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腦力全開》x2本
🤯一直以來,那些別人告訴你「不可以」、「你不會」、「你不行」的局限信念,正在束縛你的大腦潛力。最近我讀完一本書之後更加相信,解開自己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就是養成持之以恆的讀書習慣
#如何解鎖束縛 #如何釋放潛能 #如何學得更好 #如何記的更深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腦力全開》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腦力培訓專家吉姆・快克(Jim Kwik),他在五歲的時候腦部曾經受傷,影響了學習力。後來他自創學習方法,大幅改善自己的心智效能。因此他決定用盡畢生的力量,20年來擔任腦力教練,幫助他人發揮真實的才能和潛力。
這本書一開始會談數位資訊的爆發,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甚至正在無聲無息地限制你的腦力。然後解藥出現了:第一部份談「幹勁」,說明你為什麼要找到目標和動機。第二部份談「心態」,說明你該擁有哪些正確思維?第三部份談「方法」,讓你把這些觀念,實際運用到生活當中。
如同這本書的英文書名「Limitless」,也就是「無限」的意思,作者認為無限指的是是一種「行動」或「過程」,擺脫「個人潛能有限」這個不正確的觀念。擁抱以下事實:擁有正確的心態、幹勁和方法,你就沒有極限。
一直以來,你可能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給腦袋加上了許多無形的枷鎖,這本書會幫你破除這些迷思。作者期許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讓腦袋擺脫傳統定型思維的束縛,擁抱無限的成長和進步。
.
有個彌天大謊:我們是有侷限的。其實,我們受到的限制,只有我們相信的那些限制。
心理學家韋恩.戴爾(Wayne Dyer)
.
【我為什麼想看這本書?】
.
大約在兩年前,我在Youtube上面開始注意到作者發表的影片,他一直強調任何人能都能發揮「無限腦力」。例如這部影片教我們如何學得更快,這部影片則教我們如何在閱讀之後讓記憶更牢靠,這些概念和方法讓我受到許多啟發。
我雖然沒有特別關注他所有的資訊,但每當Youtube推薦他的新影片,我總會多看一眼。這次,他終於透過書本的方式,把這些散落在許多影片裏面的好東西,彙整成這本濃縮版的腦力開發手冊。閱讀這本書,就能獲得他數十年的經驗談,何樂而不為?
.
【反芻之後,我的讀後心得】
.
這陣子,我對「大腦」和「學習」相關的主題很感興趣。除了這本書之外,我從《大腦百科》和《最高學習法》的科學研究學到大腦在進行學習時運作的方式,從《學得更好》瞭解回顧和反思的重要,從《超速學習》領略自主性和高強度的學習方法。
我很喜歡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式閱讀」這個方法來找題目,也就是透過讀很多本相近領域的書,交叉比對每個作者說法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樣的地方。讓他們針對同一個主題做出討論,藉此得到我自己的結論。
我也漸漸發現,當我讀多了相關領域的書籍之後,這些書裡面重複出現的觀念,最自成主題,也就是「你不用去尋找主題,主題會自己來找你。」像是我這次讀完《腦力全開》之後,一直在思考作者提到的這麼多方法和訣竅,有沒有什麼「貫串全書」的概念,可以讓我更容易記憶?
經過三天的沉澱和反芻思考之後,腦海裡終於浮現這個主題式的結論:「解開大腦枷鎖的萬能金鑰,其實就是我最熱愛的事情:閱讀書籍。」以下我用一張圖歸納這本書的重點,並且詳細說明如何透過「閱讀」解開大腦的枷鎖。
.
一張圖解 https://readingoutpost.com/limitless/
.
【1.閱讀:對抗數位資訊的「生活方式」】
.
