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柏惟 #3Q踹共 #香港理工大學 今晚我們邀請到台灣基進的不分區提名第一名成令方教授一起聊聊香港現在的狀況,也從性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看社運中的性侵事件,並探討婦權運動以及從政的理念。 =============================== ◆ 贊助3Q做你護台防中的政治代理人 ...
「性別社會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阿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鄭麗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評價] 99-2 吳嘉苓性別社會學- 看板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社會學小辭典】 做性別 你覺得『性別』是天生的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20316潘湜澂社會性別社會學-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性別社會學 在 請問性別社會學的評價- 中央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性別社會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30我對孩子成長的一些想法
撇去媽媽需要喘息這件事情不談,我覺得對未來(或者說現在已經看得出趨勢)的教育來說,"社會經驗"會變得比更加珍貴了。
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有可能透過線上教學和父母的陪伴,達到和學校教育一樣的成果,如果父母有足夠的智慧(和時間心力上的資源),一起學習並投入某事,對親子關係也是好事吧。
但就是團體生活---跟不同背景、不同想法和性格的人相處---的經驗,不是父母用心就可以取代,但那個部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經驗過"家裡的做法",在外面時可能會時常感到驚訝,覺得"我們家不是這樣的""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
就像我小時候第一次去朋友家,看著對方的書櫃問說"這是你全部的書嗎?"因為大概只有三四本跟學校課本而已。
當時的我是家裡的書堆滿書櫃,爸媽也對買書出手大方的孩子,先不說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傲慢,那個年紀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得天獨厚,就單純地,是"我不知道有別的生活方式""我們家裡沒事就會看書,我不知道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的。"
所以像那樣跟不同的朋友來往,發現原來大家對待書的看法不同,每個家庭周末選擇的娛樂也不同,對我來說就是"開了眼界"。
這種跟不同的人的接觸,不斷地開展自己的視野,同時也更了解自己的這種過程,就是社會經驗很重要的地方。
即使是成人的我的現在,很多想法和對自己的認識都難免定型,也因為已經有幾十年的社會經驗(就從出門上幼稚園開始算起吧,學校就是一種社會啊),知道自己與其說社交外向,不如說更偏向社恐跟內向型的人,在跟別人見面互動時,有時也會有"發現自己未知的一面"的那種收穫。
對於正在,或者說一直在摸索自己是誰、未來要怎麼走(雖然是無意識的)的孩子來說,這種經驗就是更加重要了。
***
但這種經驗有一種越來越不是理所當然的感覺,在疫情的影響下,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裡,以前的孩子理所當然在這個時候都被同儕包圍,接觸不同的孩子並互相認識、也認識自己,現在接觸的人卻可能大幅減少,即使是線上教學發達,那種可以自由退出(下線或關麥關鏡頭)的關係,也跟實際上在同一個物理空間的同儕關係不同。
我不是要說為了社會經驗,爸媽無論再擔心疫情都應該把小孩送出門,我想認識我久一點的人就知道,我不是那種走極端的人,只是想說說我因為疫情這件事情,對我們所處的理所當然的生活,造成得天翻地覆的改變並且帶起了新的潮流,因此對教育、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麼改變,的一些想法。
(說真的我也是不想要被誤解,覺得我在批評其他作法或想法,所以一直很少分享自己對教育、教養這類的個人觀點,我相信父母都是在摸索跟思考怎麼對孩子好的,但這個領域因為父母都很焦慮,所以對於別人的不同看法,只是聽到或看見,都可能會產生「是不是在批評指責我做錯了?」的緊張感...)
