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跑得好,全馬沒煩惱」這句話江湖盛傳的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是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
※
閱讀時間:8-12 分鐘
警語:這篇有點硬,拿去配飯
有人說:"透過五千公尺測驗,可以檢驗出跑者最大攝氧量、跑姿、配速技巧等長跑體能與技術,我們也可以藉由五公里測驗的成績,推測出十公里、半馬、甚至全馬的體能水準和訓練目標"。
相似的比喻還有 Jack Daniels 的 VDOT:"藉由一場比賽的最佳成績,推算其他距離比賽成績"。Jack Daniels 公式的假設是在"同樣的最大攝氧量下,擁有平均水準跑步經濟性的跑者"所應有的成績。
但其實大家也很清楚,凡是距離越短的比賽,就靠最大攝氧、肌肉爆發力 (快肌) 多一點,例如 100 公尺短跑;距離越長,就離跑步經濟性、抗疲勞能力 (慢肌) 更接近,例如馬拉松。
但這不是一刀兩斷,還是有彼此相互影響的地方。
所以用數據推測可以當作一個基準值,但是要記得這個數值跟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如果忘記了這點,就很容易會出現盲點。
※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週日的半馬,真的已經盡力了。
也許最後 400 米的終點前衝刺,因為是上坡的關係沒有選擇咬牙拼起來。但就除了那最後的短短 1 分鐘,我在剩下的 1 小時 14 分,肯定都是非常努力在跑的。
然而最後成績是 1 小時 15 分 31 秒,算是可接受吧。但是丟進 VDOT 一算,對應的全馬成績是 2 小時 38 分 - 比說好的百傑榜多了一分鐘。
嗯,所以我這幾個月在忙什麼?
其實不是這樣啦,會有這種"半馬沒跑進目標"的錯覺,就跟上面提到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
主因有三個:
第一:#目前課表是全馬課表
這個週期的課表,還是以全程馬拉松為主,所以跑在 MP-HMP (全馬-半馬配速) 之間的比重是最高的。長跑也如同上次所說,是我一週中最重要的訓練,而這點跟半馬要求大量 LT Threshold (乳酸閾值) 訓練不同。
即使在課表中有加強 VO2Max 的 400 公尺間歇,我也會以全馬為主的訓練方式:例如跑 16-20 趟、減少組間休息時間、並以緩跑代替走休的方式,讓自己進入下一趟的時候都還是微喘、而非完全恢復。
這樣的訓練方式能讓你在比賽後半段保有強大的續航力。但當然,純粹的速度能力就會不如其他跑趟次少、間休長、但是每組速度都很快的跑者。
第二:#本身跑步經濟性優但最大攝氧弱
因為長久都是跑全馬課表的關係,我本身的跑步經濟性/耐力都比平均值跑者來得好一些,這點與我的週末長跑往往跑到 30 公里有關。
但是相對的,因為短距離的強度缺乏刺激,最大攝氧就不很出色,在半馬以下的距離我會表現比較差。甚至把距離降到 10K 或 5K, 如果把成績放到 VDOT 算,大概會越看越失望,推測成績大約只是勉強破三的跑者。
半馬推測全馬,還算是參考性比較高的;5K 推測全馬,因為差距太大,難免會失真。
Mo Farah 即使是五千、萬米之王,也花了幾個月到一年才把同樣的 running fitness 轉移到全馬賽場上。而且別忘了,他早在 2013 年就有半馬 59 分台的表現了喔,所以也不是單純的中長跑之王而已。
話說回來,我最近也體認到自己的絕對速度確實也到了瓶頸,下個週期很有可能會稍微換換口味,屆時再跟大家回報。但目前我就是跑步經濟性很好、而最大攝氧普普通通,這點自己要很明白。
第三:#這畢竟是場賽前Tuneup調整賽
儘管我在賽前已經做足了心理建設:今天我要全力跑個半馬!實際上大腦還是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發揮。
這樣的限制你是很難打破的,除非你真能說服自己:「這場比賽我就是賭上一切、沒有回頭路,就算跑完後我要在床上躺三個禮拜都沒關係!」這樣的覺悟才能夠拼出一個真的對得起 VDOT 預測成績的水平。
不然就像我拼了 20.7 公里,但面對最後的 400 公尺衝刺、當隔壁的跑者從我身邊追過,也只是淡淡對他說了一句:「跑得好!」而沒有選擇跟上去,即使我真的可以。
因為我知道,三天後我還要練習、五天後我還要長跑、一個月後我還要比全馬比賽,而最後拼這 400 公尺"不值得";但在一個月後,同樣場景出現在東京駅中央口前的最後 400 公尺,我就肯定會跟上去了!