作者觀察到,許多人已經習慣自己長期被數位資訊轟炸,逐漸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甚至侷限了自己的成長心態。他引用聖經裡面「天啟四騎士」的概念,指出現代的數位資訊爆炸,就像是「四個數位惡棍」,對我們的腦袋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1. 數位洪水:調查指出,人們每天平均花八個小時在消耗精力與時間的媒體上。永無休止吸收資訊的後遺症:記性差、疲勞。
2. 數位分心:隨著智慧手機和智慧手錶的普及,訊息的通知和推播,社群媒體吸引眼球的貼和文影片,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
3. 數位痴呆:當人們太過仰賴數位工具,把所有的腦力都外包出去,這種行為會逐漸讓你的腦袋退化,智慧裝置反而讓我們變笨了。
4. 數位推論:網路上充滿無數的觀點,人們誤以為那些是「自己的觀點」。仰賴別人替你歸納結論,容易失去思辨推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看法並不是完全否認數位資訊帶來的好處,而是要我們深入去思考:「這些數位工具會幫忙我們什麼?又在哪些地方會拖我們後腿?」單純仰賴數位資訊的問題在於,當你只是被動地吸收,而沒有靜下心來好好沉澱,你等於讓自己的腦袋任由別人擺布。
數位工具裡又以社群媒體最得當心。當你在逛社群媒體的時候,你在尋求新鮮感,在尋找驚奇,社群媒體依據演算法把你有興趣的資訊推送到你面前,你就像被餵養的動物。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候,也是看到什麼有興趣的,就轉過去看。這些演算法以及所有的網站設計,就是為了讓你多留在網站或APP上面久一點。
你以為是自己在選擇,其實只是社群媒體替你先做出選擇罷了。
但是,當你拿起一本書來閱讀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首先,你可以採取正確的閱讀姿勢,在閱讀之前,先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用在哪裡?我何時會用到?」然後,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閱讀。這個過程是看似是被動閱讀文字,但實際上卻是讓腦袋裡的潛意識,開始跟書中作者對話,甚至是跟自己對話。
當你以為你在讀一本書,其實是這本書在讀你,它讀出你腦袋裡的想法,讓你開始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你眼前讀過的這些文字,會刺激你的想像力,讓文字的內容轉變成圖像。難怪許多人說,哈利波特電影版仍然比書本遜色許多。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在讀書時,即使是同一種文字描述,大家腦袋裡想像出來得場景和人物就是不同。所以當文字被轉化成影像之後,許多人仍然不能滿意,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必定和你的想像存在些許落差。
至於,你該如何區分數位工具的好與壞?我推薦《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的具體策略,我也曾經分享讀完這本書之後的「數位極簡主義30天實踐心得」。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這種生活,叫做閱讀。
.
思考是世上最難的工作,或許這正是極少數人喜愛思考的原因。
亨利.福特(Henry Ford)
.
【2.閱讀:找到自己的「幹勁」】
.
作者提到,想要發揮無限的潛力,找到「人生的目標」還有「行動的動機」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而我認為,閱讀就是你最好的起手式。我跟許多人推薦過心理學家法蘭克《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它讓我瞭解人們有權在任何環境下——即便是在納粹集中營受苦——決定內在心靈的自由。
這種領悟不容易透過日常生活發現,而是當我能夠靜下心來,一字一句去感受法蘭克當下的心境,並且反覆思考那些第一次讀的時候還不瞭解的概念,最後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連結。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控制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不要擔心那些我不能控制的」這種智慧。
作者也談到「飲食,睡眠,運動」對腦力的影響,連結到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更強化了我對這些觀點的肯定。例如,睡眠不只重要,而且是讓我們能夠「學得更好」的關鍵基礎,甚至攸關記憶力和創造力。我從《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裡,也深刻認識了睡眠的運作方式,以及睡眠對腦袋的深遠影響。
我學到因為演化的關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睡眠周期,有些人天生是夜貓子、有些人天生是早起族。但是,也必須了解職場和學校標準的朝八晚五,等於是強迫大家用同一種模式生活。透過閱讀,去探索那些適合你生理時鐘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將傳統的枷鎖直接套在自己身上。
接著,作者提到「養成好習慣」的重要,習慣也被稱為小而簡單的步驟,它們能夠發揮積沙成塔的效果。例如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還有每天起床後的晨間習慣,讓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和專注,逐漸改變你的生活樣貌。
持續暢銷的《原子習慣》堪稱養成習慣的最強工具書,書中有非常多的實際範例,以及具體的執行步驟讓你運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則幫你更進一步瞭解習慣背後的科學根據,讓你對「習慣」這件事情,有更加深刻的體悟。我也透過這兩本書的幫助,戒掉長期以來社群網站成癮的壞習慣。
.