我只是因為以前專攻的是資訊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不知為何給人我應該是主攻家庭和性別社會學的印象就是了😂)所以很敏感地會注意到,現在這種疫情帶動了新的潮流。
而這讓我覺得,對孩子來說,跟不同的人實際面對面的互動並彼此交流,感受對方的呼吸、身體共同存在一個空間時的那種質量,和"在家不同",也和父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的人,那種像是開拓視野一樣的相處經驗,未來會更珍貴了。
***
我前陣子很想開google meet也是因為這樣,連我這樣社恐又內省型的性格,都有點覺得,好想跟別人聊聊天,不是嚴肅的議題可能就是日常的瑣事和想法⋯⋯
對於還像海綿一樣在吸收每天的"新的經驗"的孩子,很在意怎麼讓他們擁有足夠豐富的社會互動。
就算不談成長、自我認識、開拓視野這麼嚴肅的事情,我也從送翔妹去上學時,翔看著小朋友在裡面玩的羨慕的眼神,感覺到即使再怎麼內向,七十幾天身邊只有爸媽(多數時間還只有我),還是會想要有別的人陪伴的。
我前幾天在接小孩回家時,遇到久沒見的鄰居太太,也一樣牽兩孩子,四個小孩立刻就在大廳玩了起來(之前孩子們不太熟因為遇到的時間不多),然後我們也是聊個不停,她只是說一句"妳最近怎樣?我覺得疫情真的讓人超緊張的!"我們就話匣子打開關不起來,就在聊媽媽這陣子遇到小孩過敏咳嗽心裡都好抖的事情
沒有任何建設性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頻頻點頭、拼命贊同對方說的話"媽媽真的太緊張了!疫情真的太折磨了!"但是就是在那樣的交換意見和分享贊否的過程,有種悶在心裡的感覺突然地宣洩而出,覺得"啊原來我不孤單啊~"那種心情....
很希望翔能夠回去上學,然後對著朋友說"一直在家真的好無聊!只有妹妹陪我玩...然後妹妹又不懂事"然後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同感(或沒有)的說"我也是!弟弟更煩!""我覺得還好耶...在家很輕鬆",總之就這樣,對同儕說出自己的心情,自由自在見面交談的日子趕快來...
在那之前,只能往好處想,親子關係的深化也不是壞事,繼續加深我們的羈絆。(還不夠深嗎🤣)
(我這陣子給人很少發表長篇的印象吧,被小孩綁著固然是原因,一部分也是我對於不同想法可能會引戰這件事情越來越猶豫了,有些私事,怕親近的人看見,會不滿意我的想法或意見,有些公事,說真的我又不是很喜歡跟別人爭論...所以感覺找不到那個適合自己該發表什麼的平衡點...)
#但還是可以分享😆
抱歉直接在網頁上寫就懶得用引號⋯⋯每次我都以為我只會寫短短的所以不用太認真編輯(我錯)結果現在看起來標點不對就不太好閱讀😅
性別社會學 在 阿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喔耶~今晚十點,沒穿衣服的我會出現在裡面喔~ <3
▍紀錄片:《性革命:快樂的權利》
📺01/01 (五) 22:00 |公視13頻道
📺公視頻道網路直播|https://bit.ly/30PaMj6
📺公視+線上看同步上架七天|https://www.ptsplus.tv/
重貼一下當時錄影後的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kong.sex/posts/1377934875746127
應邀去看這部記錄 1940~1968 西方國家性別文化演進的影片,並且參與了映後的公民對談。
先說明一下我為什麼上節目沒穿衣服。
前一次上公視的節目是《有話好說》,那時為了讓討論集中在障礙者性權,我穿得比較保守。(但也難得被 Queer as Photo
說「終於穿對衣服了」)
不過這次不一樣。這次是因為自己的議題而被找去的,那麼當然要展現自己。
總地來說,除了我確實要刷存在感之外,也希望能夠激發大家(包含工作人員、其他來賓、觀眾)一些思考:為什麼沒穿上衣是一件特別的事?或是另一個方向:「穿上衣比較好」的價值判斷是怎麼來的?
