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的課外讀物:張曼娟讀奧‧亨利,契訶夫,芥川龍之介,王爾德》--有時候奉獻的意義,#只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而 #不是別人的看法與評價】
⠀⠀⠀
⠀⠀⠀
七月的時候,曼娟老師出了一套《張曼娟的課外讀物》,一出版,曼娟老師立刻請出版社寄了一套給我。曼娟老師選的四個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所以我一直想要找時間分享。
⠀⠀⠀
⠀⠀⠀⠀
拿到書時我忍不住驚呼:「這也太美了吧!」先來拍一張壓壓驚XD
⠀⠀⠀
⠀⠀⠀
先講結論:我非常推薦這一套書。這套書特別適合幾種人:
⠀⠀⠀
1. 如果你家中有可以不用看注音的孩子,而你想要培養他的讀書習慣。
⠀⠀⠀
2. 想要讀故事給孩子聽,而且希望可以和孩子有些討論。
⠀⠀⠀
3. 以前對這些作家很嚮往,但是對於文學作品有些卻步,希望有人引導而產生興趣。
⠀⠀⠀
⠀⠀⠀
這套書最棒的是,除了很舒服、對眼睛很友善的排版,還有曼娟老師提醒讀完的朋友,可以想一想的問題。這些問題很適合父母與孩子共同閱讀時,還能共同討論,除了能促進對這些作家與文學作品的理解,還有增進彼此感情的好處。
⠀⠀⠀
⠀⠀
特別在疫情期間,真是「居家旅行,必備叢書」🤣。
⠀⠀⠀
⠀⠀
開玩笑歸開玩笑,這套書真的非常適合父母或老師與孩子共讀,曼娟老師期待將更多文學作品推廣讓更多大人與孩子欣賞的心,在這套書中一覽無遺。
⠀⠀⠀
⠀⠀
因為這套書有四本,先跟大家聊聊《張曼娟讀王爾德》這本。
⠀⠀⠀
⠀⠀
《王爾德童話》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書,印象中我應該是小學一、二年級讀到,讀完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我感覺到十分震驚,在那時候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與現實,以及某種悲涼。
⠀⠀⠀
⠀⠀
那時候讀「漁夫與人魚」、「忠實的朋友」(常常覺得自己是好人的真的要讀這篇,會有一箭穿心的感覺),「快樂王子」等都有這樣的感覺,但是那時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夜鶯與玫瑰」這篇。
⠀⠀⠀
⠀⠀
簡單地說,這個故事,是夜鶯看到一個男孩非常仰慕一個女孩,但那個女孩想要一朵鮮紅的玫瑰,夜鶯非常傾慕男孩愛女孩的心,於是願意主動幫他四處尋找,後來用鮮血幫他染紅了一朵玫瑰。
⠀⠀⠀
⠀⠀
只是,男孩將玫瑰獻給女孩,女孩卻棄之敝屣。自尊受傷的男孩將玫瑰隨手丟棄,決定專心研讀學問。
⠀⠀⠀
⠀⠀
我當時讀完這個故事時,非常哀傷。我在想:「那夜鶯是為了什麼?」
⠀⠀⠀
⠀⠀
多麽悲哀的奉獻,最後誰都不在乎。
⠀⠀⠀
⠀⠀
只是慢慢大了,才了解到,或許有時候奉獻的意義,只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而已。別人的看法如何,並不重要。
⠀⠀⠀
⠀⠀
諷刺的是,很可能你的心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珍惜。怎麼辦呢?
⠀⠀⠀
⠀⠀
這個問題,或許王爾德用「快樂王子」的結局回答了我們:
⠀⠀⠀
⠀⠀
有那些只被表面所惑、只在乎表面的體面好看、不在乎內心的人,但也有可以超越表象、願意珍惜的人,看得到那些珍貴,那些愛與純粹、願意為了別人奉獻的真心,是多麽美好。
⠀⠀⠀
⠀⠀
更甚者,或許,我們覺得值得就夠了。
⠀⠀⠀
⠀⠀
推薦給大家這套書。這些文學作品,不只是給小孩看的,也是給大人看的,在文學作品中能得到的療癒,有時超乎你我的想像。
⠀⠀⠀
⠀⠀⠀
《張曼娟的課外讀物:張曼娟讀奧‧亨利,契訶夫,芥川龍之介,王爾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836?sloc=main
張曼娟 麥田出版
敝注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年輕同仁穿了這件T恤來上班
因為是短袖,所以我瞄了一眼
我:「穿這麼短,不會冷喔?」
他:「不會啊~今天很熱耶~」
我:「...你現在是在跟我炫耀年輕嗎?」
他:「沒有沒有我不敢」
同仁年紀小我一輪以上,不怕冷真好
我:「衣服上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他:「嗯?你是說『簡語』嗎?你不知道簡語!?」
世代鴻溝出現,他強烈表示震驚
他:「嗯講個簡單的讓妳懂,就是..『北車』就是台北車站,『花車』就是花蓮車站」
(嗯?三小?)
我:「....夠了,花車聽起來像電子花車,以後請不要拿來表示為花蓮車站」
他:「才不是!電子花車是『電花』!」
我:「.....我下午要考核你的簡報,你不想被我『電爆』,就莫再提『電花』。」
中午時刻,另一位年輕同仁經過他身邊
她:「你這衣服超讚!簡語你也懂!」
他:「天啊妳也懂!快跟Eva說!」
我:「...你們兩個都給我滾,立刻。」
#這世界怎麼了 #然後另一個23歲同仁給我寫注音文 #還給我大中華文字的美 #圖片來自網路非同事
--
後續:
我今晚滑手機看到一則影片,震怒,立刻傳到敝部門群組,tag年輕同仁,並宣告全群組以後誰敢再給我講簡語我就斃了誰(影片連結我放留言處)
啊對了,人參燕窩珍珠粉團購中,再幾天就結單囉~
敝注音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個人評論:
光是現代的白話文,目前通行使用、日常使用的白話文,語言講不好、作文也寫不好了;有必要讓學生學習那麼多八股文嗎?
是真能引導學生賞析華文漢學,還是不斷填充式教育、死背注釋,強迫灌輸「儒家思想」和「國學常識」?
又,這是誰的國、誰的鄉愁?
是夢囈、幻境中,祖國盤旋不去的幽靈?
還是執意擁抱那始終未竟、殊異、想像的共同體?
我只知道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有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佳,詞不達意、言不及義的問題;無法辨別主客發言者的位置角色、正式與口語的差別;贅詞口語注音火星文、錯別字無極限(用紅筆圈出仍沒辦法自行訂正)。
這是我們要的教育成果嗎?
試問,英國人美國人是否現代英語美語不學好,先花一半時間死背莎士比亞、咬文嚼字學古英語;法國、西班牙的小朋友,法語西語還不甚會讀會講很會寫,「主修」有一半是現今少數專精領域才使用的拉丁文?
繼續維持文言文45%至55%的比例,真能挽救當今和未來世代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水平嗎?
能不能先讓孩子們、我們的下一代,學會妥適合宜地表達、平鋪直述地寫好文章?
敝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另提供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135位作家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文學台灣》雜誌社聲明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8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