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的這篇「台新金(2887)」的詳盡分析,看完真的心有戚戚焉!上周五的分享會也有跟大家談到為什麼不推台新金的原因啦,就讓我們繼續把下半年的焦點放在OO金囉~
...
◼ 2019年上市櫃公司便宜價
👉 https://reurl.cc/8760X
◼股市「抱緊處理」之道,立馬來去看更多:
💪https://camperliu.pixnet.net/blog
...
🔥新書《股海老牛專挑抱緊股》熱賣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omLV5
🚩金石堂:https://reurl.cc/27a6a
🚩誠品:https://reurl.cc/0km4k
2887 台新金
彰銀經營權訴訟案,遭最高法院發回更審,對台新金非常不利。其實在之前的金融股投資講座,定錨電子報,或是微股力的訂閱文章都有提到,台新金這一仗可謂凶多吉少,和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無異。由於資金卡在彰銀,即使台新金在台灣表現傑出,但獲利就是未見起色。詳細說明如下。
以2018年年底的資料為準,台新銀行在國外分支機構家數合計只有6家,4家分行,2家代表人辦事處,而且,在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據點。相較於中國信託在海外有116個據點,國泰世華在海外有67個據點,上海商銀在海外有58個據點,兆豐銀行在海外有36個據點,第一銀行在海外有35個據點,台新銀行的據點真的是太少了。
目前台灣的銀行家數過多,集中度低,銀行好像便利商店一樣,走沒5步路就一家銀行。過度競爭的結果,就是存放款利差縮小,僅剩1.34個百分點,遠遠低於其他國家。而台灣銀行業獲利的來源,在以高品質的服務創造手續費收入。因此,應對之策就是往海外發展,以優質的服務爭取客戶,再以較高的利差賺取利潤。
台新之所以沒有在國外大量設置分支機構,原因有二。第一,台新的資金都卡在彰銀,沒有多餘資金往海外發展。第二,台新期待未來可以和彰銀合併,因此彰銀已布局插旗的地區,台新就不再設點。基於上述兩點,導致台新海外發展落後同業,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人覺得台新是一家優質的金融機構,但獲利始終未現起色的原因。
至於兵家必爭的中國大陸,台新銀行一樣沒有任何據點,原因就在於「OECD條款」。OECD全名為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文翻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由於金管會擔心陸銀大舉登台,因此「OECD條款」規定,兩岸銀行業者互設據點,須在OECD會員國經營業務5年以上才符合資格。OECD組織俗稱「富人俱樂部」,成員國皆為已開發的富裕國家,共有30個會員國,包括美、英、德、法等國。由於台新銀行沒有在OECD國家經營經驗,無法登陸,導致未來發展受限。
因此,台新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彰銀案,彰銀案有解,台新的獲利才有辦法突飛猛進。
#台新併彰銀分析
#背景
為了解決金融機構呆帳比率過高,提高銀行資本適足率,同時鬆綁金融法規,鼓勵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支持金融業合併,以促進金融體系穩定與創新,民進黨政府分別在2001至2003年間與2004至2008年間推動了俗稱「一次金改」與「二次金改」等兩次金融改革方案。
由於彰銀呆帳過多,2005年財政部決議以招標發行特別股的方式引進策略投資人救援彰銀,並由台新金控以新台幣365億,溢價114億取得彰銀22.5%股權,成為彰銀單一最大股東,拿下經營權。
第二次政黨輪替後,2014年,馬英九政府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宣稱不再支持台新金掌握彰銀經營權,於是和泛公股事業聯手加碼買進彰銀股份,並委託券商徵求委託書,最後讓台新金失去經營權。
台新金於失去經營權之後,和財政部進行民事訴訟,2017年5月17日,二審宣判結果出爐,高等法院宣判台新金勝訴,代表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取得過半數的彰銀董事席次。財政部依法提出上訴,2019年5月23日最高法院廢棄二審判決。
#法律觀點
因爲工作的關係曾和台新金控的林維俊總經理討論,林維俊總經理提供給我一份財政部的公文,經過他的同意後我拍了2張照片。公文雖然有機密2字,但僅就當時是機密,現在已經解禁了。這份文件是中華民國94年7月21由財政部發給彰化銀行的公文,後面有蓋財政部部長林全的章。
公文中提到,「配合政府之公股整併政策。本部同意於增資完成後,經營權移由該策略投資人主導。」「本部持股在未出售前,如得標投資人仍爲最大股東,則財政部將不改變由最大股東主導該經營權之政策。」
金融機構受到政府單位高度監理,從法律的觀點而言,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係配合政府政策,且政府已事前同意,於法律上絕對站的住腳。
#社會大眾角度
由於前總統陳水扁先生在二次金改時,利用金融機構合併的機會收取不當的利益,前總統馬英九先生在擔任台北市長時,富邦銀行併購台北銀行的過程也有瑕疵。因此,一般民眾對於民營金融機構併購公股金融機構是存有疑慮的,多數社會大眾不贊成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以「守護全民資產。」
#執政黨角度
