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電影 各界好評推薦 ✡ 鴻鴻、王丹推薦
感謝鴻鴻、王丹推薦「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
7/26(日) 與7/31(五) 邀請您一同觀賞攝影家菊次郎從「廣島核爆」到「福島核災」、見證日本跨世紀歷史現場的傳奇一生。
Via 鴻鴻(詩人、導演):
推薦「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
看《薩爾加多的凝視》意猶未盡的朋友,建議來看看這位現年九十多歲的日本攝影家福島菊次郎。他一生反對國家暴力,總是用手中的相機,揭露權力之下的陰暗面,勇敢站出來質疑政府的所作所為,記錄下戰後日本的快速變遷:原子彈轟炸、成田機場迫遷、反安保條約、水俁病、女性解放運動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經歷了廣島核爆和福島核災的攝影家。
「政府和財團都已經聯合起來的時候,我們絕對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權利。讓訊息傳播出去就是這個世代的使命。作為一個攝影家,拍下這一切就是我的責任。」
本片為第二屆「核電影」受邀影片。影展有來自不同國家的13部核災、核武、核廢、鈾礦開採、原民土地權利等議題紀錄片,以及邀請台灣、日本、澳洲影像與環境運動工作者映後座談。免費入場,本週五起跑!
Via 王丹:
推薦「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
打開自己的眼界,看到世界上同樣的努力,得到啟發於鼓舞,
這對臺灣的未來世代極為重要。
這樣的紀錄片,這樣的文化閱聽,在此向我的學生們大力推薦。
-----------
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日本│2012│114 分鐘
► http://zeronuke.gcaa.org.tw/film.php?f=15107
放映場次:
│7/26(日)19:00 光點華山戲院2F多功能藝文廳
│7/31(五)19:00 樂聲戲院 B1
*本場有特別貴賓「張世倫(攝影評論者)」映後座談
★ 本影展所有場次皆為免費放映★
入場方式與影展資訊,請見影展官網:http://zeronuke.gcaa.org.tw/
支持核電影募資計畫:https://www.flyingv.cc/project/7694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
「張世倫攝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Photo ONE - 🔎 Photo ONE|Reviewers|張世倫CHANG ... 的評價
- 關於張世倫攝影 在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未完成,黃華成》 - YouTube 的評價
張世倫攝影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本刊反核 NO NUKES ▓
ϟϟ 2015核電影 / VOP推薦 ϟϟ
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
「政府和財團都已經聯合起來的時候,我們絕對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權利。讓訊息傳播出去就是這個世代的使命。作為一個攝影家,拍下這一切就是我的責任。」
__福島菊次郎,90歲
日本攝影家福島菊次郎生於1921年,現年90多歲的他從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攝影,至今仍不停歇,拍攝超過25萬張照片,舉辦過超過600場攝影展。他一生反對國家暴力,總是用手中的相機,揭露權力之下的陰暗面,勇敢站出來質疑政府的所作所為。記錄下戰後日本的快速變遷:原子彈轟炸、成田機場迫遷、反安保條約、水俁病、女性解放運動等。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經歷了廣島核爆和福島核災的攝影家。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發生了福島核災,他立刻動身前往福島第一核電廠尋找真相。從廣島到福島,從生命到土地,本片記錄了菊次郎的傳奇人生。
"In cases of cover-ups by big business and the government, we have every right to break the law. Getting the word out on these issues is critical for this generation. As the photographer covering the subject, you’re responsible for shooting it."
__Kikujiro Fukushima (1921-)
Fukushima has started his shooting career in Hiroshima right after the World WarⅡ. He has aimed his camera to rapidly changing post war Japan: atomic bombing, the fights over the forced building of Narita Airport, the struggle over the US-Japan Security Pact, Minamata disease, woman’s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so on. Through his 250 thousands photographs, he reveals what has been hidden by power. And we will come to know the real face of Japan. At the age of 90, yet he doesn’t stop questioning his country. When he heard about the nuclear accident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2011, he headed to Fukushima No.1 nuclear power plant right away for pursuing the truth. From Hiroshima to Fukushima, the life of an old photographer now becomes Japan’s legend.