※
最後,雖然我在兩天前的比賽很努力 (必須要強調一萬次:我真的沒有放水) 但在昨天就能跑 18 公里的恢復跑、今天更是跑了 25 公里的中長跑,馬上又回到訓練節奏上了。
有人問:在 tuneup race 中跑出個 PB 這樣可以嗎?可以,只要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啥。
PB 算是加分,沒跑出來我也絲毫不在意。因為對我來說,真的就是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全馬成績 = 半馬成績 * 2 + X 分鐘?
半馬成績 = 10K 成績 * 2 + Y 分鐘?
10K 成績 = 5K 成績 * 2 + Z 分鐘?
這只是個引子,公式在那,但是對每個人意義都不同。
嘎米A雷吉米說得很好:「五千、萬米成績跑不快,多少就決定了你(全馬成績的)天花板,但前提是你要先達到你自己的天花板。」
你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是什麼樣類型的跑者、這場比賽對你有多重要?
想個幾次,進步就不會太遠了。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蝦嫂 Stephani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心得]2015高雄初馬5:26到2018台北馬2:56歷程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Fitz - #Jay的跑步筆記比賽大考點樣做到#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 ...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1 mile km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1 mile km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問題] 16週夠準備一場全馬嗎? PTT推薦- Road_Running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English - Alex's Blog 的評價
- 關於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心得] 小魯四年的破百弱弱心得- Road_Running - MYPTT 的評價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千跑得好,全馬沒煩惱」這句話江湖盛傳的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是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
※
閱讀時間:8-12 分鐘
警語:這篇有點硬,拿去配飯
有人說:"透過五千公尺測驗,可以檢驗出跑者最大攝氧量、跑姿、配速技巧等長跑體能與技術,我們也可以藉由五公里測驗的成績,推測出十公里、半馬、甚至全馬的體能水準和訓練目標"。
相似的比喻還有 Jack Daniels 的 VDOT:"藉由一場比賽的最佳成績,推算其他距離比賽成績"。Jack Daniels 公式的假設是在"同樣的最大攝氧量下,擁有平均水準跑步經濟性的跑者"所應有的成績。
但其實大家也很清楚,凡是距離越短的比賽,就靠最大攝氧、肌肉爆發力 (快肌) 多一點,例如 100 公尺短跑;距離越長,就離跑步經濟性、抗疲勞能力 (慢肌) 更接近,例如馬拉松。
但這不是一刀兩斷,還是有彼此相互影響的地方。
所以用數據推測可以當作一個基準值,但是要記得這個數值跟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如果忘記了這點,就很容易會出現盲點。
※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週日的半馬,真的已經盡力了。
也許最後 400 米的終點前衝刺,因為是上坡的關係沒有選擇咬牙拼起來。但就除了那最後的短短 1 分鐘,我在剩下的 1 小時 14 分,肯定都是非常努力在跑的。
然而最後成績是 1 小時 15 分 31 秒,算是可接受吧。但是丟進 VDOT 一算,對應的全馬成績是 2 小時 38 分 - 比說好的百傑榜多了一分鐘。
嗯,所以我這幾個月在忙什麼?