彰化銀行若由財政部繼續主導,執政黨則可以對彰化銀行進行人事安排,做為政治酬庸的籌碼。由於有利可圖,因此不論是馬英九前總統執政的國民黨團隊,或是蔡英文總統執政的民進黨團隊,都對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持反對的態度。
#在野黨角度
彰化銀行若由財政部繼續主導,在野黨則可以發揮監督的功能,持續在立法院「表演」,且在野黨在未來也有機會變成執政黨,當然不會支持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立法院更是做出「公股不能支持民股」的決議。
#法院角度
雖然號稱司法獨立,但法官評鑑制度,使法官必須揣摩上意,在重大議題上,必須考量輿論壓力,給予長官一個滿意的答案。在法官考量自身仕途的情況下,未必能有公正的判決。
#彰銀員工角度
由於過去彰銀由財政部主導,彰化銀行的員工待遇類似公務員,業績壓力輕。若台新入主,績效獎懲制度勢必更加分明,彰化銀行員工的工作量會增加,壓力也會變大。彰銀的這些員工,當初選擇進入官股銀行,就是希望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不願意背負過多的業績。因此,從彰銀員工的角度來看,絕對是反對台新併購彰銀。
#同業角度
就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當然不希望台新併購彰銀。以2018年年底的規模來看,彰銀的資產有2兆,台新銀行有1.7兆,合併後資產將達3.7兆,超過中信銀的3.2兆,成為民營銀行中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彰銀的分行家數有184家,台新銀行有100家,合併後分行家數將達284家,超過合作金庫的269家,成為全台灣分行家數最多的銀行。
因此,為了避免競爭對手壯大實力,各金融機構打從心裡不希望台新併彰銀。
#總結
一個簡單的法律議題,背後充滿著各種權謀算計,各路人馬不懷好意,各懷鬼胎。台新這一仗,打的辛苦,如何讓政府有台階下,輸了面子,贏了裡子,需要靠台新以智取勝了。
#微股力
https://scantrader.com/u/24923/service
https://scantrader.com/art…/016ae7a28f9600000821000000000000
Press Play
https://www.pressplay.cc/…/%F0%9F%92%B0%E3%80%90%E5%83%B9%E…
彰銀員工角度 在 彰銀董事長張明道說,今年一定比去年好,連銀行徵才人數也上 ... 的推薦與評價
公股銀行徵才逾300人彰銀提供員工宿舍當誘因- 鏡傳媒Mirror Media. 景氣春燕回來了,從各銀行陸續宣布擴大徵才人數,就可看出經濟逐漸復甦回升。彰 ... ... <看更多>
彰銀員工角度 在 [分享] 古文由彰銀第五波優退看台灣金融業人才的職業壽命 的推薦與評價
若有耐心看完還有興趣可以看homesale版
3995 + 110/30 dinofang □ [情報] 資源不平均 法國爆兩代戰爭
兩篇文章用相同年紀為出發立場
一個用東方角度 一個用西方角度
感受完全不同
由彰銀第五波優退看台灣金融業人才的職業壽命
台灣產業推動一波波優退, 45歲以上的員工,在銀行逐漸成為稀有動物「幾波優退下來
,現在同事們放眼看去,40多歲可說是『稀有動物』,50多歲更堪稱『瀕臨絕種動物』。
想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優退,晚上就睡不著覺!」一位銀行高階主管說。不久前,彰化銀行
展開第五波優退,希望員工進一步年輕化,因為彰銀員工平均年齡「高達」 41歲,其他
民營銀行,如中信銀早就降到35歲,而同為三商銀的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平均年齡都已
降到30多歲。
早年在銀行界,40歲是才剛開始被委以重任,接掌分行經理等職務的年紀,如今卻為許多
銀行人「工作壽命的終點」。
「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線聽得到
,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而來
,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4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定在50歲以上,如今矛頭已
對準40歲以下。
不少企業採取幾波優退後,中高齡員工所剩寥寥無幾,最新的獵殺對象轉為:工作滿 10
年的「資深」員工。如果大學畢業就開始任職,工作滿10年也才不過32歲,原本以為退休
還遠得很,想不到這麼早就來臨。
工作壽命縮短到 15年現在,你只要年滿35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心理準
備。
以五年級世代( 34~44歲)來說,正好完全籠罩在優退的暴風半徑下。有人開玩笑說,
五年級(50)世代當年用學運逼退「國會老賊」,想不到自己這麼快也變成「職場老賊」
。
主計處調查也顯示,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 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可做
到年滿60歲退休,91年跌落到四成。
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 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60歲,「工作壽命」超
