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進入孩童世界的八個步驟
● 為愛與親密關係打下基礎
● 為你製造問題的部分承擔責任
● 要求再試一次的機會
● 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促進更深入的傾聽
● 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 重視感受
● 在設想解決方案之前,先給彼此一段冷靜期
● 有時只是討論也許就夠了
.
【案例】
希拉是一名單親媽媽,她想與三個孩子結束拉鋸戰,於是她決定參加家長課程來尋求協助,在那裡,她了解到「進入孩子世界」的重要性;當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凱西(國二),因為罵老師而被停學時,她有機會藉此練習自己學到的一些技能。
.
#為愛與親密關係打下基礎。
希拉了解,在給凱西正面的影響前,打好愛與親密關係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說教和懲罰將製造距離和敵意,會導致負面影響;而大多數正向教養的工具,只有在建立了愛和親密關係的基礎後才有效。
當我們使用了「無法取得正面效果的教養方法」時,首先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在爭奪權力還是報復對方?」
希拉問了自己這個問題,並認為她正在與凱西爭奪權力;但透過花時間進入凱西的世界,她發現凱西的錯誤目的不是爭奪權力,而是因為他對父母離婚感到痛苦,所以產生報復行為。
#為你製造問題的部分承擔責任。
希拉為自己製造出的問題負責(說教和不傾聽)。承擔責任與責備、內疚是不同的,承擔責任表示我們對自己所製造的問題有所觀察和意識;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了哪些事而製造出某種情況時,也會知道可以做哪些其他事情來改變現況。這種轉變極具賦權的力量,當我們承擔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時,孩子通常也會跟隨我們的示範,願意承擔起他們自己的責任,同時他們也會感到被賦權。
要求再試一次的機會。希拉透過詢問凱西,是否願意再給她一次不說教的機會,並承認她犯了錯誤,想再試一次——這是給孩子的最佳示範!他們必須知道,錯誤無非就是學習的機會,他們必須知道,自己可以繼續學習和嘗試,而不是認為「錯誤就意味著失敗(因此最好放棄)」。
#提出啟發性的問題_促進更深入的傾聽。
希拉運用有效的傾聽技巧,透過詢問「什麼」的問題,並要求孩子舉例,使她能更深入地理解,忍住了說教或教訓的念頭。父母常傾向於「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導致其發生的原因、對它的看法,以及應該如何做;但當我們學會問:「發生了什麼事?你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看這件事?你希望事情怎麼發展?你能做些什麼來實現這個目標?」孩子會感到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你要求孩子舉例時,你會增加對他的理解(而孩子也可以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多問:「你還有其他想說的嗎?」會非常有幫助,這邀請孩子深入探索(在你傾聽的同時)任何潛藏的想法或感受;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傾聽,或不去按捺說教、解釋或為自己辯護的念頭時,上述所有的方法都會無效。請記住,你的目標是進入孩子的世界。
#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希拉使用「揭露目的」(透過猜測來揭示錯誤目的),來幫助自己和凱西理解其行為背後的潛藏信念——凱西感到受傷,所以想反擊回去,即使他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常常會在不了解原因(孩子的信念和感受)的情況下,只處理孩子所表現的徵兆(問題和錯誤行為);花時間了解孩子的感受,能為你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上,帶來很大的不同。
#重視感受。
即使凱西說了些令希拉傷心的話,她還是表現出對凱西感受的重視,她了解感受和行為之間是有所區別的,並邀請凱西與她一起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們常常忘記感受和行為之間有所區別,我們試圖叫孩子忽略感受,或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你不應該那樣。」有時我們會嘗試拯救孩子或修補事情,使他們不必體會到自己的感受;這些方式都不能幫助孩子選擇不同的行為,實際上也許還會加劇問題。
#在設想解決方案之前_先給彼此一段冷靜期。
有人也許會問:「那麼,停學和對老師頂嘴的問題呢?」希拉非常明智,她知道,僅僅以一種友善、接納的方式,揭露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就足以消除錯誤行為。當凱西對自己和母親的感覺更好時(這個對話過程幫了他們),他想報復的必要性就降低了;如果問題再次發生,希拉也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則可著重於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懲罰。
#有時只是討論也許就夠了。
我們經常將重點放在「結果」或「解決方案」,而低估了善意的對話「促進理解」的力量。當孩子感到被傾聽、被認真對待和被愛時,便會改變導致其行為不當的信念。因此,我們將以一開始說過的話做為結語:你必須「建立一個愛與親密關係的基礎」;為了實現為人父母所有「為孩子好」的想法,這是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
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_單親家庭篇》
傾聽孩子的訊息密碼,增進信任關係,建立愛與歸屬感的環境
.
