮台、S4、S58、S61和S62四座營房,其中兩座(S61、S62)曾用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在2005年,它正式成為香港文物探知館。現在,它亦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康樂公園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壓迫?
文:薯伯伯
據聞某國認為「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我們看看英國人當年如何「壓迫」香港人。
麥理浩爵士由 1971 年 11 月 19 日至 1982 年 5 月 8 日擔任香港總督一職,共 3823 天,作過之事有如天上繁星,數之不盡。奠定了不少我們曾視為香港基石的政策及機構,影響深遠。
麥理浩人去樓不空,3823 天擔任港督期間,做過的事情,以下謹列其中一些較重要的。
這些難道就是所謂「壓迫」的證據?
成立廉政公署
九年免費強迫教育
委任獨立委員會調查金禧事件
十年建屋計劃
推出居屋
認可多家院學為專上學院
創立多所工業學院
創立建造業訓練局及製衣業訓練局
設立房屋署
培訓更多社工
廣建醫院和其他醫療院所
傷殘津貼
高齡津貼
交通意外傷亡援助
設立勞資審裁處
修訂《勞工賠償條例》
引入《勞資關係條例》
規定僱主為僱員買保險
規定遣散費
保障工會不受歧視
學生車船優惠
引入每周休息日
產假薪酬
紅磡海底隧道
九廣鐵路雙軌化
修建屯門公路
地下鐵路(麥太當年與丈夫一同主持觀塘至石峽尾段的通車儀式)
青衣大橋
修築荃灣綫地鐵
獅子山隧道第二管道開通
展開九廣鐵路電氣化
研究及動工興建東區走廊
修築港島綫地鐵
構思興建輕便鐵路
興建海水化淡廠
改善東江水輸水系統
萬宜水庫落成啟用
發起清潔香港運動
闢建公園、游泳池、運動場和體育館
設立禁毒處與禁毒專員
推動中英雙語並重政策
興建紅磡體育館
促成舉辦首屆香港藝術節
設立撲滅罪行委員會
通過中文與英文均為香港的法定語文
成立香港獎券管理局
首度劃出郊野公園
設立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古物諮詢委員會
興建伊利沙伯體育館
促成香港藝術中心落成啟用
設立土力工程處
沙田馬場落成啟用
推廣十進制
引入歷史建築評級制度
設立法律改革委員會
興建銀禧體育中心
麥理浩夫人度假村落成啟用
成立康樂文化署
港元與美元掛鈎,好不好也好,影響深遠
撤銷外匯管制
立例限制新的股票交易所成立
設立消費者委員會
撤銷黃金交易管制
設立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
重新向外資銀行發放牌照
設立香港銀行公會
賦予市政局財政自主權
立法局引入議員薪津制度
大幅增加立法局非官守議席,數目首次超越官守議席
設立全港18個區議會
舉行第一屆區議會選舉
推動公務員本地化
布政司署增設教育科
促使中方同意協助堵截來自大陸的偷渡潮
規定在香港居住滿七年的人士才能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同時又宣佈實施「抵壘政策」
然後又宣佈「即捕即解」
以人道立場收容越南難民
以人道理由,動用香港資源開設難民中心
確立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無條件收容越南難民,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欠下香港11.62億港元巨債,走數至今
到中環出席毛澤東悼念儀式
破天荒出席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中共國慶酒會
與鄧小平討論香港前途問題
當然還有,麥理浩夫人中心、傷健策騎協會、麥理浩夫人度假村,
以及麥生與麥太的至愛 —— 麥理浩徑
不是要美化殖民,英國治港期間也有「政策上的歧視」(institutionalized discrimination),但他們為香港及香港人所作的貢獻,有目共睹。
如果香港人在英治香港真的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麼為何中國人要跑來香港?
如果英治香港是「壓迫」香港人,那麼中治的中國又當人民是甚麼?
