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力蘭陽創業競賽發表
#落實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延續
#看見蘭陽原住民多元創意能量
特色文化、多元發展,讓部落文化透過創新工藝記憶傳承!
第2屆原力蘭陽創業競賽,是宜蘭縣政府提供原住民工藝師展現長才及手藝之舞台,我們號召部落族人同心推動宜蘭原住民族工藝產業,以原民文化核心價值出發創造產業特色。
縣府為推廣原住民產業經濟,透過活化宜蘭縣政府舊員工宿舍歷史建築群,打造兼具原民意象及文化氣息的旅遊景點,「蘭陽原創館」也是北臺灣第一個原住民親子園區,將於本週六(18日)隆重開幕,歡迎各界舊雨新知共襄盛舉!
本次入選的30件各類優質作品均兼具實用與美學,極富市場性及文化性,所有入選作品未來將進駐「蘭陽原創館」並上架1季,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宜蘭地區原住民文化創意之能量與工藝產品。
-
--
---
----得獎作品----
顏姝珍工藝師:
將傳統編帶運用不同編織技巧,以上下交疊的方式設計出蘊含強烈泰雅民族風格的休閒造型包
高程宥工藝師:
新生代的巧手,以泛紋面族群常見的菱形圖紋進行排列組合,又以藍色為基底與圖紋共同形塑山海之意象創作出手織椅凳
工藝師林婉婷:
則以傳統排灣族華麗珠鏽創作結合現代流行衣飾配件,製作出揉合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之手工珠繡特製軟呢帽等作品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排灣手紋傳統》 ~高金素梅2020.04.17 ……一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 一位鍥而不捨的排灣青年…… 2012年,排灣族青年陳文山(Angusan Palivulj)在端午節部落活動拍攝到幾位紋手的長輩,從此開始追尋祖紋的故事;與此同時,數位年輕族人自願依傳統授權機制接受刺紋。 祖紋尋...
「排灣族圖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裁裁踩線 日本留學中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我的身體,我們的圖騰——拍刺工作坊 ...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傳承尊榮標記古樓青年刺傳統圖紋2014-09-23 TITV 原視新聞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排灣族圖紋雕刻 - 台南應用科大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排灣族圖紋 在 總統原民服上的蝴蝶紋原來是排灣古傳說 - 蘋果日報 的評價
排灣族圖紋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搖啊搖,搖晃vuvu的大灶──
pinuljacengan
驅車行穿熱鬧的客家聚落內埔鄉,繼續往山的方向前進,不一會兒,我們隨即進入泰武鄉,沐浴在層疊綠意裡的我們,眼底與耳畔都逐漸安靜了下來。今天要拜訪的是masisi(馬仕部落)裡的vuvu—Selep (林桂花),她將為我們製作pinuljacengan──「搖搖飯」,讓我們一齊探究排灣族傳統料理pinuljacengan的奧秘。
.
彼時,Selep的家族從舊馬仕部落遷徙來到現在的masisi,文化的延綿常會借助某些具象的物件或行為來闡述與表達,不因遷徙而中斷。例如部落中四處可見帶有象徵意涵的雕刻圖紋裝飾,除了常見的百步蛇,我們發現頭目腳下還踩了一尾鰻魚,這是據說從前在masisi附近的溪流裡,有許多深潭暗藏著鱸鰻,族人設法捕捉、食用,進而成了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對族人來說,群山和溪流就是供給大家食糧之處,依循這樣的脈絡,搖搖飯普遍以雜糧、野菜為主進行製作。
.
許多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皆有搖搖飯,這並非排灣獨有,只是名稱各異,細節也略有不同。排灣族語稱之為pinuljacengan,唸法上會拆分成三個音節,pinu-ljaceng-an;pinu為動作,有「加入、添入」之意,ljaceng則泛指蔬菜,在小米粥內添入各色季節性蔬菜基本上就是搖搖飯的核心架構,或許用「小米野菜粥」來稱呼pinuljacengan更容易讓外人理解這道料理的內容為何。
.
然而,當我們和Selep vuvu提到「搖搖飯」三個字時,她竟面露疑惑,原來這是她初次聽到這個後輩新創出的詞彙,「山地飯」的別名她倒是聽過,為何會強調「搖」這個動作,將是我們接下來想了解的重點。
「大鍋,熱灶,大拌匙(civan)」
Selep vuvu已經煮了一輩子的pinuljacengan,這道料理總會在家人團聚時特別出現。在masisi,搖搖飯裡頭的澱粉通常使用vaqu(小米) 為主,輔以曬乾處理的vasa(山芋頭)和vurati/vurasi(地瓜),完全不加白米。
.