雖然因為時間限制,沒能從「別人不想看所以你不能這樣」一路反駁到「為了你好(攝影棚很冷)所以希望你穿衣服」這種以保護為名的壓迫,但所幸紀錄片裡也確實談到了衣著打扮的演變。
不只是女性的比基尼和迷你裙,就連男性的頭髮長度也曾是社會規範裡的熱門話題。
***
除了性別文化的演變之外,這部紀錄片也有其他我覺得不錯的特點。
首先是它不只談性別,也著墨於政治、族群、戰爭、資本主義如何交互影響性別文化的演變。
例如戰後嬰兒潮長大接近成年後,美國社會才出現了「青少年」一詞;
也例如黑人女性學者所說的:要界定「性革命何時開始」,必須要先確認你在討論哪個文化跟族群,畢竟美國女權的發展一開始仍然只有白人女性受惠。
或許對於性別社會學背景的朋友來說,這些視角都是課堂上的基本知識,但對於像我這種沒有社會學背景、又是比較封閉地窩在順性別男同志圈的來說,獲知這些資訊也能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更踏實。
其次,紀錄片裡沒有提到太多性別運動者或倡議者(除了反覆提到金賽博士),我覺得這點也蠻不錯的。
這一兩個月台灣的同運圈內部有些事件,但一直以來,我敬佩的社會運動者們(包含但不限於性別運動),幾乎不會將功勞歸於自己,因為他們在乎的是他們所想幫助的人們。
「你不怕髒地玩遊戲
你看起來累壞了但你沒有停」
「你有著多少溫柔
才能從不輕言傷心」
——焦安溥,2012.08。
當年的運動/開拓者們,就算知道了像是這樣的紀錄片裡並沒有提到他們,就算知道自己仍然消失在歷史之中,我想他們也不會介意的,因為他們要的方向已經一步一步達成了。
***
不過,紀錄片裡還是有我覺得有些不足的地方。
一個是沒有提到青少年情慾。
在「性」這件事情上,仍然都只是「成人」的專利。
但就如我在發言時所講的,青少年的性權,甚至是「自慰權」其實仍然是被刻意忽視的。
另一部分則是沒有提到性暴力、以及「保守份子們為何保守」的觀點。
片名副標是「快樂的權利」,所以著重在正向、解放的部分是無可厚非,但我仍然認為不能忽視保守份子們害怕的那些事——除了強姦之外,像是未婚懷孕以及性病傳染的支持體制,其實也是不得不面對的。
然後是,沒有提到性交易,就連色情圖書都鮮少提到。
即使在「保險套的推行/合法化也是性革命的里程碑」的橋段,也沒有提到那些解放行為有許多都發生在性交易的場合,而那些場合其實仍然對女性是壓迫。
當然畢竟時間有限,而且這次只是一系列紀錄片中的其中一部,或許其他部裡有提到我在乎的這些。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彼此提醒:社會不會只有自己看到的進步的一面。
***
映後座談的部分,來賓們可說是百家爭鳴,大家也為了自己的議題努力發聲。
未婚懷孕獨自帶小孩、障礙者性權、在性解放文化中常被誤解的無性戀、被當作獵奇的 BDSM 、女性書寫、男性解放、性諮商、性健康、…
但有點遺憾我沒能講太多性交易的論述啦…orz
行前問到來賓名單的時候,原本想著「啊不就都自己人」,但其實到了現場才意識到大家仍然有各自的議題。儘管不相衝突,但若不彼此提醒與留意的話,仍然可能會壓縮到別人的話語權——我覺得這也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倡議者們彼此的共同困境。
幸好這次的大家都也有這種默契,在努力為自己的議題發聲之餘,也為別人的議題留下空間,是一次見識到大家氣度的體驗。
性別社會學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陳柏惟 #3Q踹共 #香港理工大學
今晚我們邀請到台灣基進的不分區提名第一名成令方教授一起聊聊香港現在的狀況,也從性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看社運中的性侵事件,並探討婦權運動以及從政的理念。
===============================
◆ 贊助3Q做你護台防中的政治代理人
▲信用卡捐款 → https://3Qchen.tw
▲銀行轉帳 → 銀行代碼700 帳號 7-0000-10228-49074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性別社會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夾縫中的女人」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他和「她」之間,還有個「第二世界」。
一段建立在祕密、欺騙與背叛上的關係。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
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
在他與妻子的主要世界之外,
另外有個「她」和他的世界,
她隱身於此,成了沉默的第二性,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
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要當心。」幾乎所有曾為第三者的女性都提出相同告誡──告誡所有女人,也是告訴自己,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她」被視為另類的女人。
但其實,「她」就在你我身邊,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提起婚外情話題是禁忌,雖然它明明與婚姻關係平行存在,但人們說服自己:那只不過是一次出軌。然而,根據社會學博士理查森的觀察,「第三者現象」之普遍,儼然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模式。
身旁朋友當了二十年第三者的經歷,觸發理查森博士展開研究,在書中,真實呈現第三者的思考樣貌,深掘社會為婚外情建構出的「第二世界」,透過實際訪談及分析詳加探討:
‧兩性對於「友情」指涉的差異,如何使「她」捲入這種昏昧不明的關係中?