作者:簡.尼爾森, 謝瑞爾.艾爾文, 卡洛.德爾澤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很多家長沒學過正向教養,也不知道如何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
不過,我們所強調的傾聽,還有持續對孩子表達愛,這是萬用的基本功。再加上如果大人能做好身教,時間久了,孩子還是會慢慢找滿足自己需要的適當方式。
當自己需要尊重,有人是憤怒攻擊對方,有人是設立界線提出請求,如果對方沒有適當回應,便保持距離。我們每種回應的方式,依據不同的脈絡,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我們選擇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構成了我們的心理世界。
祝願您,能活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心理世界!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你的 • 我的小王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何謂正向教養或愛的教育? 的評價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溫和堅定的阿德勒正向教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孩子愛回嘴讓人好生氣?專家:可能是聰明的展現 - 媽媽經 的評價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治癒自尊心的步驟
● 學會區分「人」與其「行為」
● 當心「標籤」和「自我打擊」的信念
● 學會「堅持自我」
● 開始確認自己
● 當你覺得合適時,不要害怕改變
● 學會珍惜當下
.
#學會區分人與其行為。
你犯了錯並「搞砸了」,並不意味著你是壞人。我們通常是自我最嚴厲的批評家,當我們覺得自己做出錯誤的選擇,很快就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但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價值,並不受「我們所做的事情」的限制,它取決於我們是誰,而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得到尊嚴和尊重的對待。魯道夫‧德雷克斯經常談到「要擁有『不完美的勇氣』」,這意味著你要知道:我們所有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都會犯錯,而期望完美只會導致失望。
正如我們所說,錯誤是學習的絕佳機會。當我們這麼看待錯誤時,生活會變得容易許多;當你犯錯時,學著原諒自己,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再試一次。
#當心標籤和自我打擊的信念。
當我們不斷聽到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是否有能力」的訊息時,大多數人會選擇相信這些訊息——它們常常成為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一種方式,以至於我們不了解這些訊息對我們的影響。孩子也會相信我們對他說的話;當我們(透過語言或行為)告訴孩子「他不好、懶惰或愚蠢」時,他會相信我們。哦,他也許還會和我們爭論,但他心裡會有聲音告訴他,如果媽媽(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說自己很笨,那麼自己一定很笨;很快地,他會變得灰心喪氣,因為不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所以不再嘗試。
令人高興的是,反之亦然。正如我們已經發現的那樣,鼓勵、正向看待、分享讚美和感謝,將幫助我們和孩子視自己為「有能力和有價值的人」(尤其是當我們也有機會體驗自己的能力時)。
這個世界經常引導我們去看重一些膚淺的事物;如果你看太多電視,很快就會以為「有價值的人是美麗、聰明、身材好、富裕、受歡迎、有才華的」,而我們和孩子也許不是。學會發現並欣賞自己和孩子的正面特質,將能使我們找到生活的重心,並感受到安全感。
有時,你以往看待自己的方式也許不正確。
小心這三個一直在折磨人的問題
● 「我做的事對嗎?」
● 「我正在做對的事嗎?」
● 「我會做出對的事嗎?」
你可以做的是,盡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一次邁出一小步!
