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坎城影展主競賽+平行單元+會外賽完整得獎名單】
.
2021年坎城影展揭曉得獎名單。最大獎金棕櫚獎授予法國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的《鈦 Titane》。
.
這是迪古何諾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前一部作品《肉獄 Raw》(2016)當時也在坎城技驚四座,獲得費比西獎殊榮。今年也是繼1993年的珍.康萍(Jane Campion)之後,闊別28年,女性導演再次於坎城折桂。
.
不過今天全場的焦點或許更多擺在評審團主席史派克.李(Spike Lee),當他在介紹第一個獎項時,疑似誤解主持人的意思或不清楚頒獎流程,提前爆雷公布金棕櫚獎得主,令全場譁然,使得今年成為史上最反高潮的一屆坎城盛會。
.
.
▅▅▅▅▅▅▅▅▅▅▅▅▅▅▅▅▅▅▅
主競賽單元
▅▅▅▅▅▅▅▅▅▅▅▅▅▅▅▅▅▅▅
評審團:
(主席)史派克.李 Spike Lee(導演、編劇)美國🇺🇸
瑪姬.葛倫霍 Maggie Gyllenhaal(演員)美國🇺🇸
梅蘭妮.洛宏 Mélanie Laurent(演員、導演)法國🇫🇷
瑪蒂.迪歐普 Mati Diop(導演)法國🇫🇷
瑪蓮.法莫 Mylene Farmer(歌手、演員)法國🇫🇷
塔哈.拉辛 Tahar Rahim(演員)法國🇫🇷
克雷伯.曼東沙.費侯 Kleber Mendonça Filho(導演)巴西🇧🇷
宋康昊 Song Kang Ho(演員)南韓🇰🇷
潔西卡.賀斯樂 Jessica Hausner(導演、編劇)奧地利🇦🇹
▅▅▅▅▅▅▅▅▅▅▅▅▅▅▅▅▅▅▅
►
【金棕櫚獎】
《鈦 Titane》法國🇫🇷比利時🇧🇪
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 Julia Ducournau
►
【評審團大獎】
《A Hero》伊朗🇮🇷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Compartment NO.6》芬蘭🇫🇮俄羅斯🇷🇺
導演:尤侯.郭斯曼寧 Juho Kuosmanen
►
【最佳導演】
李歐.卡霍 Leos Carax
《Annette》法國🇫🇷德國🇩🇪比利時🇧🇪
►
【最佳男演員】
卡賴伯.蘭里.瓊斯 Caleb Landry Jones
《Nitram》澳大利亞🇦🇺
►
【最佳女演員】
蕾娜特.瑞因斯夫 Renate Reinsve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挪威🇳🇴瑞典🇸🇪法國🇫🇷
►
【評審團獎】
《Ahed’s Knee》以色列🇮🇱法國🇫🇷
導演:那達夫.拉匹 Nadav Lapid
《Memoria》泰國🇹🇭哥倫比亞🇨🇴法國🇫🇷德國🇩🇪墨西哥🇲🇽英國🇬🇧中國🇨🇳卡達🇶🇦瑞士🇨🇭
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最佳劇本】
濱口龍介Ryusuke Hamaguchi & 大江崇允 Takamasa Oe
《Drive My Car》日本🇯🇵
▅▅▅▅▅▅▅▅▅▅▅▅▅▅▅▅▅▅▅
▍
▍
▍
▅▅▅▅▅▅▅▅▅▅▅▅▅▅▅▅▅▅▅
一種注目單元
▅▅▅▅▅▅▅▅▅▅▅▅▅▅▅▅▅▅▅
評審團:
(主席)安德莉亞.阿諾德 Andrea Arnold(導演、編劇)英國🇬🇧
瑪尼亞.梅杜爾 Mounia Meddour(導演、編劇、製片)阿爾及利亞🇩🇿
艾莎.齊柏斯汀 Elsa Zylberstein(演員)法國
丹尼爾.布曼 Daniel Burman(導演、製片、編劇)阿根廷🇦🇷
麥可.安傑洛.柯維諾 Michael Angelo Covino(導演)美國🇺🇸
▅▅▅▅▅▅▅▅▅▅▅▅▅▅▅▅▅▅▅
►
【最佳影片】
《Unclenching the Fists》俄羅斯🇷🇺
導演:姬拉.高維蘭高 Kira Kovalenko
►
【評審團獎】
《Great Freedom》奧地利🇦🇹
導演:賽巴斯汀.邁瑟 Sebastian Meise
►
【整體演出獎】
《Good Mother》法國🇫🇷
導演:阿芙皙雅.艾薇 Hafsia Herzi
►
【創新獎】
《La Civil》羅馬尼亞🇷🇴比利時🇧🇪
導演:緹奧朵拉.安娜.米赫伊 Teodora Ana Mihai
►
【原創獎】
《羊懼 Lamb》冰島🇮🇸
導演:法迪瑪.約翰森 Valdimar Jóhannsson
►
【評審團特別獎】
《Noche De Fuego》墨西哥🇲🇽
導演:塔蒂雅.胡艾瑣 Tatiana Huezo
▅▅▅▅▅▅▅▅▅▅▅▅▅▅▅▅▅▅▅
▍
▍
▍
▅▅▅▅▅▅▅▅▅▅▅▅▅▅▅▅▅▅▅
短片競賽與電影基石單元
▅▅▅▅▅▅▅▅▅▅▅▅▅▅▅▅▅▅▅
評審團:
考瑟.班.哈尼亞 Kaouther Ben Hania(導演、編劇)突尼西亞🇹🇳
涂娃.娜蘿特妮 Tuva Novotny(導演、編劇、編劇)瑞典🇸🇪