小米用的是原鄉栽種的糯小米,對比我們一般在北方麵食館或早點店吃到拿來煮粥的小米,米粒體積相對較小且黏性更高;芋頭先烤再曬,目的是要確保芋肉裡的水分被徹底帶走,大概需要花費一到二天時間,芋頭乾和地瓜乾磨粉後加入飯裡,堆疊的香氣讓小米粥簡樸卻帶有深度。
.
傳統上pinuljacengan會在親友團聚時共同享用,因此通常會使用大鍋攪煮,先熬粥,再放菜。熬粥的高湯和水比例各半,使用豬大骨熬製高湯,早年大多使用自家獵捕的山豬。高湯備好、小米入鍋後,先大火、後小火,大灶柴燒出的滋味最美,前提是備用的薪柴要確定乾透,過程中以木柴移進移出的距離來調整火力。
.
烹調的工具是一支長型有不規則曲線的木桿,尾端呈現扁平狀方便在插入鍋內攪拌時能有較大的面積去推動食材,vuvu說,他們用族語稱此木桿為civan,civan多為自家削製,因此成品百家百樣,沒有固定規格,用的順手最重要。
.
Selep vuvu熟稔地拿著civan大範圍攪動,看她手勁柔和,帶著從容,顯然面對食材轉化過程可能出現的狀況都已瞭然於心。烹調過程中,必須憑藉手感經驗和眼力判斷小米糊化的程度,當米心開始熟化,手勁即開始加快加大。中後段的重點是要讓熱力穿透食材,整鍋會從水狀逐漸變得「黏黏的」。
.
實際到現場看,方能理解vuvu為何不解搖搖飯這個詞,因為「搖」是通過外部視角所形塑出的觀點,人要搖動大鍋很難,實際上只有小鍋可能藉由手勢在鍋內的快速搖攪製造出類似漩渦的視覺。「搖」比較像是料理人在烹煮過程身體自然產生的律動,會牽動全身肌肉,沒有固定方向,講究個人化的福至心靈,因此初學者也存在著搖失敗、鍋底燒焦的可能性。
「搖啊搖,搖林,搖山,搖島」
粥好了,後續加進的蔬菜,取自山野,順應季節,在masisi,samaq(山萵苣)、sameci(龍葵)、tjanaq(刺蔥)等野菜經常被應用,有時也會加進djulis(紅藜)。Selep vuvu家後方是整片她的開心農場,和山相連,全靠她自己一手整頓,除了野菜,四季源源不絕供應的菜園,自種的山藥、地瓜葉、龍鬚菜等也都可能出現在她的pinuljacengan中。
.
vuvu說如果再加進puk(樹豆),那粥的口感就會再乾、再紮實一點。另外也分享烹調時的小訣竅──當菜葉丟進粥裡時,手搖的力道要節制,若過猛,菜葉在釋放出鮮味與小米交融前便可能已支離破碎。看著菜園中的作物四季輪流陪伴著Selep vuvu,或許可以說最後搖進我們嘴裡的,都是她滿滿的愛吶!
.
pinuljacengan入口時清淡,僅仰賴食材的原始本味支撐,因此會拿一些口味較重的小菜來點綴搭配,早期多搭配鹽漬生薑,或撈取溪魚與薑一同炒製,芋頭莖炒豬肉也是很好的配菜,部落智慧就是老天給你甚麼就想辦法變出甚麼,Ljavuras(林國豪)說,現在則大多搭配豆腐乳和放黑豆豉的辣椒小魚乾。
.
吃pinuljacengan時強調共享,年輕人拿小湯匙從鍋子的外緣開始吃,只吃自己眼前的部分,內鍋要留給長輩,也要留一份給來不及參與的親友,必須觀察旁人速度不可只顧自己吃,過程充滿了「儀式感」,但那不是流於形式、刻意為之的浮誇,透過分享pinuljacengan,彼此之間敬老護幼、情感緊密相連,為族人家人留下永不斷根的一份惦念。
.
吃著這鍋搖搖飯,我腦海裡還浮現出村上春樹作品《海邊的卡夫卡》裡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當我們長期習慣了外食帶來的五感刺激,對食物審美逐漸疲勞,搖搖飯或許就是那個「無聊的東西」,無聊到暗示你反璞才會歸真,飯裡匯聚的全是長久以來山與人真實共存出的智慧,透過舌頭,接引到我們的心底。
_____
▪本文收錄於屏東 #泰武鄉刊 vol.7 夏季號「食在泰武」 專欄,並同步刊登於 微笑台灣319鄉+ 「島嶼晃遊者」 專欄。
▪採訪、文字:郭銘哲 / 攝影:邱家驊
_____
發行機關:屏東縣泰武鄉公所
企劃製作 : 繫。本屋
主 編:彭巧如
採訪編輯:徐孝晴、余庭
特約採訪:古佳峻、郭銘哲、楊甯凱 (下港女子)
攝影:邱家驊、林科呈(眼福映像工作室)
封面創作:蔡昀珊(畸零地工作室)
設計製作 : 3&4 Design Studio
插畫:Chayi
製版印刷:鉅晟廣告印刷社
.
