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作者:陶昌文(醫師)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而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大眾呢?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顯少有人提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病」則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報告證明藥物有效。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然而,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不但如此,西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因為若要降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收入。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字。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有自殺想法。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命非常接近。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我一位朋友父執輩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體。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引發坐立難安。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為什麼呢?請讓我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畢竟再有益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
網路文章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60的網紅小紀老師的幸福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臟是否能正常跳動,決定我們是否能繼續呼吸。無預警的心跳停止,可能起因於心律不整(有些是藥物或減肥藥的副作用),心肌肥大或是心血管阻塞。因為心臟是一個不斷跳動的肌肉,所以輔酶Q10的酵素還有鈣鎂片對心臟肌肉是否正常跳動,是最重要的其二營養素。...
心血管阻塞 藥物 在 馮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它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
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西藥是膠帶貼住症狀的邏輯
#所以貼住表面症狀不管裡面出了什麼事有可能會被害死
#不亂吃西藥
以下為對這篇文章其他方向的意見,大家也一併參考。
https://professorlin.com/…/%E9%86%AB%E5%AD%B8%E8%83%8C%E5%…/
#最重要的還是知道你吃了什麼
#不亂吃西藥和化學保健食品
醫學背後的黑幕 / 陶昌文(醫師)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
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它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
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
而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
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
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大眾呢?
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
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
鮮少有人提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
「病」則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報告證明藥物有效。
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
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
然而,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
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
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
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
不但如此,西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
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
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
因為若要降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
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
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
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
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
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
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收入。
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
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
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
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它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
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
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
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字。
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有自殺想法。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
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
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
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命非常接近。
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
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
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
我一位朋友父字姪輩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體。
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
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引發坐立難安。
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
為什麼呢?請讓我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
畢竟再有益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
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
一個有良心道德的心臟科Dr. Lin Jake醫師的從醫多年實際研究聲明※
[水]這個你必須知道睡前、洗澡時候,水分流失量大,已經養成睡前不吃東西不喝水習慣的人,容易造成血液中水分不足,而引起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的危險。
人在睡眠中仍會消耗1~2杯左右的水分,從晚餐後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前,如果都不補充水分,第二天早上起床或快天亮的時侯,【最容易發生血栓】,使血管堵住,引發心臟病及腦部疾病。
國人在習慣上喜歡睡前沐浴,洗個乾乾淨淨的澡再上床,但洗澡的時候最容易流失水份,所以醫生建議:【洗澡後,應該要馬上補水分。】如果有泡澡習慣的人,則應該在洗澡前先喝一大杯水,以免在浴室停留太久,流失過多的水分,輕者也會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的現象。
醫學界發現用口對口的方式喝礦泉水,要是剛好口腔中有少量不足以致病的綠膿桿菌進入瓶內,這個瓶子就會變成agar,12小時後,菌數就足以引起喉嚨痛!
因為怕公佈後,礦泉水會滯銷,所以廠商不敢公佈,但是醫學界教授還是勸大家喝礦泉水時,不要接觸瓶口!
這篇文字很冗長,但是請用耐心地將它閱讀完畢!
心血管阻塞 藥物 在 林友祺醫師電眼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視鏡鼻淚管手術可以解決鼻淚管阻塞造成的溢淚症狀,成功率高又不會留下外觀的手術疤痕,很值得推廣。
你不能不知道的--------鼻淚管阻塞
文/新光醫院眼科林友祺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yuchi067?fref=ts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一雙水汪汪迷人的眼睛,但是”水汪汪”和”淚汪汪”可不一樣喔!
如果終日眼睛都濕濕黏黏的,還得時時用手帕擦拭眼角流出的淚水,恐怕大家都避知唯恐不及了吧!很多人都有這種”流目油”的經驗,不但濕黏的眼睛會造成視力模糊,嚴重時還會引起發炎,產生黃黃稠稠的分泌物,造成衛生和美觀上的影響。
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我們的眼睛和鼻子是相通的,眼淚是由主淚腺及副淚腺所分泌,負責眼睛的滋潤,而多餘的淚水就經由淚液的排泄系統,從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一路通達鼻腔,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傷心留眼淚的時候,常常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原因。
那麼哪些人容易會有鼻淚管阻塞呢?