艾莉絲.溫諾克爾 Alice Winocour(導演、編劇)法國🇫🇷
薩摩赫.阿拉 Sameh Alaa(導演、製片、作家)埃及🇪🇬
卡洛斯.穆基羅 Carlos Muguiro(導演、編劇、策展人)西班牙🇪🇸
尼可拉斯.帕里澤 Nicolas Pariser(導演、編劇)法國🇫🇷
▅▅▅▅▅▅▅▅▅▅▅▅▅▅▅▅▅▅▅
►
【短片競賽:最佳影片】
《天下烏鴉 All The Crows In The World》香港🇭🇰
導演:唐藝 Tang Yi
►
【短片競賽:特別表揚】
《August Sky》西班牙🇪🇸
導演:賈思敏.泰努奇 Jasmin Tenucci
►
【電影基石:首獎】
《The Salamander Child》比利時🇧🇪
導演:西奧.戴根 Théo Degen
►
【電影基石:二等獎】
《Cicada》南韓🇰🇷
導演:尹大文 Yoon Daewoen
►
【電影基石:三等獎】
《Love Stories on the Move》巴西🇧🇷
導演:卡琳娜-蓋布莉葉拉.達索維亞努 Carina-Gabriela Daşoveanu
《Cantareira》羅馬尼亞🇷🇴
導演:羅德里哥.里比羅 Rodrigo Ribeyro
▅▅▅▅▅▅▅▅▅▅▅▅▅▅▅▅▅▅▅
▍
▍
▍
▅▅▅▅▅▅▅▅▅▅▅▅▅▅▅▅▅▅▅
金攝影機獎(最佳首部長片,官方與平行單元綜合評選)
▅▅▅▅▅▅▅▅▅▅▅▅▅▅▅▅▅▅▅
評審團:
(主席)梅蘭妮.蒂莉 Mélanie Thierry(演員)法國🇫🇷
奧黛莉.艾比文 Audrey Abiven(音效師)法國🇫🇷
洛宏.達易詠 Laurent Dailland(攝影)法國🇫🇷
羅曼.柯杰特 Romain Cogitore(導演)法國🇫🇷
皮埃爾-西蒙.葛特曼 Pierre-Simon Gutman(影評人)法國🇫🇷
艾力克.卡拉沃加 Éric Caravaca(演員)法國🇫🇷
▅▅▅▅▅▅▅▅▅▅▅▅▅▅▅▅▅▅▅
►
【金攝影機獎】
《Murina》克羅埃西亞🇭🇷美國🇺🇸巴西🇧🇷
導演:安東尼塔.阿拉梅.庫斯安諾維克Antoneta Alamat Kusijanović
▅▅▅▅▅▅▅▅▅▅▅▅▅▅▅▅▅▅▅
▍
▍
▍
▅▅▅▅▅▅▅▅▅▅▅▅▅▅▅▅▅▅▅
平行單元:影評人週
▅▅▅▅▅▅▅▅▅▅▅▅▅▅▅▅▅▅▅
評審團:
(主席)克里斯汀.穆基 Cristian Mungiu(導演)羅馬尼亞🇷🇴
狄達爾.多梅莉 Didar Domehri(製片)法國🇫🇷
卡麥莉亞.裘丹娜 Camélia Jordana(演員、歌手)法國🇫🇷
米歇爾.麥凱特 Michel Merkt(製片)瑞士🇨🇭
卡雷爾.歐克 Karel Och(卡羅維瓦利影展藝術總監)捷克🇨🇿
▅▅▅▅▅▅▅▅▅▅▅▅▅▅▅▅▅▅▅
►
【最佳影片】
《Feathers》埃及🇪🇬法國🇫🇷荷蘭🇳🇱希臘🇬🇷
導演:歐瑪.佐黑利 Omar El Zohairy
►
【萊卡發現獎】
《朵麗 Lili Alone》中國🇨🇳香港🇭🇰新加坡🇸🇬
導演:鄒靜 Zou Jing
►
【路易.侯德爾基金會崛起新星獎】
《Amparo》哥倫比亞🇨🇴比利時🇧🇪
導演:賽門.梅薩.索托 Simón Mesa Soto
►
【Gan 基金會發行獎】(會外獎)
《Zero Fucks Given》法國🇫🇷比利時🇧🇪
導演:裘莉.樂古斯特 Julie Lecoustre & 艾瑪努埃爾.馬爾 Emmanuel Marre
►
【SACD最佳編劇獎】(會外獎)
艾利.葛雷佩 Elie Grappe & 菈菲爾.迪帕希辛 Raphaëlle Desplechin
《Olga》瑞士🇨🇭法國🇫🇷
►
【Canal+ 短片獎】(會外獎)
《Brutalia, Days Of Labour》希臘🇬🇷比利時🇧🇪
導演:馬諾利斯.馬瑞斯 Manolis Mavris
▅▅▅▅▅▅▅▅▅▅▅▅▅▅▅▅▅▅▅
▍
▍
▍
▅▅▅▅▅▅▅▅▅▅▅▅▅▅▅▅▅▅▅
會外賽: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
►
【正式競賽】
《Drive My Car》日本🇯🇵
導演:濱口龍介 Ryusuke Hamaguchi
►
【一種注目】
《Un Monde》比利時🇧🇪
導演:勞拉.汪戴爾 Laura Wandel
►
【平行單元】
《Feathers》埃及🇪🇬法國🇫🇷荷蘭🇳🇱希臘🇬🇷
導演:歐瑪.佐黑利 Omar El Zohairy
▅▅▅▅▅▅▅▅▅▅▅▅▅▅▅▅▅▅▅
▍
▍
▍
▅▅▅▅▅▅▅▅▅▅▅▅▅▅▅▅▅▅▅
會外賽:酷兒金棕櫚獎
▅▅▅▅▅▅▅▅▅▅▅▅▅▅▅▅▅▅▅
評審團:
(主席)尼古拉斯莫瑞 Nicolas Maury(演員)法國🇫🇷
喬薩・安潔比 Josza Anjembe(導演、編劇)法國🇫🇷
瓦朗.穆哈提昂 Vahram Muratyan(平面藝術家)法國🇫🇷
蘿珊.梅斯基達 Roxanne mesquida(演員)法國🇫🇷
▅▅▅▅▅▅▅▅▅▅▅▅▅▅▅▅▅▅▅
►
【酷兒金棕櫚獎】
《The Divide》法國🇫🇷
導演:凱薩琳.科西妮 Catherine Corsini
