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的悲愛之城|義大利維洛那 Verona
位在北義的維洛那(Verona)是座古羅馬城,城中有眾多的古羅馬遺跡,包括神似羅馬版本的圓形競技場、古城牆、城門等等,它的中世紀的名勝古蹟也頗值得一看。但絕大數的遊客,還是因為這裡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場景,而慕名而來。
維洛那先是因為位在古羅馬的邊境,後又因為與多個強鄰接壤,歷史上多次易主,曾先後為東哥德王國、倫巴底、巴伐利亞、威尼斯共和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佔領或統治,最終才在普奧戰爭因為與普魯士同盟,回歸於新成立不久的義大利王國。
在如此多元的歷史背景下,除了城內可以看到聖馬可獅(長有雙翼的獅子,是威尼斯和國的象徵)雕像這類過去政權留下的痕跡外,連『維洛那』這個名字的來源也是眾說紛紜。幾個比較常見的理論之一是,維洛那過去位在東哥德王國經阿爾卑斯山往羅馬的要道(即Via Claudia Augusta)上,由Versus Romae(往羅馬)簡稱、及多個語言的誤譯,而得名Verona。另一說則是因為維洛那因為座落在古名Vera的阿迪傑河畔(Adige),以及如同歐洲許多河岸城市都會以河名加上rona作為尾綴詞,而得名Verona。
但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裡所說的,玫瑰不稱玫瑰,亦不損其芬芳,不管維洛那名字怎麼來的,都不減這個城市的可看度。今日維洛納的主要景點有古羅馬世界第四大的圓形競技場、中世界的教堂與城堡,以及最著名的茱麗葉的家。
不過茱麗葉的家其實是典型旅遊行銷的操作。除了茱麗葉是虛構角色,根本不可能住在這裡外,連陽台也是配合劇本中羅密歐求愛的場景,為了吸引遊客而事後加蓋的。莎翁的劇本的確是參考了早期義大利版本中所述,現實中存在的兩大敵對家族Montecch和Capelletti,然而這對苦命鴛鴦和現實的薄弱關聯也僅止於此。當然如果不介意龐大的人潮外也是可以來湊湊熱鬧,摸摸茱麗葉銅像的右胸求個好運。只來中庭拍照是免費的,進去建築上到陽台才需付費。
維洛那是很適合當作一日遊的城市,搭火車往來威尼斯、阿爾卑斯山下的城鎮如波扎諾或南下波隆那等地皆算便利,甚至德鐵周遊票的延伸段也有包含維洛那。在這區域旅行的人,不妨也造訪這座啟發著名愛情悲劇的名城。
▌如何讓所有照片維持一致的色調
除了如何拍出有自己風格的照片外,我另一個最常被問到問題,就是怎麼讓所有的照片維持一致的色調。尤其是有在使用Instagram的人,大多都希望自己的版面色調一致,而非雜亂不協調的。事實上,讓所有照片呈現一致的調性,也是個人風格的一種呈現。在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中,我除了教你如何在一張照片中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也會教你如何將這個風格貫徹到所有的照片裡,幫助你讓作品風格更一致、更有識別度。
課程正在進行募資中,期間有六折優惠,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250元折價活動即將在8/9到期,請及時把握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德 麗 莎 聖 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衛芬奇的《曼克》:夫妻外遇跟愛與不愛,不見得完全相關】
到現在還在沈醉在看完《#曼克》的震撼,為了怕忘記,我必須手機記下來。
《曼克》有很多值得切的角度,好萊塢官商勾結的腐敗、電影業操縱假新聞的不堪、女明星與顯貴難解的情愫、曼克理想主義的悲劇英雄征途,每個角度值得拉篇探討。
建議大家一定要去 #Netflix 朝聖,你會對大衛芬奇的敘事深深嘆服。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黑白片,大衛芬奇沒有浪費任何一個角色,僅靠自然無痕的對白與細微動作和眼神,就交代他們的行為動機。
不過《曼克》諸多角色中,讓我印象最難忘的,竟然是男主角曼克和結婚 20 年的妻子「莎拉」的關係。