在門診最常看到兩大類的人有鼻淚管阻塞的困擾,其中之一是剛初生幾個月的小嬰兒,我們稱為{新生兒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家長常常會描述小嬰兒的雙眼總是淚汪汪,而且大部分還會伴隨出現眼頭有眼屎。小兒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因為鼻淚管末端接近鼻腔的位置有一層薄膜,這層膜在出生時應該要自行打開,但是如果發育不完全無法開啟,就會導致淚水逆流回眼睛,使得淚眼汪汪,有時淚囊會膨大,甚至發炎、感染,造成急性淚囊炎。
另外一大宗鼻淚管阻塞則是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因慢性結膜炎、砂眼或外傷,而導致鼻淚管黏膜粘黏。
若懷疑有鼻淚管阻塞,首先要觀察眼內眥至鼻樑中央,即淚囊所在的位置,有無紅腫熱痛的現象,以手指輕壓淚囊是否有膿液從淚點逆流而出,如果有以上症狀表示合併有急性淚囊炎,要先以抗生素治療,待症狀消失後再處理鼻淚管阻塞。另外要確定診斷鼻淚管阻塞,眼科醫師會使用探針沖洗淚管;若有阻塞現象,則沖洗液無法到達鼻腔。
那麼如果真有鼻淚管阻塞的問題該如何治療呢?
對於小朋友先天性鼻淚管阻塞,醫師會教導父母先以溫水熱敷,再以洗淨的雙手,利用食指指腹,一手按住淚點開口,另一手食指由上而下,自淚囊往鼻淚管方向按摩,重覆幾次,目的就是利用按摩所產生的內壓將鼻淚管末端的薄膜撐開,原理就像擠牙膏樣。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的新生兒會產生鼻淚管阻塞的現象,還好大部分的小兒鼻淚管阻塞都會在一歲以前自行緩解,所以家長要配合藥物治療以及適當的按摩,至於大人由於阻塞的原因不同,恐怕就需要採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
所幸近年來醫療越來越進步,對於鼻淚管阻塞的手術治療方式也有了新的選擇,其中包括----鼻淚管氣球擴張術和內視鏡鼻淚管重建手術。
鼻淚管氣球擴張術是一種快速又無傷口的手術方式,小朋友也可以接受治療,它的原理,就像心血管阻塞的病人要用氣球擴張一樣,醫師會順著鼻淚管的通道,放入長型氣球探針,到達阻塞部位時膨脹氣球,將阻塞部位撐開打通,最後再將氣球縮小取出就完成了。
但是如果是鼻淚管完全粘黏的病人,效果就會比較差,一般還是建議要接受鼻淚管重建手術。有別於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以電鑽在靠近眼窩的鼻樑打一個洞,製造一條新的鼻淚管通路,內視鏡鼻淚管重建手術提供病患另一種選擇方式,患者在局部或是全身麻醉的狀況下以鼻竇內視鏡的技術將淚囊作一造口,此種手術方式可以免去患者臉部一條難看的疤痕且恢復快速,是目前較新的一種技術。
還在為了”流眼油”所苦呢? 建議您找眼整型醫師為您作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吧!
圖片來源:健康醫療網
心血管阻塞 藥物 在 小紀老師的幸福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心臟是否能正常跳動,決定我們是否能繼續呼吸。無預警的心跳停止,可能起因於心律不整(有些是藥物或減肥藥的副作用),心肌肥大或是心血管阻塞。因為心臟是一個不斷跳動的肌肉,所以輔酶Q10的酵素還有鈣鎂片對心臟肌肉是否正常跳動,是最重要的其二營養素。
心血管阻塞 藥物 在 新型藥物輸送系統突破心血管再生難題 的推薦與評價
新型 藥物 輸送系統突破 心血管 再生難題】 目前 心血管 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第一位,糖尿病患者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的族群,常因血管 阻塞 造成下肢缺血,導致病人無法行走, ... ... <看更多>
心血管阻塞 藥物 在 【名醫大聲公】動脈阻塞開刀後得吃藥一輩子?服用阿斯匹靈有 ... 的推薦與評價
罹患動脈 阻塞 相關 心血管 疾病即使開刀後還是得長期服用抗血栓 藥物 嗎?而服用阿斯匹靈等 藥物 雖然能抑制血栓但也可能會帶來什麼副作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