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
#免兵役的僵硬性扁平足
#柔軟性扁平足
#扁平足何時該穿鞋墊?
門診常常有 #準備入伍的年輕男性來詢問兵役是否能因扁平足免役,首先要說:扁平足有兩種,
#僵硬性扁平足:和先天性的跗骨聯合有關,骨頭連再一起或是活動不佳,以致足弓永遠也不會出現。
#柔軟性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沒有踩地的時候有足弓,而承重踩地足弓消失。
#量X光角度大於165度就可以免役,160度到165度是替代役, #小於160度需要當兵。而常常有病人跑了不同醫院得到的角度都不一樣,最後去國軍醫院角度也不同,很多時候白高興一場以為只要當替代役就好,基本上醫生在量角度的時候,只要照X光的角度不一樣、劃線的角度差距一點點,所量出來的角度都不同,建議除了軍醫院的角度參考就好,#這樣還是要以三軍總醫院、#軍醫院的醫師為最後兵役認定。
#案例:
一位20歲年輕男性因為長期膝蓋痛來門診,照X光都沒有問題,但有輕微的髕骨外翻,他說他跑步沒有辦法跑久,跑就很容易累,腳底也常常痛(足底筋膜炎),大拇指常常痛,也常常長雞眼,也有蹲踞困難問題。我請他把鞋子脫掉,兩側足弓塌陷,而帶他來的爸爸也把鞋子脫掉請我看,爸爸也是沒有足弓,而且兩側拇指外翻大於15度。他爸爸說他從小就看到兒子沒有足弓,但是覺得跟他一樣就沒什麼,而他爸爸自己也常常覺得站久會累、腳底會酸。
測量病人扁平足角度為168、172度,建議穿鞋墊矯正。指導短足訓練(訓練足弓)、拉腳後筋(減緩足底筋膜炎),一個半月後,膝蓋痛、腳底痛、大拇指痛、還有雞眼都改善了。
———-
扁平足在台灣的發生率是20%到30 %,比例非常高,門診有非常多患者腳痛、膝蓋痛、腰痛、肩頸痠痛、甚至全身痛而前來就醫時,才被發現有扁平足,#扁平足和全身的筋膜有關,#會造成的問題有:骨盆前傾、駝背、拇趾外翻、站立走路外八、臀肌失能、跟骨外翻、足底筋膜過長而發炎、前足寬扁、第一趾骨下降、鞋子變形。
#我有扁平足一定要鞋墊矯正嗎?
扁平足不一定需要矯正。輕度的人可以 #穿五指襪、#不要穿太軟的鞋子、#短足運動 來改善。
#成年人需要矯正者為:出現扁平足造成的痠痛問題:肩頸痠痛、骨盆前傾的腰痛、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跑者膝需矯正。
#小朋友需要矯正者:扁平足合併內八足、步態不良、低張力、跟骨變形、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需矯正。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關心你的健康大小事
拇指外翻角度測量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3. 中秋佳節出任務
中秋節回家的任務就是治療老爸,問題多多呢!首重的還是腰椎的問題,兩腳都會麻,右腳麻到大腳趾,右腳大腳趾外側會痛,左腳麻到小腿,腰部在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周邊的位置覺得非常緊繃.
評估過後,腰方肌,腰椎旁的肌肉群,髂腰肌,臀中肌,梨狀肌都很緊繃,腰椎第二到第五節的脊突向右旋轉,從背面觀察就可以發現腰椎左側肌肉群都鼓起來,直膝抬腿測試兩腳角度都在六十度以內,骨盆主要的骨突測量點都在相同的位置上.原本他就有扁平足的表徵,觀察兩側大腳趾,皆有向第二腳趾靠近壓迫的現象,但右側較嚴重,輕敲打右大腳趾外側,會有相同的疼痛感,左腳不會疼痛.
治療過程,先放鬆腰方肌,腰椎旁肌肉群,髂腰肌等所有緊繃的肌肉,接著針對腰椎的每一節椎骨,做橫突位置的單點單側,由背側向腹側的Mckenzie's關節鬆動術,之後使用Cyriax's的椎間盤復位術,將椎間盤推擠回去,減少腰椎坐骨神經的壓迫,最後使用神經鬆動術來放鬆緊繃的坐骨神經,大腳趾的部分使用一指刀治療手法,放鬆周邊緊繃的軟組織,就這樣結束第一回合的治療.
後續還有三次治療,發覺腰椎脊突旋轉的狀況改善有限,所以一樣使用單點單側的關節鬆動術,但此次是讓我爸他自己撐起上半身,我的大拇指直接壓在腰椎橫突上,讓他連續做10下撐起的動作,整個腰椎調整完之後,再重複先前所述的治療過程,這樣經過四個回合的治療,腳麻的狀況改善很多.大腳趾的外翻狀況,之前剛好參加一個研討會,有獲得一個鞋墊,因此就把它修剪成適合我爸穿得大小,因為年紀大了,骨頭比較僵硬些,所以鞋墊踩起來他會覺得很不舒服,但還是要他去適應這種足弓設計的鞋墊,有穿有踩著有保佑!
後記
從以前他覺得我是有[證照]的國術館師傅,到最近他比較少提到這種說法,然後我每次回家他都會請我幫他治療,雖然我不在時,他還是會跑去找民俗療法整脊,但是至少我在跟他講解治療過程的專業,讓他能夠漸漸的信服我的專業,我想這樣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
拇指外翻角度測量 在 骨科廖志祥醫師- 運動醫學講堂- ‼我有拇趾外翻嗎?畫兩條線 ... 的推薦與評價
走路時由於拇指關節疼痛,足踝容易不穩定,長期下來連膝蓋、骨盆都會受到影響 醫學上定義「拇趾外翻」需要測量腳趾骨頭之間的角度,如: ➀ 拇指外 ... ... <看更多>
拇指外翻角度測量 在 IMG8測量拇指外翻腳掌的角度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在我們做拇指外翻的腳趾運動之前、中、後,也就是每隔一、兩個月,要測量一下病腳的角度。病腳有沒有改善,可從角度是否由大變小?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