而且這個莎拉,她其實不是女主角。
-
我是愛女人的,看影劇觀察最細微的都是女人。
我喜歡阿曼達塞佛瑞飾演的女明星「瑪麗恩」的浪漫天真與裹藏在內心的不自信。但是,我完全理解「莎拉」這個家庭主婦的角色,且深深被她感動。
莎拉,曼克都叫她「可憐的莎拉」。
出於對自己的絕對清醒,曼克明白自己酗酒成癮、衝動易怒、一天到晚精神出軌的糟糕性格,妻子跟著自己就是吃苦。
身為一個「照理說很懂人性」的編劇,曼克卻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莎拉就是死都不離開自己?為什麼她完全沒想過放棄自己?其實不理解的又何止是曼克,外人也是不理解。
曼克問過好幾次莎拉:「妳為什麼愛我?」
關於「妳為什麼愛我?」這個疑惑,在曼克完成經典神片《大國民》劇本、窮困潦倒之際時,莎拉終於告訴他答案。
-
莎拉語帶憤怒地向曼克吐實,說這段 20 年的婚姻生活「一點都不無聊」,因為她時不時得面對曼克的好賭、出軌和酗酒成癮,且他還是個失職的爸爸。
然而,關鍵是莎拉的最後一句話。
她說:「但是奉獻這麼多後,我還是想知道故事最後的結局。」
莎拉這句台詞可以被解讀為兩層意思。
第一種意思,就是老娘都為這段婚姻犧牲這麼多、前半生梭哈,我真心想知道我的下場是不是真有這麼慘。
照理說這種心態都有不甘心成份,可是我並不認為「不甘心」是莎拉對於這段婚姻的全部想法。
莎拉的心聲,我比較傾向是第二種意思,即是她早就曉得丈夫對外看似憤世嫉俗的背後,是他不願意隨著鄉愿的好萊塢電影圈起舞。
莎拉就是欣賞曼克這份難得的善良,也很想見證丈夫的這個善良,能否讓他真正戰勝影壇扭曲的體制;她願意為了曼克的無畏與正直,選擇理解與原諒他種種不太符合「好丈夫」定義的特質。
-
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就是你遇到一個伴侶,對方完全看見你靈魂的本質。
莎拉清楚曼克衝動不羈、不願妥協,因為他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豪俠型人格,她愛的絕對不只是曼克的編劇才華。
莎拉願意陪伴曼克,看看這樣的他能有怎樣的結局,而過程中如她所言,哪怕崩潰,但也是充滿希望。
《曼克》有一幕我超喜歡,是曼克賭輸選戰,人生一夕全毀,他和莎拉隔著舞池對望,莎拉一副「我就知道」的瞭然表情。
接下來,夫妻倆怡然自得地跳起舞。
正因別人不懂你,可是我懂,所以我不會輕易的放開你。
這也呼應莎拉最後對曼克說:「你以後不要再說我是可憐的莎拉了。」
既然心甘情願,談什麼可不可憐?
-
看名人婚姻新聞,網友很喜歡拿自己的心態投射到明星夫婦身上,肆意批判一個藝人願意原諒外遇伴侶的理由,非得就是不甘心或者怕丟臉一樣。
婚姻沒有這麼蒼白。
一對夫妻相守多年,彼此都見過雙方最赤裸醜陋的一面,一個人不可能不曉得身旁伴侶到底是怎樣的德性。
特別是幾十年婚姻,若一方出軌,選擇原諒的另一方不見得代表就是「不清醒」。
接下來我講這句話會有點毀三觀,就是我並不覺得出軌是證明「一個人完全不愛另一個人」的表現,你充其量只能說這段關係嚴重缺乏溝通,但是,一對夫妻到底愛不愛對方,這個問句是無法從「出軌」得到完整答案的。
甚至,有些夫妻會從「外遇」中明白溝通的重要性,外遇倒是變成一種「機會」,讓他們終於正視問題、好好坐下來解決,結果婚姻反而更長久,綜觀娛樂圈,例子比比皆是。
-
不過對我來說,曼克跟莎拉的關係境界是最難得的。
莎拉願意跟隨曼克,到底是在於曼克從來不對她撒謊。他酗酒、外遇、好賭,都是完整敞開在莎拉眼前,而他不屈服電影圈淫威的勇敢和美善也是。
這使得莎拉的選擇,一路是在很清明的狀態下進行。
曼克與莎拉的關係給了我啟發,世界上讓人費疑猜的關係一大堆,但無論什麼關係,其實就是雙方(有時甚至是三方)都說好,願意保持信賴,對身在關係的當事者(們)都誠實,或許才是感情平衡的關鍵吧?
附註:以上言論只是個人想法,如果你有其他不苟同之處,那也是以你為準,大家彼此尊重。
德 麗 莎 聖 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英國女王「血腥瑪麗」,一生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折磨 ]
生而為人,不免經歷大大小小的病痛,人雖然自詡為理性生物,但在生理與心理疾病的影響下,我們的言行舉止與人生選擇,又有多少屬於理性思想的產物,有多少則和疾病的無奈有關?
