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你可能不知道在哪裡,但說到坐落軒尼詩道及莊士敦道夾角的「紅磚教會」,則應該有點印象。從灣仔走向金鐘,磚屋的紅可以被視作終點前的一盞紅燈——再走多一步,就是警察總部了。但除此之外,香港堂與社區街坊最重要的連繫,據在教會工作多年的阿傑形容,其實是廁所。
#李日朗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 #紅磚教會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全文:http://bit.ly/3bnO4Ei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PMQ Humming Books;(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榆林書店;(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循道公會是由前循道華南教區發展出來的宗派,是直屬英國循道海外差會;香港衛理公會由美國衛理公會於1950年代在香港成立的宗派。由於宗派背景相同的關係,循道、衛理公會在1950年代開始,在各自發展之餘,亦已謀求事工的合作。1970年1月,兩會通過聯合草案,並成立委員會研究聯合步驟。1975年,循道公...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40年-2019年 七十九年前 戰前香港灣仔「中華循道公會禮拜堂」 「灣仔書院」《全新完善版》
★第一段皇后大道東269號左邊〔灣仔書院〕 右邊可見〔灣仔街市〕 右邊醫院山石牆仍在!
★第二段 軒鯉詩道 莊士敦道交界 〔中華循道公會〕
〔灣仔循道衛理禮拜堂〕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位於灣仔軒尼詩道36號,莊士敦道1號。西面見金鐘道,東面禮拜堂的正門是分域街1號。
第一代的禮拜堂在1936年建成,命為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堂,有「紅磚禮拜堂」之稱譽,是灣仔三間有名的「紅磚屋」之一(另外兩間為活道紅磚屋及南固臺)。之後在1992年拆卸,1994年重建,1998年落成。
〔灣仔書院〕
灣仔書院是灣仔最早的官立學校,位於皇后大道東269號,建於1872年。1881年首間師範學院官立師範學校(Government Normal School)成立,亦使用灣仔書院校舍,但只辦了兩年。1959年停辦,是1962年建成〔呂祺官立小學〕,今為〔呂祺教育中心〕。
〔灣仔街市〕
第二代灣仔街市建於1937年,取代已經於1858年建成的第一代灣仔街市,2008年給第三代新灣仔街市取代。
#歷史時空
↓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 在 Passion Music Ministry 熱血音樂事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唔知有無朋友係灣仔區番工呢?來緊13/11(三) Eddie Sir將會係一個午餐會分享,講下Passion Music同做音樂的故事,不妨留意下~
時間:1:10pm-1:50pm
地點: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號)
#雖然打錯左個名 #何振賢先啱😂🙏🏻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循道公會是由前循道華南教區發展出來的宗派,是直屬英國循道海外差會;香港衛理公會由美國衛理公會於1950年代在香港成立的宗派。由於宗派背景相同的關係,循道、衛理公會在1950年代開始,在各自發展之餘,亦已謀求事工的合作。1970年1月,兩會通過聯合草案,並成立委員會研究聯合步驟。1975年,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正式聯合,成為「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原址先後有兩座,總共有超過70年歷史。第一代的禮拜堂在1936年建成,命為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堂,有「紅磚禮拜堂」之稱譽,是灣仔三間有名的「紅磚屋」之一(另外兩間為活道紅磚屋及南固臺)。之後在1994年重建,1998年落成。教堂的上方為樓高22層的循道衛理大廈,其中地下至九樓為教堂及教會的辦事處,其餘樓面用作出租。
灣仔洪聖廟位於皇后大道東,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洪聖廟由坊眾建設,創建年代已無從稽考,只知道1847年前已經建成,廟宇於1860年重建,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由東華三院管理。
灣仔北帝廟位於隆安街,獲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原名玉虛宮,是灣仔坊眾於清朝同治二年集資建成的,現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除北帝廟的建築極具歷史價值外,廟內的北帝銅像鑄於1604年,身高逾3米,已有400多年歷史,門額「玉虛宮」三字出自清朝名將張玉堂手筆,亦已有130多年歷史。
聖瑪加利大堂位於黃泥涌道與樂活道交接點,圖則由意大利建築師幹尼剌(U.Gonella)設計。聖堂於1923年建成,1925年被祝聖。聖堂前寬濶的石級分為兩層,每層各有十七級。聖堂的門廊由四條石柱頂著一個山形拱,是傳統的希臘式的殿堂門面。山形拱正中有一個圓花窗,下方刻有「天主教堂」四個漆金字。門廊內兩邊有巨型雕像,聖伯多祿一手持書,一手拿著鑰匙,表示耶穌許下給他帶領人進入天國的途徑。聖保祿一手持劍,另一手持書代表他宣揚福音,亦為福音在劍下殉道。堂皇的正門前廊及寛濶和高聳的石級,擁有極莊嚴又富情調的場景,因此,很多信徒都會選擇這裏舉行婚禮。
聖馬利亞堂位於銅鑼灣的大坑道起點,背山面海,鄰近聖保祿醫院與銅鑼灣道交界,為聖公會在港島東傳敎的第一所教會,也是港島上僅存糅合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於1937年重建至今有接近 80 年歷史,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銅鑼灣天后廟,又稱燈籠洲天后古廟或簡稱天后古廟,位於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銅鑼灣天后廟始建於清初,由戴仕蕃建造,當時稱之為「鹽船灣紅香爐廟」,天后廟的業權至今仍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擁有,1928年通過的《華人廟宇條例》,規定全港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紅香爐天后廟獲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銅鑼灣天后廟主祀神靈是天后娘娘,另祀神靈為觀音、正財神及包公。附近的地鐵站亦命名為「天后站」。該建築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