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玩的閱讀 3之3>
所以打電動到底是會變聰明,還是會讓人腦波變弱呢?
還沒讀這本書之前,想像這會看到很多青少年或是阿宅的故事。沒想這本書有點像是心理學概論,只是所有的例子都是用電玩來解釋,像是電玩的設計,打電動時人的反應,以及電玩公司行銷的手法,等等。在職場上這麼多年,讓我想起大學時代上的通識心理學課程,應該是大學上過最實用的課程之一了。
作者分成四個段落來描述各式心理學的應用。分別是玩家的心理學,遊戲設計者使用的心理學,遊戲公司用來推廣的心理學,以及遊戲本身反應出來的心理現象。以前上心理學的時候很多例子用動物,在這裏所有的例子都是用人類 😆
心理學裡面講到人對社群的認同,以及在無人觀看下時容易投機。在電玩的世界當中有各個遊戲公司的粉絲陣營互相叫囂,以及遊戲世界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作弊(特別是在不用真實姓名,或者看到別人也這麼做的時候)。其中花錢作弊的市場需求之大甚至還有公司做成軟體服務平台的商務模式 (SaaS)!
遊戲的設計就更不用說了,裡面有許多快思慢想兩位作者許多的心血結晶體現在當中。包括了人們為了迴避損失造成的痛感 (Loss adversion) 造成許多不理性的抉擇,包括研究讓狗狗流口水的帕夫洛實驗,其實像是電玩中不定時的讓人可以獲取寶物的爽感。還有史納金箱 (Skinner Box) 研究動物的操作制約以及經典條件反射,像極了線上遊戲那些讓我們欲罷不能而上癮的反饋動作(社群媒體常常使用)。有一位身兼學者的電玩設計家看不慣像“開心農場”這種偷菜的遊戲,竟然能成為遊戲,為了要嘲諷並且教育大眾什麼才是像樣的遊戲,於是自己寫了一個愚蠢的遊戲 “Cow Clicker" 。沒想到他刻意做得蠢遊戲竟然大受歡迎,他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讓所有的牛一起升天消失,然後還上CNN受訪,分享社群媒體怎樣使用這些遊戲或取個人資料。
再來就是電玩公司的行銷手法。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當中會有購買點數,或是遊戲中花費的機會呢?就像以前心理學學到的當你在重視花腦力的工作時,你的腦波真的就會比較弱。以前的心理實驗,是讓人一直背不同組的電話號碼。結束後你可以吃巧克力或者是比較健康的水果杯,實驗發現,背電話號碼的人選巧克力的機率遠大於沒有做這件事情的人。還有所有電玩的代幣,促銷,以及定價策略。無一不是用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境中啊!
至於遊戲本身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是電玩當中的虛擬人物,會無形的影響玩家的行為。他先從最入門的道理講到我們的行為會影響你的態度(就像基礎心理學有探討到,在黑暗中突然開始跑起來,是因為害怕?還是因為跑步的心跳加速讓你感覺到害怕?)當你的虛擬人物是帥哥美女時,你在遊戲中就會比較自信,心理學研究這個效應叫作 “Proteus effect” (海神效應) 。有些電玩會在你的虛擬人物手上放置某品牌的飲料或者點心(因為有自我投射的作用)。實驗發現這樣會讓玩家更請向去買那個品牌的飲料或是點心。還有任天堂的Wii曾經讓運動中的玩家虛擬人物一起健身,並且在健身過程當中稍微變瘦。結果都讓玩家更努力運動了 😂
另一個常常提出的話題是,射擊和殺戮電玩遊戲,是否會讓青少年更暴力?這個議題曾經在加州阿諾當州長時,立法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玩暴力電玩 (是說,阿諾自己以前演的電影哪個不暴力啊?)後來因為有太多人不服上訴到最高法院,最後美國大法官解釋這樣的禁止事違反言論自由,所以解除了這項禁止。在心理學中也是分成兩派,常常觀看某一種行為的確會讓那種行為短時間在生活中容易發生,長時間的效應還沒有明確的研究證據。
至於打電動會不會讓人變聰明呢?根據多位學者的研究不同的電玩可以訓練大腦不同的面向,也的確有明顯增強的證據。這裡有提到一位腦神經科學家他們意外的發現電玩幫助玩家的視力,注意力,以及多工的能力。但作者用一個很棒的比喻 “Smarter? It's leg day at your brain's gym” (會變聰明嗎?還是應該說是你大腦健身房的練腿日?)這些單一的大腦功能畢竟是有限的,所謂的智慧(Intelligence) 是大腦不同的功能搭配組合起來的效果。就像是每天光練深蹲的,如果沒有搭配其他的項目以及身體的協調性訓練,大概也不會稱為一個很會運動的人吧?