其實不是這樣啦,會有這種"半馬沒跑進目標"的錯覺,就跟上面提到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
主因有三個:
第一:#目前課表是全馬課表
這個週期的課表,還是以全程馬拉松為主,所以跑在 MP-HMP (全馬-半馬配速) 之間的比重是最高的。長跑也如同上次所說,是我一週中最重要的訓練,而這點跟半馬要求大量 LT Threshold (乳酸閾值) 訓練不同。
即使在課表中有加強 VO2Max 的 400 公尺間歇,我也會以全馬為主的訓練方式:例如跑 16-20 趟、減少組間休息時間、並以緩跑代替走休的方式,讓自己進入下一趟的時候都還是微喘、而非完全恢復。
這樣的訓練方式能讓你在比賽後半段保有強大的續航力。但當然,純粹的速度能力就會不如其他跑趟次少、間休長、但是每組速度都很快的跑者。
第二:#本身跑步經濟性優但最大攝氧弱
因為長久都是跑全馬課表的關係,我本身的跑步經濟性/耐力都比平均值跑者來得好一些,這點與我的週末長跑往往跑到 30 公里有關。
但是相對的,因為短距離的強度缺乏刺激,最大攝氧就不很出色,在半馬以下的距離我會表現比較差。甚至把距離降到 10K 或 5K, 如果把成績放到 VDOT 算,大概會越看越失望,推測成績大約只是勉強破三的跑者。
半馬推測全馬,還算是參考性比較高的;5K 推測全馬,因為差距太大,難免會失真。
Mo Farah 即使是五千、萬米之王,也花了幾個月到一年才把同樣的 running fitness 轉移到全馬賽場上。而且別忘了,他早在 2013 年就有半馬 59 分台的表現了喔,所以也不是單純的中長跑之王而已。
話說回來,我最近也體認到自己的絕對速度確實也到了瓶頸,下個週期很有可能會稍微換換口味,屆時再跟大家回報。但目前我就是跑步經濟性很好、而最大攝氧普普通通,這點自己要很明白。
第三:#這畢竟是場賽前Tuneup調整賽
儘管我在賽前已經做足了心理建設:今天我要全力跑個半馬!實際上大腦還是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發揮。
這樣的限制你是很難打破的,除非你真能說服自己:「這場比賽我就是賭上一切、沒有回頭路,就算跑完後我要在床上躺三個禮拜都沒關係!」這樣的覺悟才能夠拼出一個真的對得起 VDOT 預測成績的水平。
不然就像我拼了 20.7 公里,但面對最後的 400 公尺衝刺、當隔壁的跑者從我身邊追過,也只是淡淡對他說了一句:「跑得好!」而沒有選擇跟上去,即使我真的可以。
因為我知道,三天後我還要練習、五天後我還要長跑、一個月後我還要比全馬比賽,而最後拼這 400 公尺"不值得";但在一個月後,同樣場景出現在東京駅中央口前的最後 400 公尺,我就肯定會跟上去了!
※
最後,雖然我在兩天前的比賽很努力 (必須要強調一萬次:我真的沒有放水) 但在昨天就能跑 18 公里的恢復跑、今天更是跑了 25 公里的中長跑,馬上又回到訓練節奏上了。
有人問:在 tuneup race 中跑出個 PB 這樣可以嗎?可以,只要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啥。
PB 算是加分,沒跑出來我也絲毫不在意。因為對我來說,真的就是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全馬成績 = 半馬成績 * 2 + X 分鐘?
半馬成績 = 10K 成績 * 2 + Y 分鐘?
10K 成績 = 5K 成績 * 2 + Z 分鐘?
這只是個引子,公式在那,但是對每個人意義都不同。
嘎米A雷吉米說得很好:「五千、萬米成績跑不快,多少就決定了你(全馬成績的)天花板,但前提是你要先達到你自己的天花板。」
你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是什麼樣類型的跑者、這場比賽對你有多重要?