#全台索取紙本刊物地點查詢 👉
https://reurl.cc/52gq47
排灣族圖紋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照國家地理雜誌跟IBM的人類粒線體基因遷徙地圖研究,蒙古人種是台灣先民經由日本、朝鮮路徑,在一萬年前抵達亞洲大陸北方的台灣人後裔。
而依照蒙古軍隊所到之處經常屠城的習性,許多所謂的漢人,都是蒙古人的後裔,所以西方稱呼中國人種為蒙古亞種。換句話說,多數中國人種都流著台灣先民的血脈,也是台灣人的後裔。
地球前後歷經了11次大洪水,各地的人類難以存活,所以這幾萬年期間人類的遺跡多被消除殆盡。
最後一次大洪水退去是1.2萬年前,當時台灣因為有高山,各族先民逃到山頂,倖存了下來。正因為如此,才能造就小小島嶼居然有多達三十多支不同民族,四十多種不同語言,人類社會最特殊的多元文化奇景。
後續在七千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時,當時的火山噴發,地底熔岩庫從大屯山綿延到龜山島,造成整個台灣上空長久不見天日,農牧難以為繼。使得先民需避難遠渡重洋,到西邊大陸及南方、西南方島嶼生活。過去整個亞洲、大洋洲,都是台灣仙島子民統御的疆域。即便至今也一樣。
部份逃離者的後裔,後來又因為當地生活困難,陸續返回母島,成為後來的平埔族。這是我們根據近代人類溯源研究整理後的台灣人歷史全貌。
從底下國家地理雜誌以人類細胞粒腺體的基因遷徙路徑研究,追蹤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的路徑。台灣原住民有五萬年人文歷史,是亞洲多數人種共同的祖先。
https://s.yam.com/BVx4c
排灣族圖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尋訪排灣手紋傳統》
~高金素梅2020.04.17
……一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
一位鍥而不捨的排灣青年……
2012年,排灣族青年陳文山(Angusan Palivulj)在端午節部落活動拍攝到幾位紋手的長輩,從此開始追尋祖紋的故事;與此同時,數位年輕族人自願依傳統授權機制接受刺紋。
祖紋尋根行動與推動手紋復振的行列,日漸龐大中……。
今天,在屏東縣來義鄉、泰武鄉訪視了六位手紋長輩。擁有美麗手紋的長輩,手背上的圖案有著說不盡的故事;既是文化的圖騰,也是家族族譜的傳承。
探訪這幾位年長的手紋長輩,我心中湧現「與時間賽跑」的心情。我要求文資局半年內要完成對手紋長輩「人間國寶」的認證,讓這些長輩能獲得「國寶級的健康醫療照護」與「營養補助」。我也要求文資局協助「復振傳統手紋」並籍以「建構排灣族社會制度知識系統」的建立。
榮耀祖紋,文化傳承,這是民族的責任。
排灣族圖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排灣族圖紋 在 裁裁踩線 日本留學中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以排灣族文化、百步蛇為原形:由上而下排列出「木紋」、「編織」、「百步蛇與太陽」
「木紋」代表生態,從中延伸的「編織線條」象徵著原住民的織布文化
藉由幾何圖形排列出纏繞的「百步蛇」、亦是「太陽」的形狀
表達出「台灣的山林之所以美,正是因為有文化與生態並存」的意涵。
整體色彩以白色、銀色為主,沒有對傳統原住民的既定印象中的鮮豔色彩
希望在這個嶄新的世代,拋開舊有的、去探索想像,台灣的山林之美。
排灣族圖紋 在 傳承尊榮標記古樓青年刺傳統圖紋2014-09-23 TITV 原視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帶上手套,聚精會神的刺紋在胸前,就是擔心如果出差錯就可能無法挽回,來台東金峰鄉的刺青師utjui不敢大意,utjui熱愛 排灣族 文身文化,不僅計畫出書, ... ... <看更多>
排灣族圖紋 在 排灣族圖紋雕刻 - 台南應用科大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排灣族圖紋 雕刻. 台南應用科大. 2020年12月15日10:45. 原資中心辦活動拉 本次活動,帶領大家入鄉佳興部落學習木雕文化邀請到<撒彌令木雕工坊>>創辦人沈 ... ... <看更多>
排灣族圖紋 在 臺大學生會文化部- 【我的身體,我們的圖騰——拍刺工作坊 ... 的推薦與評價
泰雅族的紋面、排灣族的紋身,將原住民文化的圖像記憶傳達給大眾知道。本次邀請的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老師,認為拍刺不僅具有「復興圖紋」的意義,另一層意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