作者寫這個書的目的,是看見心理學許多的效應在電玩當中,充分的彰顯。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遊戲設計者可以透過精心的設計,鼓勵正面的態度,鼓勵社群合作以及其他有益身心的發展。這麼說來每天打點電動,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喔!
延伸閱讀:
關於“快思慢想”作者的故事
關於 “Sega 大戰任天堂”的故事
關於虛擬實境Oculus 的故事
全文用相關影片和延伸閱讀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getting-gamers-電玩心理學/
#電玩 #心理學 #腦神經科學 #videogames #gamers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
心理學課程 入門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習技巧>論文入門要知咩?6個重點唔好hea
雖然英文並非小妹專長,不過改paper改得多都可以分享吓我覺得重要嘅幾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E60L6qpL4&feature=youtu.be
⭐️面對壞環境,仍有好心情⭐️
#youtube頻道
#聽日上載presentation要留意嘅地方
#培訓工作坊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方婷
#jasminfong
#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
#jasaliltalk
#壞的時代更要堅強
#心理治療
#企業培訓
#短期正向課程
———————————————————————————————
💫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
🤳網址:www.hhpc.com.hk
📞電話查詢及預約:2155 4858
———————————————————————————————
短期心理課程:
✨正向心理學課程 (開課日期: 8月11日)
https://clc.hkfyg.org.hk/2019/07/23/%E6%AD%A3%E5%90%91%E5%BF%83%E7%90%86%E5%AD%B8%E5%B0%8E%E5%B8%AB%E5%9F%B9%E8%A8%93%E8%AA%B2%E7%A8%8B/
✨心理創傷治療技巧證書課程 (開課日期: 8月12日)
https://clc.hkfyg.org.hk/2020/04/14/%e5%bf%83%e7%90%86%e5%89%b5%e5%82%b7%e6%b2%bb%e7%99%82%e6%8a%80%e5%b7%a7%e8%ad%89%e6%9b%b8%e8%aa%b2%e7%a8%8b/?fbclid=IwAR3EoX-48O7w33EiX_PG7giXAGBm_1_kVqew5C0sW2M3Ugv3xnhzYEbMUXw
心理學課程 入門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一本正經贈書場 相信我,這本書真的沒有很變態】
大概在六、七年前,全院各科的臨床心理師,在身心科主任的號召下,共同承接了一門北醫醫學系的必修課,課名叫做「普通心理學」。你沒看錯,這堂課不僅是心理學系,也是醫學系的菜鳥必修課。當時全心理師的陣容算得上是史無前例,畢竟普心向來以醫師或講師為主授者,臨床心理師之所以能站上講台,憑藉的就是配合課程穿插臨床治療經驗,而這一教就是四個年頭。
那是一段蠻值得回憶的時光。
台下一百多個學生全是學霸,這群人一輩子沒看過第二名的獎狀,求知慾如狼似虎,再晦澀艱僻的難題,課堂角落總是有個傢伙能找到開鎖的方法,面對這群怪獸,一心只想著覆誦投影片內容的傢伙,下場就是在課後記者會被噓爆。如何把心理學講得有哏,讓這些知識滲透到現實人生中,是留住客人的唯一解法。
每本普心教科書的內容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十二個章節:
精神與心理學史、學習、記憶、發展、智力、知覺、意識、情緒、人格、社會心理、神經、精神障礙等。
以上這十二組名詞,看完也差不多醉了,因為對一般民眾來說,他們長得就跟法文的動詞時態一樣,畢竟專業術語的作用,就是為了跟人保持距離。但若把一個人的精神系統切割成十二面體,這些讓人昏昏欲睡的專有名詞,便是組成一個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立面,只要我們醒著,就無法脫離這些面向。因此,普心成了心理學的絕對基礎,只有讀完普通心理學,才有資格往下談「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在一群學霸面前,賣弄心理學知識的那四年裡,我負責教授精神與心理學史、學習、記憶以及社會心理學四個章節,一次兩個鐘頭。然而對於只想了解基礎心理學的大眾而言,花上三十個鐘頭坐在教室接受老師的口沫洗禮,或是狂嗑799頁的教科書,應該都不是他們想要的選項,那該怎麼辦?