想個幾次,進步就不會太遠了。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蝦嫂 Stephani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看多咗書及其他跑者分享
令到我安排每次跑都係有目的
就算你看到「hea跑」又或者長課又慢又快
背後都有原因
好喜歡作者其中一個comment
「有幾多人嘅輕鬆跑係比MP慢1分40(英里)」😆
即係如果馬速(MP)係6分披,輕鬆跑應該大約7分多
週末剛過,相信大家都跑了長跑。長跑對於個人來說,是一週中最重要的訓練沒有之一。原因很簡單:馬拉松的本質就是長跑。
拋磚引玉一下,說明一下我自己長跑訓練的理解,希望對跑步新手有幫助,有什麼建議也歡迎提出。
1. 初學者的長跑
初學者對於長跑練習,目標應該擺在總距離及總時間,而把配速的要求稍微降低。這是因為對於毫無底子的初學者而言,培養「持續跑動」的習慣跟能力什麼都重要。
另外一個解釋則是,如果你連預計的距離 (20 公里) 或者時間 (2 小時) 都沒辦法達成「慢速跑完」的要求,那代表你的有氧基礎還有再加強的空間,而在那之前,不要妄然加速。
2. 漢森的長跑
漢森訓練的重點是 fatigue training (疲勞訓練) 即每一個訓練都是在 80-90% 的恢復程度下完成的,與其說是「馬拉松開始的 26 公里」漢森長跑的跑感更像是「馬拉松最後的 26 公里」。在進階課表中,你只會看到 16 miles (26 公里) 的長跑要求。
然而隨著等級提升,這個距離本來就會隨之增長,這是因為跑者本身能力增加的關係,即使跑更長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也不致於增加太多。
跑量的累積、長跑的距離、與跑者的實力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例如全馬 2 小時 40 分的跑者 A,長跑都跑 20 mile (32 公里), 跑者 B 看了也想學。
但在跑者 A 的 Long 配速下,只需要花 2 小時 10 分到 15 分就可以完成訓練,而對於全馬四小時的跑者 B,跑同樣距離則是會花上 3 個小時,對於 B 來說強度太高、且事後要花大把時間才能恢復。
3. 長跑的基礎
我讀過一篇論文,主要在談乳酸堆積跟跑步表現的關聯(其實不真正是乳酸,不過深入探討太花時間,就假設是乳酸好了)。長跑的前段 40-50% 的時間,身體都是處於消耗醣源、並且緩慢累積乳酸的時刻。等到過了 1~1.5 小時,你的雙腿感到疲憊,肝醣開始不足,這才是真正在訓練身體燃燒能量以及維持強度的時刻。
白話文就是:前面的一半都是在堆疲勞跟燒能量而已,重頭戲是後半段!
這就是為什麼你跑場馬拉松,前半馬總是覺得很容易,然而後半馬就像是全然不一樣的世界,因為你沒有準備好、不習慣這種情況。
我的訓練習慣是,剛開始時慢一點無所謂,例如花 2~3 miles (3~5 公里) 暖身,速度可能是慢到可笑的 8:30/mi (5:16/km), 等到身體暖開了,再進入 Long 配速 6:30/mi (4:02/k) 巡航 10 miles (16 公里)、直到完成 70% 的距離後,還能進一步進入 Tempo 配速 5:45/mi (3:34/km)。
這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還是 20 miles @ avg. Long Pace, 實際上卻包含了不同配速下的變速及定速能力,整體訓練效果就很高。
跑者一旦對穩定長跑 (Steady Long) 駕輕就熟,長跑的變化型還能有很多,例如 Long + Tempo (漢森的菁英課表) 或者 Long + Fartlek (Hudson 的愛用課表). 這些都是要求你在「相對慢的配速開始,累積一定程度的疲勞後,一口氣進入強度課表」的訓練方式。
所以 Long Run 並不只是 LSD (Long Slow Distance), 還可以是 Long w/ Fartlek (融合法特雷克), Long w/ Strength (融合力量間歇), Long w/ Tempo (融合配速跑), 甚至是 Hill Long Run (山坡長跑) 也算。