‧「性」與「愛」,在其中代表什麼意義?
‧同為女人,關於對他妻子的負罪感、嫉妒等情結糾纏,「她」如何相應?
‧「她」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
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作者簡介:【性別研究先驅】蘿芮‧理查森博士(Dr. Laurel Richardson,1936.7.15-)
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資深教授與名譽教授。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博士。
在擔任社會學教授期間,她發起並發展性別社會學。早期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出資,專注於種族和性別問題的交集研究,她所設計的問題,三十年後仍在長期追蹤的調查問卷上出現。
《夾縫中的女人》是第一本針對「第三者現象」所寫的性別研究經典專著,已被翻譯成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暢銷國際。本書前所未見地以與已婚男性有關係糾葛的單身女人為研究對象。理查森博士認為透過瞭解第三者,我們也將更瞭解女性的生活、期待,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女性的性別意識,對「另一種」兩性關係的可能影響。
身為性別研究的領導人物,理查森博士時常就性別問題於國際發表演說。另著有劃時代的著作《性與性別動力》(1977),將性別置於社會學概念及視角的中心。參與編輯的暢銷文集《女權主義者陣地》(1983)始終保持在該領域的領軍地位。合著有《性別與大學教學──一項被協商的差異》(1991),獲頒校內第一個反歧視行動獎、女權主義者導師獎,女性研究系亦表彰其貢獻。
性別社會學 在 鄭麗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03.12. 鄭麗君質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
1. 近期為社會所關注的美牛問題,朱主委身為一個科學家,請問,食品要進口時,是不是要求證明其對人體無害才能進口比較周全?請回答!
2.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人文及社會科學申請案件核定率,11年來,始終都是所有科門之尾並且逐年惡化。朱主委,您是國科會史上第一個出身人文社科背景的主委,現在國科會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足夠嗎?平均每一個案子48萬,直接用於研究上的,最後剩下多少?如您業務報告所說,針對「人文社會學科」,請問您要如何「支援學術研究,提升我國學術水準」,要怎麼做?(備註一)
3. 主委,女性在學術研究領域的表現好嗎?我國女性研究人員數長期偏低,2001年,女性研究員儘佔18%,過了十年,2010年還是只有21%。去年底立法院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十四條的法律修正案,修正內容就是要培養、輔導及獎勵女性科學技術人員和女性科技人才。主計處統計,本院立法委員女性占比有3成3,中央薦任9職等公務員女性有3成9,國中女校長有3成.....歐美國家女性科學研究員也都達到三成以上。請問未來我們國科會要不要提升女性研究人才人員數?要不要做?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得到?