🔑 【加密通訊、虛擬號碼、超務實長清單整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2365051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康樂公園歷史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日行腳永和里 隱身在永和市場旁 公園預定地上的低矮聚落(931)
隱身在嘉義最早的魚市場,現在的永和市場旁,市政府公園預定地,將近1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有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狹窄的巷弄,在永和街和廣寧街之間,民族路和康樂街之間, 有如眷村。
有鬧中取靜的便利,距離永和市場,只有50公尺,距離新光百貨,只要150 公尺,還有近百年歷史的南遊宮媽祖廟,庇佑在地的居民和市場的繁華。
不過,由於公園預定地的限制,居民只能向市政府承租,也無法改變巷弄窄小的公共安全問題,有必要利用這一次鐵路高架化都市計畫,重新檢討土地區分的關鍵時刻,讓世賢路以內的土地,重新檢討。
除了將工業區,改編為商業和住宅區,也應該一併檢討有住宅需求的公園預定地,向外遷移,改為公辦都更的國民住宅用地,滿足這裡的住戶長期存在的居住正義,特別是,居住安全問題。
康樂公園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一座展覽館,位於香港油尖旺區九龍公園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築專題及最新的考古發現等;該館亦經常有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導賞活動等,以促進大眾,尤其是學生對香港文物的認識。館內有專題展覽廳、演講廳、教育活動室及參考圖書館等設施。其中專題展覽廳入口的銅門,是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1983年拆卸重建)的大門。該建築前身是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於1910年落成。1970年軍營改建為九龍公園,這兩幢建築於1983年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至1998年香港歷史博物館遷出。其後這兩幢建築物一直空置,後經文物復修工程,成為今日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探知館,於2005年10月正式開放。
香港五間清真寺中以尖沙咀的九龍清真寺最大,樓高三層,一九八四年落成,可容納三千五百人禮拜,遇上特別節日,天臺也擠滿教徒。該寺按伊斯蘭傳統設計,平面呈四方形,中央有巨大的桃形穹窿(dome),四角分別豎立一支呼拜塔(minaret)。圍牆頂可見一列穹頂形狀裝飾,富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情。伊斯蘭教的教義認為,清真寺(mosque或masjid)並非奉祀神的殿宇,其字源解作「拜倒」,是穆斯林向真主叩拜的地方。寺中的禮拜殿寬敞開揚,教徒入內可在任何角落面向聖地麥加(壁龕位置)膜拜、默禱或沉思。星期五的聚禮和重要節日,到來的教徒特別多,他們在殿內排成長列坐下,按阿訇指示一起俯伏跪拜。伊斯蘭教是一神論(tawhid),清真寺不擺設雕像、畫像或供品,僅見的「裝飾」是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經文。壁龕(mihrab)上方的阿拉伯文是:「除阿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註),旁邊有梯級狀的講道台(minbar),供阿訇站立誦讀《古蘭經》。九龍清真寺建於上一代清真寺(1896年)的舊址上,由印度孟買的建築師卡迪(I. M. Kadri)設計,香港的印度裔建築師林嘉廉(I. A. Curreem)義務負責重建項目。歷時三年多,耗資近三千萬元,部分捐款來自海外。牆壁鋪上大理石,開了一排落地尖頂窗,有剔透的花格圖案,陽光滲入殿內,幻化成美麗光影,裏面的人亦隱約可見外面的景物。清真寺的狀觀形貌、雪白外牆和罕見設計,在繁華的彌敦道鬧市顯得份外突出。
康樂公園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鴨脷洲大街為島上最早的道路,亦為鴨脷洲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已有記載有居民定居的記錄,初期街上主要為漁村。及後在19世紀未期,香港仔黃埔船塢落成後,令到該區面向香港仔一帶的海邊,發展成船廠群,直至1985年鴨脷洲北岸,大規模填海計劃進行,令到有不少船廠被迫遷移,到鴨脷洲海旁道及黃竹坑深灣及布廠街一帶。大街西端連接利枝道,東端則連接山明街及連接深灣軒的新填海地。早期的主要道路為倫敦里(即是由現時街上的惠康超級市場和百佳超級市場之間的小巷,伸延至現在悅海華庭一帶的填海地,連接倫敦碼頭。
鴨脷洲洪聖廟是香港一所洪聖廟,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鴨脷洲洪聖街9號,鄰近鴨脷洲市政大廈及鴨脷洲海濱長廊,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鴨脷洲洪聖廟於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當地漁民集資建成,祈求漁民出海平安,為南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據說該廟忱於龍脈,使鴨脷洲興隆不替。數十年前,鑑於香港仔的山坡築有墳場及建有警署,勘輿家認為其煞氣足以破壞該廟風水,建議於廟前豎立數丈的高桿,繒以龍形,以擋煞氣,並保護島上的人口平安,廟宇先後有多次重修。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爺誕,鴨脷洲街坊同慶公社每年均舉辦大型慶祝活動及賀誕巡遊。
鴨脷洲水月宮是香港一座觀音廟,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81號,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並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鴨脷洲水月宮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由當地居民所建。廟內懸掛的牌匾則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題。自1930年起,該廟交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鴨脷洲街坊福利會仍一直贊助部份節慶活動。該廟曾在1995年作大型重修。
鴨脷洲風之塔公園Ap Lei Chau Wind Tower Park,簡稱風之塔公園,位於香港島鴨脷洲北岸海旁,鴨脷洲海濱長廊以西,香港仔避風塘以南,佔地2.62公頃,於2009年9月28日正式開放,耗資1億港元興建,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風之塔公園的主要地標,是一座名為「風之塔」的觀景台,外形像一艘傳統漁船,遊人可登上塔上眺望香港仔避風塘景色。該塔的電子顯示燈,是靠太陽能發電板發電的,會隨風速改變顏色,從無風的全綠色到蒲福氏風級8級或以上的全紅色。風之塔公園亦有一個展覽廊,介紹香港漁業與香港造船業,以及香港漁民的生活及風俗。當中展品更由鴨脷洲旅遊促進會捐贈。
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康樂公園歷史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極樂殯儀館、林森公園雕像、台灣最老的墓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康樂公園歷史 在 康樂公園歷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康樂公園歷史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極樂殯儀館、林森公園雕像、台灣最老的墓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康樂公園歷史 在 張哲生- 台北市林森公園在42年前的景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市林森公園在42年前的景況. ... 目前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林森北路交叉口的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原名14號公園與15號公園,林森北路 ... 台北市14、15號公園之歷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