當跑者基礎能力越好,能嘗試的課表跟變化當然就更多,穩定慢速跑 (LSD) 只是其一而非唯一。
4. 長跑的準備
如果上面看起來很難,那就記得這一段就好。
就像一開始說的,長跑對我來說就是一週最重要的練習。所以我會調整飲食,包括:前一日不喝酒、不吃辣、不吃炸物、調高澱粉比重 (60%-70%) 並進行微超補;Friday night 拒絕聚會、早點睡覺、週六早上提前 1.5 小時起床進食、能量膠有時也得捨得吃。
發現了嗎?這就跟我在馬拉松比賽日的準備很像。
長跑跑得好不好,不是只看單一 log 而已,更包含跑前中後的準備、恢復。你有多看重訓練,自然就有多看重比賽。
當你把訓練當作比賽一樣認真看待,把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步驟做得滾瓜爛熟。那真正到了比賽日,你就能說服自己:
#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圖:Berkeley 半馬之我只是來跑個 Long Run 而已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Fitz - #Jay的跑步筆記比賽大考點樣做到#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 ... 的推薦與評價
Jay的跑步筆記比賽大考點樣做到#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有4個建議可以參考...... 連結: https://fitz.hk/?p=116446 FB: Jay的跑步筆記#Fitz #GetMoving ... ... <看更多>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1 mile km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推薦與評價
那真正到了比賽日,你就能說服自己: #反正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圖:Berkeley 半馬之我只是來跑個Long Run 而已. app-facebook. 蝦嫂Stephanie. ... <看更多>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在 [心得]2015高雄初馬5:26到2018台北馬2:56歷程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在路跑版潛水已久,在板上看到許多前輩心得分享,趁著一年即將結束,
抱持回饋的心來分享一下從初馬到破三的歷程。
當初會報高雄初馬,只是好傻好天真的想說:目標只是完賽,應該就慢慢地跑也跑得完吧
…結果事情當然沒憨人想的這麼簡單,慢慢跑是慢慢跑沒錯,但是過半程後不多久就開始
抽筋,就這樣邊抽邊走邊跑狼狽的完成初馬,完賽時間是5小時26分。
以下列出從2015年到2018年目標賽事完成時間和練習概況:
[2015年台北馬]
在高雄初馬賽後,阿基里斯腱可能因為半程就抽筋勉強撐至完賽,去醫院照超音波發現有
發炎情況…之後就全休了將近三個禮拜,之後在臉書上偶然看到朋友阿信也有在跑步,就
私訊約一約一群朋友開始在周日時練跑,地點是從彰化體育場外集合出發,路線是彰化跑
友都很熟悉的路線139縣道;平日沒特別進行課表,就純粹操場慢跑幾圈然後加速到吃力
的體感維持,直到GPS錶跳出10公里停止(那時還不懂得按LAP測一圈400公尺操場秒數換算
配速,所以那一年跑10公里被快樂錶自我安慰了好長一段時間XD)週間跑步頻率約跑二休
一或跑一休一,月跑量約1-200公里左右,然後年底2015年台北馬3:26完賽,順利達標330
。
[2017年高樹馬]
2016年的訓練,參考版上ppsj大之前分享的訓練,每周一到五的訓練主要就是一小時的配