很簡單,你只需要一本能快速嵌入知識體系的科普書。這類書籍的特色就是不浪費口水,不長篇大論,使用帶入感強烈的語彙,將理論融入生活背景,讓你在吸收知識時不會感到費力。如果把整學期的心理學課程當作是一條綿長的甬道,這類書就是你頭上的探照燈,負責引路,決定你在這條路上的去留。
《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就像是這顆探照燈,一本「具有前傳性質的普通心理學」。本書不僅把知識口語化,還傳遞得精簡有哏,書名雖然引人遐思,但體質絕對一本正經,而且貼心附上QR CODE,讓你一邊閱讀,一邊欣賞經典的心理學圖片,如果想深研心理學,它會是個親切的跳板。全書以Q&A串連內容,41個提問都有其關聯性,而且與普心的章節交相呼應,舉例如下:
精神與心理學史:
【那些古希臘的瘋子,後來怎麼了?】【雪茄什麼時候不是雪茄?】以上幾題觸及了史前精神醫學史的演進,以及佛洛依德的基礎論述
學習:
【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嗎?】【語言是從哪裡來的?】人的學習歷程是個非常有趣的課程,這幾題談到了兩個經典的制約實驗,以及語言如何透過學習而來
記憶:
【人為什麼會忘記?】,本題談到了基本的記憶形成流程。
對記憶系統有興趣可參考小劇場第19場
發展:
【小孩何時才知道,矇眼不代表自己消失?】【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暴躁易怒?】這一系列的提問,主要聚焦在兒童到青少年的認知與情緒發展歷程。
相關議題可參考小劇場的「繪本推薦」系列
智力:
【IQ很重要嗎?】【IQ測驗到底在測什麼?】提供了智力與智力測驗的基本概念。延伸閱讀可參考小劇場第13場
知覺:
【這是鴨子還是兔子?】【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主要談錯覺與注意力的概念
意識:
【人為什麼會睡覺?】【人為什麼會做夢?】談及了初階的睡眠機制與概念。
若對睡眠有興趣,小劇場推薦 睡眠管理職人,相關知識爆量
情緒:
【悲傷是一種心理疾病嗎?】【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快樂?】深入探討正負向情緒的來源。
其中關於憂鬱的部分,可以參考小劇場第22場,關於正向心理學的部分,可參考小劇場第11場
人格:
【為什麼好人難出頭?】【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害羞?】提及了五大性格維度以及內外向維度。
關於內向害羞的特質,可參考小劇場第28場
社會心理學:
【人為什麼有種族歧視?】【你會跟這個人買二手車嗎?】【普通人怎麼會犯下滔天大罪?】談到了重要的「從眾效應」與「偏見」議題,以及最經典的「史丹佛監獄實驗」。
關於上述實驗細節與「路西法效應」,可以參考小劇場第17場
神經:
【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差在哪?】【你的腦袋住著兩個不同的人嗎?】概述左右腦的分工與專司功能,與相關的裂腦實驗研究。
對於大腦功能,可參考小劇場第15場
精神障礙: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為什麼退伍老兵老愛話當年?】提出了反社會人格與創傷後壓力案例,其中更談及對於精神診斷對於所謂「異常」的反思。
關於創傷後壓力疾患,可參考小劇場第32場
心理學的打開方法,可以是一本700多頁的教科書,也可以是一本200多頁的科普書,而這一本相對適合入門者服用。心理學絕對不艱澀,也不高冷,踏上這塊墊腳石,你將會碰觸到心理學對你伸出的橄欖枝。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這本普通心理學入門書,感謝遠流出版 遠流粉絲團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
※ 留言格式:我想了解人類的_________(請從普心十二組名詞中任選一組,例如記憶、人格或情緒,至多選三組),因為________(請寫原因,二至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5/7(一)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5/10(四)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
心理學課程 入門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入
其中談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
1. 意識形態的產生(素樸實在論)
2. 對醫療產業、司法、親密關係等等的影響
3. 行為與態度互相影響
希望透過我的分享
能與大家一起享受這本精彩至極的大作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tsbuxNcdkk/hqdefault.jpg)
心理學課程 入門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
我從朋友口中已經聽過7582遍
但我
----就是沒看。
可就在這7582次的提醒之下
我就在某次逛書局看到一本阿德勒的著作
上網一查
這本《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竟是少數阿德勒親自撰寫的書籍
於是結帳,甚至我快到沒有去注意價錢
等我閱卷完畢
只感到
「管他賣多少,反正一定值得」
贊助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GeGv4AEC0/hqdefault.jpg)
心理學課程 入門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我過去分享的許多心理學作品裡面
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就是這本《快思慢想》
在這世界上也活了幾十載
但我是怎麼做決策的我心中卻還沒個譜
而這本書就為這個疑問給出詳盡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在很有自信時
做了一件明顯不理性的決策?
為什麼早上看見別人在吃薯餅
晚上的宵夜就像吃鹹酥雞?
為什麼我們被問今年工作如何時
卻只想到這幾個禮拜如何?
如果你想知道心智上的系統性錯誤
這本《快思慢想》我超級超級推薦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I-VX19nYq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