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鏡水樓台》Gazebo and the Water Mirror
#展覽預告
人們透過模仿,習得社會所運行的資訊系統,大腦不斷地學習、接收並四處傳播,資訊都會因有其用處而得以順利保留,成為熟知的文化現象,因此可以立即指認某些符號或概念,快速進入世界的系統。
現今網路迷因(meme)不僅是廣傳在網路上的梗圖,還泛指文化透過模仿的方式,成為訊息傳遞的機制,這些訊息快速的連結、不斷地混種、適應、變形,彼此相互吸引、結合共存,連結成新的訊息結合體。有趣的是它未必有其垂直式的文化脈絡,而是某種發散式的「水平式文化拼接」,發展出脈絡上的跳躍與斷裂,呈現社會與文化現象的存續與擴散。
藝術家在不斷接收網路虛擬空間中流通的文化後,將抽象之記憶形象化,成為某種真實的檔案或外裝的記憶,爾後又再度回到了虛擬(展場),再次將技術、真理及意義之間的定義不斷翻轉,讓現實主體轉成虛擬之物,重新調換了先與後、真與假、符象與實質之間的關係,讓虛擬成為另一種現實。
本次線上展覽,將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及由台灣民間所發起,響應世界博覽會的虛擬場館「群眾的國家館」共同合作。「鏡水樓台」透過網路,讓位在一片汪洋海面上,橫豎通直的跨海公路中的三座精美美術館,同時呈現在台灣及杜拜,還有可以自由進入虛擬現場的全球觀眾眼前。它像是透過影像紀錄下曾真實存在的現場,然,當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模糊後,人是否存在於真實已不再重要,破除了現實所限制的框架,其中「水平式的文化拼接」更是某種突破框架之動力,讓訊息或原初即存在的慾望找出新的道路,重新連結成新的隱喻出口。
儘管脈絡並非清楚絕對,依然可見其混雜的摺痕中原初慾望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展覽資訊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展期:2021 年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31 日(日)
開幕 / 閉幕 :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23 日(六)
瞭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tw.annual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
展期:2021 年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31 日(日)
瞭解更多: https://www.netizenpavilion.info/
#蔡昌豈 #吳柏賢 #陳昱凱 #傅寧 #蔡尚孚 #蔡傑 #羅悅慈 #鏡水樓台 #Gazebo_and_the_Water_Mirror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 #2021Taiwan_Annual #一年培力 #pavilionchallenge #自己的國家館自己蓋 #重新定義世博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文化脈絡」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林郁晉- Yu Jun L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請益] 想請教一下各位文化脈絡的意思.. - 看板Master_D 的評價
- 關於文化脈絡 在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Facebook 的評價
文化脈絡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際翻譯節
#翻譯史上歪樓代表作
你以為你跟《格理弗遊記》很熟嗎?你看的可能是各種怪奇版本....... 😮😲😳
這部英國文學的經典著作,從清代便有不同中文譯本,但幾乎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例如原書以凌波舞高手暗諷身段柔軟的諂媚者,就因指涉敏感遭書商砍掉。
翻譯更是多有謬誤。「Physick」早期被翻成格致(#物理學),但在作者的時代,這個詞指的是 #醫學!主角不是物理學家,應該是船醫,才可能在航行旅程中發揮所長.....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解釋,如果沒有搞懂「#文化脈絡」,就很容易出現各種謬誤走經。但好的翻譯,究竟要 #貼近作者原意,還是翻譯得通順易讀、#幫助讀者理解?讓翻譯學家用不同例子說給你聽!
--
⚓讀了才知格理弗不只有小人國,還有大人國、島國、馬國!⚓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gullivers-travels-shan-te-hsing-translation-studies/
文化脈絡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讀臺灣 #民間高手私房台旅路線趴萬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5052
秋高氣爽想兜風,何不試試由詩人、作家、文史工作者、書店老闆等熟門熟路老司機開發的文化祕徑?文化部「走讀臺灣 」每年向全台高手徵件各地文史旅遊路線,有在地人相伴,實地走訪台灣私房故事。第一波活動正式釋出,每場名額有限,多場僅收車馬費或完全免費,懂玩的咖請手刀報名!
路線遍及全台,B編自首文史中毒,字數有限亂亂和大家分享私心路線:位在新北市的翫雙溪書苑「跟馬偕走讀淡蘭古道」,帶領讀者認識馬偕與清朝日治時期行過此路的各國博物學家,探訪教會遺址、雙溪清代古渡船頭,與旁邊宛如羅馬古蹟的百年周家古宅等,重溫這條百年歷史的道路與人物故事。
走完山,需要水的陪伴,生活旅人團隊長期深耕花蓮,「牽起Sakul人與河:與部落共存的美崙溪」邀請在地族人領路,帶讀者走入Sakul的文化脈絡,透過文本及耆老的口述歷史,認識撒奇萊雅族水與文化的發展脈絡,同時在美崙溪畔體驗部落生態捕魚法,從手到腳學習部落智慧。
走讀路徑有文史有自然,適合全齡讀者參與,亦有專為青少年和親子讀者專場。雖然暑假剛過,但涼爽的秋季難道不是最適合在台旅遊的時節?台灣行腳可以不只是透過螢幕,這一回是真的要走下去喔(還有延伸書單呢)2021走讀臺灣,大家走起來!!
🥾完整走讀路線🥾請見「走讀臺灣」官網🥾
https://worldbookday.culture.tw/home/zh-tw/activity
精彩路線陸續上線,也歡迎到下方主辦單位臉書,追蹤最新活動消息!
|時報出版|#草根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好事國際 新村芳書院|南崁小書店|#鴻梅文創 或者|O'rip 生活旅人|晃晃二手書店|小獸書屋 BBBooks| 翫雙溪書苑|欒樹下書房|請進門來 - 書友坊|#新新書店|小兔子書坊|淺山綠 |瑞成書局|後驛冊店/ Statio Verso|編輯學校 IEDT Editor SchoolX野冊YATSE|孩好書屋|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5052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脈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脈絡 在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相關資源給《文化脈絡中的數學》書籍的讀者、各地修習「文化脈絡中的數學」通識課程的學生、以及各地帶領此課程的教師,並作為前述人等之交流平臺。 ... <看更多>
文化脈絡 在 [請益] 想請教一下各位文化脈絡的意思.. - 看板Master_D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要開始做專題了
老師希望我們看看來源國跟文化脈絡的資料
我網路都找不到有關文化脈絡的東西..
老師有舉例:像是日本=僵化
美國=精緻 這種意思 可是我還是不太懂
所以來請教一下大家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41.58
... <看更多>