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詭計》,PÉTER ÉRDI,樂金文化 #每天工商一本書
是好長一陣子沒出現過的工商推薦!耶
這本《排名詭計》一開始是衝著好奇演算法如何排名、評價與推薦的原理,原本預期會有很多冷硬的數學原理或計算程式。(還是有一點啦,不過作者也自嘲其實不懂也不太影響)沒想到除了近代人人都好奇且或多或少感到的神秘演算法外,還跨到歷史、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相當廣博地納入不同學科領域,關於「排名」這個主題。深奧且使人著迷。
人類天生就喜歡比較。在人還不是智人之前,群居的生活模式寫定了為了生存必須要比較、條列、排序,測定自己大概的位置。不只是人,連雞都有透過啄食順序取得社群地位的階層化這樣的現象。
而這種天性,直到今日還持續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模式,提供一種快速便捷不需費更多體力、智力與注意力的偏好。所以內容農場或各種博取流量的網站的「十大XX」標題永遠不會消失,我們不必知道全部,只需要最佳或最好的前幾名。
數字給我們一種錯覺,排名是透過一個外在的客觀標準衡量決定。
假的!一切都是幻覺。
或者說,絕大部分的客觀標準,往往藏著主觀的意識。舉例來說,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築物,看起來以高度衡量比較,感覺起來相當客觀,但是建築物的組成部分,什麼算是建築物什麼不是呢,就涉及到主觀意識。
而這樣的幻覺,讓許多科學家或者數學家,不斷地試圖找出各種更客觀的評比方式,從網球、西洋棋賽到電競都用上的 Elo 等級分制度到提出更能反映出公平標準的選舉制度。
這種衡量萬事萬物,所有原本以為難以量化的品質、好壞通通化約成數字,給定分數比較的思維,到進入社群時代後,排名可以納入運算的指標或變數越來越多,以前依循單一指標的公眾排行榜,變依據個人的喜好、興趣,建立起一套更親近自己的排名方式(或者推薦的演算法)
這本書神奇的是,從生物的比較天性、形成社群的階級到制度的設計,一路談到推薦法、演算法的運作原理。我反覆讀了兩三次,讚嘆作者將思路從社群媒體的個人化排序演算法,加上偉大的康納曼提出人類的心理偏誤,確認偏誤加上同溫層效應,為現在我們都經常接觸到卻陌生的「認知作戰」,提出了很簡易且充滿啟發的說明。
當我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訊息的真假上,意味著認知作戰已經成功。認知戰主要目的,不在於訊息的真、假,而是提供大量的訊息各種可能的、不可能的、一看就假的、半真半假的混合新聞、資料,消耗掉個人的重要資源,時間與注意力,或進而暴力地癱瘓人類會覺得十分勞累的思辨、區別真假的能力。讀到這段時,自己整個人豁然開朗,為連日來的焦慮不安,找回一點原來如此的啟發。
《排名詭計》的精彩,簡直說不完啊!這是那種大開大闔,帶著讀者一路直闖各種複雜問題,充分滿足想要知道很多事情的好奇心!若是想知道更多更深入,作者引用的原書,也幾乎都是經典之作。不得不說,看到引出福格森《廣場與塔樓》還有麥克魯漢《認識媒體:人的延伸》時,內心中有一種微微的懂很多嘛、真認真,下一秒又冒出奇怪,什麼時候接到這裡了?淋漓暢快的奇妙感受。
看完後會有一種好看,自己也瞬間懂很多的快感!
--
BY 餵鹿吃書
本書感謝 樂金文化.富者樂金 推薦邀請
建築與設計學群分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駭浪當前,不為風光,但為不搖 ,這才是台灣人
參與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篩檢,現場陽性率早已超過10%以上
像是命運一樣,自己的醫院也成為了專責醫院,啟動全面 #降載
我們醫療體系,也可能因此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為剝皮寮古蹟的建築適合設計動線,成為了萬華區篩檢站之一
篩檢站的操作方式,其實是每一人兩篩
快篩與PCR並行
現場10分鐘內即可確定陽性與否,而由專車接送至專責醫院
但是後續不管快篩結果如何,PCR陽性也會通報
一天下來大概250-300人的規模,用號碼牌分配
白天的攻勢較為猛烈
動線安排下,大概每28個來,就會中了5個
晚上則是不同族群,比較少
大概每30個,會有兩個
但是白天的族群人數比較多
也比較能反應固定在此區域內活動的居民
依此看,社區是有一定的病毒活躍度
之前在宣布二級時,我就說民眾內心要有準三級的準備
現在我覺得要有第四級的準備,全面關閉也不為過
因為流行病模擬的高峰,可能會達到800多到近千人
要改變這個預測,唯獨就是要 #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我們從今天開始,公共衛生措施之外,就要減少與人接觸的頻率了
那麼,現在開始全面降載,我們全體醫療系統會發生什麼事呢?