ニッポンの嘘 報道写真家 福島菊次郎 90歳 | 導演 Director / 長谷川三郎 Saburo Hasegawa | 2012 | 日本 | 114 mins
◐ 放映場次:
│7/26(日)19:00 光點華山戲院
│7/31(五)19:00 樂聲戲院 B1
**7/31場次 / 張世倫(攝影評論人)映後座談
◐ 所有場次皆免費入場 FREE
詳細訊息 : http://goo.gl/fWUMqT
更多影展相關資訊:
zeronuke.gcaa.org.tw/filmfestival.php
支持核電影募資計畫:
www.flyingv.cc/project/7694
影展主辦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15 : 影像的左邊
The Left Side of Images
www.vopmagazine.com
張世倫攝影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核影展好片推薦 ■ 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
「當政府和財團都已經聯合起來的時候,我們絕對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權利。讓訊息傳播出去就是這個世代的使命。作為一個攝影家,拍下這一切就是我的責任。」 ─ 福島菊次郎 ● 日本著名紀實攝影師
出生於1921年的福島菊次郎,現年90多歲的他從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攝影,至今仍不間歇,拍攝超過25萬張照片,舉辦過超過600場攝影展。他一生反對國家暴力,總是用手中的相機,揭露權力之下的陰暗面,勇敢站出來質疑政府的所作所為。記錄下戰後日本的快速變遷:原子彈轟炸、成田機場迫遷、反安保條約、水俁病、女性解放運動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經歷了廣島核爆和福島核災的攝影家。
311大地震後發生福島核災,他立刻動身前往福島第一核電廠尋找真相。從廣島到福島,從生命到土地,本片記錄了菊次郎的傳奇人生。
日本的謊言:紀實攝影家福島菊次郎│日本│2012│114 分鐘
► http://zeronuke.gcaa.org.tw/film.php?f=15107
│導演介紹│長谷川三郎 Saburo Hasegawa
自法政大學畢業後,長谷川加入圓谷制作公司(Tsuburaya Production),成為戲劇及商業影像的特效工作人員。1996年成為Documentary Japan的一員,主要負責NHK紀錄片計畫以及其他商業播映活動。
放映場次:
│7/26(日)19:00 光點華山戲院2F多功能藝文廳
│7/31(五)19:00 樂聲戲院 B1
*本場有特別貴賓「張世倫(攝影評論者)」映後座談
★ 本影展所有場次皆為免費放映★
入場方式與影展資訊,請見影展官網:http://zeronuke.gcaa.org.tw/
支持核電影募資計畫:https://www.flyingv.cc/project/7694
張世倫攝影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竟將相關研究視覺化、空間化為展覽的必要性為何?
黃華成曾言,半熟的蘋果比全熟的好吃,因為全熟的蘋果只剩下一個命運,就是爛掉。「V-Touch展覽:檔案與復刻」從「未完成,黃華成」出發,邀請本展策展人 #張世倫,及曾參與策劃「#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等展,以及《藝術觀點ACT》41期《劇場》雜誌專題的 #孫松榮 教授,共同對話梳理臺灣近年 #研究型檔案策展,如何在前人所面臨之延遲轉譯、政治壓抑及後人所面臨之原作失落、檔案散逸等條件限制下,複訪臺灣藝術史中特定的個人、群體或事件,#因陋就簡 地藉由檔案與復刻 的「#場面調度」,勾勒各自對象跨媒介藝術實踐的前衛與局限。而當其嘗試跳脫回顧展或文件展的框架,尋覓 #原作的回聲 或 #來世,為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精神,賦予當代新意時,此般對線性藝術史史觀的蒙太奇式重省,又如何同時反抗視覺藝術正統的策展方法?從中進而探問研究型檔案策展之於在地藝術史的空缺、前衛或戰鬥精神的閃現與佚失,以及當代策展與展覽機制等面向的積極回應。
👉記得訂閱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s://bit.ly/30C4un3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世倫 Chang Shih-Lun、孫松榮 Sing Song-Yong、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uem
---
👀相關閱讀|
👉〈認識這位台灣文化界的先知:「未完成.黃華成」,以「設計」作為時代的評論〉:https://bit.ly/3k6Ys4i
👉〈每本書籍封面都是我的實驗微電影:走進黃華成的「設計攝影」裝幀世界〉:https://bit.ly/32fKtTy
👉〈【影形力專欄】境外移入的動力銀幕(或想像黃華成《實驗002》)〉:https://bit.ly/2TVqlle
👉〈星叢中的自我/台灣定位:「日殖時期現代文藝的共時與差異論壇」〉:https://bit.ly/38iaq9c
---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 2020.1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F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w6BD9D6qCU/hqdefault.jpg)
張世倫攝影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KJnxJgNNAs/hqdefault.jpg)
張世倫攝影 在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未完成,黃華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未完成,黃華成》/ 張世倫 藝術家訪談. 706 views 1 year ago. taishinart. taishinart. 1.57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張世倫攝影 在 Photo ONE - 🔎 Photo ONE|Reviewers|張世倫CHANG ...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專長包括影像史、當代藝術、音樂批評、電影研究、藝術現代性與冷戰史等諸多範疇,現正持續從事影像批評以及台灣攝影史相關研究的書寫計畫。 CHANG Shih-Lun is an ar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