過40年。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 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40歲不到
就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科技新貴退不起休?
如何在 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 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
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 40歲。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
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霸超過兩年。40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
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 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
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 40歲前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有些 IC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
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歲。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本刊去年調查
,只剩下 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富無虞地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
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進退兩難」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
中年銀行員的悲歌?
許多中年優退,都肇因於「生產力趕不上薪資」:一方面技能落伍脫節,一方面薪水過高
。以銀行員工來說,兩者兼而有之。
從前銀行用人有幾個特色:一是筆試掛帥,所以被錄取的人,以「會讀書考試型」居多。
其二,早年銀行屬於寡占事業,沒什麼競爭可言,行員只要不犯錯即可,因此喜歡用性格
小心謹慎的人。
其三,從前櫃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佔了銀行員工的多數,工作被形容成是「橡皮圖章」,
每天就是坐在冷氣房蓋一蓋章,也不用背負銷售業績壓力,薪水自動隨年資調升,做得愈
久領得愈多。許多四、五年級的銀行員,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然而,在金融割喉戰的今
天,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
現在銀行最急需第一線的商品銷售人員,能為業績衝鋒陷陣,具有積極進取的業務員性格
,而不再像從前那種保守謹慎、被動等著客戶上門。如今銀行招募採取筆試者愈來愈少了
,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賣商品。 而前台銷售人員與後台作業人員也逐漸調整為 1:1,後
台作業人員不僅比例大幅縮減,而且也要扛下一定的銷售業績額度。
在這種「全員業務員化」的趨勢下,很多傳統銀行員轉型不過來,再加上坐領高薪,不難
理解為何銀行要大量招募六、七年級的業務新血,去取代四、五年級的老行員了。而在媒
體業則上演另一套優退戲碼。新聞記者是典型「薑是老的辣」的行業,不論見識與人脈都
要靠時間累積。
全世界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把資深記者當成包袱,不少媒體老闆所盤算的是,「 1個資深
記者的薪水,等於3個新進記者」,因此優退老鳥記者、遞補菜鳥記者,兩手策略屢見不
鮮。這種「人才反淘汰」的做法,要為台灣媒體的「弱智化」負很大責任。
避開快速折舊的行業當媒體焦點都對準名模林志玲時,可曾想過另一位過氣的名模李珊珊
?也才不過 5、6年前,李珊珊還是月入五、六十萬元,倩影出現在亞洲各國時尚雜誌的
封面人物,如今卻淪為靠政府救濟度日的貧民。
別以為只有模特兒行業,才會暴起暴落,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
科技業、銀行業、媒體業,哪個不是風光一時,如今不到 40歲,就面臨沈重的退休壓力
? 反倒是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
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
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即使薪資再高都
要三思。
同時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 15年。
經濟日報 林美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0.80.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