為了能夠承載這些疑似病患的隔離床位需求
原本住院中的病人會盡量安排出院
也為了減少民眾集中醫院造成群聚
常常在醫院拿藥的阿北阿嬤,會只能在社區醫療拿處方簽
需要家訪的安寧病人與長照家庭
會面臨家訪頻率節縮,甚至在醫院外派人力不足下全面中斷
而也有身心科的醫師表示
醫院醫院的降載,很多需要治療的病人,會在社區開始竄流
疫情下,台灣醫療將不再便利了
你很難想想以往如此依賴醫院的台灣民眾
一旦失去了醫院的便利性,生活成為了什麼樣子,甚至社區會呈現什麼樣貌
但是我認為這是好的
這是我們要強迫自己改變習慣的時候
醫療系統很多事情,也早就該改革了
也許現在,你才會體會到醫學中心、綜合大醫院之外
國家擁有強健的社區醫療體系,對社區居民們有多重要
但台灣醫療就是弱在這一點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
每個國家經歷疫情,產業經濟以及各種系統都會產生巨大改變
我們也不例外啊
杜克全球衛生中心預測2024年
疫情才會真正流感化、正常化,之後全球才會開放
在 #新常態 的時代,你期待台灣是什麼樣貌?
我們台灣的屬性,不是分數考得漂亮而有感到自滿
那些表現不佳時,能真正訂正過自己,而不斷進步的
才是實力啊
這些你同意嗎?
駭浪當前,不為風光,但為不搖 ,這才是台灣人
建築與設計學群分數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港星黃秋生近來稱讚台灣人禮貌友善,但建築物卻醜陋無比,在網路上贏得大批網友的掌聲。
台灣是個年輕社會。過去六十年,經歷了歐洲諸國二百餘年的社會變遷,財富雖然積累得快,但思維要跟上卻沒那麼容易,更別提建築這種人文素養極高的資產了。
近來讀了韓國建築學者俞炫準的著作《我們該住在哪裡?》。韓國現代化的時間點和過程,都極似於台灣。俞教授同樣在書中批判首爾只有少部分市容有所規劃,大部分皆為未規劃的敗壞醜陋狀態。他深究其因,認為多數建築只考慮到建築本身,卻從未思考過周遭環境,因此最後得到不倫不類的結果。
20世紀兩大建築師,柯比意與萊特,兩人都是現代主義建築,但卻有著不同的思路。
左圖為柯比意的《薩伏伊別墅》,其完全展示了柯比意的現代建築哲學,即是留下底層作為公共空間,以柱子作為結構體,平面開窗,頂樓留做花園空間等。
右圖為萊特的《落水山莊》,其特點在於建築完美契合了自然空間的瀑布風景。使這座建築成為絕對獨一無二的存在。
俞教授思考著這二者建築的優劣,他認為《薩伏伊別墅》的優勢在於,不需考慮任何空間地點,皆可將這座別墅複製在地球的任一角落。但《落水山莊》卻無法複製,絕無僅有。他認為首爾市容要更好,就得有更多《落水山莊》。
那柯比意的價值在哪裡? 在於可複製的建築思路。
這思路影響了所有二戰後快速發展的國家政體,台灣於60年代引入興建公寓的計畫。當時正逢台灣經濟飛躍成長的時期,加上台北快速都市化,人口大量集中,對於住宅的需求迫切性的增加。快速而又可複製的建築方式,在台北蓋起了一棟棟公寓。-詳見林君安《台北步登公寓》。
台灣市容醜陋嗎? 這我不回答。但齋主對台北較為熟悉,我認為台北眾多老公寓看起來醜陋,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活力和生命力,是很多城市極為嚮往卻無法複製的成功樣貌。
當代許多城市都不再對大型購物中心或摩天大樓有所迷思,更多的是希望能打造普遍而富庶的人文巷弄文化。台北巷弄有醜陋的一面,但隨著你閒晃散步得多,你會發現每條巷子或街道,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氣質和個性,這些都是需要人們用時間細細品嘗的韻味,而非是匆忙的走過一條巷子,只看到亂停的車輛和太茂盛的植栽。台北市部分巷弄內的小風景,反而是我認為最具台北風光的特色所在,絕非是信義區那種其他大都會都可見的摩天大樓及大型行人徒步區,那種規劃隨意到新興國家四處可見。
但台北巷弄,可說是絕無僅有。
台灣很年輕,需要更多時間積累美感。
本文僅止於討論台北醜陋的巷弄文化。
若真要討論建築美感,我認為社會應該花更多心思去GOOGLE一下,將來台北市政府旁邊的A21,這塊由南山所標下的土地,將來竟然要蓋成一個鍘刀。
已經不是用惡俗就能形容的了。
套句俞炫準對中國北京央視大樓的評語。
「有一群建築師特別偏好這種假分數外觀的建築設計,他們也是炫耀慾較強烈的人。筆者的建築師朋友裡也有這類人,他主要設計的也是這類建築風格。他曾經提及一項有趣的發現,會請他去設計建築的業主,竟也大多是想炫耀自己擁有很多錢的暴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