▅▅▅▅▅▅▅▅▅▅▅▅▅▅▅▅▅▅▅
▍
▍
▍
▅▅▅▅▅▅▅▅▅▅▅▅▅▅▅▅▅▅▅
金眼睛獎(最佳紀錄片)
▅▅▅▅▅▅▅▅▅▅▅▅▅▅▅▅▅▅▅
評審團:
(主席)以斯拉.艾德曼 Ezra Edelman(導演)美國🇺🇸
茱莉.貝托恰麗 Julie Bertuccelli(導演)法國🇫🇷
黛博拉.馮索 Déborah François(演員)比利時🇧🇪
愛麗絲.布雷 Iris Brey(影評人)美國🇺🇸
奧爾瓦.尼拉比亞 Orwa Nyrabia(導演)敘利亞🇸🇾
▅▅▅▅▅▅▅▅▅▅▅▅▅▅▅▅▅▅▅
►
【金眼睛獎】
《Feathers》印度🇮🇳
導演:帕瑤.卡帕迪亞 Payal Kapadia
►
【金眼睛評審團獎】
《Babi Yar. Context,》烏克蘭🇺🇦
導演:瑟蓋.洛茲尼察 Sergei Loznitsa
▅▅▅▅▅▅▅▅▅▅▅▅▅▅▅▅▅▅▅
▍
▍
▍
▅▅▅▅▅▅▅▅▅▅▅▅▅▅▅▅▅▅▅
其它主要會外獎項
▅▅▅▅▅▅▅▅▅▅▅▅▅▅▅▅▅▅▅
►
【歐洲電影院獎】(導演雙週單元之歐洲電影)
《A Chiara》義大利🇮🇹美國🇺🇸
導演:喬納斯.卡皮那諾 Jonas Carpignano
►
【戲劇作者與作曲家協會獎】
《Magnetic Beats》法國🇫🇷
導演:文森.邁爾.卡爾多納 Vincent Maël Cardona
►
【基督教人道精神獎】
《Drive My Car》日本🇯🇵
導演:濱口龍介 Ryusuke Hamaguchi
《Compartment NO.6》芬蘭🇫🇮俄羅斯🇷🇺
導演:尤侯.郭斯曼寧 Juho Kuosmanen
►
【法蘭索瓦.夏萊獎】(由國際記者協會頒發)
《A Hero》伊朗🇮🇷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
【狗狗金棕櫚獎】
三隻可卡犬
《我們的相愛時光II The Souvenir Part II》英國🇬🇧美國🇺🇸愛爾蘭🇮🇪
►
【狗狗金棕櫚獎:評審團獎】
蘇菲 Sophie
《Red Rocket》美國🇺🇸
潘達 Panda
《羊懼 Lamb》冰島🇮🇸
►
【原聲帶獎】
史帕克斯樂團 Sparks
《Annette》法國🇫🇷德國🇩🇪比利時🇧🇪
羅恩 Rone
《Paris 13th District》法國🇫🇷
▅▅▅▅▅▅▅▅▅▅▅▅▅▅▅▅▅▅▅
▍
▍
▍
▅▅▅▅▅▅▅▅▅▅▅▅▅▅▅▅▅▅▅
榮譽獎
▅▅▅▅▅▅▅▅▅▅▅▅▅▅▅▅▅▅▅
►
【榮譽金棕櫚獎】(表彰終身成就)
馬可.貝洛奇歐 Marco Bellocchio(導演、編劇)義大利🇮🇹
茱蒂.佛斯特 Jodie Foster(演員、導演)美國🇺🇸
►
【導演雙週:金馬車獎】
費德瑞克.懷斯曼 Frederick Wiseman(導演)美國🇺🇸
▅▅▅▅▅▅▅▅▅▅▅▅▅▅▅▅▅▅▅
.
.
(圖為榮獲金棕櫚獎的《Titane》。)
#坎城影展 #Cannes #Titane #茱莉亞迪古何諾 #JuliaDucournau #SpikeLee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K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山崩金證巨無霸台越來越多了,這次這台多了縮洞口的斜坡,究竟應該要如何出貨呢? 1.官方LINE帳號 ID:@trr8079f 2.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manCatcher 3.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k...
「愛倫坡烏鴉」的推薦目錄:
愛倫坡烏鴉 在 吳柏蒼 Pochang W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長文寫於 2016,原收錄在《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書中,但今天為了上映中的《麂皮:永不滿足》分享於此,推薦大家進戲院觀賞,也感謝翻面映畫 / B-side Film代理此片完成了大家的心願。
〈So Young〉
文/吳柏蒼
太平洋上空,機艙裡正模擬著黑夜,我在狹窄的位子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去年十二月,回聲樂團結束了暫別前的最後巡演,幾天前,我離開了一手創辦的 iNDIEVOX。近九年來,不曾有機會像現在這樣,放下一切,沒有任何顧忌地遠行。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裡,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卻又前所未有地平靜。耳機中,播放的是 Suede 的《Night Thoughts》,Brett 反覆唱著
When you are young...
When you are young...