我們先養成習慣,然後習慣造就了我們。
17世紀英國桂冠詩人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
.
然後,作者鼓勵你試著進入「心流」這種最佳體驗的狀態。意思就是當你完全投入於正在做的事,其他一切彷彿都消失了。你渾然忘我、時間飛逝,感覺這是你做過最自然的事。對我而言,閱讀可以輕鬆地把你帶到心流的境界。這是最簡單、最低成本的練習,而且不需要別人,你自己就可以。
如同《心流》的原作者米哈里曾經說過的,進入心流必須具備這五種條件:(1)去除分心的事物、(2)給自己足夠的時間、(3)做你喜歡的事情、(4)有明確的目標、(5)給自己一點挑戰性。整體而言,「閱讀」很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專心、花時間、喜歡、帶著目標去讀。
至於「挑戰性」,我的看法是這樣:如果這本書對你偏難,本身就會帶來足夠的挑戰。如果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簡單,你也可以設定新的挑戰,像是如何把這本書,用自己專屬且嶄新的方式跟別人詮釋——就像我在寫的這篇讀書心得。
最後,我認為「閱讀」之所以可以幫你找到自己的「幹勁」,就是因為你可以深入瞭解事情背後的「為什麼」。數位資訊和影音片段,雖然提供了很多「如何做」和「做什麼」,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時,透過閱讀領略出來的「為什麼」,才是讓你堅持航向、邁向無限的燃料。
.
【3.閱讀,調整自己的「心態」】
.
我很喜歡書中針對「學習迷思」的破解,尤其是打破侷限信念的整段章節。作者認為,許多人之所以過著侷限的生活,是因為被許多的謊言所困。以下我列舉出作者在書中「打破侷限信念的七個謊言」。
謊言1:智力是固定不變的
真相:重點不再於你有多聰明,重點在於你如何變得更聰明。智能是「態度與行動的結合」,取決於處境、情況與背景。
謊言2: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真相:你完全可以使用你「全部的腦力」,但有些人用得更好。重點在於,如何學習更有效率、成效更好地使用頭腦。
謊言3:犯錯就是失敗
真相:犯錯不意味著失敗,這只是你正在做出「新嘗試」的一種跡象。人生不是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而是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真相:知識並不是力量,而是有潛力帶來力量,但前提是你必須把知識化成「行動」。光是談論知識是不構的,展現跟運用才是真功夫。知識 x 行動 = 力量。
謊言5:學習新東西很難
真相:有時候的確很難,但是正確的態度是,願意學習「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習新東西成為更有趣、更容易,更令人樂在其中的挑戰。
謊言6:他人的評語很重要
真相:別去在意你不會採納意見的對象所做出的批評,因為不管你怎麼做,總會有人批評和懷疑你。重要的是你曾經如何活過,你喜歡而且尊敬自己。
謊言7:天才是天生的
真相:天才有跡可循,凡是看起來像魔術般神奇的,背後總有一套方法。天才不是天生的,是日積月累的「深度練習」造就出來的。
以上這七個侷限信念的謊言,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聽過,但是你有更深刻的認識嗎?這種侷限的陷阱,存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我們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落入一樣的擔憂。當你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進一步加深記憶、瞭解原因,就會內化成自己真正「無限」的態度。
像是我最近很喜歡的《超速學習》這本書就提到「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教我們如何讓學習本身更有趣、更有成就感、學起來更快更好。或者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使用科學研究證明「天才都是後天養成的」這件事,讓我領會到,學習就是按照自己的選擇,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方法。
雖然作者用簡單的文字破解這些迷思,但我更鼓勵的是,透過延伸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認識背後的原因,試著去親身運用,然後產生信念,轉變成自己日常想法的燃料。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些閱讀的養分就會跳出來修復你的傷口,讓你勇往直前、越挫越勇。
.
我們不需要魔法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內在已經擁有我們需要的全部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作者 J.K. 羅琳(J.K. Rowling)
.
【4.閱讀,精進自己的「方法」】
.
