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本文化當作自助沙拉?魏斯安德森的《犬之島》為何引來影評人的譴責聲浪?】 Every little d
「《#犬之島》絕對是根據我自身的日本電影經驗,重新想像日本的作品。」#魏斯安德森表示。但時代不同了。大家激烈地爭論——魏斯安德森把日本文化當作自助沙拉吧一般,挑選想要的元素做成電影,這樣到底合適嗎?
史提夫羅斯在《衛報》的影評裡,列出了一堆敏感的元素。為什麼電影裡所有的狗都由美國白人演員配音?葛莉塔潔薇配音的金髮雀斑女孩崔西不就能歸類成「白人救星」嗎?他拿了最近幾部有「漂白」爭議的電影,如《攻殼機動隊》、《奇異博士》和《犬之島》類比。
他也抱怨,「電影裡出現的爆炸產生了蕈狀煙霧——這提醒了日本曾受原子彈攻擊的歷史,而且還是由一位來自投彈國家的導演設計出來的,在開玩笑嗎?」
#視覺系天才魏斯安德森 #文化挪用
—
看更多生活細節
-Instagram上的每日展覽 ☞ http://bit.ly/2MwcccP
-每週五的主編手札 ☞ https://bit.ly/2FA6vG2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文化挪用日本」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Re: [閒聊] 初音手遊疑因文化挪用刪除卡圖及活動-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希臘的日本:文化與挪用 Le... | Facebook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什麼是文化挪用?種族與文化交流應該要這樣?|LUKE覺得說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文化挪用日本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VOCUS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文化挪用日本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PTT、VOCUS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閒聊] 黑人cos日本角色算一種文化挪用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2022文化挪用ptt-遊戲直撥體驗攻略影片,精選在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2022文化挪用ptt-遊戲直撥體驗攻略影片,精選在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黑人對於文化挪用的看法-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文化挪用日本 在 Re: [閒聊] 初音手遊疑因文化挪用刪除卡圖及活動 - PTT推薦 的評價
文化挪用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三直播夜🍀哲青.書房裡的小旅行🍀
近年來,最被「濫用」的詞之中,就是『美學』
要知道,『美感體驗』和『美學』完全不同,但我們卻因為生活中大量的「誤用」、「挪用」而產生誤解
當我們走進日式的枯山水庭園,我們或許會覺得「美」,這是感官上的體驗;但為什麼會美?美的感受從何而來?它是獨一無二的嗎?還是可以被複製呢?為什麼有些人覺得美?有些人則否呢?這就是屬於『美學』的範疇。
本期《哲青、書房裡的小旅行》,從大家比較親近的日本文化,來談談,你所不了解的日式美學。
#李歐納柯仁
#花店
#侘 #寂
文化挪用日本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聞】のぶみ悪評判まとめ「母親に嫌われる炎上系絵本作家」東京オリンピック人選問題 信實負評統整「被媽媽討厭的炎上系繪本作家」,東奧人選問題
.
.
剛剛在別的地方看到東奧各種人事問題,在留言中看到「#兒童畫冊作家」(是繪本作家🌝🌝🌝)也請辭奧運文化節目的消息,馬上就去查了一下,這篇整理的超清楚完整,標題就快把我笑死哈哈哈哈哈哈,被媽媽討厭的炎上系繪本作家XDDD
備註:本文為摘譯,有些直接挪用日文漢字或超譯,請見諒。
❌信實悪評判:過去罷凌老師還很自豪
大家應該都知道(?)信實過去是流氓,在自傳裡寫他曾經設計導師喝已經放了三個月的臭牛奶,讓全班哄堂大笑的事件。
還有老師在班級上念了信實的故事,然後再念了跟他內容相同的繪本,信實覺得「你這不就擺明說我在抄襲嗎?」接著暴怒踢桌子,搥老師頭部附近的黑板,還威脅老師:「要不是你是女生我早就揍你了,下次再讓我遇到我就殺了你」