午夜夢迴間,心思也跟著回到了過去。
※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新的能力。
當全神貫注,棄絕多餘的感官觸動,我能讓耳中的音樂變成一層一層的。意識漂浮在 Q 彈的鼓點間,黏著拍分的 bass 像是軌道建構其上,讓人在洪水般奔流的吉他聲裡有所依歸。一九九五年在愛爾蘭的 Féile Festival,The Stone Roses 接連演奏了〈Daybreak〉、〈Breaking Into Heaven〉、〈Driving South〉三首歌,長達二十分鐘的樂音一氣呵成。我在律動中亢奮著,肉身不再有所牽羈,神馳間我陷入不可遏抑的狂喜,直到群眾的歡呼聲漸漸淡出,CD 播畢。
睜開眼睛,抬起頭,我依然和音樂開始前一樣,坐在南陽街大型家教班狹小的高腳鐵椅上,額頭還能隱約感覺到剛剛趴著時被手臂壓紅的痕跡。這裡沒有搖滾明星,然而即將上台的王牌名師卻同樣呼風喚雨。對於不少台北高中生來說,那才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能夠改變世界的信仰,學校裡,大夥甚至可以不惜爭得面紅耳赤,只為了證明誰家才有最強的解題口訣。在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前,這成了同學們最緊密的連結之一,而搖滾樂,只是我藏在內心世界裡,一個難以分享的私密救贖,卻也是一片茫然混沌的未來裡,唯一的希望光點。
放學後,從南海路走到南陽街的路上,我總會沿著重慶南路慢慢地閒晃,卡其制服的建中男生三三兩兩的走著,延伸成一條數百公尺的鬆散隊伍,再到貴陽街口和綠色上衣的北一女同學匯流。如果時間較早,偶爾會在總統府門口遇上降旗典禮,這時,所有人都必須停下腳步,觀看憲兵樂儀隊的軍禮儀式。土色與綠色交雜的人群仰望著尖塔上的旗杆,聽著國歌演奏,有些同學會輕聲地開口合唱,直到國旗隨著國旗歌緩緩降下。
再往前走,就是重慶南路書店街。那是國語流行音樂最輝煌的年代,張學友的《吻別》在前一年賣了數百萬張,大街上隨處都能聽見辛曉琪的〈領悟〉和劉德華的〈忘情水〉,王靖雯的〈我願意〉和巫啟賢的〈太傻〉更是吉他社裡正夯的練習曲。而原本和大家一起在社團唱著這些歌的我,卻在高二開始瘋狂迷上披頭四,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我每天努力地省下零用錢,一張一張蒐集披頭四的 CD,但總是找不到與他們有關的中文讀物。那天,我一如往常,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走進建宏書局,竟然宛若神蹟地在架上看到一本以披頭四為封面的雜誌。我興奮地箭步上前,一頁頁仔細翻閱,奇妙的是,雜誌裡最吸引我的並非封面故事,反而是隨後的一篇樂評,標題是「英國最佳新團—Suede」,文章中用了一句明顯犯規的推薦語:「如果你今年只買一張專輯,那絕對是這張《Dog Man Star》。」對於一個急欲探索未知世界的高中生來說,這句話令人完全無法抗拒。隔天一下課,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西門町淘兒,最後卻選了他們兩年前的第一張專輯。「如果要聽就要從頭開始才完整」,我是這麼想的,一種處女座的怪異執著。
當晚從補習班回家已經深夜,家人都早早睡了。我打開老爸鮮少在用的 SONY 音響,放進 CD,唱盤咻地開始旋轉。兩個小節後,喇叭裡傳出一聲尖叫,我在驚訝、興奮和寒毛直豎的神聖裡,久久無法回神。
那首歌叫〈So Young〉。
※
很小的時候,因為爸媽要上班,我有大半的時間由保母凌媽媽照顧。凌媽媽家位於木柵久康街一條斜坡的盡頭,那條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坡道上,還錯落著幾間簡陋矮房。每次經過,我都會大聲地和幾位坐在自家門口的杯杯們打招呼,記憶中他們總是在那裡,和鄰居聊天或是獨自抽菸。跟許多老榮民一樣,他們操著濃厚鄉音,孤零零地居住著。長大之後,我便不再看過他們的身影,而那些矮房,也早已隨著這個快速變遷但不再動盪的時代,逐漸消逝。
斜坡再上去,市政府正在鋪一條通往政治大學的新馬路。我最喜歡看挖土機,總會要凌媽媽家的幾位姊姊,帶我到門口看塵土飛揚的挖路工程。幾年後,我們家搬到那條新開的馬路上,一直住到現在。我在那條路上做了 Echo 的三張專輯,和草創了 iNDIEVOX。
那時候路邊很容易就能抓到獨角腳仙和鍬形蟲,爆米香車偶爾會來到凌媽媽家門口,「碰」的一聲讓人又怕又期待。逢年過節時,斜坡會因為舞龍舞獅熱鬧起來,五六歲的我看得津津有味。每隻舞獅兩人一組,毛茸茸的獅頭帶著一雙銅鈴大眼,後面披著閃亮的披風,當獅頭昂首一躍時,看起來好不威風。兩隻舞獅後面,跟著一條鮮豔的綠色舞龍,咧開的大嘴上掛著兩條龍鬚,當龍身盤旋時,畫滿鱗片的長長布幔像是被灌注靈魂般活了過來。喧天的鑼鼓聲中,小朋友們嬉嬉鬧鬧,追著巨龍奔跑,一如每張泛黃照片裡,快樂的童年景象。
※
We’re so young and so gone.
Let’s chase the dragon
from our home.
—〈So Young〉
我知道這句歌詞和我的兒時記憶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會不禁聯想。我也曾經自行釋義,把「追逐巨龍」解讀為年輕人對於舊時代的反抗,直到長大一點,才知道那不過是放蕩男孩對用藥幻覺的描繪。其餘的,都只是我自身的投射和腦補。
但這更加深了我對搖滾樂的迷戀,也開始在腦中勾勒自己未來的樣子。什麼都不懂的我,買了一把便宜的大搖桿吉他、一顆老師上課用的擴音機當吉他音箱,窩在臥房裡寫歌、錄成錄音帶,想著以後要組一個搖滾樂團,唱自己的歌。
清大畢業再從紐約逃學回來發行《感官駕馭》,已經是六年後的事了。我把家裡的頂樓倉庫清理成一間工作室,作為和團員們寫歌與錄製 demo 的據點。它後來的名字叫「巴士底」,一個在城市邊緣的富麗洞穴,禁閉並期待革命到來的地方。房子中間的天花板上,掛了一隻腳上裝有螺旋槳的原子小金剛,我說他是威風盤旋的守衛者,儘管總是撞到大家的頭。
白天工作、晚上寫歌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少年的最後旅行》、《巴士底之日》、《處女空氣》、《獻給生命中的純粹》,我的確實踐著十六歲時想像的人生,除了那些腸枯思竭的夜晚和漫長的孤獨之外。時常在放下吉他、累癱在工作室的床上時,天早已大亮。頂樓三面都有窗子,但沒有裝窗簾,天氣好的時候,強烈的日光直射進來,讓人即使再累都無法入眠。若遇到玉帝、關公,或是其他我不認識的神明生日時,大樓隔壁的廟更會一早就開始慶祝,在激昂的鑼鼓、銅鈸、嗩吶聲中,還有一小時以上的誦經持續放送。我在這四面八方襲來的阻撓中彌留,心裡想著:神明怎麼可能喜歡這種音樂?