這個世界不停改變,新的工作和新的專業不斷出現,只有當你掌握了最重要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才能突破舊的侷限,朝更好的自己不停邁進。在最後一個章節,作者提出了五種學習的方法,並且針對每個方法詳細說明。
1. 專注:這是所有人類成就與努力的關鍵,若你無法專注,就無法表現卓越。加強專注的訣竅有三個:(1)深呼吸、(2)去做那件一直讓你感受到壓力的事、(3)安排時間給導致你分心的事務。
2. 研習:研習的英文原文是「Study」,指的比較像學習特定技能,準備考試或證照的方法。提高研習效率的訣竅有七個:(1)主動回想、(2)間隔重複、(3)管理身、心理的狀態、(4)善用嗅覺(某種香味的精油)、(5)播放有幫助的背景音樂、(6)用你的全腦聆聽、(7)做筆記。
3. 記憶:這是對心智的一種訓練,記憶也是我們進行思考時使用的燃料。增進記憶的訣竅有四個:(1)轉換成視覺化、(2)和已知的事物一起聯想、(3)投入情感強化印象、(4)加上地點訊息做為標記。
4. 速讀:閱讀能夠改善你的記憶力、專注力、詞彙能力、想像力和理解力。加快閱讀速度的訣竅有四個:(1)用手指輔助閱讀、(2)像運動一樣維持訓練(3)擴展你的周邊視野、(4)大聲計數,念出「一、二、三…」,很神奇的事,你會減少默讀的壞習慣,提升閱讀和理解速度。
5. 思考:所有觀點都應該經常被質疑和檢視,確認仍然適用或者可行。引進新的觀點,才能跳脫框架找到解答。進行思考的步驟有四個:(1)探索根本問題、(2)設想新方法、(3)廣泛閱讀、(4)研判與決策。
你發現了嗎?綜觀以上這五種方法,最容易套用的情境就是:「當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讀書時你必須專注,用研習的態度理解書中內容,針對有幫助的部分進行記憶,利用速讀技巧加快閱讀速度,讀完之後進行回顧和思考。
所以,如果你還在煩惱:「我該去哪裡學會『如何學習』呢?」你或許可以試試看,先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將會開啟學習任何事情的道路。
.
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那些無法讀寫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忘掉、重新學習的人。
已逝未來學家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
【後記:透過閱讀,發揮無限】
.
這本書的末段,還有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向他人提供一個好點子,你就改善了他們的這一天;教導他人如何學習,你可以改善他們的整個人生。」我相信,懂得閱讀的人,可以學會任何事情,當然也包含了「如何學習」。
領導者都是閱讀者。作者從多年來的經驗得到的結論:「閱讀比其他任何活動,更能釋放你的腦力。」而且,光是閱讀一本書,就能讓你獲得作者數十年的經驗談。當你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這些精進自己的方法就是自然而然發生,不用費盡心力去追尋,放一本書就在你的床頭邊開始讀就可以了。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一張大腦的尋寶地圖,上面充滿著人跡罕至的洞穴等著你去冒險。這些洞穴值得你大膽探索和努力挖掘,而真正的寶藏被鎖在洞穴深處的寶箱當中。讀書,就是你解鎖這些寶箱的萬能金鑰。
.
【抽獎辦法】感謝 星出版 Star Publishing
1、抽出「2本」《腦力全開》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怎麼解鎖自己潛在的天賦?」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0/2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0/29(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所有挫折都將成為成長的養分英文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流動,是現代人共同的命運】(旅人問答集) by 胡晴舫
1.對您而言,初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您通常會選擇去城市的什麼地方,去觀察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特色?