而且在過去的訪談中,還提到罷凌身心障礙者因而在網路炎上,最後請辭東奧。
❌信實悪評判:美化媽媽自我犧牲的歌詞
在網路兒童節目配詞中傳達中「媽媽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二順位,小孩才是最優先」的訊息,過度美化媽媽的自我犧牲,而引起媽媽們的不滿。
❌信實悪評判:引起和媽媽分離焦慮的繪本
呃,大家應該知道是哪一本。甚至有連署活動要求出版社將適讀年齡提高至12歲以上,但未獲得出版社的明確回應。
❌信實悪評判:充滿職業婦女媽媽自我犧牲及自責的繪本。
呃,大家應該知道是哪一本。
❌信實悪評判:扭曲知名角色的性格
在Hello Kitty的誕生45周年紀念活動中,跟信實聯名合作出版了兩本繪本。被大家批評的有『不服輸的Kitty』和『公主Kitty』。有一段我看得不是很懂,畢竟我不瞭解Kitty的人設XD 但有一句是「拜託,媽媽做的這種事啊 我一定也能做得到」,這句話對媽媽充滿了蔑視,因而炎上。
❌信實悪評判:内閣府邀請信實幫官方設計LOGO
内閣府請信實設計「兒童、育兒支援新制度」的LOGO,內閣府的推特發文:各位地方政府的公務員們!媽媽手冊的封面,就用繪本作家信實的可愛插畫,大家說豪不豪R」
然後下面「絕對不要!!」的留言瘋狂殺到。還有人說「如果你們採用的話我會在上面貼別的貼紙或照片。不然每次看到我都覺得要被詛咒,很可怕。」還有的媽媽表示,「我們家收到的媽媽手冊就是這個封面。好不容易懷上第二胎,收到這種封面的媽媽手冊真是悲痛欲絕。明明是一生的回憶,為何要選用這個故意使用不當詞彙讓繪本炎上的畫家呢?」
對不起,雖然媽媽很生氣,但這些回應我真的笑爛XD
❌信實悪評判:繪本抄襲疑雲...
啊啊啊啊啊啊阿阿居然抄襲我喜歡的安西水丸的小火車《喀噹喀噹-火車來了》!!!還有林明子的《鞋子去散步》。不過我只看圖的話應該是不會聯想到,畢竟他圖那麼醜,一點都不像。
❌信實悪評判:在IG上針對「嬰兒哭泣的原因」發表未經證實的言論。
「嬰兒想要叫大人的時候會哭個5〜6秒,然後20秒停止哭泣,並不斷反覆。」
「事實上,嬰兒哭泣的最大的理由是還想要玩,想和媽媽一起!真可愛。」
「嬰兒手握拳時是肚子餓了,手張開是肚子飽了」
看到真的黑人問號,要是他說的是真的應該可以去大學當教授。
繪本之外還有生死觀、單親媽媽、離婚、虐待等話題,像是「生病或身心障礙,雙親離婚或是被虐待也是嬰兒自己選的。」也是引起非議,對於有先天性障礙的孩子或家長都難以接受。還有關於「嬰兒的胎內記憶」,隨著時間變化人數還會改變,有時是300人,有時310,有時500,有時200。
欸怎麼有人這麼閒還去統計這個辣XD
❌信實悪評判:捏造過去不良記錄的嫌疑
信實自稱他高中是小混混「池袋連合」的老大,但沒人知道「池袋連合」的存在。而且許多人認為他把過去那段不良紀錄當作賣點。
因此也產生了許多信實相關的hashtag
#討厭信實同盟
#可是我是媽媽耶
#不優默信實
#反對信實參加奧運文化節目
#不要讓信實參與NHK兒童節目
#停止信實育兒假消息
真是個話題性十足反應很兩極的作家。我想他在台灣應該是很賣,不然不會有出版社搶著出🌝🌝🌝我其實也非!常!懷!疑!日本為何會出這種繪本,但他能在日本出應該也是有他的市場。
想看原文跟照片的請參考下方連結
新聞來源:https://and-lifes.com/nobumi/
文化挪用日本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文化挪用日本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文化挪用日本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達菲熊為何日本獨紅?「限定首創」招數攻你心!
文化挪用日本 在 希臘的日本:文化與挪用 Le... | Faceboo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希臘的日本:文化與挪用 Le Japon grec : Culture et possession. 「『希臘的日本』?這兩個連在一起的字很奇怪吧?感覺是隻幻想出來的組合神獸,像是半阿波羅半 ... ... <看更多>
文化挪用日本 在 什麼是文化挪用?種族與文化交流應該要這樣?|LUKE覺得說 的推薦與評價
文化挪用 #文化#Culture #Appropriation #戰冠#旗袍#莫內#和服#KatyPerry #凱蒂佩芮#Dior #馬面裙#髒辮#雷鬼頭#LuKe覺得說#LuKe帶你LOOK 前陣子有粉絲 ... ... <看更多>
文化挪用日本 在 Re: [閒聊] 初音手遊疑因文化挪用刪除卡圖及活動-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