在巴士底兼作 iNDIEVOX 的辦公室後,我就更離不開了。白天,我和夥伴們一起寫程式、做設計、開會辦公;晚上下班後,Echo 團員便緊接著來錄音練團直到深夜。有時候時間強碰,兩組人馬就得擠在這個不到十坪大的空間裡一起工作,克難但又溫馨。而我,從那個被姊姊們抱在懷中看挖土機的小男孩,到埋首在音樂裡的成年人,不知不覺地在這條路上度過了好長的人生。路的那一頭,凌媽媽和老杯杯們的房子都早已改建拆除,過節時也不會有舞龍可以追逐;爆米香車消失了,獨角仙和鍬形蟲也不知道去了哪裡。路的這一頭,山邊的雨還是得天獨厚地下著,一棟棟蓋起的住宅大廈取代了竹林和滿山蘆葦,我再也不能從窗外看見貓空山上的點點燈火。倒是一整家子的藍鵲和獨來獨往的烏鴉開始飛來作伴,三更半夜依然嘎嘎地叫著,讓我在獨自寫歌時不至於太過寂寞。
那些年常去的唱片行,也一間一間地關了,以前下公車就要進去晃兩圈的政大唱片行,在我去新竹念書後沒幾年就結束營業。我在那裡買的第一張 CD 是 R.E.M. 的《Out Of Time》,這個專輯名稱現在看來就是整個唱片產業的註解。回到台北後,西門町和東區的兩家淘兒也黯然退場,那曾經是我最愛駐足的地方。高中時捷運木柵線剛啟用,放了學我總會繞遠路搭公車到東淘,再從忠孝復興站坐捷運回家。那種被 CD 和音樂雜誌所包圍的快樂讓人成癮,Björk 和 David Bowie 的大型看板旁,放滿新片的試聽機讓人流連忘返;最新到貨的《Select》、《Q》、《VOX》、《NME》封面上,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對決正熱烈上演。而捷運新穎的車廂、俯瞰城市的快感,以及驗票閘口的逼逼聲響,則令人恍若置身未來。對一個在升學壓力下生活的少年而言,所謂的微小而明確,指的就是這些。
木柵線後來變成了文湖線,捷運的驗票音也變成了鋼琴聲,唯一不變的只有東淘樓下的麥當勞,多年來始終在原處屹立不搖。忠孝復興站裡,我聽著閘口此起彼落的鋼琴滑音,懷念起以前那個單純的逼逼聲。
我在九一一事件的三天前來到紐約,在那裡短暫求學的幾個月,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的重創,卻也見識了它的堅強,在事發後很短的時間內,人們便恢復了正常生活。地鐵站裡的街頭藝人依舊辛勤地演出著,斯文的民謠歌手、賺取學費的學生弦樂家、設備齊全的搖滾樂團、老邁的二胡演奏家⋯⋯當然也少不了用破銅爛鐵和水桶做鼓組的打擊樂手。偶爾,也會遇到車廂內演出的表演者,有的唱歌有的演布偶劇,他們多半會在到站前向乘客們請求打賞,隨後轉往下一個車廂。
我每天都要從上城百老匯街搭地鐵到 W. 4th Street 上課,某天,一名壯碩的黑人男生上車後在我對面坐下,忽然拿出一台音響,接著就無預警地開始饒舌。嘻哈的律動彷彿就存在血液裡面,他穿著一件大號帽 T、白色高筒籃球鞋、放音樂的銀色老 boombox 和身體一樣大。周遭的乘客們面露微笑,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跟著擺動。但更妙的是,在他唱到一個段落的空檔,原本坐在我隔壁不起眼的白人男生,猛不防地接了下去,他的發聲和韻律都跟黑人男生不同,但同樣犀利而帶勁,兩個人一來一往,興致高昂,觀眾們也跟著他們的即興比拚開始血脈賁張。終於,列車到站,兩人擊掌碰拳,在掌聲中黑人男生拎著他的 boombox 開心地下了車。車門關閉,一切回到平靜,街頭的嘻哈鬥陣,紐約的日常。
幾年後,我也在台北看到了乘客們的微笑,只是我從觀眾變成了表演者,地點從老舊的紐約地鐵換到了明亮的台北捷運。我一個人拿著木吉他在淡水線車廂裡唱〈木雕輪盤〉和〈可能性〉,下車後,台北車站滿坑滿谷的紅衫軍一路蔓延到忠孝東路上,我知道,這終究不是台北的日常。
但我始終相信底層孕育的聲音。儘管信義區香堤廣場上,配著〈江南 Style〉的打鼓演出,和五音不全的《鐵達尼號》主題曲,依然令我避之唯恐不及。但也許,西門町六號出口前那個獨立樂團,或是一旁刷著吉他,宣傳社團成發的青澀高中生裡,有一個人,也經歷了我十六歲時那樣奇蹟降臨的夜晚;他會在未來做出一張專輯,成為某個少年苦悶青春的救贖;他會寫下一句歌詞,挑起別人對童年回憶的想念;他會做出一場表演,成為另一個補習班教室裡心馳神往的私密記憶;他願意獨自度過漫長的黑夜,只為了分享一個無與倫比的體驗,就算他熱愛的一切,有一天終將與他告別。
※
When you were young...
When you were young...