2.當初是什麼機緣開始這樣旅居漂泊於不同城市書寫的生活狀態?謝謝。(台北市/翁先生)
答:我向來很怕回答關於旅行的問題,因為我不知何時給人一副很會旅行的印象,但我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與祕訣,我就是一名渴望死前能去一些地方、認識一點文化的俗氣觀光客。基本上,我對一座城市有興趣時,我只會先去了再說。買張便宜機票,訂間價格合宜的旅館,進城之後,找張地圖,我便從旅館周邊開始摸索。
我喜歡走路。在每座城市,我都大量走路。走路是觀察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城市跟鄉野一樣有自己的獨特地貌以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靠走路,我能認識路面上每一棟建築物,領略城市的地形,觀察每一個經過我的人類,他們如何著裝打扮,散發出來的氣質,互相交談的方式,聽不懂的語言像一首初次聆聽的樂曲,等待我去挖掘背後深奧的意義。
走路也會很快讓我發現這座城市的社會線索,譬如有些富裕城市重視車道,人行道時常走一半就斷了,且沒有殘障輔助系統,顯示這座城市的階級鴻溝。而迷路於古老城市的蜿蜒窄巷,也更能幫助我進入過去的歷史情境,明白人們怎麼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生活。
我沒料到自己會有一份「漂泊」的命運,因為我剛入社會時便已經領悟了自己就是那種最無特色的普通人,這輩子注定做不了什麼大事,我能對社會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我也同時體認,這其實是大部分人在世上的命運,讓自己活下去,行有餘力之際,盡力帶給周圍的人一點快樂,因為快樂實在太稀珍了。
我因而從我這個普通人的生命形態歸納出一個結論:流動是現代人的共同命運。我們在一個地方出生,並不代表我們會在同一地方死去,事實上,這已經變成一種奢侈。若你能在同一間宅院出生並且死去,那簡直是都市傳奇的等級。很多人在某個生命點,自然而然必須搬遷,受教育、找工作、組織家庭、換公寓,就算我們不離開,周圍的環境人事也會逐漸變化。時光就是一條河,活著,流動著,世界就改變了。
●胡小姐您好,謝謝您一直用很犀利但真誠的文字,高廣又謙卑的身段來書寫世界的不同面貌,作為讀者的我,很景仰您的低調。在您的書中,很少看到您談及私生活的分享,所以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
1.作為一個旅人,流動在世界各處,進出在不同城市旅居,總會需要面對新的工作,建立新的朋友圈,學習新的語言……等生活問題,您是用什麼方式和態度去重建生活?
2.我猜測,長居外地,很難在父母的身邊陪伴,請問您是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境?是否隨著年紀增長也有不同的想法轉變?
3.如果讓您有機會選擇不一樣的旅行方式,您會如何旅行?(Jennifer)
答:我年輕的時候,對世界很失望,現在回頭想想,其實就是一個無名的年輕人進入社會時的經歷,我被迫發現一個清晰無誤的基本事實:對所謂的世界來說,我這人一點也不重要,有出生沒出生都無差別。當別人看見我時,他們不是看見「我」,而是透過籠統地社會分類之後的「我」,因為膚色、口音、出身,所以,時常有立刻被貼了標籤而百口莫辯的無言時刻。因為社會上的普通互動是抽屜主義,每個人都莫名其妙安進一個格子,而大部分人不期望你從你的格子跑出來,也不認為你值得跑出來,因此會阻止你跑出來。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努力發現自己的格子,之後,努力爬出來。
每回進入新城市,就會打回無名的身分,裝進新的抽屜。我就會回到初入社會的當時,遭遇一整套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系統,重新學習,同時,重新反抗。這給了我不斷反省人生的機會,因為我沒有時間養成社會習慣,價值信念一直被挑戰,只能盡力觀察、學習與辨認眼前的各種事物。這讓我特別理解社會邊緣人的處境,我不用「同情」他們,我即「他們」。我就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異類。社會不見得會刻意迫害這些社會異類,只是有系統地漠視他們的存在。我認為這也變成我的寫作動力,我希望貢獻卑微己力,讓世界變成一處慈悲的所在——如果這個世界永遠不可能完美,至少對每一個人都寬容一點,生命不要那麼嚴厲,人情不必那麼薄涼。
我的原生家庭一直都很開明自由。我的父母支持我任何決定,從來沒有對我有任何要求,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我時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愛,並不是靠每個日子都要膩在一起來維持,而是真摯的忠誠度。忠誠已經越來越少了,而且你只保留給你最在意的人。
我的確覺得人生就是一趟旅行。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包括我打字的這個當下,都是一趟難以複製的旅程。您問我想選擇哪種不一樣的旅行方式,幾乎就像問我,想選擇哪種不一樣的人生,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沒法想像其他人生,因為我沒法想像我不是我。我猜我只能是我。
●胡晴舫老師,您好:難得有機會向您提問,想趁此機會請教您旅行時的各種小怪癖,如:一定得帶的「其實用不上的」東西(不帶就不安心);不為人知的小禁忌(像是進房一定先敲門……也許不只是敲門,還規定要用左手敲);即使被認為「有點俗」也會做的事(這裡不敢舉例,好像會得罪人)。(狒記者敬上)
答:我但願我能拿出一點得以炫耀的怪癖,不好意思,真是沒有什麼特色的一個人。搬出村上春樹的話,真傷腦筋。在此致歉。
跨境移動文化 應該再被加強發展下去嗎?