#學會堅持自我。
美國有句老玩笑話這麼說:「如果沒有妨礙到你的話,我今天要堅持做我自己。」我們也許會對這個說法莞爾一笑,但事實是,當人們將「挑戰別人」誤用來「為自己挺身而出」時,「堅持做自己」就會變成一種攻擊。
當你為自己挺身而出時,即使別人不同意,還是會欽佩你;當你挑戰某個人時,對方通常會覺得必須捍衛自己、退讓或報復。健康的個體最終要學會堅持自我,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並為自己的幸福承擔責任。
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只有兩種方式可以建立關係——我們要不是「依賴」他人,把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攬在身上,就是「獨善其身」,倔強地與他人保持距離。
不過,最健康的關係其實是「相互依存」,透過信任和愛,與他人建立聯繫,使我們成為一個獨立、健全的人。學會「堅持自我」,但不將他人推開,需要時間和練習,但這將幫助你獲得寧靜、自信和真正的自尊。
#開始確認自己。
「確認」——我們不斷重複自己的信念,直到它們內化為堅定不移的思想——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鼓勵。要有效,確認的信念就必須是我們真正相信的事,或我們願意相信的事。
.
▍重複確認這些幫助父母修復自尊心的信念
● 「期待奇蹟」
● 「追求進步,而不是完美」
● 「即使我有缺點並且不完美,但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 「一天一次,一次一小步」
● 「什麼事都會過去的」
● 「能當一名學習者是一件好事」
● 「我不是一個糟糕的父母;我只是缺乏教養技能,而教養技能可以透過學習獲得」
● 「我喜歡自己正在成為的樣子」
.
身為單親父母,你也許會給自己很多負面、沮喪的信息。有時,你可以在浴室鏡子前或開車時,聆聽自己內心的對話——你是否專注於正面、充滿希望的事情?
還是你正在重複過去的抗爭、探索舊傷,並因為過去的錯誤批評自己?有時,簡單地養成「#重複確認」的新習慣,比改變舊思維還要容易;你已經知道你需要聽到和相信什麼樣的內容,經常重複確認這些,是一種給自己正向鼓勵的方式。
當你覺得合適時,#不要害怕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一些習慣——思維和行為——使我們陷入困境。重要的是,要學會在我們的錯誤之外尋找積極的面向,接受我們的價值,同時產生改變的勇氣。
任何形式的改變,都是人類生活中最困難和最不舒服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會盡可能地抵抗它。待在舒適圈裡,或有不良習慣可能沒什麼好處,但它讓人感覺熟悉,即使我們不見得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但至少可預期會發生什麼。
#你自己會知道何時該改變。
首先,你可以進行一些小的改變。例如,如果你不想對同事、親人和孩子那麼挑剔,可以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他們的正面特質上;成功達到這個目標,將鼓勵你做好準備,以迎向下一個目標。
有些改變令人感覺非常地冒險,即使我們相信應該這樣做,仍然會猶豫不決。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搬到新城市可能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換工作、回學校上課、找諮商師、開始一段新的戀情,或結束一段舊的戀情,都是生活中要鼓起勇氣面對的重大改變,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會感到不安,不過,「建立支持網絡」會有所幫助(你可以找到信任的人,以及可以交流的人)。成功也是如此,做出確實可行的改變,是所有人可以得到的最佳鼓勵!
#學會珍惜當下。
尤其當我們處於痛苦中,我們太容易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昨天發生的事情,或希望明天發生的事情上;但是,我們的生活都發生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刻,都是我們必須好好享受的唯一時刻;因此,如果我們總是將注意力指向我們的後方或前方,便永遠無法真正享受當下,並可能錯過我們周遭世界,以及孩子內心和生活中所發生的事。
學著練習正念吧!當你覺得自己的思緒正在失控地設想未來,或發現自己(再次地)陷在過去的經歷中,請花時間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集中精力。許多人發現祈禱、簡單的冥想、放慢腳步,以及專注於當下,可以幫助他們放鬆身心並保持寧靜;當我們堅定地活在當下時,將更能珍惜生活和孩子,並更全面地接受生活的許多可能性。
Point
* 當你犯錯時,學著原諒自己,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再試一次。
* 學會發現並欣賞自己和孩子的正面特質,將使我們找到生活的重心,並感受到安全感。
* 最健康的關係其實是「相互依存」,透過信任和愛,與他人建立聯繫,使我們成為一個獨立、健全的人。
* 任何形式的變化,都是人類生活中最困難和最不舒服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會盡可能地抵抗它。
* 做出確實可行的改變,是所有人可以得到的最佳鼓勵!
.
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_單親家庭篇》
傾聽孩子的訊息密碼,增進信任關係,建立愛與歸屬感的環境
.