歌詞的時態變成了過去,我卻在迷濛的尾聲曲中回到了現實的當下。音樂結束了,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持續著。我睜開眼睛,機艙依然模擬著黑夜,即便窗戶縫隙的光線洩漏了外面的時間。我趁著遺忘前快速記下剛剛聽到的感觸,闔上本子,便沉沉睡去。我知道當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將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請讓我再墜入年少的夢裡一次。
愛倫坡烏鴉 在 吳柏蒼 Pochang W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長文寫於 2016,原收錄在《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書中,但今天為了上映中的《麂皮:永不滿足》分享於此,推薦大家進戲院觀賞,也感謝翻面映畫 / B-side Film代理此片完成了大家的心願。
〈So Young〉
文/吳柏蒼
太平洋上空,機艙裡正模擬著黑夜,我在狹窄的位子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去年十二月,回聲樂團結束了暫別前的最後巡演,幾天前,我離開了一手創辦的 iNDIEVOX。近九年來,不曾有機會像現在這樣,放下一切,沒有任何顧忌地遠行。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裡,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卻又前所未有地平靜。耳機中,播放的是 Suede 的《Night Thoughts》,Brett 反覆唱著
When you are young...
When you are young...
午夜夢迴間,心思也跟著回到了過去。
※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新的能力。
當全神貫注,棄絕多餘的感官觸動,我能讓耳中的音樂變成一層一層的。意識漂浮在 Q 彈的鼓點間,黏著拍分的 bass 像是軌道建構其上,讓人在洪水般奔流的吉他聲裡有所依歸。一九九五年在愛爾蘭的 Féile Festival,The Stone Roses 接連演奏了〈Daybreak〉、〈Breaking Into Heaven〉、〈Driving South〉三首歌,長達二十分鐘的樂音一氣呵成。我在律動中亢奮著,肉身不再有所牽羈,神馳間我陷入不可遏抑的狂喜,直到群眾的歡呼聲漸漸淡出,CD 播畢。
睜開眼睛,抬起頭,我依然和音樂開始前一樣,坐在南陽街大型家教班狹小的高腳鐵椅上,額頭還能隱約感覺到剛剛趴著時被手臂壓紅的痕跡。這裡沒有搖滾明星,然而即將上台的王牌名師卻同樣呼風喚雨。對於不少台北高中生來說,那才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能夠改變世界的信仰,學校裡,大夥甚至可以不惜爭得面紅耳赤,只為了證明誰家才有最強的解題口訣。在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前,這成了同學們最緊密的連結之一,而搖滾樂,只是我藏在內心世界裡,一個難以分享的私密救贖,卻也是一片茫然混沌的未來裡,唯一的希望光點。
放學後,從南海路走到南陽街的路上,我總會沿著重慶南路慢慢地閒晃,卡其制服的建中男生三三兩兩的走著,延伸成一條數百公尺的鬆散隊伍,再到貴陽街口和綠色上衣的北一女同學匯流。如果時間較早,偶爾會在總統府門口遇上降旗典禮,這時,所有人都必須停下腳步,觀看憲兵樂儀隊的軍禮儀式。土色與綠色交雜的人群仰望著尖塔上的旗杆,聽著國歌演奏,有些同學會輕聲地開口合唱,直到國旗隨著國旗歌緩緩降下。
再往前走,就是重慶南路書店街。那是國語流行音樂最輝煌的年代,張學友的《吻別》在前一年賣了數百萬張,大街上隨處都能聽見辛曉琪的〈領悟〉和劉德華的〈忘情水〉,王靖雯的〈我願意〉和巫啟賢的〈太傻〉更是吉他社裡正夯的練習曲。而原本和大家一起在社團唱著這些歌的我,卻在高二開始瘋狂迷上披頭四,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我每天努力地省下零用錢,一張一張蒐集披頭四的 CD,但總是找不到與他們有關的中文讀物。那天,我一如往常,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走進建宏書局,竟然宛若神蹟地在架上看到一本以披頭四為封面的雜誌。我興奮地箭步上前,一頁頁仔細翻閱,奇妙的是,雜誌裡最吸引我的並非封面故事,反而是隨後的一篇樂評,標題是「英國最佳新團—Suede」,文章中用了一句明顯犯規的推薦語:「如果你今年只買一張專輯,那絕對是這張《Dog Man Star》。」對於一個急欲探索未知世界的高中生來說,這句話令人完全無法抗拒。隔天一下課,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西門町淘兒,最後卻選了他們兩年前的第一張專輯。「如果要聽就要從頭開始才完整」,我是這麼想的,一種處女座的怪異執著。
當晚從補習班回家已經深夜,家人都早早睡了。我打開老爸鮮少在用的 SONY 音響,放進 CD,唱盤咻地開始旋轉。兩個小節後,喇叭裡傳出一聲尖叫,我在驚訝、興奮和寒毛直豎的神聖裡,久久無法回神。
那首歌叫〈So Young〉。
※
很小的時候,因為爸媽要上班,我有大半的時間由保母凌媽媽照顧。凌媽媽家位於木柵久康街一條斜坡的盡頭,那條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坡道上,還錯落著幾間簡陋矮房。每次經過,我都會大聲地和幾位坐在自家門口的杯杯們打招呼,記憶中他們總是在那裡,和鄰居聊天或是獨自抽菸。跟許多老榮民一樣,他們操著濃厚鄉音,孤零零地居住著。長大之後,我便不再看過他們的身影,而那些矮房,也早已隨著這個快速變遷但不再動盪的時代,逐漸消逝。
斜坡再上去,市政府正在鋪一條通往政治大學的新馬路。我最喜歡看挖土機,總會要凌媽媽家的幾位姊姊,帶我到門口看塵土飛揚的挖路工程。幾年後,我們家搬到那條新開的馬路上,一直住到現在。我在那條路上做了 Echo 的三張專輯,和草創了 iNDIEVOX。
那時候路邊很容易就能抓到獨角腳仙和鍬形蟲,爆米香車偶爾會來到凌媽媽家門口,「碰」的一聲讓人又怕又期待。逢年過節時,斜坡會因為舞龍舞獅熱鬧起來,五六歲的我看得津津有味。每隻舞獅兩人一組,毛茸茸的獅頭帶著一雙銅鈴大眼,後面披著閃亮的披風,當獅頭昂首一躍時,看起來好不威風。兩隻舞獅後面,跟著一條鮮豔的綠色舞龍,咧開的大嘴上掛著兩條龍鬚,當龍身盤旋時,畫滿鱗片的長長布幔像是被灌注靈魂般活了過來。喧天的鑼鼓聲中,小朋友們嬉嬉鬧鬧,追著巨龍奔跑,一如每張泛黃照片裡,快樂的童年景象。
※
We’re so young and so gone.
