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行程上的考量,我們約在咖啡廳。提早到天還是亮著,所以點一杯拿鐵,選了靠窗的位置,先來處理E-mail。才剛打開電腦,一位穿著西裝但不嚴肅的年輕男士走了過來。
聽著他在介紹自己時,想起一部實驗短片,就是一群人站在一條起跑線,然後經過一連串的問題,有人前進有人後退,最後每個人都在不一樣的起跑點。雖然有好工作、好學歷,許多人都認為「這是我努力得到的!」,但在經過這些問題後,走在前面的人發現自己比殿後者們多了許多資源,原來事情並不是這麼理所當然的。
而他,就是走在前面的人。跟許多來諮詢的人比起,他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資源,加上自己努力,學歷好,收入高,已婚還沒有小孩;可以說是某種人生勝利組了。所以當他說完自己的背景後,我問他:「所以你現在碰到的問題是什麼呢?」,他說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身邊的人都很優秀,有點深怕自己會落後,所以想透過諮詢看看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更好。我說:「你知道你是5%菁英嗎?」,他說對,可是還可以變成1%啊!我問:「那有具體的1%目標了嗎?」,嗯,果然沒有。
於是,我們從金錢觀、人生觀做探討,早期諮詢時我會用對金錢的反應,來回溯原因。大部份的人對金錢的不安全感來自於「匱乏」與「認同」。匱乏分兩種,一種是現實真的匱乏,一種是心裡覺得匱乏。而認同,往往來自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尤其與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渴望父母的愛、關懷...等。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就不能100%做自己,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導致的原因是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為了爭取父母的認同,成績好才會被誇獎,所以認真讀書考高分;考上台大父母才會覺得驕傲,所以一定要考上台大。而認同在金錢觀裡,則是所謂的社會認同,如買車、買房、年薪百萬,甚至住豪宅、開跑車這種。最終,變成了一種,為了獲取認同,可以犧牲自己的反射。而「匱乏」與「認同」不只體現在金錢觀,也會影響整個人生觀。
他爸爸的兄弟們有幾位很成功,投資股票、房產、自己開公司,反過來看他們家,就很普通;父母努力養大他,希望他能出人頭地,給親戚朋友們看的投射,就落在他這位獨生子。而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從小就隨著他長大。因此,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主要因心裡覺得「匱乏」,而不斷的追逐;實際上,他沒有負債,也不一定要買房,年薪百萬也夠用。又因有著靠投資賺到幾棟房的長輩,以及社會不斷鼓吹「財富自由」與「被動收入」的風氣下,沒做投資就是不夠努力的象徵,所以他也投資股票。許多的行為模式,都是為了獲取「認同」,不論是父母、親戚,還有這個社會。這沒有對錯,就跟想要與需要一樣。你可以想要,但不能遺忘現實的需要。
於是,帶著他寫了一個三年規劃,分為:工作、財務、家庭,再用哪些是想要,哪些是需要,做一個區分。量力而為,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想好了下下步,就會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做了!
最後,他看著自己寫下的規劃,還是有些遲疑,我笑著說:「You never know, just do it!」,他才不好意思的笑著說:「True」,深吸一口氣後,他說:「謝謝Sandy, 我會好好執行,也會記得不要過於勉強自己的。」
他離開後,我抬起頭看著街頭,滿街的車都是趕著回家的人流,喝完最後一口已冷卻的拿鐵,看來晚上會睡不著了。
#諮詢故事
#不論正在哪感到迷途都沒關係因為這是常態
#想要與需要無關對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