作者:簡.尼爾森, 謝瑞爾.艾爾文, 卡洛.德爾澤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各位朋友有發現嗎?正向教養,是一起談孩子與父母的自尊。
我超欣賞這種視野與聚焦。自己沒有的東西,很難給孩子,尤其在心理層面。
自我尊重,也會讓他人知道,要給予我們同樣的善待。然後我們也願意尊重人,這是一種示範,以及對孩子的身教。
雙方都懂得尊重,就不用一直設立界線。設立界線本身會耗損我們停留在關係裡的意願,因為跟不懂得尊重的人相處,我們得要多次花費心神處理「越界」。
祝願您,能體會到專注面對當下的對方,那也是一種給對方的尊重!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你的 • 我的小王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教養碎碎念💋 手足的愛恨情仇
《前情提要》
家裡的手足糾紛
在二號弟弟出生時上演一次
哥哥開始也要吃奶嘴、也要睡前奶
不會上廁所,想學弟弟包尿布
時不時還躲起來POO POO在尿布上
故意要媽媽幫洗屁股
從一開始的耐心到後來的氣極敗壞
因為沒有「根治」,關係時好時壞
過了一年症狀才稍稍緩解,妹妹隨即出生
妹妹出生後有好一點
不過多數的退化現象又再重新來一回……
(哥哥看妹妹時,眼神流露出閃亮的愛心;但他總是看不到弟弟,偏偏弟弟總是跟在後頭)
—————————————————
有一次在車上兄弟睡著
只好從停車場直接抱他們回家
兩人分別放在不同房間
醒來時,兩人各自的第一句話是:
「阿弟呢?」、「哥哥呢?」
確認對方有一起回家,又再次睡回去哈哈哈😆(原來如此相愛呀❤️已確認✅)
隨著二號開始有簡單的表達能力
白天兩人吵架、打架、搶東西時間沒有變少
想記錄一下我們這一陣子以來在這件事情上的努力💪
—————————————————
一開始
由於哥哥高很多、力氣相對大很多
所以經常挨罵的是他
因為一有動作我們馬上會注意到
然後就直覺地制止他的動作
請他降低音量或不能推人
可是,後來經過非常多次的觀察
我發現其實多數時候,是弟弟先去打擾他看書或玩東西
但因為弟弟瘦小,相反地弟弟弄他的時候我們常常沒發現😳
—————————————————
《幾個重要的提醒💡》
1、父母需要先有充足的觀察
2、不用急著當法官介入或裁決,衝突經常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3、這是讓孩子練習敘事能力、同理心、問題解決,以及了解對方的好時機
4、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幫助孩子們知道可以有哪些做法因應
✅協助孩子換位思考,同理別人的心情和思考內容,並理解別人與自己的認知、作法可能不同,這是高層次的認知發展能力
—————————————————
《我經常的處理方式✊》
1、一開始聽聞狀況可能要不對的時候,先發「聲」提醒
➡️「一起玩喔,若沒有辦法一起玩,可以選擇各自玩自己的,不需要吵架喔!」
(我通常繼續做我的事)
2、開始吵架,吵夠了請兩個過來
➡️「媽媽剛剛沒有在旁邊,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請你告訴我剛剛怎麼了?」練一號長子的敘事能力
(也就是描敘事情的口語表達能力,其中一個人在敘說的時候,也能讓對方聽到別人的觀點)
3、冷靜優先,先各自處理情緒
➡️試過非常多方法:包括自己找喜歡的角落當冷靜區、可接受的發洩怒氣方式(例如拍枕頭、玩丟球、去玩打鼓玩具)、到後來最有用的是「馬上全部安靜抱抱」
4、討論:針對吵架時的情境,你剛剛用的方法有效嗎?
➡️「弟弟弄倒你的積木,你好生氣好生氣所以直接把弟弟推倒。那之後弟弟有讓你好好玩,不打擾你了嗎?」當然沒有,弟弟不又哭又叫繼續推倒哥哥作品才奇怪,既然這個方法不好,那我們一起想想新的方法吧!
⚠️記得同理孩子,先接住情緒才有「理智」可以好好討論,若孩子仍在情緒中,可以約定其他時間再討論今天發生的事情
5、下一次可以怎麼做?