備註一: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人文及社會科學申請案件核定率始終居於四大主要科門之尾,並逐年惡化。特別是,朱主委出身人文社科背景,麗君認為未來國科會也應多重視人文科學的研究補助,包括經濟、哲學、政治、文學、歷史、地理、性別、社會學、語文學等,都需要更深的扎根研究。
備註二:有關歐美國家女性研究人員部份,芬蘭規定政府單位, 包括國家研究中心在內, 要有40%以上女性。1999年歐盟設定目標將歐洲女性研究參與提高到40%, 2009年時,已達到34%。而丹麥為提高女性研究參與, 自1998年起, 到去年總共編列了高達7800萬歐元,來增加女性研究人員培養,並且高額補助符合資格的年輕女性研究人員之研究計畫。
性別社會學 在 【社會學小辭典】 做性別 你覺得『性別』是天生的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學小辭典】 做性別 你覺得『性別』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造成的呢? 不是社會系的同學們,可能覺得疑惑性別不就是『男性』和『女性』嗎NO!NO!NO! ... <看更多>
性別社會學 在 [評價] 99-2 吳嘉苓性別社會學- 看板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99-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吳嘉苓 老師
δ 課程大概內容
大學部課程,簡介社會學的性別研究成果,並透過作業、小組討論及其他形式的課程
參與鼓勵學生操作課堂上學到的觀念。
以下摘自課程網:
這是針對大學班學生所設計的課程,藉由性別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分析工具,以及重
要的經驗案例,探討台灣以及其他社會的特質,以及其改造的可能。本課程設計是以性別
作為個人認同、社會結構、文化再現三大面向如何相互影響作為主要的課程設計架構,並
含括包括「做性別」、陽剛氣質,跨性別,以及性別與性、階級、族群的交織性等等,討
論性別社會學的新興主題。也具體以家庭、工作、勞動、身體、情慾、公民權、福利國家
等面向,探討現今性別體制的運作模式,及其問題與出路。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老師自編的讀本,內容多元,包含期刊論文、中英文教科書之一章(英文的部分不多
)與通俗論著。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老師使用投影片,投影片內容為講授課程的題綱式摘要,與指定閱讀的重疊性不高。
如果想藉由投影片了解讀本內容的同學可能會失望。
通常前兩節課是老師講授,第三節會安排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成員並不固定亦不特
別限定,和好朋友或附近的同學討論都可以。接近期末時,第三節課會作為期末報告小組
的討論時間。
老師無論在上課時或下課時都很親切,同學有問題可以隨時和老師討論。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紮實偏甜。根據非正式的觀察,我猜測老師的作業成績是從A-打起。只要作業有用心
寫,並非前幾個小時才趕工出來的作品,成績都會讓人滿意。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沒有期中期末考,但有指定閱讀的週次(9週)有小考(15%)。小考是在第一堂課的
某個時段進行。老師說,小考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同學閱讀與早起。一般而言,小考的內容
非常友善,只要有讀過指定閱讀,上課前稍微翻一下,能抓住重點即可,無須特別背誦。
偶爾會出現創意考法,例如觀看課堂上撥放的影片後,運用指定閱讀的概念分析。每一次
小考的滿分是2分。小考的批改原則是,內容雖不符合問題,看得出來有看過讀本會有1分
,若內容大致符合問題,得2分。也就是說,只要有看過讀本,又有去考試,這部分可以
拿到9分。
作業方面,有三次小作業(45%)與一次期末報告(30%)。小作業的題目事先就公布
在課程大綱,接近截止日的前一到兩週,老師也會特別講解作業要求。期末報告題目的決
定採用open space模式,由大家自由地討論發想。在open space,每個人都可以開啟主題
,而且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離開正在討論的主題。open space的細節操作,在討論當週會特
別說明。期末報告的評分包含老師與同學票選的兩個部分。期末報告須繳交書面報告與上
台口頭報告。期末報告確切的評分標準有點忘記了,但包含性別知識的運用程度、論證的
細緻度、資料的豐富性、口頭報告表現等。
還有剩下10%的成績是課程參與,參考的是課程討論結束後回收的討論紀錄。這方面
的評分標準比較不清楚,可能要請其他修課的同學補充。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外觀上不注重出席率,但透過小考的制度設計,變相地使出席成為本課程的重要部分
。這堂課開在早上的234節,如果同學無法早起,並不建議修這堂課。
這堂課基本上無須基礎,但修過社會學或性別相關課程會有助於了解課程內容。但涉
專有名詞或關鍵概念,老師都會仔細地講解。在課程的運作上,並不排斥不具有社會學或
性別研究背景的同學,畢竟這是一門性別研究的導論課程。
這門課使用社會系的階梯教室,原則上是無限加簽,只要教室容量可以負荷,老師很
願意讓同學加選。
Ψ 總結
老師選的讀本都很精采,上課的口條也在平均水準之上,從教學上來看,是非常值得
選的一門課!
性別研究或女性主義並不是促成男性-女性、主流的性-邊緣的性的對立,而是意圖
分析與解構盤根錯節的性別體制,提供我們了解習焉不察的事物一個嶄新的途徑。如果你
希望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有些不同,需要新的刺激,本課程會是絕佳的選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41.248
※ 編輯: pcjosh 來自: 220.132.141.248 (07/08 00: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