速跑(PACE415-420),練習頻率也是跑二休一或跑一休一,週日一樣大都在139縣道進行
LSD,月跑量約在270公里左右;此外,那年由於二寶女兒才一歲多,早上會很早起床,因
此練跑時間就移到晚上等小孩睡著後,常常晚上10點後在彰師大練習配速跑,往往跑完都
11-12點了,然後在2017年初1月的目標賽事高樹馬3:07順利達成SUB310目標。
[2017年台北馬]
由於先前訓練只跑配速跑,慢慢覺得有些單調,而且好像在速度方面感覺有點卡關,沒辦
法能像P大能持續推進;之後看到Jay大分享的文章,開始了解週期化訓練,於是2017年的
賽季就從8月開始進行一輪的漢森課表。
此時和朋友咖啡姚(不是咖啡哥,但是叫咖啡的好像沒一個是弱的XD)一起訂下2018年2月
的高雄馬為目標破三賽事,所以年底的台北馬算是期中考,由於沒有非得這場要破三的決
心,前天還和老婆小孩在台北逛了一整天的街,帶女兒去逛冰雪奇緣展,讓她穿公主裝,
一圓她當公主的夢XD。
結果隔天比賽一開始熱身時,就覺得不妙,腳有些疲勞感,所以賽事開始起跑也相當保守
在PACE415-420左右,經過半程時間90分多,一度有想過要拚Negative Split,但是之後
跑幾公里後速度起不太來,只能維持,所以心態就放掉了,最終3:02完賽。
賽後有種還有餘力的感覺,因此之後休兩天恢復跑,隔週二就重新開始課表,一直急著想
在後面賽事復仇,殊不知身體尚未恢復就急著上課表,所以之後陸續的金門馬和高雄馬,
一場跑比一場慢,一場爆的比一場大,原定破三目標賽事的高雄馬,也隨著我朋友在一次
配速跑受傷無法參賽,正式宣告我倆都失敗了…
[2018年台北馬]
在4月到8月這段期間,由於天氣較炎熱,平常就在操場進行一些間歇課表,假日大都跑有
山路的LSD為主;期間向新科百傑請教一些訓練方向,在9月全馬訓練週期前,先進行了為
期4週的200公尺上坡短間歇和1200公尺上下坡長間歇訓練。
之後偶然一次在彰師大晨跑時,遇到了煒凱和智原在練跑(兩位都是去年全運會彰縣馬拉
松代表),煒凱問我要不要和他們一起練?我說:但是我完全跟不上你們的速度啊!煒凱回
說:沒關係,我一開始也都跟不上 XD,於是這賽季週期就風雨無阻每週二、四早上4點半
起床出門和兩位彰縣代表一起練習(禮拜二8x800/上坡間歇10趟,禮拜四固定6K LT),從
家裡跑過去彰師大差不多2-3公里,所以去回程可以當作暖身和收操,很方便。
其他時間就跑操場草地輕鬆跑、逆向跑操場最外圈或是彰化市區隨意亂繞了。雖然練習
肯定跟不上他倆,但是也找出可以一起練習的方式,例如在跑6K LT跑時,就是目標努力
別被套圈XD;然後跑800間歇時,就是抓一組跑和緩跑加起來時間相同,所以在進行下一
組就會同時出發;週日的Long Run則和原先一起開始跑步的友人約團練。
這週期的Long Run課表訓練和地點如下:
9/23 日月潭環湖 29K L
9/30 潭雅神自行車道 28K(last 10K MP)
10/7 139縣道鳳山寺 30K (last 10K MP)
10/13 彰師大 30K (last 5K HMP)
10/21 阿罩霧半馬21K
10/27 彰師大28K (16L+12M)
11/3 彰師大30K (20K L+10K MP-5”)
11/11 彰師大32K(16K L + 16K MP)
11/18 鹿港半馬21K (tune-up)
11/25潭雅神自行車道24K MP(原訂26K L不小心按掉鬧鐘錯過團練就自行跑MP)
12/2 彰師大16K(12K L+4K MP)
由於去年漢森的Long Run執行的不確實,今年為了避免在後段無力再維持或加速,所以這
周期目標徹底執行所訂定的Long Run課表,就算遇到像10/13家庭要去劍湖山和高雄二日
遊,我也提早將課表移到禮拜六早上4點出門跑完後再出發旅行;11/3要去南部旅行,也
提早禮拜六自行獨尻操場75圈Long Run(之前看過國倫老師有教過,自己催眠自己帶自己
XD,我帶10圈,換我帶10圈,我再帶10圈,然後換我帶10圈,再換我帶10圈….),賽前
順利完成每周的Long Run課表。
在體重方面,由於自己對吃的方面很不節制,所以先前體重大都維持在70公斤左右,為了
