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餐桌。米加工07》
為了讓我體會手工傳統味,「南島秧滿田」的陳家千老闆,提前磨了米漿,製作脫完水的粿粹,示範手工麻糬的過程。只見他將部分粿粹在水中煮熟為麻糬,將熱騰騰濕淋淋的麻糬放在乾燥的粿粹上,用雙手使勁揉和兩者。
「手不燙嗎?」我極不識相的問著,看他用手接觸熱騰騰的麻糬,我似乎感同身受,他只是笑著說聲還好,然後解釋用熱麻糬內含的水分和熱能,讓粿粹濕潤和軟化,透過雙手不斷搓揉,才能讓粿粹漸漸產生黏性。我知道這個步驟猶如原住民杵搗糯米的原理,都是透過物理性的力道,大力搓小力揉,破壞糯米的分子結構,讓水分充分進入糯米分子內,進而產生黏性,關鍵除了施予的力道,還有添加的水分,想要Q彈,水要少些,但水太少了就揉不出黏性,因此他不直接加水,而是利用濕熱麻糬內含的水分,以「手感」判斷添加的數量和時機,讓整體的口感達到最佳化。
看他使勁搓揉,手臂的青筋浮跳,我能理解為何機器會取代人工,因為太辛苦了。此時陳家千的母親表示該準備炒糖了,這是客家甜版麻糬很重要的步驟。她習慣以鐵鍋乾炒二砂糖,直到砂糖變色開始融化,此時糖味帶著焦香感,這時才加水煮為糖水,同時搓撒一點鹽巴,這是提升甜韻的小祕訣。她轉身取薑,用刀背拍裂,放入糖水中繼續滾沸,然後再加一些二砂糖。
「這樣就是我喜歡的糖水滋味,甜韻中帶著薑辣,且香氣很漂亮。」她輕聲笑著,此時陳家千表示已經揉製好一小部份的「生麻糬糰」,可以開始做「牛汶水」了。
老闆娘黃惠玟接過揉好的「粿粹糰」,帶著微笑揮了揮手掌,驅趕老公繼續揉搓剩下的粿粹,然後轉頭表示,賣力的部分交給壯丁,精巧的部分大家一起做。她解釋著客家麻糬的幾個版本,在台東客家有款甜版麻糬,當地人叫「牛汶水」,也叫「落湯匙」,她一邊說著,一邊將「生麻糬糰」搓成長棍狀,再擷取一小段搓為圓球,雙手一合,將圓球壓扁,然後以大拇指再扁圓中間按一下,就成了可愛的內凹扁圓型,難怪名為「落湯匙」,果然形如其名,倒是為何叫為「牛汶水」呢?
黃惠玟將做好的扁圓生麻糬糰放進水中烹煮,滾水熟透後撈起,取三個麻糬並排,淋上一大匙的糖水。
「瞧,麻糬在黑糖水中的模樣,是不是很像水牛躲在水中只露出頭與背的樣子?」她笑著解開「牛汶水」的謎底,據說在鹿野一帶,糖水多的稱「牛汶水」,糖水少的叫「落湯匙」,因為糖水少了,牛身遮不住,就像掉在地上的湯匙。除了台東,這款類似的麻糬在各地還有諸多稱呼,譬如苗栗一帶稱為「湯匙粄」、「熝湯糍」或「漉湯臍」(熝ㄌㄨˋ〞在客語是「煮」的意思),在彰化鹿港則稱為「織女的眼淚」,在七夕時祭拜用。
名字好多,我相信每個名字都如一座橋,通向一個有趣的故事。假使食物就是某個地域的生活步調,當我們呼喚著食物的名,也就是開啟旅行的前奏。透過食物的名稱,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是站在路口的號誌燈前,眺望不同的風景,這就是飲食文化的有趣處。
Search
搗麻糬原理 在 不是在搗麻糬啦 客人說是揉饅頭!可可愛愛的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收 放收放的真空 原理 ,輕輕柔柔的,效果卻是滿點 ,專 業手技之後,都會使用的儀器,讓妳UPUP!立挺持久。 美美,舒適的工作室,很讓人放鬆唷 ✨ 快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