Let’s chase the dragon
from our home.
—〈So Young〉
我知道這句歌詞和我的兒時記憶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會不禁聯想。我也曾經自行釋義,把「追逐巨龍」解讀為年輕人對於舊時代的反抗,直到長大一點,才知道那不過是放蕩男孩對用藥幻覺的描繪。其餘的,都只是我自身的投射和腦補。
但這更加深了我對搖滾樂的迷戀,也開始在腦中勾勒自己未來的樣子。什麼都不懂的我,買了一把便宜的大搖桿吉他、一顆老師上課用的擴音機當吉他音箱,窩在臥房裡寫歌、錄成錄音帶,想著以後要組一個搖滾樂團,唱自己的歌。
清大畢業再從紐約逃學回來發行《感官駕馭》,已經是六年後的事了。我把家裡的頂樓倉庫清理成一間工作室,作為和團員們寫歌與錄製 demo 的據點。它後來的名字叫「巴士底」,一個在城市邊緣的富麗洞穴,禁閉並期待革命到來的地方。房子中間的天花板上,掛了一隻腳上裝有螺旋槳的原子小金剛,我說他是威風盤旋的守衛者,儘管總是撞到大家的頭。
白天工作、晚上寫歌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少年的最後旅行》、《巴士底之日》、《處女空氣》、《獻給生命中的純粹》,我的確實踐著十六歲時想像的人生,除了那些腸枯思竭的夜晚和漫長的孤獨之外。時常在放下吉他、累癱在工作室的床上時,天早已大亮。頂樓三面都有窗子,但沒有裝窗簾,天氣好的時候,強烈的日光直射進來,讓人即使再累都無法入眠。若遇到玉帝、關公,或是其他我不認識的神明生日時,大樓隔壁的廟更會一早就開始慶祝,在激昂的鑼鼓、銅鈸、嗩吶聲中,還有一小時以上的誦經持續放送。我在這四面八方襲來的阻撓中彌留,心裡想著:神明怎麼可能喜歡這種音樂?
在巴士底兼作 iNDIEVOX 的辦公室後,我就更離不開了。白天,我和夥伴們一起寫程式、做設計、開會辦公;晚上下班後,Echo 團員便緊接著來錄音練團直到深夜。有時候時間強碰,兩組人馬就得擠在這個不到十坪大的空間裡一起工作,克難但又溫馨。而我,從那個被姊姊們抱在懷中看挖土機的小男孩,到埋首在音樂裡的成年人,不知不覺地在這條路上度過了好長的人生。路的那一頭,凌媽媽和老杯杯們的房子都早已改建拆除,過節時也不會有舞龍可以追逐;爆米香車消失了,獨角仙和鍬形蟲也不知道去了哪裡。路的這一頭,山邊的雨還是得天獨厚地下著,一棟棟蓋起的住宅大廈取代了竹林和滿山蘆葦,我再也不能從窗外看見貓空山上的點點燈火。倒是一整家子的藍鵲和獨來獨往的烏鴉開始飛來作伴,三更半夜依然嘎嘎地叫著,讓我在獨自寫歌時不至於太過寂寞。
那些年常去的唱片行,也一間一間地關了,以前下公車就要進去晃兩圈的政大唱片行,在我去新竹念書後沒幾年就結束營業。我在那裡買的第一張 CD 是 R.E.M. 的《Out Of Time》,這個專輯名稱現在看來就是整個唱片產業的註解。回到台北後,西門町和東區的兩家淘兒也黯然退場,那曾經是我最愛駐足的地方。高中時捷運木柵線剛啟用,放了學我總會繞遠路搭公車到東淘,再從忠孝復興站坐捷運回家。那種被 CD 和音樂雜誌所包圍的快樂讓人成癮,Björk 和 David Bowie 的大型看板旁,放滿新片的試聽機讓人流連忘返;最新到貨的《Select》、《Q》、《VOX》、《NME》封面上,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對決正熱烈上演。而捷運新穎的車廂、俯瞰城市的快感,以及驗票閘口的逼逼聲響,則令人恍若置身未來。對一個在升學壓力下生活的少年而言,所謂的微小而明確,指的就是這些。
木柵線後來變成了文湖線,捷運的驗票音也變成了鋼琴聲,唯一不變的只有東淘樓下的麥當勞,多年來始終在原處屹立不搖。忠孝復興站裡,我聽著閘口此起彼落的鋼琴滑音,懷念起以前那個單純的逼逼聲。
我在九一一事件的三天前來到紐約,在那裡短暫求學的幾個月,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的重創,卻也見識了它的堅強,在事發後很短的時間內,人們便恢復了正常生活。地鐵站裡的街頭藝人依舊辛勤地演出著,斯文的民謠歌手、賺取學費的學生弦樂家、設備齊全的搖滾樂團、老邁的二胡演奏家⋯⋯當然也少不了用破銅爛鐵和水桶做鼓組的打擊樂手。偶爾,也會遇到車廂內演出的表演者,有的唱歌有的演布偶劇,他們多半會在到站前向乘客們請求打賞,隨後轉往下一個車廂。
我每天都要從上城百老匯街搭地鐵到 W. 4th Street 上課,某天,一名壯碩的黑人男生上車後在我對面坐下,忽然拿出一台音響,接著就無預警地開始饒舌。嘻哈的律動彷彿就存在血液裡面,他穿著一件大號帽 T、白色高筒籃球鞋、放音樂的銀色老 boombox 和身體一樣大。周遭的乘客們面露微笑,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跟著擺動。但更妙的是,在他唱到一個段落的空檔,原本坐在我隔壁不起眼的白人男生,猛不防地接了下去,他的發聲和韻律都跟黑人男生不同,但同樣犀利而帶勁,兩個人一來一往,興致高昂,觀眾們也跟著他們的即興比拚開始血脈賁張。終於,列車到站,兩人擊掌碰拳,在掌聲中黑人男生拎著他的 boombox 開心地下了車。車門關閉,一切回到平靜,街頭的嘻哈鬥陣,紐約的日常。
幾年後,我也在台北看到了乘客們的微笑,只是我從觀眾變成了表演者,地點從老舊的紐約地鐵換到了明亮的台北捷運。我一個人拿著木吉他在淡水線車廂裡唱〈木雕輪盤〉和〈可能性〉,下車後,台北車站滿坑滿谷的紅衫軍一路蔓延到忠孝東路上,我知道,這終究不是台北的日常。
但我始終相信底層孕育的聲音。儘管信義區香堤廣場上,配著〈江南 Style〉的打鼓演出,和五音不全的《鐵達尼號》主題曲,依然令我避之唯恐不及。但也許,西門町六號出口前那個獨立樂團,或是一旁刷著吉他,宣傳社團成發的青澀高中生裡,有一個人,也經歷了我十六歲時那樣奇蹟降臨的夜晚;他會在未來做出一張專輯,成為某個少年苦悶青春的救贖;他會寫下一句歌詞,挑起別人對童年回憶的想念;他會做出一場表演,成為另一個補習班教室裡心馳神往的私密記憶;他願意獨自度過漫長的黑夜,只為了分享一個無與倫比的體驗,就算他熱愛的一切,有一天終將與他告別。
※
When you were young...