我一直對疾病與歷史人物的交互關係很感興趣,前陣子一個朋友因為巧克力囊腫開刀,讓我對這個婦科疾病產生意識,上網查資料,這才發現,原來人稱「血腥瑪麗」的英國女王,竟然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不過,還是請大家注意的是,瑪麗一世畢竟沒有受過現代醫療檢驗,她身上大大小小的病痛,有學者推測與荷爾蒙失調、子宮內膜異位有關,有學者則認為與流感或甲狀腺機能不全有關,這篇文章,我們不妨以聽故事的角度,從婦科疾病來探討這位歷史上的「女暴君」。
/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1/01/04/mary-i-endometriosis-history/
/
說到歷史上的女暴君,英國的瑪麗一世(Mary I)鐵定榜上有名。
人們說她喜怒無常、歇斯底里,一登上王位就濫用權力、剷除異己,燒死了近 300 名新教徒,違背了她父親亨利八世生前苦心經營的新教秩序,種種「脫序」與殘忍行為,使她獲得「血腥瑪麗」的恐怖稱號。
後世對瑪麗的印象,無非是一個殘酷冷血的壞女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有時候或許忘了,瑪麗雖貴為一國公主,王朝之后,但她不過也是一介凡人。她的一生顛簸困頓,不僅遭到親人連番背叛,甚至長年疾病纏身,要了解瑪麗一世,我想不能忽略這些事實。
/童年幸福稍縱即逝,家庭動盪宛如宮鬥劇/
瑪麗一世的父母,是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與西班牙凱薩琳公主(Catherine of Aragon)唯一的女兒,她母親過去曾懷孕多次,但小孩不是流產就是早夭,這使得好不容易活下來的瑪麗成了真正的掌上明珠,父母疼愛得很,從小就學習多種才藝,不到十歲就精通繪畫舞蹈彈琴,還會說多種語言。
瑪麗的童年很幸福,但不幸的是,瑪麗一生的幸福,都只留在童年。
亨利八世一直生不出兒子,他成天焦慮,擔心要是未來王位傳給女人,肯定會削弱國力。在那個時間點,英國還未有過女王,亨利八世或許很難預見,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會成為惡名昭彰的「血腥瑪麗」,一個會成為創造「伊莉莎白時代」的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總之,亨利把錯全怪到老婆凱薩琳身上,他開始和凱賽琳身邊的女侍官安博琳(Anne Boleyn)暗通款曲,後來也不藏了,開始光明正大地以對待新皇后的方式對待安博琳,後來為了和她結婚,甚至不惜槓上整個天主教廷,另立新教為英國國教,自己變成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
跟《甄嬛傳》一樣精彩的宮鬥劇上演了,安博琳上位,原本的皇后凱薩琳被逐出宮廷,而原本備受寵愛的瑪麗公主,這下情況尷尬了。
/少女時期開始,就受婦科疾病所苦/
瑪麗從初經來潮開始,就出現嚴重的痛經現象,她的月經週期非常不規則,好不容易月經來了,又會大量出血、下腹劇痛、噁心嘔吐,並產生抑鬱症狀,而且因為她的月經不規則,所以這些痛苦可能會在任何時候無預警襲來。折磨不斷輪迴,一眾御醫束手無策,只當是瑪麗公主的「老毛病」,但種種跡象與紀錄卻明確指出,瑪麗得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簡單來說就是子宮內膜跑出子宮外,長到不該長的地方,有的跑到卵巢變成「巧克力囊腫」,有的跑到子宮肌肉層、骨盆、陰道、腸道、膀胱,甚至鼻腔或肺等地方,使得患者不僅渾身不適,在奇怪的地方出血,更會造成不孕、月經不規則、下腹痛、經痛等狀況。
而這些情況,往往也與心理壓力息息相關。想像一下,你是當年的瑪麗公主,父母離婚鬧得全國皆知,媽媽被爸爸趕出去還不準妳去見她,信天主教的妳被逼迫改信新教,而當搶走爸爸的女人安博琳生出女兒伊莉莎白後,原本高高在上的妳,竟然被「貶」去當同父異母妹妹的女侍官...... 可想而知,從 1551 年開始,少女瑪麗的婦科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將她折磨得不成人形。
/走過屈辱遺憾,成為都鐸王朝女王/
在人人自危的宮廷,今日得寵,明日失寵。
安博琳始終沒有為亨利生下兒子,後來亨利一聲令下,就把她送上了斷頭台。
亨利近水樓台,接著又娶了安博琳的女侍官珍·西摩(Jane Seymour),而這位珍終於戰戰兢兢不負所托,生下了一個王子,愛德華六世。
然而,亨利八世不知道是不是被詛咒,寶貝兒子愛德華在 15 歲的時候,就得了結核病去世了。王位虛懸,各派人馬互相擁戴新王人選,而英國人民向來很同情凱薩琳與瑪麗母女的處境,再加上瑪麗派人士長年在背後運籌帷幄,一番廝殺後,瑪麗終於在多年的屈辱與磨難熬出了頭,被人民推上了王位。1553 年,瑪麗 37 歲,正式加冕,成為了都鐸王朝的女王。
/兩次假性懷孕,帶來失落與難堪/
上位後,瑪麗的主要任務有兩個,鏟族異己,穩定政權,還有盡快誕下子嗣。
37 歲的瑪麗已經算是高齡產婦,而她十幾二十年的婦科「老問題」,更是使她的生殖系統病弱不堪。凱薩琳公主很早就停經,因此有歷史學家認為,瑪麗也很有可能遺傳到母親的婦科缺陷,在中年前就有「卵巢早衰」症狀,荷爾蒙系統紊亂失控,使男性荷爾蒙分泌過盛。這或許是會什麼一位威尼斯外交官形容瑪麗「沒有眉毛,聲音像男人一樣又粗又低」。
當時,瑪麗透過政治聯姻和西班牙王子腓力二世(Philip of Spain)結婚,38 歲的時候,她的身體突然產生了奇妙的變化:肚子一日日變大、胸部脹痛甚至出現泌乳現象、早上還會反胃想吐── 於是御醫們斷定,瑪麗這是懷孕了!