●國境透過貿易似乎一直在模糊化,但是許多事情的在地化現象也越來越極端。我想問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理解年輕人跨境移動的必要性;或是說,跨境移動對於年輕人來說也不再重要;同時間,跨境移動所產生的現象是否也算是種文化?更甚者,跨境移動產生的文化應不應該再被加強發展下去?(台北讀者)
答:我的世界觀比較像非洲人,隨遇而安,接受迎面而來的事物。對我來說,這個世界本來是一塊沒有國界的原始大地。逐水草而居,是所有動物的原始本能。想像候鳥隨季節而飛,象群在大陸上遷徙時,牠們並沒有國界的觀念。疆界是人類社會的獨特發明,為了割據土地、霸占資源,所以能累積財富,且輕易驅逐異類,無須分享的一個概念。
對我來說,國界只是稅界的概念。你在那裡生活,在那裡交稅,因為鄰里本該守望相助,你與你所安身的社區共生共存,所謂的社會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始終認為,文化傳統並非固定不變,它是一個活的東西,你必須要讓它成長,包括接受外來刺激、吸收各式養分。而且我們現在所認識且習以為常的傳統文化,在某個歷史時間,說不定其實是驚世駭俗的新文化。就像城裡的舊建築,曾經是新建築,現在站在你面前的老人,都曾是初生嬰兒。
對我來說,文化並不是一套不斷重複的僵化儀式,而是美好價值的傳遞,傳遞的目的在於分享,就在分享的過程,舊價值得以保存,但新價值也會產生。
我相信跨境,因為我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不同價值的參照只會讓所有在地文化更茁壯,就像打了疫苗的身體才有抵抗的力量。外來刺激未見得一定是威脅,更多時候是文化線索,幫助我們思考自己是誰,什麼是我的價值,然後認真去維護。沒有經過奮戰的價值不算價值,只能算是有趣的概念。
●你好,我想問,身為在大城市之間徘徊的都市游牧族,有沒有那麼一刻,妳對「家」的定義產生懷疑?如果沒有,那什麼又是「家」呢?什麼原因讓你捨棄身為定居者的安定與安穩?自由?
我在美國的鹽湖城出生,小時候就因為家裡的關係來到台灣。去年因為交換學生的機會到了紐約。我從來沒有感到那麼自在且有信心過。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但是我透過短暫的旅行,換了一個語言,暫居一個城市,得到一種安全感。妳也是這樣子嗎?
謝謝妳多年來持續的創作,我很久沒有好好把一本書讀完過了。它(《旅人》)啟發我很多。(Jon)
答:謝謝您願意花時間讀完《旅人》。您的故事證明了我的想法,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現代人的共同命運。我們活在一個相對來說安定富裕的時代,我們流動,未見得因為殘酷的戰爭或可怕的饑饉,只是個人生活的步伐,因為一連串選擇,而不知不覺走到今日的境地。
我沒有故意捨棄,但生命暗示我該放手時,我學會失去。我把每一個地方都當作可能終老的家鄉,把每一個隨機遇見的陌生人當作可能是一輩子的朋友。流動教會我的事,其實是珍惜。我明白,陌生人的善意並不是理所當然。能遇見一張笑臉,說明了對方可貴的品格與善良的本性,而不僅是我的好運。對我來說,家的意義繫於人。你可以在一個地方出生,卻無法融入那個社會,你也可以因為一趟旅行,而與自己所屬的族群在天涯海角相遇。我感激所有經過我生命而願意留下來陪我的人,浮浮人海中,是他們令我有家的溫暖。
寫作的過程 是否感覺被療癒?