When you were young...
歌詞的時態變成了過去,我卻在迷濛的尾聲曲中回到了現實的當下。音樂結束了,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持續著。我睜開眼睛,機艙依然模擬著黑夜,即便窗戶縫隙的光線洩漏了外面的時間。我趁著遺忘前快速記下剛剛聽到的感觸,闔上本子,便沉沉睡去。我知道當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將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請讓我再墜入年少的夢裡一次。
愛倫坡烏鴉 在 Km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近山崩金證巨無霸台越來越多了,這次這台多了縮洞口的斜坡,究竟應該要如何出貨呢?
1.官方LINE帳號 ID:@trr8079f
2.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manCatcher
3.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kman_youtuber/
4.蝦皮賣場:https://shopee.tw/is910227
5.Twitter:https://twitter.com/is910227
6.片師頻道:YOH阿澤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mYF0_JG0-oh0SI6HTjrog
Kman機台位置:(隨時更動,已最新影片說明欄資訊為主)
1.【台南市】中西區青年路416號-1
2.【台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一段80巷11弄2號
3.【台南市】永康區中華二路285號
4.【台南市】東區崇善路470號
5.【台南市】北區和緯路四段175號
6.【台南市】北區武聖路155號
7.【台中市】潭子區圓通南路251
8.【高雄市】鳳山區經武路161號
9.【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44號
10.【苗栗縣】東民路頭份市東民路35號
11.【新竹縣】竹北市勝利十二街138號
12.【香港】荃灣眾安街65-67號地下67號舖(自由夾二店)
13.【香港】觀塘396號毅力工業中心地下A&B鋪(觀塘大亨)
14.【香港】觀塘牛頭角宜安中心3號鋪(觀塘元氣爪)
15.【香港】觀塘牛頭角道300號(觀塘Sweet time)
16.【香港】尖沙嘴漆咸道南53-55號(尖沙嘴大亨)
17.【香港】九龍城廣場(喵喵星球)
歡迎詢問★夾娃娃問題★合作工商★贊助★影片授權★影片權利金★等問題
#夾娃娃 #娃娃機 #山崩巨無霸
愛倫坡烏鴉 在 Km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湾UFOキャッチャー claw machine catcher 인형뽑기 夾娃娃]
1.官方LINE帳號 ID:@trr8079f
2.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manCatcher
3.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kman_youtuber/
4.蝦皮賣場:https://shopee.tw/is910227
5.Twitter:https://twitter.com/is910227
6.片師頻道:YOH阿澤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mYF0_JG0-oh0SI6HTjrog
Kman機台位置:(隨時更動,已最新影片說明欄資訊為主)
1.【台南市】中西區青年路416號-1
2.【台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一段80巷11弄2號
3.【台南市】永康區中華二路285號
4.【台南市】東區崇善路470號
5.【台南市】北區和緯路四段175號
6.【台南市】北區武聖路155號
7.【台中市】潭子區圓通南路251
8.【高雄市】鳳山區經武路161號
9.【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44號
10.【苗栗縣】東民路頭份市東民路35號
11.【香港】荃灣眾安街65-67號地下67號舖(自由夾二店)
12.【香港】觀塘396號毅力工業中心地下A&B鋪(觀塘大亨)
13.【香港】觀塘牛頭角宜安中心3號鋪(觀塘元氣爪)
14.【香港】觀塘牛頭角道300號(觀塘Sweet time)
15.【香港】尖沙嘴漆咸道南53-55號(尖沙嘴大亨)
16.【香港】九龍城廣場(喵喵星球)
歡迎詢問★夾娃娃問題★合作工商★贊助★影片授權★影片權利金★等問題
#夾娃娃 #娃娃機 #斜坡草原台
愛倫坡烏鴉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尊重原作!
【订阅频道】youtube.com/c/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记得打开小铃铛~微信公众号:老景观影
商务合作,私聊请加微信:jingl_y #老景观影 #电影
愛倫坡烏鴉 在 美國作家愛倫.坡著名詩篇《烏鴉》立體書 ... - 誠品書店eslite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作家愛倫.坡著名詩篇《烏鴉》立體書· 美國詩人與懸疑、驚悚小說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烏鴉》(The Raven)是英語世界最廣為人知的詩之一。 ... <看更多>
愛倫坡烏鴉 在 爱伦·坡的传世之作《乌鸦》(影视混剪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爱伦 · 坡 于1845发表的叙事诗, 也是他经典作品之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