➡️ 「弟弟下次再弄你的時候,可以先握住他的手,讓他不要推倒作品,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NONO,如果弟弟不聽還是動手,趕快來找媽媽幫忙,我會帶他到另一個地方玩,讓他不打擾到你。」
⚠️爸媽可以假裝是其他手足,跟哥哥先演一次
6、次子部分的處理:
Lucus很愛搶哥哥的書,其實主要目的是想跟哥哥「一起」看書,但是尚未有足夠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經常動手直接「拉」書來表達,因此讓哥哥覺得他故意在打擾
(1)我需要跟弟弟說「該」怎麼做(當然很大一部分是說給哥哥聽,因為弟弟根本似懂非懂,主要讓哥哥的心情平衡一點)
(2)向哥哥說明弟弟的動機,了解弟弟並非都是惡意
—————————————————
《📃其他》
當然不少時候
他是嫉妒弟弟妹妹…
有一次衝突完,他就很傷心哭著跟我說:「媽媽~妳不能對我像對弟弟、妹妹那樣嗎?」媽媽從生氣立馬變心碎💔⋯⋯⋯⋯😭😭😭😭😭
於是開始做不同的調整:
1️⃣調整成每天安排某個時段專心以陪哥哥為主,或爸爸回家時間請爸爸先陪弟妹,讓我專心陪哥哥做某件特定的事情,關係有很明顯的改善!
2️⃣前陣子我突然又想到一個新辦法:請爸爸用投影機跟孩子們一起觀看他們出生時候的照片,當然哥哥的照片最多(相較之下,媽媽那時的時間最充裕),他看到自己嬰兒時候的樣子,還有爸爸媽媽只帶他一個人坐飛機的照片,笑得非常開心,我們告訴他:「你baby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是這樣抱你,就像現在抱弟弟妹妹一樣❤️」
3️⃣讓每個孩子跟父母有「各自」喜愛做的事情,像是Laurence 喜歡跟媽媽一起做點心(只有他跟媽媽)、喜歡陪爸爸釣魚🎣(只有他跟爸爸👨🏻),希望這些獨有的個別精心時刻,可以滿足他們偶爾想當獨生子女的心💖
—————————————————
《總結》
孩子感受到的愛是否充足絕對是關鍵!
因為羨慕和嫉妒就是從「覺得別人比自己多」而來
手足衝突也常常包裹著討愛行為,希望受到父母的關注
「寧願被你們罵,也不願意你們沒有『看見』我!」
無論是獨生子女
兩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
手足的性別是否相同…等等
這些都會讓我們面臨很不一樣的挑戰
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特定教養法
專家在家想必也有崩潰之時
只是我們看不見😂😂😂
找出最適合自己家的教養方式
才是專屬於你們家的專有教養法喔❤️
#Laurencemylittleprince4y2m
#Lucusmylittleprince2y2m
#Alanamylittleprincess1y1m
#你的我的小王子
#當父母之後才明白當父母很難爸媽對不起
#覺得別人手上的東西比自己好是本性
#若覺得足夠就不需要跟別人搶也是本性
#讓每個孩子覺得公平是很難但絕對是值得努力也可能達成的方向
#感謝有三個孩子
#因為兩個難免會落入分庭抗禮
#三個他們需要想辦法連橫或合縱這才是社會
#學習讓自己更好而不是踩別人以為自己會長高
#當媽好難但我很珍惜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溫和堅定的阿德勒正向教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父母 可以對孩子適時的情感表達是很重要的, 許多父母通常只會用道理教導孩子, 卻很少有情感的連接和同理的回應, ... <看更多>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孩子愛回嘴讓人好生氣?專家:可能是聰明的展現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父母 :「晚上九點就要上床睡覺了!」 孩子:「媽媽,我還有很多夢想要追,睡覺太早了,能不能再給我多一點時間 ... ... <看更多>
教養孩子 常常 是 給 父母 再次 學習的機會 在 何謂正向教養或愛的教育? 的推薦與評價
把情緒抒發完,再帶著他一起收拾玩具,孩子是可以學會的。 ... 孩子開始學習自主及控制、發展自己的能力。應給. 予孩子機會從事符合能力的事、需要經歷嘗試錯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