●晴舫您好,我有些寫作上的心境想請教您:
請問您有否失意難過時寫作的經驗?如有,您會將情感投射在小說人物身上,即小說世界成為生活經驗的投影?寫作的過程是否使您覺得被療癒?(小小傑)
答:我很少直接寫自己以及我周邊的人。不直接寫周邊的人,因為我認為不道德(為了創作,不惜出賣朋友的祕密,這樣誰要跟我做朋友啊?),同時很遜,好像無法虛構一個文學世界,藉以反映真正的現實。我不寫自己,因為寫作對我來說,不只為了理解自己,更為了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情感,也就是說,理解他人。對我來說,文學是愛的想像力,想像他人的生命情境,不妄下判斷,把一切鉅細無遺看在眼裡,但懂得寬容原諒。我喜歡寫小說,不是為了假借角色之口述說我的意見,而是讓他們各自發言,一個再微不足道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看待世界的想法,讓角色自己發言,完整呈現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我以為這是我寫小說的責任。
《濫情者》大概是唯一最直接反映我當時心境的文字。我當時年紀仍輕,剛出社會,對社會非常失望,挫折感之深,還不太會消化自己的情緒,就一股勁發洩到文字之中了。
我不知道寫作是否療癒了我,我只知道寫作強迫我不可自憐,擺脫自戀,逼使我打開心胸,去看見他人。因為我被迫拉開距離,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請問胡晴舫:1.男人的成熟與否,以什麼界定?
2.選擇待在家,還是出門,居住在不同城市時,是否會不同?
(嘉義/法蘭柯)
答:不成熟,也沒關係吧。我覺得一個人(無論男女)真誠最重要,為自己負責。做錯決定並無所謂,人生難免犯錯,重要的是坦然面對後果,勇敢改革,繼續生命實驗。
但說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這人住在哪座城市好像都同一副死樣子。在《旅人》一書,我寫過,「離開了舊的城市,習慣,還是千里迢迢像個影子黏在腳底跟過來。你並不會因為一個新的城市,就過起新的生活。」套句村上春樹常說的話,真是傷腦筋。
是否有文學偶像?
●您好。1.即使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很多讀者仍然懶得自我充實,也不想看長一點或難一點的文章。面對一般讀者知識水準愈來愈淺,作為一位評論者與寫作者,您可曾因顧慮到這點而影響自己的寫作(比方說文章中的知識量或論理方式)?
2.無論是寫作文藝評論或社會文化評論,您也成果斐然,想請問您如何面對「人情壓力」?
3.從您的文章,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您可能非常喜歡納博科夫。不知道您是否真有文學偶像,您對自己的寫作又有如何期許?(王小花)
答:我相信讀者。我能持續不懈寫到今日,因為有讀者的支持,所以出版社才會願意出版我的書。我從不相信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也不認同黃金年代已經消逝的感嘆。我覺得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人才與蠢材,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難題、必須面對的挑戰。
現代讀者平均來說比以前讀者能處理更複雜的資訊與辯證,這也是為何他們更難取悅,更沒有耐心。我很早就發現這個道理,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難搞的現代讀者。所以,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原則,如果任何事情我沒有什麼原創觀點,我就不說了。如果別人都說過了,我便不該重複。如果別人說得比我好,就讓別人說。我若要發言,那是因為在那麼多討論之後,我依然看見了一點別人尚未觸及的角度,那我就該提筆寫清楚。而且,如果要寫,就要用字精準,邏輯清楚,態度不可閃躲。當然,這種直白的寫作語言,使我時常招來許多質疑不滿,但我不想躲在華麗的書袋之後,或用言不及義的詞藻包裝,我覺得寫作就是要原創思想,企圖拿小鑿子在石頭鑿出泉水。寫作者的命運本該孤獨,不可媚俗、不能取悅,寧可遭人討厭,也要說出我眼中的真理。
我崇拜的文學偶像洋洋灑灑一長串,可以寫成一部世界文學史。我很驚訝您如何猜測出我喜歡納博科夫,但您完全正確。當初年輕,有些外國朋友無法發音我的中文名字,問我叫什麼英文名字之際,帶點不羈的挑釁,我挑戰他們喊我洛莉塔。迄今,有些親近的朋友仍這麼稱呼我。我確實天生有點反骨。真傷腦筋。
所有挫折都將成為成長的養分英文 在 常春藤英語- 超正面心靈雞湯 所有挫折都將成為成長的養分。 "I ... 的推薦與評價
所有挫折都將成為成長的養分 。 ... The party Kevin held last night was a total failure. 凱文昨晚辦的派對爛透了。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