一開始,瑪麗自己還半信半疑,但過了不久,她自稱感到肚裡有東西在動,於是相信了自己真的懷上孩子。幾個月後,皇家大張旗鼓佈置出動,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瑪麗在五月的時候住進了產房,她的同父異母妹妹伊莉莎白也來了,為的是盯緊瑪麗是否為了鞏固王權而假孕。
瑪麗一開始信誓旦旦,沒想到五月過了,六月來了,她的肚子竟然一點動靜也沒有,焦急不安下,瑪麗發布聖諭,表示若沒把新教徒清掃乾淨,上帝不會讓她誕下孩兒。一輪宗教壓迫血洗在英國展開。但到了八月,瑪麗還是沒生下孩子,肚子甚至一日日消了下去。縱使再多失落、難堪與憤怒,瑪麗也只能接受事實,乖乖回家。
事件過後,瑪麗的丈夫腓力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跑到別的地方辦事去了,留下瑪麗一人傷痛欲絕。後來腓力回來了一段時間,兩年後,瑪麗又稱自己懷孕了,只是這一次,沒人相信,而這個「孩子」,也始終沒有出現。
/可能因婦癌去世,死後仍舊淒慘/
有歷史學家表示,瑪麗一定是太想要孩子了,於是產生了「假性懷孕」症狀。假性懷孕通常是心因性的,患者會在沒有真正懷孕情況下,出現類似懷孕的種種跡象。很多人認為瑪麗是為了鞏固權力而假孕,然而,瑪麗長年受子宮內膜異位所苦,不僅肚子腫大,各種詭異的生理現象也輪番突襲,她誤認自己懷孕,其實也不是多奇怪的事情。
瑪麗人生的最後幾年,在痛苦之中度過,她的肚子越來越大,痛苦絲毫不減,後世學者分析當時紀錄,認為那時瑪麗很可能已經罹患子宮頸癌或卵巢癌。
1558 年一個寒冷的十一月天,瑪麗離開了人世,得年 42 歲。而她的王位,由妹妹伊莉莎白繼承。瑪麗生前,曾經要求死後被葬在一生心心念念,卻遺憾無法相見的母親凱薩琳身邊,但她死後,眾人卻無視她的遺願,把她葬到西敏寺去,簡直是在瑪麗的悲慘人生上再踢個兩腳。
這個社會,很喜歡女鬼,女暴君,紅顏禍水這類女性妖異人物,但當你仔細去探查背後事實,會發現,一個真實人物往往由豐富而複雜的面向交織而成,任何單一面向的解讀,都是傾斜的詮釋。「血腥瑪麗」在位時的確殺了很多人,但她的「血腥」,除了政治上的腥風血雨,還有很多是她自己的── 大量的經血,不規則的出血,出生王家一路走來的血淚,一生不被愛的傷痕累累。
歡迎追蹤我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瑪麗一世 #婦科 #子宮內膜異位 #歷史 #少女A #history #endometriosis
德 麗 莎 聖 痕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德 麗 莎 聖 痕 在 【崩壞3rd】4.0測試服V2,德麗莎-「朔夜觀星」演示+月蝕造型 ... 的推薦與評價
【崩壞3rd】4.0測試服V2, 德麗莎 -「朔夜觀星」演示+月蝕造型+專屬武器/ 聖痕 (水鏡套)+空無改動. 3.3K views 2 years ago. ... <看更多>
德 麗 莎 聖 痕 在 崩壞3rd - 【聖痕「德麗莎·暴食(上)」的技能調整說明】... 的推薦與評價
聖痕 「德麗莎·暴食(上)」的技能調整說明】 由於在戰鬥中裝備聖痕「德麗莎•暴食(上)」時,聖痕技能「暴食」 掉落糖果的機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且拾取難度較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