讓破三的有利條件更多加一些,於是亂入了由一群好友人妻揪團的減肥群組,大家每天分
享吃的東西和減肥方式,就像跑步一樣,一群人一起比較有動力,很順利的,賽前的體重
來到目標的65公斤。
有了去年的教訓,由於這次是抱著非得破三的決心,所以賽前一天不敢亂逛街,直接宅在
我台北二姊家中,感謝二姊夫晚上帶我去買好吃的滷肉飯和麵,讓我進行最後的肝醣超補
。之後10點就寢,準備明天賽事的到來,結果1:30就醒來…之後就睡不太著,翻來覆去直
到4點起床,按掉鬧鐘,吃完早餐,上完廁所,下樓招計程車,到了市政府前時間剛好5點
整。
飄著雨的天氣,雖然沒去年來的冷,但是至少可以期待從開賽後溫度變化不至於變化太大
,在天時地利方面算是先給了點信心,除了河濱逆風不可預測因素。然後遇到同是彰化來
的139間歇團的朋友阿村,好心的說寄物包可以跟他們放一起,他們有人會幫忙顧,讓我
們省去寄物的時間。
之後準備要先去熱身,在門口遇到了在STRAVA上互相勉勵的跑友XIUYI,寒暄一會,就和
朋友出去熱身了;附近的新光三越的人行走廊,剛好可以遮雨,於是就和朋友在人行走廊
上往返熱身,完畢後匆匆地去包包拿了能量包,就往A區起跑擠去了。
3,2,1開始起跑!前面提醒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暴衝,於是第一公里PACE就從423開始,之
後開始提升到目標配速,此時深深覺得體感不錯,但也不敢貿然超速,依舊穩穩地以
PACE 413左右前進,直到16K時瞄了一下錶:心率164,看來今天的體感不錯並不是自己感
覺良好,自身體感跑全馬心律要保持在170下才不會有吃力感,雖然今天狀況是好的,但
是考量到今天河濱可能有逆風情況,於是還是穩穩地在PACE415-410間跑著,所幸今天河
濱雖然有逆風,但是不算太大,並沒有過度造成額外負擔,過了官方半程計時器後:
1:29:04,很好,有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於是就開始慢慢加點速,大約在PACE 410左右,
就這樣到30K後身體和腳沒太大疲倦感;途中有一插曲,在上南湖大橋前,看著被雨淋濕
的木製地板,心裏才想著要降速過彎上去,否則滑倒就麻煩了,結果此刻前面的跑友馬上
滑倒,還差點撞上我朋友,這段路在雨天真的相當危險啊!
到了32公里處,往旁邊跟咖啡姚喊話,我們就剩10公里而已,操場25圈,就像在跑Long
Run最後10K的MP而已,我們一定可以! 雖然此刻信心十足,但是對剩下來的路程還是不敢
造次,還是保持差不多一樣的配速,畢竟今天主要目標就是破三,不能有任何後段抽筋風
險影響。直到剩下最後3公里,這時想說就算出現抽筋感,也一定來的及破三!所以就開
始最後的加速,直到遇見地下道的一道風牆…噗,這陣風怎麼還有沙子,揉了揉眼睛,繼
續往終點奔去,看到101大樓,左轉再左轉,看到遠方的終點計時器,夢想已久2開頭的計
時器,我終於盼到了! 加速通過終點,回頭向賽道鞠下躬,年初的目標,年底終於實現
了!馬上轉頭向跟在身後通過終點的咖啡姚擊掌,很開心我倆一起破三成功,今天就像又
一起訓練跑一次Long Run的感覺。之後終點附近陸續遇到同是故鄉彰化人去年精準
3:00:00今年大推進2:52的NATHAN和順利SUB250的XIUYI,在此恭喜他倆。
最後謝謝智原和煒凱讓我能一起練習,順便給予一些比賽方向;謝謝減肥群組的各位好友
人妻們一起督促體重,一起勉勵運動;謝謝慢活輕鬆跑群組各位朋友,最後謝謝老婆幫忙
帶小孩。跑馬至今,慢慢的認識一些跑友,每一個人,每一場全馬,都是代表一個故事,
就讓我們繼續的跑下去,看下去。
完賽時間 2:56:47
前半馬1:29:04
後半馬1:27:43
平均心率16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27.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545996273.A.219.html
多虧C大LR課表訓練模式分享!
謝謝hoyo哥提供4%尺寸建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